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查研究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部分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20 份(其中男生80 名,女生 40 名),回收116份,回收率为96.67%,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此外,笔者还和每位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修正和弥补了单纯依靠一手资料的不足,力求达到全面、准确。在调查过程中,笔者看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所取得的众多成效,同时也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陈旧,课程建设缺乏准确定位

这是高职教育的通病,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沿袭着中专或普通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没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起步较晚,发展的历程不长,缺乏对学校和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机械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不能机械套用其他课程的建设模式。

在和部分思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有46.8%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陈旧;有79.2%的老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观念、职业信念的教育。在学生问卷“您希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一题中,具有不同于中职和本科院校的特色占 52.6%,与技能教育同样重要占 21.65%,与技能教育要兼顾占21.4 %,可有可无占 4.35%,说明大部分学生期望建立由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对教法研究不够,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调查中,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时,有46.8%的同学选择看视频节目;选择课堂讨论的占43.6%,选择教师单纯教授的占9.6%。调查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喜欢直观方式的教学,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而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的逻辑完整性,造成了把理论束之高阁,让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学分离的现象。思政课教学在很多学校一直沿袭一种灌输式的旧模式,教师往往处于布道者的优越地位,使得学生要么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要么就根本听不进去。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鲜明反差,这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没什么大用。在培训晋升或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存在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多。长期得不到重视,培训考察机会有限,势必影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过多,由于兼职教师大多肩负行政岗位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很难投入足够精力来从事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

二、改进措施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新的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核心。“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道德意识的强弱。”[1]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选择那些社会热点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突出职业道德、法制、创业等教育内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突破口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习或兼职中,您认为企业对员工哪一方面的素质更重视”问题,选专业技能占 34%,职业道德占 31%,理论知识占 13%,学历占6%,个人品行占 16%。这说明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按照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感受和认同,引导和发展学生对职业道德中两难问题的辨别及处理能力。

(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其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长期的与短期的,正规的与业余的,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2]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3]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作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自身行动的信念和指南;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最后,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三)贴近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与发展状况。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否科学准确。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解决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等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因为,思政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所教的知识只有是学生所需要的,才能被很好地接受;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所学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行动指南。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第3篇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也正与时俱进,积极推动精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我们认为,当前建设高校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紧紧围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升级,在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层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精品资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时代背景——MOOC来袭

MOOC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与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虽然目前对MOOC的争论仍在不同层面展开,但无可否认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MOOC倡导的“关联主义”理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带来不小的启示。

(一)MOOC的核心——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node)间建立有效的连接(connection)。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这种连接可使学习者学到比现有认知状态或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使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统合起来,通过“个人--网络--组织”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学习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与时俱进。在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原始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学习者提供的资源,扩展和放大了知识的界限。学习者在作为资源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从而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二)关联主义给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资源共建共享仍处于较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高校共建的动力不足,妨碍了资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间的壁垒又使资源的共享障碍重重;而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导致无法真正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时习惯于“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事先指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难以掌控。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观念的引导,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性看待、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课追求教学时效性的具体体现。而面对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从中辨别、筛选出有用资源用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方面,被称为“虚拟的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显然更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对网络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视频的看法,却因教师的“无知”而尴尬收场。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资源共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能实现双向互动功能的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师生共享互赢的局面,有利于解决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也契合了关联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开放、互动、共享。

二、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

尽管在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精品课程建设为共享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避免重复建设,新一轮共享课建设应在前期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升级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初步形成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思政课精品课程体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精品课程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是静态的,课程建设者和提供者不组织教学,只是展示各项课程资源。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根据时展的需要,在教学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适合网络传播的资源共享。简单来说,精品课程的网络展示只是把教师的教搬到网上,而共享课程则包含着教学相长的各环节,呈现出教学主客体间的互动。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除了继续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工作,还应着力解决原先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资源关注度低、共享应用差的问题。

在共享课程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此外,还应对资源的内容做细化与规范。

(二)思政课共享课建设拓展了原精品课程的服务功能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从原精品课程以服务教师为主,转向服务教师与学生,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与此同 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服务对象从高校师生扩展至社会学习者,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回馈了社会,有助于改变大学形象,并促进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内在需要,也体现了高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已经突破了原有范畴,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把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目前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的国外高校视频公开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等近百个人文社会学科,直接、间接地传递着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意识形态。如何能够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应当主动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面展示,促进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有其特定意识形态功能,担当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应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自身功能,以精品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在新一轮的社会意识形态“角逐”中争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

三、高校思政课共享课建设的创新实践——以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为例

为了积极应对MOOC带来的挑战,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率先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首先开展了线下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继首批成功推出7门课程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学生选修后,进一步把高校共享课程范围扩大到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又推出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模式下的思政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

