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过程 幼儿学习 规律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A

The Aplication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WANG J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6)

AbstractSince people began to give full atten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hether foreign or domestic, many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began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 lot about the children's learning law.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y was discovered and was quickly applied to children's actual learning process. I believe that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need the most basic laws of learning of children, so as to remain the same, and thus better promote children'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for a healthy and stable run.

Key wordseducation process;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rule; application

从人们开始对幼儿教育给予了充分关注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学工作者便开始了大量的关于幼儿学习规律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幼儿教育教学理论被发掘并被快速的运用于幼儿的实际学习过程之中。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在调查取样之中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的幼儿具有的特征不同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并不同完全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推广到另一个地区。于是,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的运用需要基于最基础的幼儿学习规律,这样才能够万变不离其宗,进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健康、稳定的进行。

1 幼儿学习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率性而为

所谓的“率性而为”即是指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之中,应当学习儿童喜欢与热爱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按照儿童天然的性情从事学习活动,同时在整个幼儿学习过程之中能够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真实性情,而不能够对于天性有过多的压抑,在此过程之中则能够更好的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但是,由于幼儿学习具有一定的试误性与盲目性,以及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等问题,使得在此过程之中需要幼儿教师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在指导过程之中要注意对幼儿身心发展尊重与幼儿主体性发挥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武断地认为幼儿应当对于某些事物做出应有的判断。幼儿毕竟不同于成人,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发育均未达到成人的水平,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当幼儿心灵的保护者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笔者认为,在高质量的幼儿教师指导下的幼儿率性而为的学习,将会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性更上一层楼。

2 注重与加强幼儿课堂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学工作者而言,他们较为侧重于对幼儿课堂学习动机的培养的研究。因为通俗一点的讲,家长、教师不可能跟学生一辈子,不可能一直对其进行耳提面命的指导。同时,由于幼儿发展正处于习惯的养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无论对于幼儿未来成长,还是对于幼儿未来从事的职业来说,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课堂学习动机主要是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构成的。要注重与加强幼儿课堂学习动机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也就是向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听的倾向与探索、领会以及就会环境等相关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这种内驱力的培养,需要使学生的达到某种任务,进而使其获得动机奖励,进而促进其认知内驱力的增强。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发现,对于认知内驱力的获得过程,不应当使幼儿过于容易的获得,否则其认知内驱力增强的范围较小,不利于幼儿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可能使幼儿产生骄傲等不良情绪与情感。在具体认知内驱力的培养过程之中,应当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路,即要使幼儿“跳”才能够摘到“桃子”,并且能够通过努力摘到“桃子”,即使幼儿在得到某项知识与技能时不能够过于容易,但又不能够过难。

第二,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是指“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即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外部的动机。在具体的幼儿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幼儿自我提升的内驱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是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之中,在自己能力之内达到与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学业上的最大可能的造诣,同时,促进幼儿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为指向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职业方向。在学习过程之中,加强幼儿自我提升内驱力的培养,对于减少幼儿学习的盲目性与早期培养儿童的相关专业技能的兴趣与爱好方面具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值得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去深入研究与思考。

第三,在幼儿学习过程之中发挥附属内驱力的作用。所谓“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本文之中指幼儿)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等的赞许而努力学习,进而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属于典型的外在动机。笔者在工作过程之中发现,幼儿阶段附属内驱力的作用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过程之中,在此年龄阶段,对于教师具有着“崇拜”之情。同时,也希望教师与家长能够对于其所获得的成果加以赞许与表扬。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在此阶段对于附属内驱力的运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日后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的看法。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占兰.要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J].幼儿教育,2001(11).

[2]王春燕.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学前教育研究,2001(5) .

[3]周文.从香港幼儿园现状看内地如何实施幼儿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第2篇

摘 要: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的作用,图像较为直观、能够动态的清晰的放映物理过程等特点。其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性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图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对物理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加以论述。

关键字:物理图像;高中物理教学;功能

物理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但是一切事物和知识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图像就具有着将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具体化的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图像教学就有着重要的作用。图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大物理实验的现象,更加容易理解那些物理理论知识。本文就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图像的特性来开展教学活动展开论述。

一、物理图像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是较为抽象的,学生如果单一的根据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学习,是很难够对那些物理现象进行理解的,自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提升。虽然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但是一切抽象的事物最终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就发挥着将抽象转变为实际具体现象的作用。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图像与文字、公式相比,更加的直观,更具有表现力,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

二、图像的功能概述

很多的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都感觉到很吃力,这是因为物理教材中大篇幅的文字以及公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像在物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图文教学融入到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图像发挥其功能,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推理功能、对物理关系的验证、解析题目。

1.推理功能

高中物理图像推理的过程主要是从一般的结论中推理中个别的结论,从已学的物理规律出发,利用相关的范围,进行分析研究,推理出新的规律。推理规律主要是在推到演绎的方式下进行的,其中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图像推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已学的理论来推理相应的物理过程,将物理过程直接的反映

