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出现初期,城市就一直担当这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的这一重任。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拥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规划生态城市,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统,但是基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概述即:生态哲学角度、生态系统学角度、生态社会学角度等进行分析。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述是,生态城市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和自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态系统学则是要求生态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创造社会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生态城市,需要将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涉及面分析

生态城市是将建设生态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这三点的要在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上,应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进行辨别设计,提出设计最佳化方案。

生态城市设计和以往城市设计不同,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最要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而生态城市规划要涉及到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以及土壤等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涵养等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等观点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则、城市总体经济规划等工作,要保持这些工作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在掌控设计方法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重视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必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城市发展中要降低城市运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构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还重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要将一些先进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城市规划上,要让“生态城市”和“环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联系,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低碳设计理念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成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城市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城市规划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设计方法。要时刻遵循设计的和谐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要让城市实现“低耗能、高循环”的运转机制,科学高效的应用好各种城市资源。例如,城市绿地的应用,要保证城市绿地和城市建筑和谐的融入到一起。要体现建筑的和谐性。还有对城市公园灌溉系统进行改进,让灌溉系统实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创造,让能力实现分级利用。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对时间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让城市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顾及到现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夺”的方式去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式严峻,环境达标的城市仅有4.1%。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好生态城市规划方式很重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人们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完成,如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城市的边缘,并且在工厂的周围种满树,为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准备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主要是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城乡统一体来看。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并且城市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就应该实现城市之间相互制约,例如,和周围城市建立起较为协调的关系,不能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两个城市交界处,这样即影响自身城市的发展,由不利于城市环境和谐。所以说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城市不仅要紧抓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是改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设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经济,只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整体性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找到城市发展亮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城市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点,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兴产业。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结构。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可续续发展战略方针和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将生态城市规划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实现协调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让生态城市规划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 的人口压力、经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宇驰.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以厦门为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06:17-20.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更新简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城市功能结构面临逐渐衰落的局面,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即需要将对整个城市结构的完善、功能的提升有较大影响的区域进行城市更新,促使老城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重新焕发活力,适宜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城市整体功能提升相协调,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最大化。

2 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总结了交通、功能、空间、建筑、景观几大方面的城市更新策略,提出具体的更新策略,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一些确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1)交通策略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随着城市发展,一个高效的路网可以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承载更高能级的城市发展,通过精心地规划梳理和调整,提供适合人群到达和离开各个目的地的多种动线。

车行路网——在调整路网结构上采用局部、小规模的更新策略,可节约成本并且不影响原有城市发展肌理。增加支路可降低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支路上可以布置若干停车出入口,减少对主干道的干扰,变小的地块尺度提供给人更多的交通线路选择性。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核心商业、办公区域等地,轨道交通可以有效加强交通负荷能力,立体化的交通模式有效将交通分流,形成有序的、互不干扰的交通流线。

公交线路——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方式,对于人流集中区域可以采用增加原有线路站点和增加新的公交线路的方式。

步行系统——紧凑的、连续的步行环境有利于人们使用,从家到交通站点、从交通站点到目的地、从目的地到目的地等等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在公共开放空间应有清晰易找的步行路径。在大型综合商业之间的空中连廊以及地下步行通道等,均减少了对地面车流人流的干扰。

(2)功能策略

城市的发展往往存在很大的惯性,以致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往往滞后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的变迁,一些城市功能更新策略用来解决城市功能性衰退问题。

产业结构——由于新的发展定位,原有的产业结构可能面临调整,一般来说,在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需要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功能置换——对于已经不能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功能,建议采用功能置换的策略。

混合布局——用地混合功能布局可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如在每个居住社区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可减少人们日常集中前往核心区频率;商业综合体模式可以提供给人一站式购物、休闲、娱乐等需要,便捷性大大提高;商住混合可以减少人们通勤距离带来的交通压力。

开发强度——较高强度的开发对实现一个充满人气和活力的城市非常重要。在城市商业、商务核心区等区域,应设计较高的容积率,提高土地集约型利用,集中布置开敞空间,结合立体化交通,一同发挥核心区的功能。

