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工商管理认识

对工商管理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工商管理认识

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第1篇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着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用型人才;特点;现状

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工商管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人才输出基地就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当前学校培养人才的重心应该逐渐地转移到实用型人才培养上来。对学校来说,在培养工商管理实用型人才时,应该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工商管理及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是一个涉及了很多内容的一个行业,主要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工商管理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一门科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它是一个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可以选择的方向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工商管理专业从开始发展到现在,一直是随着我国经营主体的体制改革而不断地发展、成熟。

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及其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情况。社会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对店铺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刺激消费,国家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比如说家电的以旧换新、家电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连锁店急剧增加,零售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对店铺管理人员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第二,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中非常缺少高级管理人才,而且从事基层工商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学历也比较低,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大约为50%,这些人员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向社会输送一些素质高的管理人才[2]。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从零售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对于零售业来说,一个好的店长可以明显提高零售店的营业额。目前,优秀的店长都是通过高薪聘用的,因为培养一个店长需要大约3年的时间,并且一个普通的员工想成为一名店长需要经过大量的培训,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所以零售业中通常都以高薪挖人。然而,作为人才输出的高校没有发挥出它们培养人才的作用,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急剧的攀升,但是高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店铺管理专业,即使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盲从性,很多高校都存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盲从,教育资源没有优化配置,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高校培养目标有所偏离。目前,各高校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对工商管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开展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去思考、去主动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老师切身的实践过才能够了解到工商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促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甚至是解决问题。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教学,如果只是理论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胜任职位需求。

(二)建立实习基地。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时脱离实践培养和培训是不可以的。高校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给工商管理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学校要树立面向应用,依托行业办学的建设理念,而且可以广泛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人士参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会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输出更多能够胜任工商管理专业需求的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切不可与社会需求脱节。

参考文献:

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最终控制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一、引言

最优契约理论认为有效的薪酬契约实施可以激励管理者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即实现管理者与股东目标的一致性(Jensen&Meckling,1976)。然而薪酬契约的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股东能有效、较低成本地获得公司治理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正确地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变化。当上述条件不成立时,薪酬契约解决委托——问题、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便会减弱,甚至会成为另一种问题——高管可以获取与之所创业绩不匹配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薪酬。国有企业特殊的企业控制人属性也给薪酬契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少问题。面对众多国企,作为所有者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很难低成本地观察到企业的经营业绩,这意味着它很难做到事前与企业经营者签订有效的激励契约,事后实施有效的监督(陈冬华,2005),这给薪酬制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先天障碍。加之在现行体制下,国企高管兼备了企业家与官员身份,而国企金字塔式的控制结构又为高管提供了政府难以有效监督的决策权力(权小锋,吴世农,文芳,2010)。而另一方面,价格管制、预算软约束等政府干预也弱化了企业业绩与管理者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提高了从公司综合业绩中分离管理者影响的难度。以上两方面的影响都提高了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管理者薪酬契约的交易成本,因此,会降低会计业绩在国有企业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的作用(刘凤委,孙铮,李增泉,2007)。而且,所有人实体的缺位也减少了国企高管接受监督与提升企业价值的动机。然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明确性,对公司治理信息的易获得性,监督管理者的障碍较少都使得薪酬契约能有更多的机会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国内已有许多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在国有企业背景下考虑高管薪酬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Bebehuk和Fried(2004)提出了决定经理人薪酬的两种理论: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前者认为在股东能够控制董事会时,经理人薪酬设计能按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后者强调董事会不能完全控制经理人薪酬的设计时,经理人有能力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薪酬,并可能产生权力寻租问题。

