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第1篇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举例阐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内在区别和在人类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最终提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应当保护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1.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1.1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其他的文化现象一样,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文化和语言都会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正因为出现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语言来完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说,语言拥有文化的所有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众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语言不仅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现象通常不能被独立的存在于语言之外。毕竟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扩展和传播。

1.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创造的社会成员,但只有通过使用语言这一良好的沟通工具,才可以使社会成员达成沟通并实现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应该通过语言相互学习。由于文化必须使用语言作为工具来开发,所以,语言是文化的发展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语言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同时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平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语言的权利和能力,人们通过使用语言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具有概念和意义的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世界,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其周围的物质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来表现其精神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及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在他们的意识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文化、世界结为三体,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活于意义的世界中,正如生活于他感知的世界中一样的真实,因为语言就仿佛一个棱镜,透过它的投射,世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所谓的世界景,因此语言也同时表现出人们对其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认识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体,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因此通过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客观世界;通过语言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语言当中不同民族的文化。

2.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即使使用的语言方式准确无误,但由于文化上的不同,他们使用一个词或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即使精通了该语言,但是文化不同,人们在语言当中描述其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如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校受的教育是汉语,由于他已经拥有了双重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不同语言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将对其所学习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相对于汉族同学来说他们在说汉语时使用的形容词就比较多一些,因为他们不能像汉族同学那样更具体而准确的表达其思想,在转换思维的时候用汉语表达就较难些,只有通过形容词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他们在交流时往往喜欢用倒装句来表达本民族语言,就如汉语当中的客人来到礼让"吃饭",很多同学将它表达出来时就变成了"饭吃","喝水"变成"水喝"这种表达往往会使人发笑。

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所接触的客观事务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就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所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名称就有所不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使用其不同语言时有着不同的限制,这就很大程度上和该民族的宗教思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不同因素有关系。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就很难在其他的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或表达方式,如果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研究藏族的语言,从研究其语言他们就不难看出藏族是一个从事于畜牧和农牧业的游牧民族,因为藏语里大多都和畜牧和农牧有着具体的描述,因此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使不同学界的语言学家能够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来得知其民族内在文化。就如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就有所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对雪有不同而更具体的描述,从这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雪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叙述,我们进一步得知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如果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事或者某些现象在其语言里有更具体而生动的描述法,那么我们不费太大力就能基本上得知该民族的文化,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第2篇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普通高校培养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是一种广义的企业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以高职学生为核心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看,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的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我个人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着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交流。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提供给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英语篇;意合;形和;文化差异

一、引言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有交流以来,关于英语汉语的对比就层出不穷。早期两种语言的比较多着重于语音及结构上的比较。从结构上来看,意合和形和是汉英最主要的区别。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文化语言学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把文化和语言结合以来,剖析造成此种差异的文化根基才能真正了解语言。翻译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的转换,而是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文化涵义。(陈安定,2000)吕叔湘指出:往往人们很容易找到事物之间的异同,然而,要追究造成它们异同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本文将不仅仅从语篇的角度指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更会从文化角度阐释差异的文化原因。

二、意合与形合涵义

王力在《中国语法论》一书中率先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汉语里连接成分不是必须,多用意合法表达意义;而英语主要靠连接成分显示其意义,因此多用行合法。”。连淑能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是综合性语言,不用连词而靠句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意义,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形散神聚,重意合。而英语是分析性语言,靠句词显性的连接词体现意义,重形合。

三、语言与思维文化关系

国外的学者也注意到这些差异,如奈达(Nida,1982:16)指出,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由于语言和文化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要探究一种语言,不能不谈到文化。在人类语言研究历史上,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是第一个从语言的文化视角研究语言的。他认为,没一个民族都有带有自己特色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习俗文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申小龙1992)维柯的观点在当时虽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却开辟了研究语言文化关系的先河,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是继维柯之后又一个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他认为语言是人们思维不断重复活动的结果,语言是思维表达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通过语言展现出来,所以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姚小平,1999)在洪堡特看来,一个民族和文化的精神特征决定了这个民族所操持的语言。受洪堡特思想的影响,鲍阿斯,美国人类学家奠基者,进一步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所透视出来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的差异。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认为思维文化影响语言这点是相通的。可见,文化和思维包含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合和形合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外在体现,文化则是导致此种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文化是如何影响语言的,接下来本文将对此做一个全面的阐述。