(3)空间策略

空间形态是城市面貌最直观的体现,空间更新策略以赋予老城区崭新又和谐、现代又以人为本的空间为宗旨。

街道界面——

街道界面在人群动线上直接展现城市风貌,独特的有可识别性的街道界面是城市更新后的重要表现要素。在规划设计中,应将街道划分不同类型,再着力打造其特色。

从功能上可将街道划分为主要街道、地址性街道、边界性街道、服务性街道、特色街道等。主要街道指项目用地中机动车主要到达并穿越的街道;地址性街道指一般性穿越项目用地的街道;边界性街道指项目用地的界定和到达的主要道路;服务性街道指主要负责提供机动车、服务出入口的街道;特色街道指具有项目独特性的街道,如景观街道。从风貌上可将街道划分为城市现代形象街道、传统特色街道、商业特色街道等诸多类型,根据不同项目定位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全景的抽象感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塑造符合城市身份象征的天际线至关重要。超高层建筑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增强了城市空间感,地标性建筑物更充当了城市特色符号。塔楼的高度不尽相同,从而刻画出丰富的天际线。不同区域的天际线具有不同的特征:山地城市的天际线可能更加立体,港湾的城市天际线应该更加连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天际线更加传统、平缓,商业商务核心区的天际线更加夸张。

开放空间——

在城市更新中重新规划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是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开放空间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公共交往环境,分不同层级组成。居住区的开放空间为人提供生活休憩之所,商业核心区的开放空间则需独特的识别性,给相邻建筑和街道带来价值和设施,密集办公区的开放空间为人们在工作环境中提供休息空间,同时也将生态可持续发展功能结合其中。公共开放空间应当具备的关键要素:易达性——在人们生活、工作场所附近;丰富的活动——休憩、聚会、硬质场地等供人灵活使用;舒适的环境——绿树成荫、阳光明媚。

地下空间——

通常有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库、轨道交通线路三部分组成,大力开发地下空间是城市核心区发展的共同趋势。地下商业可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对地上开发有限高的区域可以着重开发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库的设置可以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可按不同用地地块设计独立的车库,易于分期、维护和管理。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可结合大型综合商业的地下空间设计商业,步行通道可相互贯通,加强地块的商业活力。

(4)建筑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建筑的更新可谓是一场重头戏,因为对已有建筑要进行评级分类,确定出保护建筑、保留建筑、改造建筑以及拆除建筑等,再重新进行规划布局。

保护策略——对于历史重要建筑需要采用保护策略,要整体保护而不单单是建筑本身,比如院落、古树名木、有历史意义的石碑、牌坊等,把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

改造策略——对于一些建造年限较长的建筑、品质较好但功能已不合时宜的建筑以及特色建筑等,通常采用改造的策略进行更新。改造手段包括修缮和功能置换。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如重新整修和粉刷,增加空调架、遮阳板等构件等;为老建筑改善内部环境,如加固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并加固外墙面,做保温隔热层处理,采光、通风条件的改善等等。对于有很多老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一些老的工业厂房纷纷外迁,原有厂房则可以适当的改作其他功能,北京的798,上海的红坊,上海1933老厂坊等等均属于这样的改造手段,给原有建筑带来了新的生命。

(5)景观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景观属于软性要素,为环境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一个层层渗透的绿地系统是给城市创造呼吸的重要手段。从集中的大型绿地,到组团内部绿地,加上线性的绿色廊道,共同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系统,为城市增添生态活力和社会活力。水系利用是景观策略中的另一大重头戏,其具有观赏、生态、互动等多重作用。水池、喷泉、河流、湖面、喷雾等各种形态优美的水形给人以舒适的感受;开放空间的水景可以透过灯光、色彩和声效来加强动态感,同时也兼具功能性;湿地公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花园等可以为观赏和保护环境作出双重贡献;各种亲水活动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另外,景观小品的设计应用也会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生命力,景观小品是街景和开放空间网络的一个重要文化、教育和娱乐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应结合项目背景考虑,融入当地文化、历史、教育等多方面内涵,保持高品质、有意义的题材,令小品本身具有展示性和启发性。它们可以是独立的作品,或是一个大主题的一部分,遍布在更大的区域或连为一线。交织贯穿中央走廊或社区广场的艺术步道可成为一个更大功能的一部分,连接整个项目。

3 总结

在老城区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现状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根据具体项目情况,也要灵活调整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希望笔者提出的策略能为城市更新项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建筑特色;济宁市

Abstract: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for the reforming design of the buildings along street in urban street, which require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in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is paper, taking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urban section of Guanghe road in Jining city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the technical route and the designing measures, and aims to express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promot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practice provides the designing basis and dire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tree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sonable, orderly and harmonious urban section.