(一)最终控制人属性与高管薪酬

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由于其所有者过于分散、严重的政府干预以及面临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导致其治理效率相比于民营企业存在天然的劣势(辛清泉,谭伟强,2009)。哈特(1983)曾经提出破产清算的威胁强制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治理过程,破产清算程序的实施是最极端的外部约束机制。而Fama(1980)也指出存在于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会因为来自管理者市场竞争的外部约束而有所缓解。而国有企业因为垄断的地位和高管的行政任命制都使得企业失去了这些外部约束带来公司治理效率提升的机会。权小锋等(2010)也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国企高管同时具有官员和企业家双重身份,而国企金字塔式的控制结构又给高管提供了政府难以有效监督的决策权力。这样的决策权力有可能使国企高管有能力自定薪酬。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发现,高管控制权的增加会提高高管的薪酬水平。价格管制、预算软约束等政府干预也弱化了企业业绩与管理者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从公司综合业绩中分离管理者影响的难度(刘凤委,孙铮,李增泉,2007)。因此,国有企业业绩准确体现管理者工作成果的程度一般比非国有企业小。又有研究指出,高质量的业绩指标更利于对经理人的监督与评价,反之,低质量的业绩指标则影响其在薪酬合同中的应用(Gibbs et al.,2003)。故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合理性比非国有企业差,具体体现在实际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更严重且更加显著高于正常薪酬。

(二)控制人级别与高管薪酬

权小锋等(2010)在研究中发现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由于受制度约束、舆论压力以及行政干预程度的差异,其管理层在利用权力影响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策略上会表现出显著差异。地方国企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下所引发的管理层道德风险更加严重,更偏好货币性薪酬等显性的私有收益。因本文衡量的高管薪酬为货币性薪酬,故作出如下假设。假设2:在国企样本中,地方国企实际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比中央国企更严重且更加显著高于正常薪酬水平。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权小锋等人(2010)预期正常的高管薪酬水平由以下模型估计:Lnpayit=α0+β0Lnsizeit+β1Roait+β2Roait-1+β3Areawageit+

+β4Centralit+β5Westit+ΣIndustry+ΣYear+εit,其中,Lnsizeit为公司规模;Roait为公司会计业绩;Roait-1为上一年的公司会计业绩;Areawageit为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Centralit表示上市公司处于中部地区的虚拟变量;Westit为上市公司处于西部地区的虚拟变量。为适合本文研究,笔者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正。笔者认为公司规模会影响高管薪酬,规模越大的公司需要高管更多的努力和更好的经理人素质;业绩也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上一年公司会计业绩很容易与当年会计业绩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只采用当年会计业绩;地区因素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只需采用上市公司办公地址所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衡量;另外行业因素也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又添加了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自变量。最后本文预期正常的高管薪酬由以下模型估计:

Lnpayit=α0+β0Lnsizeit+β1PERFit+β2avsalit+β3indsalit+εit,具体的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和计算

权小锋等以高管实际薪酬与预期正常薪酬的差额来衡量高管货币性私有收益,本文认为不如用两者的比值衡量更客观(公司规模可能会减弱以差额估计薪酬业绩匹配程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实际薪酬与正常薪酬的差额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性,因此不能得出差额越大薪酬与业绩越不匹配的结论。因此本文将高管实际薪酬与计算出来的正常薪酬估计值相除,可得一变量命名为P,即Pit=Lnpayit/Lnayit。这个变量就是后面衡量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H0:P=1,

H1:P>1或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8年至2010年共3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并按以下程序筛选:(1)剔除金融企业;(2)剔除ST、PT、已摘牌公司(依据为2011年报);(3)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缺失的样本或者异常数据;(4)剔除无实际控

制人的上市公司数据;(5)对各年度国有和非国有的上市公司

的各项数据(高管薪酬、期末总资产、会计业绩)的最大和最小的1%数值均做了winsorize处理,防止极端值影响分析结果。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为了便于对研究变量的理解,本文并没有对变量进行winsorize。最终得到4094个样本观测值。本文上市公司的会计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CSMAR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管理层薪酬数据来源于CSMAR公司治理数据库查询系统;最终控制人性质及上市公司办公所在地及所属行业来自年报和证券交易所网站手工查询(公司控制人划分标准如下: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部级单位(例如财政部、教育部)的上市企业定为中央控制,最终控制人为省级及以下、乡镇级以上国资委、政府、财政局等机关单位的上市企业定为地方政府控制,其他类最终控制人控制的上市企业定为非国有控制),各省城镇职工以及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描述性统计

