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寻找未来作文

寻找未来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寻找未来作文

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演变 新时期

一.新时期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全国高考统考作文进行了几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作文命题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也印记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作者经过对近四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总趋势是从紧随政治形势到逐步走向开放与多样化。其命题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抒发真情实感的余地。第二、从过分强调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到注重考察学生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积累。第三、从偏重于道德品质题材逐渐向具有哲理性、思辨性的话题过渡。目前来讲,作文命题的基本现状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题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突显出地方色彩。

二.新时期作文题目的命题分析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逐渐认识到,作文题材要多元化,要具备人文价值,立足于文化角度,命题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给考生充分的自由度以抒发真情实感。从近几年作文命题的走势不难看出,作文命题未来发展方向是值得被认可的。因为作文的发展曾经经历过一段思想禁锢的政治背景,所以大家的关注点一直放在解放思想和抒发真情之上。然而对高考命题的变化,有些学者的建议和认识独树一帜,难能可贵,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首先,文题中法律意识增强。目前,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作文命题往往倾向于感性题材或者一些社会现象,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处于思想的升华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他们的脑海里建构,在这一点上,作文命题能够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中寻找到自己的航向,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其次,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命题不开放,学生就很难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命题不限制,学生又容易照搬或套用以前做过的文章。开放与限制是一组矛盾的统一体,命题者应该把握好一个相对适合的度,以达到二者的平衡。

三.对于未来作文命题趋势的建议

通过对近几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作文命题的趋势应该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1.作文命题应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同时做到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

学生作文不仅反映出其语言能力,更反映出其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意志。作文命题应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促进学生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好的作文题目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愉快自由地描绘生活,表达自我。与此同时,题目的立意和范围应做到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既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又要加以限制,以免照搬照抄。

2.作文命题应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注人文、关注法制。

新时期人才应是科技素质、人文修养与法律意识的统一,兼具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科技创造未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法律武装头脑,造就冷静客观的处世态度。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内涵也将不断得到提升,以人为本的理念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教育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注人文、关注法制,不仅是指了解和探索科技、人文、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关注科技、人文和法律知识在生活、社会中的应用,将写作与社会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四.思考

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第2篇

这两年里,自己也算努力了吧~!嘿嘿!这次期末,我考的不好不坏,它没有给我欣喜若狂的感觉,也没有给我意冷心灰的心境,就是那么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我平静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想了很多很多,各方面吧!不知道今天自己怎么这么"多愁善感"~!

下午去书城买书时,我问过一个同学,问他假期打算干嘛?他都说补习,哎~!

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我想了很多!假期补习真的有用吗?这种“事后功夫”对他的帮助又有多大呢?我爸曾经说过,只要自己平时努力,该耍的时候就好好耍,于是,我就养成了劳逸结合的习惯,在学习期间,我不会去做,去想其他事,但在耍的时候,我会想刚从4医院(成都的精神病医院)出来一样,肆意的,疯狂的耍!我觉得,月薪是大人世界里的报酬,那假期也就是我们的报酬了吧,就是同样一个道理---按劳分配!(但假期没有经济学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遗憾) 我假期呢~!就会去旅游,去体验,去经历,我不喜欢约束,我容不得羁绊,我喜欢自由,各种场合由自己决定做什么,该怎么做,我要独自去写我的人生,去绘我的世界!就会主宰这笔我赚到的报酬!

对啊!该面对的,我不会逃避;该执着的,我永不怨悔;该舍弃的,我不再留恋;该珍惜的,我会好好把握!候鸟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寻找最佳栖息地,并在长途跋涉中,锻炼了羽翼!我愿意做这样一只候鸟,即使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知道,只有对胜利有着深深渴望的人,只有为了胜利全力付出拼搏的人,才会因为失败而流泪!

至于考试嘛,只是检测我们的一个方式,我说过,它的随意性很大,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了,就行了,我们的人生还很长,还要经过N多次考试,所以我们得失心不要太强,不要太在乎结果,懂得起什么叫做“过程>结果”吗?就是让我们乐在其中,而不要悲在其后!失败了,我们重新来过,让一切从0开始!

我们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心理压力,不要太压抑,毕竟嘛,成绩已经成了定局,我们再伤心也好,再怎么也好,都不可能改变它,况且,这也会过去,太深,太久的停留便成了羁绊,绊住的不仅有我们的双脚,还有我们的未来!昨天的失败已经过去,而明天的辉煌还须我们今天的努力!放松一点,从容面对,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

经过这个假期,我更愿意做一个追风的少年!我会好好去面对初三,面对充满憧憬的未来,2个月过后,去经历自己人生的我绝对不可能比天天"恶补"的你们差,因为,我心里一个梦,一个明年我一定要实现的梦,我相信,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梦想成真,才能笑傲江湖!而那个梦,那些努力,便是我的《葵花宝典》!