Keywords: Building façade along street; Reforming design; Architectural feature; Ji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改造运动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城市重点地段、重要街道的整治规划逐渐增多,但由于规划不太合理,往往不能整体提升街道景观的协调发展[1]。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最近几年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发展战略,而贯穿其中心城区的洸河路,由于其通行能力差已成为制约交通的瓶颈。2009年10月,全运会的分赛区落户济宁,借此契机,济宁市提出重点整治全运会体育馆主临界面的洸河路,将“洸河路升级改造工程”定位为2009年度重点城建项目。本文以洸河路道路立面整治及绿化工程为例,探讨城市街道建筑整治的设计方法。

二 项目背景及定位

1 项目背景

洸河路是济宁市市中区与任城区的一条东西界限,承载着新体育馆、新世纪广场、仙营绿地和洸河公园等一系列能够体现济宁人民追求体育、追求和谐的重要功能性建筑和公共设施,人流较为集中。同时,洸河路也是一条景观大道,已经形成了一部分具有较好城市形象的建筑。但这条道路整体存在着形象凌乱,占压红线等问题,因此对其升级改造有重要的民生意义。

2 项目定位

街道的首要特性是依靠对空间体的处理,而街道的气氛及其性格是由建筑物决定的[2],这说明街道建筑立面的形态、风格、颜色和建筑用途对其所在街道的整体风格影响很大。当前,洸河路两侧的现有建筑既有欧式建筑风格,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基于此,本项目为凸显建筑历史脉络,丰富道路立面,避免扩大改造范围,缩短改造周期,提出整体布局上,建筑风格设定为现代简约,色调设定为浅色,局部实施上,分块分地段设计,最终要产生一个既统一又富有变化,既有城市现代气息又具有城市地缘特色的清新淡雅城市形象。

二 项目方案

1 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东起凯赛大桥,西到西外环路,约8.24公里的沿线。按照54米规划红线实施升级改造,中间跨越道路由东至西分别有凌云路、火炬路、科苑路、琵琶山路、供销路、建设北路、浣笔泉路、共青团路、古槐路,路面穿越一座天桥(关爱桥)以及一座跨河大桥(凯赛大桥)。

2 沿街建筑立面改造

沿街建筑立面是由围合城市道路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组成,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性形态,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隐性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城市综合个性的物质表述。因而,本项目在改造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沿街建筑的模式、色彩、体量、高度、连续性等影响街道景观的这些因素。

2.1 建筑改造分类

为了避免扩大改造范围,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用途以及结构形式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A) 建筑立面较差,需重点改造的;(B) 建筑立面较好,需轻微改造的;(C) 无改造价值,建议拆除的;(D) 建筑立面完好,无需改造的;(E) 在建建筑。

2.2 外墙材料与色彩控制

建筑色彩是街道建筑更新的一部分,它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协调,凸显地域风貌[3]。基于对洸河路色彩分析,同时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得出的结论是建筑的色彩以1-2种色调为主,相对成片布局,颜色应给人温馨、淡雅的感受,宜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如灰白、浅米黄,并点缀其它色彩,增加变化。大面积的居住区要求色彩温暖、轻松,高层住宅要求稳重、和谐、明朗。

2.3 沿街公建改造方式

对于公建类建筑改造的重点是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城市景观,重点地段公建类建筑应采用较为高档的建筑材料予以装修,如浅色干挂花岗岩、浅灰色干挂铝板、高级瓷砖等,原有玻璃更换为高档塑钢窗或铝合金窗。