(一)“思修共享课”依托了全新的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复旦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国希领衔负责,来自复旦、人大、交大、同济、华师大、上理工等9所学校的21位教师,共同打造推出全新教学模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共享课。

作为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已正式上线,首轮开课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学生选课。

在教学设计环节,“思修共享课”分在线进阶式学习(36学时)、见面课(12学时)、考核三大块。在线课程采用微视频的方式,以15分钟左右的“短、快、精”的视频阐述一二个核心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利用电脑或移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以满足其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思修共享课”将课程大纲内容精炼为若干部分,由20多位教学名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内容,浓缩成36学时的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为了让追求个性化的“95后”大学生有更好的应用体验,在线学习还植入了“进阶闯关”的游戏元素。例如,微视频中穿插了相关的小问题,学生只有回答对了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就像游戏中的通关;学生在学完指定课程内容、做完相关测试后,系统会给予诸如“学习勋章”“在线达人”等奖励,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见面课则包括了两次大课堂直播互动与四次小课堂小组讨论。大课堂通过“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的技术保障,实现跨校区直播和收视教室间课堂共享,使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跨校区收视教室看到教师的真实授课场景,同时实现收视教室远程收视、电脑上远程在线收视、移动终端实时在线收视多种听课模式,也支持多种教学互动过程,包括本教室互动、教室间互动、投票表决互动等。小组讨论由教师与助教分工合作,事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若干讨论话题由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则由授课教师和助教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此外,选课学生还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共享课程平台上布置的个人阅读资料、练习、小论文等学习任务。考核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见面课的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予以综合评定。

(二)“思修共享课”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思修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单向传输多,学生学习体验不佳,教师大量重复授课难以获得成就感;课后学习则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修共享课”则“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课堂内,教师主动组织学生讨论、答疑互动,在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互助讨论;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者,教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正如上海市课程中心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指出,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不仅仅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探索及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真正受益,这才是这个平台真正存在的意义。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与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在线视频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基础内容传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从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解疑释惑上。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点,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系统知识的传授,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多媒体手段的有力支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体现了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 、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结合,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修共享课”的完善与展望

“思修共享课”嵌入了MOOC的元素,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经推出即吸引了众多关注,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与传统教学相比,“思修共享课”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无法有效防止学习者作弊;在线视频课程设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授课与教学内容规范之间的矛盾;进阶式学习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平台设计的互动性不强、用户的应用体验不足等等。

我们认为,就“思修共享课”的定位而言,它虽有诸多不足,也替代不了传统教学,但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局面,“思修共享课”的实践尝试无疑给处于困境中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冷静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于这一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包容对待、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为其完善与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2005,2(1).

[2]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3]陈豪. “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有:重点集中在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编写则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编译

>> 浅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历程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困境原因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以文本为中心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析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结构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经验 把握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脉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6―06/2010-

04-25.

[8]转引自刘宝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话语研究(1949.10-1956.12)[D].天津:天津大学,2006.

本文系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从CAI到积件:现代教学媒体与‘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0YZ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文第5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环境和手段,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地位。

(一)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载体;由于黑板的版面有限,难以给学生提供明确、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了学生完整、系统地把握知识体系。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其大容量存储、图形化交互界面等技术特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得到有效的扩大,进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二)有利于开展课外互动式教学,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互动式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研究发现,以往的互动式教学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无法深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则提供了在课堂外展开互动教学的工具和环境,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QQ等媒介,在课堂外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桥梁,与学生进一步探讨某些热点问题或思想问题,尤其是课堂上不宜讨论的敏感话题或学生的隐私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同教师倾心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样,教师利用网络媒介在课堂外与学生建立起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使互动式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进而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动态,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集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理解是巩固的前提,学生只有基于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通过声、光、色、像有机结合起来的感性材料,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性问题感性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由此可见,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整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整合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殊的优势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开设及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有机整合的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教育观,这是实现整合的前提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变革,客观上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能够反映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地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体;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由原来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学方法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教育观,树立新型教育观,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是实现整合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引起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功底、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又要不断进行教改研究,学会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整合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学校要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加强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培养,如:组织电教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教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建设,这是实现整合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丰富且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无法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而推进教学资源信息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及时洞察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趋势,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并能从资源库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教学科研参考资料和信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现有的网络资源中,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动态、著作和信息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站点或网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开展教学,将新知识、新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要求学生定期访问一些著名的网站,用这种课堂延伸的办法,让学生接触高水平的学者和理论文章,培养起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学术修养,这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意识会起到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作用。

(四)结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整合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构成的,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由于所面对的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同,不可能采用完全相同的信息资源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根据每门课的具体内容,灵活地选择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课程的学习任务,寻求课程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结合点。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调整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