相关数据来源: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财务数据库和公司治理数据库、深沪交易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表2和表

3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1)在两类企业中,高管薪酬中最高和最低的差别都很大,最高和最低的薪酬能相差几百倍左右。(2)在公司规模上,非国有企业总体上要略小于国有企业。(3)在会计业绩上,国有企业样本表现较平稳,而非国有企业则波动较大。(4)每名高管的平均薪酬和企业所在地区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比例大体保持在30:1的比例。(5)每名高管的平均薪酬和所属行业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比例大体保持在40:1的比例。

表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国有企业)

表3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非国有企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性分析。前文经笔者修正的基本模型如下:Lnpayit=α0+β0Lnsizeit

+β1PERFit+β2avsalit+β3indsalit+εit(1)。将数据带入上述方程,回归后即可得到各个系数的回归值(本文为消除公司规模可能导致的异方差性,更精确地得到参数估计值,因此回归均采用

WLS方法),再带入数据,即可算出正常高管薪酬的估计值Ln

ayit。再将高管实际薪酬与计算出来的正常薪酬估计值相除,可

得变量P值,即Pit=Lnpayit/Lnayit。变量P就是后面衡量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验P是否显著异于1

:P越显著异于1,则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越严重;P越显著大于1,则实际高管薪酬越显著高于正常薪酬。首先我们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会计业绩等其他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各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

5%和10%水平下显著(双尾),方程均已经过异方差稳健性修正,下同。

接下来完成对假设1的证明:最终控制人对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的影响。通过方程(1)的回归,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中P的均值,判断其是否显著异于1。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检验结果(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样本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都出现了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并在10%的显著水平下高于正常薪酬。但是同样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更加显著的高于业绩等因素决定的正常薪酬水平。到此,假设1已被证明,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合理性比非国有企业差: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更加显著的高于业绩等因素决定的正常薪酬水平。

2.国有控制人级别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继续应用模型

(1),并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通过和前述相同的检验程序,先将两组数据各自进行回归,得到正常薪酬的估计值序列,进而将实际薪酬与其相比后得到两组P值数据,计算各组的均值并对其进行是否显著异于1的检验。这里回归过程就不再展示,直接展示检验结果,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检验结果(中央国企与地方国企)

检验结果与假设相反,经过分析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权小锋等(2010)主要研究管理层权力与薪酬的关系,而本文注重研究在控制人属性不同的条件下,业绩等因素决定的高管薪酬的差异,自变量各有侧重。二是或许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中央国企攫取货币性收益的动机,而且中央国企的垄断能力大多比地方国企强,可能导致中央国企的薪酬超高水平大于地方国企。三是调查年报时发现相对于央控制的企业国家股往往就达半数以上,地方国企中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化,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促使其他股东监督管理者,弥补国有控制人的一些缺陷。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8~2010年的沪深股票市场上的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属性对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影响。本文证据表明,国有控制企业相对于非国有控制企业,薪酬与业绩等因素不匹配以及薪酬超高现象更严重。进而,本文对国有企业中中央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的薪酬与业绩等因素是否匹配进行了计算并比较,虽然结果与假设不同,但是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新线索。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相对中央控制的企业薪酬与业绩等因素较为匹配。

上述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管薪酬不合理的原因,在现下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转型齐头并进的时期这有着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国有产权主体的固有特点妨碍了其作为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增加了管理者在薪酬制定中获取私有收益的机会,降低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企经理人人力资本产权定价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的政策启示是:(1)促进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以及分配程序公开化,让资本市场和社会舆论也承担起监督职能。(2)提高企业业绩分析能力,将政府干预等导致的企业业绩剥离经理人的考核指标。(3)政府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原先垄断的领域时,应努力促进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因为只有在原先的垄断领域内实现了市场竞争,才能进一步地进行国有产权的改革。

参 考 文 献

[1]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J].管理世界.2007(9)

[2]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

[3]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

[4]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5]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0(11)

[6]王清刚,胡亚君.管理层权力与异常高管薪酬行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0)

[7]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9]陈艳.高管薪酬——国企公司治理的硬伤[J].企业导报.2009(5):69[10]Jensen,M.,Meckling,W.,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