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第3篇

其一,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共有10条,这10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了初中阶段写作的教学目的,但并未真正给“写作教学”下一个定义。也许总目标中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一句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诚如是,我们似能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写作?”

“日常生活需要。”

“怎样写作?”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实际上,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如此简单。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可当今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主要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要么是“家庭――学校”,要么是“教室――宿舍”。学生生活的区域主要就是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实践、锻炼、交往、娱乐、休息等,这些内容通过老师、同学、家人等关系体现出来。在这之中,学生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有道不清的喜怒哀乐。在学校,他们偶有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课上睡觉,有与同学发生纠纷、与老师发生争执……中学生活中应有的,同学们都可能遇到。在家中,他们也偶尔煮饭、洗衣、抹窗、扫地,也偶尔与父母争吵赌气,甚至离家出走,家庭生活中应有的,许多学生也可能遇到。应该讲,作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能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实在生活,让学生感到写作原来是“日常生活需要”。作文其实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有对过去生活的撷取,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作文还是学生表明观点,抒发胸臆的平台,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真实场景的再现。因而,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需要都可以通过作文表述出来。可是,现今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乃至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目,有多少真的是学生“日常生活所需”。像国外的作文题目,诸如“你怎样组织一次郊游”、“饭是怎样煮熟的”、“为什么电视屏幕有雪花”、“关于某某社区环境卫生的建议”那样的题目能有多少?那些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转了几个弯的作文题目于学生有何价值?在今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多少个这样的作文题目?那些读了几遍材料还不知所云的材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鲁迅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脱节。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喜欢,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关键的问题是作文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作文中能享受到许多乐趣。作为中学生,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其自身的特色,他们的兴趣爱好必然会烙上时代的印迹。他们的兴趣爱好因个人的思想、性格、习惯等的不同肯定会有差别,但也一定会有许多的共同性,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他们追求时尚、追捧明星,喜欢标新立异,特别张扬个性,关注时事胸怀天下等等。在学校,许多学生故意伪装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遮掩起来,话不离学习,言不离分数,那是因为学校应试教育方式迫使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实际上,只要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舞台,少给学生一些框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让你眼界大开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经常以这些为素材,让学生明白这些素材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是作文真实感人的绝佳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还会慨叹无米下锅吗?假如作文的内容都是写他们最感兴趣的生活,他们还会喊“无话可说”吗?你看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诸如《隐形的翅膀》、《早》、《鱼的泪,水的心》等不知所云的作文题目,完全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学生绞尽脑汁都写不出来。假如我们不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效果一定比命题好很多;假如我们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家庭趣事,作文也一定会很精彩;假如我们积极地看待学生的课堂开小差、玩游戏、打瞌睡、为老师和同学取绰号、与同学的争吵打骂,文章一定会真实感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学生之兴趣所在。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教学,学生不怕才怪!

3.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脱节。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所以,作文教学也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文教学对其未来人生的重大帮助,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有正确的预知,能准确判断学生未来在作文方面的最急需的东西是什么。客观地说,今天的中学生在今后能成为作家的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将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为国家效力,这些人的写作能力更多地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写作能力变成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文学色彩自然被淡化。诸如企划书、论证书、方案设计、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无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在今天的许多工作岗位上,有多少岗位的诸多事宜可以用文学的语言来写?从学生未来的岗位看,也莫不如此。既然这样,今天的作文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在培养未来的作家?从中考到高考,为什么几乎全是要求突出文章的文学性?当然,这样说似乎把中学作文教学说得俗气了,又鼠目寸光了。但面对事实,面对客观存在,我们为什么要视而不见?我们为什么不替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而一味追求作文的好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将来而注重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又有何不好?那些晦涩难懂的材料作文于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有多少益处?面向未来的作文教学,是更多注重作文实用性的教学,绝不是培养作家的教学。顾之川先生说:“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一般的写作基础,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写作能力。”