出来。

例如:在给出的电路图中,将规格一样的两个灯泡L1L2与变电器R、电线圈M保持串联形式,在闭合后,对变阻器进行调整,保持两灯泡的发光亮度,确定通过灯泡的电流1在断开开关的情况下,在某一时刻保持开关的闭合,在固定时段内前后的时间,准确得出流过两灯泡的电流。 在解答这题时,物理图像是并联的电路,电线圈在产生暂态过程时与楞次定律是相符合的,如果通电,电流会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数值范围内,二变电阻会暂且确定在相对稳定的取值范围内,通过物理图像就可以正确的得出结论。

对高中物理教材中那些个别性的结论采用图像观察的方法推理出一般性的规律。这种推理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据平时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从学习到更多个别事物的知识点,最后推理出一般性的规律。从实验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据,是推理规律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实验过程中收集和选取较为重要的实验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通过绘制曲线图的方式将这些数据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对绘制的曲线进行拟合,找到曲线相对应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找出的数学模型以及实际的物理条件,得出科学的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图像来对物理规律进行验证

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图像对物理规律进行验证也就是指将物理现象的有关数据通过线性关系图像来加以呈现,从而来验证器规律的准确性。对物理规律进行验证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对物理定义中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进行验证,从而来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的印象,如果物理定理中各变量之间呈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这时候应用线性关系会更加的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图(a)一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之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现向容器中慢慢加水,如图(b)所示。若细线中的拉力用F表示,容器中水的深度用h表示。那么,在图中可以正确描述拉力F随随深度h的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这就很直观的对物理规律进行了描述。

3.解析题目

在高中物理解题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图像法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题目的提议,更加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下面就是应用图像模型巧解物理习题的一个例子。

例: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连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开始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木块A,则弹簧在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

分析:由于两物体在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合力一直在变化,因而使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了困难,那么我们不妨根据A、B两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所决定的运动情况作出它们的v-t图像来考虑一下。由下图可知,当A、B速度相同时,即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此时从 A、B两曲线的斜率得在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必有A、B加速度相同的时刻,即图线的斜率相等,由图像知在该时刻速度。综上所述,正确答案选(C)。

本题如果仅从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分析,势必会雾里看花,甚至得出错误结论。而用图像法思考,则一目了然。

三、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应用物理图像教学,并且帮助学生收集更多典型的关系图像的练习题,从而来引导学生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应用物理图像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为以后应用图像分析实验和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图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实际化,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袁冬梅.《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像的功能》,{J}技术物理教学,2012.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第3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在教师职业生涯,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发展的核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科学地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正确科学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取得全面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教师“教”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高效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学生理解掌握新历史知识的科学思路,“教”学生如何培养高效听课的良好习惯与方法,“教”学生培养树立互助合作学习意识,“教”学生学会自觉树立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教”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正确地互评互议,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进步。

总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要“教”的方面较多,但教师不需要什么都“教”,“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少教,让学生培养成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为其以后终身学习需要打下夯实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师不论在课堂上对学生“教”什么都必须有“度”,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违背学生学习规律而事倍功半。教师要随机应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心积累一切“好的量变”。如:培养认真做笔记的好习惯是“好的量变”,“好的量变”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教”学生抓住有利时机,促成飞跃,促成“质变”。有不少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死记硬背重点难点概念,急于求成,误导学生低效被动地学习,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更有甚者,某些教师把学生强制留在教室里背诵相关概念,不符合要求者不得放学。这样的教师“教”法严重违背了中学历史教学规律,不遵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规律,这样“教”的结果必然导致适得其反的苦果。

为此,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来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健康和谐地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中学历史高效课堂。

二、学生“学”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教”与“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俩个必要环节,缺一不可。教师“教”而学生不“学”;或者学生“学”而教师不“教”,都不能构成完整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对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好书,更要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潜能的充分挖掘,同时严重缺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全体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持续发展,这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局限。要全面摆脱传统教育的局限,全面贯彻落实中学历史新课改的理念,就必须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探索“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特性规律的“学”法指导,对症下药,与时俱进,适时完善创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创新教育思路,让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向教师提问有疑惑的问题,对所学新知识尽量做到课堂上及时理解消化。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重点难点问题,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适时地指导每一位学生运用最科学的,适合个体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中学历史课。教师教育学生在“学”法养成、创新与实践过程中,科学地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来实现学习的成功飞跃。让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领悟“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地吃出来的”;“滴水穿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质量互变规律的真谛。“师傅领进门,学问靠自身”, 学生“学”中学历史课应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才能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价值意义,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第4篇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强烈求知欲的情感信念,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进步,包括数学学习的兴趣性、成功性、审美性、创造性。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取得成功和进步的一个支撑点是――情感智力因素,兴趣就是最重要的情感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之一就是教师首先要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自信、主动,引导他们寻根问底,树立好奇心,不断探索求真。为此,教师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第一,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拔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动力和心弦。激活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教师的情感色彩,引起学生的共鸣,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从而“亲其师”达到“信其道”,能在认识过程中,凝聚心神。游仞于知识的学习之中,形成激动向上的探求精神,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目的。养成勤奋、好学、专心、励志、拼搏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洞察每个人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困难,把点点滴滴的困难融化于对每一个学生的“传道、解惑”之中,完成教与学的共鸣。第二,重视积极的教学情感背景。教学情感的重要规律就是学生情知互促规律。学习的情意和学习认识过程是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对记忆、思维和想象也产生强烈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知互促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首先先以情励志,教师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介绍中外科学家勤奋好学、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精神;介绍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生产、数学与高新技术的联系;将爱国热情和生活实际渗透于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引导之中。逐步引导学生克服数学“难学”的前意识,促进学生励志学好数学。其次,教师要研究考试和评价中情知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当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初次获得成功时,就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升华为刻苦、勤奋断进取的坚强意识上来,由对数学的兴趣升华到对数学喜爱上来。当学生考试失败时,要更加满腔热情地亲近和给予指导,把教师的情感通过亲近和指导进一步内化到学生的情意之中,让失败成为前进的动力。第三,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如何,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的环境气氛。积极的情感是由积极的探索活动产生的,所以要想方高法把学生吸引到积极探索中来。因而,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情感情境,在引导中设疑,生疑,释疑惑,联结好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形成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氛围。让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独立发现问题和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的快乐,哪怕是小小的快乐。