2.4 沿街住宅改造方式

洸河路两侧存在大量的住宅建筑,分别在不同时期建造,个别小区形象较好,如洸河花园、益民小区等,但多数小区较陈旧,形象比较凌乱。住宅以平屋顶为主,外墙材质既有面砖,也有涂料饰面。住宅建筑集中进行屋面平改坡,顶层采用轻质材料改造成坡屋面,立面清理干净后采用涂料粉刷成与街道景观协调的色彩。具体改造方法如下:

2.4.1设计墙面色彩搭配,采用白色和淡黄色涂料按设计图纸重新粉刷建筑立面,如图1。

图1 墙面色彩搭配

2.4.2提高女儿墙,隐藏太阳能热水器。提高的方式有两种:实体提升和装饰性提升。

2.4.3利用套管集中外露的太阳能上下水管,或者以同色水管护皮包裹或更换上下水管,如图2。

2.4.4调整空调外机位置,一般建筑利用便于维修外机的活动格栅隐藏空调外机,欧式建筑采用花式护栏进行装饰。

图2 利用套管集中太阳能上下水管

2.4.5集中进行屋面平改坡改造,提倡保温节能。由于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不适合在北方大规模使用,建议保留真空管式热水器,平改坡时需给热水器留有一定放置空间。

2.5 沿街门头、广告牌改造方式

室外存在杂乱广告招牌,凡附属广告招牌应去除,其它缺少美感的或尺寸巨大,有碍建筑整体美感的广告招牌应经重新设计后进行整改。广告牌在改造时应统一尺寸,在一定尺寸内可根据行业需要进行设计制作。

2.6 建筑立面较好,需轻微改造的建筑按照以下方式改造

建筑外墙清理干净,与建筑主体无关的部件予以拆除或统一,墙体清理后予以粉刷,采用白色和淡黄色涂料按设计图纸粉刷。

2.7 沿街围墙改造方式

对于需要起遮挡作用的围墙,采用喷绘主题宣传画的方式美化立面。对于企事业单位沿街硬性围墙,改造成由绿化隔离带形成的软性围墙。

2.8 夜景灯光改造方式

建筑立面照明采用三种方式:泛光照明、内透光照明和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适用于公建,内透光照明适用于有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轮廓照明主要用于建筑物外轮廓的勾勒,如图3。

图3 夜景灯光设计

3 沿街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投资约3000万元。累计完成外移苗木20余万株,补植8米以上大雪松约900棵,行道树银杏约1800棵,分车带内栽植小龙柏16万株、金森女贞30万株,形成了分车带、人行道、导流岛绿化有机结合、风格各异的绿化景观带。

三 小结

城市街道建筑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兼具近期性和远期性。吴良镛教授提出:“要树立任何改建并不是最后的完成,它是处于持续的更新之中的观念”[4]。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制定规划远景控制目标,又要明确整治时限和要求,既要通过技术工程手段短期改善市容市貌,又要为今后街道景观整体提升留以空间。

参考文献:

[1] 《厦门道路景观整治规划实践—以厦门同集路整治规划为例》,福建建筑,2009

[2]《.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字: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方法;工程应用

前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产业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地下室的层数也不断增加。地下室结构的设计比较复杂,涉及到沉降问题、变形问题以及人防设计问题等。对于人防地下室的设计来说,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同时要考虑到安全性能是否满足实际需要。采用何种方法对人防地下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建筑设计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1.人防地下室结构的设计原则

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人防地下室设计的核心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考虑到使用年限,一般以50年为期,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建筑上部结构的使用年限大于50年,应当适当提高地下室使用年限,二者之间保持一致,保证经济性;其次,在设计具体结构时,也要考虑到上部结构,柱、墙等称重结构最好保持上下一致,使承重构件被有效利用;第三,人防工程建设中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不能使用冷轧带肋钢筋,如果地下室的位置在地下水位以下,建设外墙时不能采用砖砌体;第四,设计过程中,空气冲击波、压缩波可以等同于静力载荷,计算配筋时,可以将整个结构拆解,分成很多个构件来计算;最后,各个位置的抗力尽量做到协调统一,要看具体的防护要求[1]。