其二,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是什么

毫不客气地讲,作文教学课堂的无序化是最严重的。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课堂都是随心所欲,以师为本的。很多教师是怎样方便怎样教,但笔者认为课堂作文教学应该该怎样上就怎样上。当然,这样的无序局面也不能全怪教师。作为课程最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仅有每个单元的作文提示,最大限度仅有个内容(题材)的提醒并伴随一个作文题目。至于作文教学该怎样做,那就只有凭教师的能力了,作文教学指导的章法全凭教师个人说了算。这还不说,当今中考高考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在教材中难觅踪影,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与当今的考试现实严重脱节,教师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作文教学是情有可原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并实践了多个作文教学模式。诸如“三级作文训练体系”、快乐大作文、个性化作文、“三节十六步写作训练法”、“四部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茶馆式教学法中的作文教学、活动式作文教学等等。这些作文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些流派中,有的重模仿、有的重思维、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但为什么没有哪一个能星火燎原呢?为什么很多教师一使用就成了“淮北的枳”?有这么多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大好事,在这些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大浪淘沙,也许有的模式会经受考验而流传下来,从而给作文教学以启发和指导。但是,众多的作文教学模式,有能够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最佳路径的吗?有能够深受师生欢迎并能迅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吗?可以肯定地讲,还很难说“有”。因为,既然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它必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二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三是不增加师生负担,简便易操作;四是要保证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有满意的成绩。确实,作文教学要同时具备这四条是有些理想化,甚至于是痴人说梦。但前述的众多作文教学模式,为什么许多师生不喜欢?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试验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恐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程度的偏离。这几条特征有的重思维,有的重模仿,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很难有多者兼顾的。并且,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加重了师生负担,师生视之为一件苦差事,毫无快乐可言。有的模式太重作文技法训练,让学生死背一些技法名称,但未必学生记住这些技法名称就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关注生活,读写结合”不失为改进当前作文教学的有效办法之一。所谓“关注生活”,就是重新定位作文的内涵:作文不过是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是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是记录学生心灵成长历程的,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实践的。因此,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自己学习、生活方方面面,是使学生明白作文是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作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作文更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向,作文的写作内容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应该更多地进入作文,就应该适当地减少那些企图检验学生是否能成为作家的写作内容,少写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作文。孙绍振教授讲:“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态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第一条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年龄和特点,贴近自我的七情六欲。”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参照,以每个单元的阅读文本作为作文训练的题材,充分挖掘阅读文本对写作的指导价值,引导学生借鉴阅读文本的写法,这实际上是对阅读文本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阅读文本的写作价值,只是专注于阅读文本的情感熏陶价值和语言运用价值。当我们还没有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时,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价值是可行的。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现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作文训练内容,都有对作文的指导,只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关联到后面的作文教学;或者说在作文教学时有意借鉴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从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及表达等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好文本,阅读教学还有一举多得之妙。这样以教材为作文教学的纲,以阅读教学文本为作文的一个学习样板,作文教学就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朱光潜说:“最简单的办法是精选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选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渗到筋骨肉里去。”巴金也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句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

“关注生活”是对作文教学功能定位的矫正,是回归作文的本真状态。作文教学只有回归到了作文教学的本真状态,才能使学生感到作文是可亲近的,作文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而“读写结合”是缓解当前作文教学无序状态的一个有效办法,也是简单可操作的办法。

其三,什么样的考试作文最适合学生

当今许多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把中学作文教学逼进了死胡同。让人读不懂的作文题目,胡编乱造的作文材料,表面上有话可说其实很难有话说的话题作文,搞得学生如坠雾里云里。有些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搜肝挖胆也找不到可写的东西。有的作文题目玩文字游戏,一棒打晕学生的头脑。由于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使得中学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无论是初一还是高一,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接触到的就是类似中考高考的作文题目。材料作文晦涩难懂、命题作文意蕴深奥,真正能够关注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少之又少,真正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写自己学习、生活等酸甜苦辣的作文题目也似凤毛麟角,完全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状态的几乎没有。

你可以不理睬那晦涩难懂的作文题目,但你必须理睬中考高考的分数啊!不知何故,当今的中考高考作文喜欢在题目上做文章,似乎题目越怪越偏就越能显示出题人的水平,似乎题目能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才能显示中考高考的非同寻常。再看那些考生的满分作文,通篇的古白话文或文言文而又不知所云,大段的比喻排比狂抒性灵使人如坠云端,怪异的判决书、解题案、诊断书、剧本等作文形式使人如读天书,堆砌词语、生造词语、离奇句式居然被认为是创新作文……当教师看到这些作文,他的作文教学还能怎样?他还敢视中考高考为儿戏吗?自己心中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而又被迫那样去做,那会是什么结果?自己非常蔑视这种做法而又鼓励学生去做,老师的心能不痛苦吗?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的考试作文正在向生活回归,但力度还非常不够。