四、意合与形合的思维文化阐释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是两种语言形式表达上的差别,更是两个民族思维文化差异的展现。中国受道教影响,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应的中国文化求全、求圆满,重“心领神会”反映在语言上,则重意合。而西方主张“人物分立”,重在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吴森教授在指出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中国的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一为艺术。中西方最显著的差异在于:中国文化是偏艺术的,要有整体的美得视觉体现,而西方文化是偏科学的,逻辑性外显。科学的精神目的是在于寻求真理,通常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的方法,对事物作理智的了解,从而发现真理。相反,艺术的精神的目的是欣赏和创造,一般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的来表达一己的感觉或价值判断,从而带来视觉的享受。下面本文将从语篇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

从初始语篇看,整篇语段主谓不是特别明显,没有显性的连接词联接上下文,但是却丝毫不影响理解读者理解语篇的意思。对《儒林外史》熟悉的读者会发现,语篇的意义体现在字里行间,高度依赖上下文。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悟性”、“了悟”。而目的语篇几乎每句话都有显性的主谓宾,整齐完整,句法的语法意义受到语言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英语是分析性语言这一特点。这是结构上的差异。从文化上分析,充分体现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基本分歧,即,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就如吴森教授所言,初始语篇整体来看,仿佛一个艺术品,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形散神聚,并且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西方人则重分析,重形式逻辑,总是把细微之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也符合西方的科学精神,试图借助抽象符号阐述事物。

原语篇表面上看只是几种事物的堆积,找不出主语谓语宾语,然后细细品味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境的画面。各个景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副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图。这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模糊整体的思维观。这种思维观注重事物内涵的横向联系,语言通常表述为非逻辑化,但是语言内部却表现为极强的逻辑性关联性,意义需要靠读者的悟性拿捏,这符合汉民族的思维特点。

目的语篇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译,译文几乎把原文的意味译出来了,从形式上可以看出风格与原文极不相同。译文将原文的内隐意义通过形式的连接外显出来,主谓机制突出。这体现了西方民族分析性的思维特征。

五、结语

汉英语篇的差异,是汉民族和西方民族文化思维差异的具体体现。思维支配文化,并反映到语言中。汉语重意合,形散而神聚,以意统形。英语重形合,语言形式规范完整,以形制意,这是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别之一。因此要了解两种语言语篇,分析其文化思维差异是必要的。不管是学生考试,还是做翻译,都应该考虑思维差异并用此分析语篇结构。只有在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又能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更深刻了解语言。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Tra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

[5]姚小平.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J].外国语,2003(03).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偶合 文化差异 

 

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如果违背了对方民族的语言习惯,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国用地道的北京话流利地问一位老人“你几岁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为大家从大山地道、流利的汉语口语中,自然认为他应该已掌握了“您多大岁数了,”甚至对他说出“您贵庚了,”。如果换个刚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用浓重的洋腔洋调问“你几岁了,”,我们就能够谅解他,因为我们认为他很可能还不了解中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汉语的“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由此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等。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打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appreciate it,等。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有些英语学习者常把politician与汉语的“政治家”划等号。实际上,politician这个词在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指的是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圆滑”之义,汉语“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WARM,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 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范文第5篇

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学习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学习掌握知识点,也不是具备掌握某些技术技能,而应该是培育、完善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知识、技能、素质等,都只是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目的。

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培育、建构学生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普通高校培养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是一种广义的企业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以高职学生为核心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看,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的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我个人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着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交流。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提供给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那么可以说,语文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Y037

参考文献:

1.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2010.3

2.伍雪辉、张艳辉,《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教育探索》,2010.8

3.宋德新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4.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