2.人防地下室设计的方法及工程应用

2.1工程概况及设计内容

该工程位于某地小学,建筑为地上八层,主要用于日常教学、办公;地下一层,日常作为停车库,战时可以作为防空地下室使用。建筑高度为27.20米,地下室高度为4.3米,整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其中地下室的人防结构为6级,甲级防护级别,总面积为7700平方米,人防面积大约在4500平方米。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要先明确上部建筑的结构特征,保证二者之间的协调性。按照人防地下室设计原则,上部与下部载荷承受位置要对应,此时地下室的称重构件相当于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部建筑的载荷传递到地基上,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具体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主体结构,第二是孔口防护设计,包括基本防护系统和消波系统[2]。

2.2确定人防载荷

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确定人防载荷,要将国家相关法规作为依据,根据有可能会遇到的空袭威胁对地下室人防等级进行划分,本设计中要求达到甲类人防级别。根据相关规定,一是要考虑到核武器爆炸时的防护要求,二是要考虑到常规武器的防护要求,三是要考虑到生化武器的防护要求。对工程防护需要以及建筑所处具置,决定将地下室设计为全埋式,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为了满足美观需求,需要对顶板进行覆土绿化处理,覆土厚度大约在1米左右。地下室各部位等效静载荷的确认如下:

首先是顶板,对上部建筑结构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其底层为填充墙,具体结构为框架,而墙面开孔面积在一半以上,所以在计算载荷时,可以忽略上部建筑的超压作用。具体等效静载荷的确认要参考相关规范,最终确认为每平米70KN;其次是侧墙,勘察以后发现,地下室位置在地下水位以下,地基主要土质为淤泥,确认载荷时同样要参考相关规范,最终确认为每平米60KN;第三是底板,前面提到过本工程为甲类防护,设计桩基时,要将单桩承载力的特征值作为依据,等效静载荷最终确认为每平米25KN;最后是其他位置,其中门框窗与墙体之间的作用载荷为每平米200KN,标准值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要看门窗型号,同时也要看门窗尺寸。临空墙的等效静载荷被确认为每平米130KN。对于隔墙来说,防护单元如果相邻,等效静载荷可以确认为每平米50KN,人防单元与普通地下室之间的等效静载荷可以确认为每平米110KN[3]。

2.3构造要求与平战转换设计思路

人防地下室设计时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完整性,二是密封性,因此施工时要设置后浇带,不单独留有沉降缝,后浇带设置完成、沉降结束以后在开展浇筑工作。顶板以及底板都要采用双面配筋,内层与外层之间拉结钢筋的数量要足够,与混凝土结构保持一致性。平战转换的设计思想,就是兼顾日常需求与战时需求,一些特殊部位能够满足地下室日常使用需要,战时又能起到防护作用,采取简单措施就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设计转换构件时,要计算好转换前后受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纸中要表明转换构件的位置以及具体转换方法;其次,转换步骤要求尽量简便,花费时间短,即使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也能顺利完成;最后,构件要一次性制成,就近放置,做好便于识别的标记。

3.注意事项

首先,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时一般要将SATWE软件作为支持,设计师要在PMCAD中对活载荷进行定义,如果楼板的载荷值需要计算,均布面载荷值不能为零,就是说必须要有活载荷,即使这个载荷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值。这是该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时的根本要求,均布活载荷与等效均载荷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不在程序中输入均布活载荷数值,人防载荷组合就无法继续下去[4]。

其次,在计算结构楼板配筋时,要将人防的标准要求作为根本依据,最小配筋率与普通地下室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不能将二者混淆。人防设计规范中要求,如果钢筋为纵向受力,配筋率要在0.25%以上,如果钢筋应用于受弯构件及受拉构件中,配筋率要大于0.45%。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普通钢筋混凝固体结构相比,人防混凝土结构对配筋率的要求更高,如果计算值偏低,就无法满足战时防护需求。

总结:人防地下室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方面要满足日常使用时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战时的安全需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上部建筑的结构特征,保证上下结构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采用平战转换的设计思想,满足日常使用与战时防护的综合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云贵.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共同工作分析及地下室设计在SATWE中的实现[J].建筑结构学报,2005,14(16)01:114-118.

[2]张剑芳,王中泽.某工程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外建材科技,2006,11(13)0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