中学作文教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毫不讳言地说,中考高考的作文分数才是作文教学的命脉。教师作文教学能力的高低,学生作文水平的优劣,家长和社会看的就是分数,高分数就是高能力。中学作文教学唯中考高考作文是瞻是可以理解的。要扭转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要真正做到让学生热爱作文,乐于作文,要促使教师让作文教学回归到生活态,首先必须要改革中考高考作文,对中考高考作文要矫正。目前的中考高考作文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设题探究。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趣事,特别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平凡而有趣的课堂中,有数不尽的高兴事、痛苦事。把这些事情写进文章中,才是学生最快乐最愿意的。也许有些事不积极向上,但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可能时时事事都积极向上呢?他们上课讲小话、做小动作、睡觉、给老师同学取绰号,他们与同学争吵、打跳,他们偶尔抄作业甚至搞恶作剧,难道这些就是心灵不健康吗?这不就是鲁迅的童真童趣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写,为什么中高考作文就不能写?诸如《的同学》、《校园生活》、《我们的班级》之类的作文题目,为什么被拒中高考作文之外?孙绍振教授说:“对中学生写作来说,贴近自我,就是贴近自我的年龄,贴近心理储存。如此,则任何生活小事都可以入文。”

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成了阳春白雪,考试过分注重作文的文学色彩,这是对作文教学功能的异化和窄化。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再说文学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出来很像个样子,但绝不该期望于每个中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是例外。”由于作文教学的另一大功能,即作文的生活化功能被束之高阁,由于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疏远,才导致许多同学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出路。因而,中考高考作文不妨在这方面做些大胆的尝试,以新的气息来唤醒当今沉闷的作文局面。诸如《家庭这样更节约水》、《我的一次招待客人》、《我的养花故事》等题目,为何不可尝试?

3.由学生自主命题。作文毕竟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是学生思想、智慧的反映,是学生酸甜苦辣情感的倾诉。学生到底最想说些什么,他最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真正最能反映学生写作水平的就是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而我们的中考高考敢这样做吗?一句“怕学生抄袭”就堵死了这条路。就没有其它的办法让学生写自命题作文了吗?总不能因为极少数人“抄袭”而祸及大多数不抄袭的人吧!朱自清说:“作文宜在课内,抑宜在课外?宜由教师出题,抑宜由学生拟题?我认为这是自由与干涉的问题。我是主张:自由的。我的经验,出题命学生做,在教室内学生作文,都是以束缚学生的思想力,使他不能发展。这种方法只能偶一用之,使学生经历一下限时的情境,俾将来遇这种情境时,也可适应。平常则以用自由的方式为宜。”先生也说:“若是出题目做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二)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三)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汪曾祺说:“沈先生(沈从文)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第4篇

在作品的创作初期,编导们对文化部的要求作了深刻的理解,很好地把握住了“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内涵,在以往由其它部门组织的一些舞蹈比赛中,比赛通常是按舞种风格(如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乃至当代舞等等)进行的,为了更加明朗“题材限定”的“导向性”,文化部的于平先生在答记者问时谈到:“以动作语言形态划分舞蹈比赛的类别,对于我们舞蹈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让创作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对题材的舞蹈表现,而是借题材表现舞种风格。”也就是说,在以往按舞种风格进行的舞蹈比赛中“形式大于内容”。这一次的舞蹈比赛十分重视作品的创作内涵,要做到“三贴近”的风格,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编导们理解了比赛的要求后,开始在题材的选定、作品的内涵、情感的表现上下起了功夫。

舞蹈《空巢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表现的是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在家中的少年,他们在列车驰过时兴奋和梅雨季节到来时孤寂,但他们也在互相关爱之中找到快意与温情。很显然这是一部需要挖掘深刻内涵的情感剧。

接到这个舞蹈节目的灯光设计任务后,说实话,我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是一个重内涵、重情感的戏,而又要在比赛现场特定的灯光配置上来作文章,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比赛的舞台是为各个参赛节目装的,不可能会为你的节目来单独加灯,这就要求你在这个固有的配置上充分发挥你的能量来表现好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发展。