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305~360

[11]Bebchuk,L.A.,Fried,J. M.,2004, Pay Without Performance:Overview of the Issues ,Working Paper of Harvard University

[12]Hart,O.,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4,1983:366~689

[13]Fama,E.,Agency problems and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1980:288~307

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第4篇

(一)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企业虽然顺应潮流开展了相关的工商管理课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着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企业,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培训表示不理解。这样一来,在这些企业开展工商管理课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员工在进行培训时也只把培训当做任务,没有认真的去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

(二)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落后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的落后,是很多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国内很多的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使得学员在进行学习时不能充分理解理论意味较强的工商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每年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将与时俱进的工商管理知识更新到培训中,使得工商管理培训难以引起学员的兴趣,并且也难以达成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培训考核制度滞后考核是督促学员认真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的良好手段,所以也是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一些企业的考核内容非常简单,以便使员工顺利通过考核。这使得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身对学习也不甚重视。因此,培训考核制度的滞后,也是影响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重要问题。(四)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因为想要长期聘用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资助教师到国外进行进修。这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没有认真的选择工商管理培训教师。而教师存在的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将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从而使企业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工商管理培训。

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就可以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从而用端正的态度来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自觉的完成工商管理学习,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为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首先要对企业领导阶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知识普及,使企业自上而下的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企业员工了解到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从而使员工将工商管理培训当成自己的责任,进而认真进行工商管理学习。

(二)对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改革企业要积极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改革,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首先,要采用“大脑激荡法”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从学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培训方法的选择,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不时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最新的案例加入到培训内容中,从而贴近学员的生活,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培训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好的考核环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核,从而真正了解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适当增加考核内容的难度,不以学员通过考核为考核目的。总之,只有使学员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才能真正的督促学员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第5篇

1.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足

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引起的,许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时间长,因此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教材信息。另外,学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结合,同时高校也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缺少定位

我国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普遍认为只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就可以了,这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并不明确,定位方法也比较模糊,不能将理论人才与技术人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样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行完善,由原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开始向精英人才教育模式转变。

3.培养方法缺少创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在金融、经济以及国际贸易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发展,就应该对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维持着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方式老套,并没有和现代社会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因此,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对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度,对于学习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用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应找到适合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4.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少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机交往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同时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管实在中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刚从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但是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坐而论道,并且他们并不满足从事基层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独自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校看重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从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

5.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我国中专、大专以及本科学校都设有工商管理学专业,由于各学校性质不同,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许多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通过成人夜大以及自考的方式,最终得到学历证书。这样导致在与大专、本科等学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应用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变现得并不是很好,缺少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基本标准。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单一的培养模式

我国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理解工商管理的知识。学校忽视了实践课对学生的塑造,只开设传统了传统理论式教学,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空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2.松散的培养体系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松散,缺少系统性,有很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时会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工作的失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方面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

3.落后的培养内容

在培养内容方面上,并没有与时展同步,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没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要再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参考曾经老教材进行改编的,在内容上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在工作时所掌握的知识。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1.以学生为本

学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将旧的教学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转变。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活动方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工商管理工作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以此保证能够胜任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通过整体优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的建设。第一,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能力时,应将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联系配合,对每个培养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整体考虑,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

3.灵活性

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个学校要以自身教学条件出发,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要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针对学生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四、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需要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应用能力,从而符合企业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设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时,可以把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分清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同时也应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重点内容,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根据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到学科知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在各企业中职能的差别,因此,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形成板块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科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管理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现代化市场淘汰,就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也应保持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手段。在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灌输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导管理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理论知识,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上,应对培养计划进行思路创新,充分调动裴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应加强管理人才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培养形式,相信企业定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下,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求必须采取现代化模式,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活动的培训,这样为社会、为企业都塑造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应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充分的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应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两部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另一部分就是实习成绩。用这种培养方式告诉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形式。

4.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管理者应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发挥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待工作态度要兢兢业业,在管理遇到问题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办事水平。这些都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国有一些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人员首先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了工作能力方面。因此,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时,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时就应该灌输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