学生的情感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学习的进程和学习内容加深的变化而变化,随思维能力要求不断深化而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掌握这种变化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自省、自察、自控、自励,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兴趣转为持续的喜爱。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有着不断的成功,就产生不断的探究和进取精神,才不断地巩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形成学习与探究的良性循环。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创造性,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和每堂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数学教学。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一方面创造性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科学要领规律,科学与技术。突出创造氛围的建立,创造思维的导引、培养、训练。尤其是重视新问题的提出和新颖问题的设计方案的引导,把教师教的创造性与学生学的创造性结合起来,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发数学实践课,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如学完“勾股定理”内容后,可带学生到社会去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为了解决新问题主动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的信息,达到巩固和深化创造力。

综上所述,把情感教育寓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探索精神,可把学生培养成极具创新性人才。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范文第5篇

一、以实验为平台的物理课堂的功能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中,学生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然后在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总结规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整个实验装置进行观察,明确需要用哪些仪器和基本的注意事项,然后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观察,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物理规律。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过程,把自己的视觉资料和听觉资料都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变成理性思维资料,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中的知识大都是抽象化、理想化的,所谓物理,就是人们对于物体的理解,也就是把原本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之后总结事物的规律。相对于其他具体化的内容来说,学习起来有困难,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有困难,对于物理课程定的“真空状态”、“理想状态”、“标准状况”等条件并不理解,而且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所以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系统化的思考问题,科学合理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事物之中都有本质的联系,物理中的知识点和规律都是经过无数的实验推到出来的,学生没有时间一遍遍的实验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让教师根据已有结论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二、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课例实践与研究

1.实验课的教学理念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理念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和规律,而且学生在这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的学校并不能把课本上的实验全部演示一遍,只是选取一些重点实验进行演示,而且实验过程都是草草完成。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理实验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2.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确立之后,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一个实验通过不同的教师教导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方法不同而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在物理史中,每一个知识点和规律的得出都是物理学者思考和实验的结果,因此物理课的教学方法第一点就是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树立实验过程中的思想,才能引导正确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实验的思想,形成一种习惯。有的物理实验过程时间长,步骤繁多,如果真正的一一进行,那么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只为了一个结果的得出,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控制,既不能让学生感到过程繁琐,又不能让学生觉得一带而过,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真正的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在一个时间点上展现。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实验都是进行一遍,得出几组数据,然后就观察分析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物理实验很简单,只要进行一遍过程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时间和对各类因素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在光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以及法线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在法线两侧,而且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经过光具座的多次实验可以验证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或者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例如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物体来替代光具座进行实验,通过不同手段的教学,既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去,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平面镜和量角器来代替实验光具座进行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角色不是被动接受或者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而是自己动手,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得出最终结论。

在光学中的光的色散实验课上,不只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也可以通过史实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光的色散过程,不过这个实验过于简单,只是用一个三棱镜就能让学生看到和彩虹一样的七种不同颜色的光,不过当时的实验过程一定不会这么简单,不能让学生认为物理规律的发现竟然如此简单和随意,这就需要教师拿出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的史实,让学生理解实验的不易。用棱镜来折射各种颜色的光,最后得出结论,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根据前人的研究过程然后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对比,最后理解牛顿在发现光的色散的不易之处。

在学习力学中的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不一定非要从书本上的实验入手,完全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可以从生活中需要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摩擦力最好的例子就是自行车的刹车过程,自行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而且危险性也低,刹车过程的变化也容易观察,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在自行车刹车的时候前闸和后闸的原理,让学生自行探索,学生在课后回家的时候就能自己做实验,不断刹车探究原理,而且有些学生如果不愿意自己实验,在通过别人的实验之后也会有兴趣补充进行,这样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物理实验从生活中提取出来,让物理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可以和生活中的现象中存在和体现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