我在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多次与编导、演员交流,理解作品的内涵。这个作品的情感发展主线分为四个部分:①思念――等待;②寻找――期望――失望;③伤感――相互慰籍――心底呼唤与呐喊;④希望。编导在演员的选定、音乐的创作及服装上都花了不少的心思,节目开始在缓慢的钢琴声中引出了童声的和音。孤独的身影、稚气的孩子在切切地期盼,盼着那火车进站前的鸣笛,那是远方亲人的消息;盼着亲人把自己紧紧抱在怀里,那是梦中千百次的记忆。特别是领舞小女孩那巴巴的眼神,更是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我在这里紧抓重点,在交待表现环境的同时,重点突出了要表现的小女孩巴巴的眼神,在顶部一电脑灯定点给领舞的同时,还在上场门的地侧位置投来了一束光,既突出了演员的脸部表情,又起到了眼神光的作用。在这里灯光是低调的,是在不知不觉的慢起光中交待了环境,突出了演员的表情,把观众带到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中间去。

火车的汽笛声给孩子们带来了期望,孩子们的心情越来越兴奋,他们急切地搜寻着,满心的期待,最终火车呼啸而去。这里我用土黄色光来表现乡下火车站的环境,用几组定点光和光的跳动来表现小孩忐忑的心情及火车呼啸而过。音乐声嘎然停止,演员定格在舞台一角,一只孤独的定点光使孩子们又回到了寂寥的现实中。在上场门的内耳处,我们同去参赛的人员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四川当地灯光同行的帮助下,加了一个聚光灯,这束光起着引导观众视觉、表现火车远去的方向,同时它又是孩子们的希望所在。

一阵雷雨袭来,孩子们的心情十分伤感,都是空巢的孩子,都渴望慰籍的亲情,孩子们以互相体贴与关爱,倾诉着对爱的留恋与期待,他们用泪来唤醒人们的爱心,每一次观看排练和演出到这里时,我都忍不住一阵阵地心酸,这是全剧最感人的地方,孤独的钢琴旋律伴随着雨声,敲打着观众的心。在这里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脑灯的作用了,除了用电脑灯营造下雨的氛围外,追光紧跟着领舞“姐弟”俩人。年幼的姐姐不但自已期盼着亲人的关爱,还要带好调皮的弟弟,那种无助的心情演员表演得淋漓尽致。在雨中其他孩子们围过来,为痛哭的姐姐遮风避雨,这时上场门内耳的红色聚光灯再度亮起,照亮了围在一起的孩子们。

寻找未来作文范文第5篇

1.“自己摸索得来的比向别人学到的更重要。”

笔者作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来小学任教,能不能把孩子们培养好,使他们获得好成绩?实践证明,答案不是肯定的。教育有规律,但归根结底,它是变化中的实际操作,跟一个人学历高低有相当距离。

笔者不敢否定高学历,但有一点得承认,高学历跟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所以叶先生的这个意思就很重要了。当老师没有“本本”不行,不沉浸到“本本”里不行,但如果不能从“本本”里跳出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经验,积累经验,直面学生现实,就很难把工作做到优秀。“自己摸索得来的”,经教学检验成功的,这些东西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和生命成长。当然也别看轻向别人学习借鉴,否则孤陋寡闻,井底之蛙,照样难做好教育。

2.“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先生真是高明,数十年前就预见到今天的现实,中国教育树有根,水有源。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乃是教学生学”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探索中有个重要理论成果,那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借此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我们做得并不好。许多教师“一讲到底”是不搞了,但却把学生完全纳入到自己教学预设中来。譬如教语文,问什么问题,给出什么标准答案,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语言都要考虑好,写成教案,送教导处审核通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配合老师把预设程序走一遍。有哪个学生越“雷池”半步,越轨预设,赶紧伸剪过去将其修理掉。思想是被统一了,可生成却没有了,独立见解不在了,培养杰出人才的门扉也关闭了。没有生成的课堂一路无风景。听听先生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吧,“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标志是课堂上要有独立的发现和思想。

3.“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里说的是语文科教学。怎样才算成功,才算教好了,两个标准:学生自己会读书,不需要老师讲,自己会写作文,不需要老师修改。说来容易,但实践起来,需要老师下很大工夫啊。要培养学生会读书,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细读,查字典突破生字,用词典疏通词语,进行追问:这句话写什么、品词品句、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行反思:这段话写什么,这段话怎样写,我的疑问,给出的答案。将其密密麻麻写成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足迹。一天又一天,一课又一课,学生读书能力被培养起来了,他们一生发展的读书功底被奠定了,自然不需要老师再去教了。至于作文,无非是要求学生多动笔,多修改,辅之写作技巧传授,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先生的观点。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语中的,教育的根本就在这里了。如果教师培养起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去自己寻找知识,猎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走向优秀,走向成功,走向人格健全,考试成绩也不会落后。如果我们帮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养,你就看不见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粗口辱骂,看不见野蛮和人性丧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文雅儒雅,“彬彬有礼,而后君子”,教育对这个社会就功莫大焉。如果我们培养起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公共场所就不会遍地塑料包装、果皮、纸屑。无论出门还是居家的人们,虽然素面,但却光鲜,虽不名牌,但却穿戴整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习惯越是容易养成。我们小学教师没有理由自卑,因为我们在从事着共和国大厦的最初工程,我们担负着民族的未来。只是有一点耐人寻味,先生并没有说教育是为了考试分数,是为了培养状元精英!

5.“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这就很成问题了,恕笔者直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是不读不写,哪还说得上善读善写。叶先生那代人,做教师的都要善读善写,谁都以为然。可到今天,我们是连常识都忘了。很多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有部分教师连学年末写份总结,也是东拼西凑。社会指责国人语文素质下降,有些大学自主招考,取消语文科考试。一群知识的传承者,对自己的根——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母语,采取如此虚无率性的态度,真是令人担忧啊。

6.“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这讲的是身教问题。郎咸平在《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是北大和清华,谁来当校长都无所谓了。”因为一个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独立的人格。借用这位著名学者的话来说,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还是在于他的人格。“先做到”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字写得规范工整,具有审美吸引力的教师,其班上学生能写好字的不在少数;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调教出来的班级,调皮捣蛋学生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相比要少得多是肯定的;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老师,班上讲诚信的风气就会浓郁许多;一群每天用课外阅读“喂养”出来的孩子,其思想的活跃,视野的开阔,性情的乐观,就比只读课本的同学要强。我们是在教学生知识,教学生考试分数,但千万别忘了,你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学做真人。人是要靠人来影响的。教师的身教会自然而然烙印在学生心间,影响他们,被他们复制,视为楷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孔夫子又说:“子帅其正,孰敢不正”。“正”就是自己先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取得教育人的资格。“道不远人”,真理是平凡的,只是我们要践行,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7.“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说得多好。笔者始终认为,育人教书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从学校毕业出来,那不表示知识够用,溢满,只表示获得自学的能力。笔者喜欢郑渊洁在《我家三代小学生》一文中的话,大意是说“人生是没有毕业时候的”。工作实践中的自学跟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学习完全不同,它是为了丰富自我,增强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意义些。这种自学应该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

应该说,懂得先生讲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做。教师要自学,就要静得下心来,每天坚持读专业或非专业书籍,把阅读看成工作常态,逐渐养成习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厚实智力背景,把课教出水平,教出风格,教成艺术,成为业里翘楚。然后通过动笔写来带动研究,发现、思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产生教育思想。到这一步,自学就引领我们迈向了自强不息。

8.“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我们今天是有些违背先生教导了。这些年来,从表面上看,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教育是重视的,每周排两节课上《品德与社会》课。可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更多是依靠做,依靠独立思考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一位学者讲到西方时说,在国外,面对公共事件发生,不是忙着做结论,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引导大家去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表面看,他们不像我们中国人很有价值观,其实恰恰是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形成了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大家公认,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育没注重“实做”是有关系的。把一门需要实做的课程拿来空对空,从课文到课文,从讲解到讲解,从背诵到背诵,从考试到考试,结果训练出了一帮能说会道,就是不会做,疏于做的学生来。在教育活动中,品德培养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教师随时可以实做:一个同学家庭困难,没有钱购买校服,怎么办?师生只需每人为她捐出1元钱,学生就可以穿上新校服;派个学生到各班去通知鼓号队的同学放学后集训,附耳告诉学生,轻敲门、喊报告、给老师敬礼,然后再说明来意;毕业告别会,把校工也请来和老师坐一起,接受学生的谢意、感恩;学生课堂上肚痛难忍,老师护送他到诊疗室看医生……美国中小学不设这门课,家长老师就是在“实做”中来培养起孩子良好品德的。

9.“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 读了先生说的这些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做到了这一点,良好的校风也就形成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良好校风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

只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向了反面,一提校园文化建设就到网上下载些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作为校训,请广告公司做成字,张贴到墙壁上。结果,上墙之时,也就是消亡之日;一提校园文化,就是名人画像,名言上墙,就是唱歌跳舞,经典诵读。这些虽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只不过舍本逐末,舍去了教师队伍素养、素质的修炼提高,又能指望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