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轨道交通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more and more cars are used by college staff. Campus traffic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raises high requirements for the layout of the campus road traffic system.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campu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campus road traffic problem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campus road traffic and campus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including road traffic optimiza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campus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 design optimization. In the "people-oriented" optimization, the smooth, comfortable and safe campus traffic is realized.
关键词: 校园交通;交通组织;优化
Key words: campus traffic;traffic organizatio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08-03
0 引言
蚌埠学院于2007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办学历史近30年的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人文科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建立之初,按照1万人的标准规模建设,校园一开始的布局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学校近几年的人数扩招至1.5万人,这些因素都迫切要求对校园现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布局规划进行优化与调整。
1 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下校园道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明显落后于学校的发展,在蚌埠学院表现更为明显。
1.1 我校道路属于典型的棋盘式道路布局,优点是用地划分较为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适合机动车车辆在其中穿梭行驶;其缺点是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通达性也较差,校园内“爆发性”交通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集中地区容易产生拥堵,而且校园内通行车辆在直线路段内容易产生过高的速度,形成安全隐患。另外师生为减少步行距离常常从棋盘的对角线穿过这样就破坏了大量植被,形成的黄土路与周围绿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美感和人情味。
1.2 在我校三级道路系统中,主干道、次干路及支路都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情况,对师生安全构成了很大隐患。在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可达性好、经济适用,成为广大学生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私人小汽车逐步成为广大教职工代步工具,而与此相对应的停车设施比较缺乏。对学校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迫在眉睫。
1.3 校园道路标识是校园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指引系统的设计是校园人文因素设计的一部分。因而,有特色的校园道路指引系统更能体现该校的文化。我们学校缺少校园道路标识,只有北大门和西大门有学校的整个布局规划,对新生、家长和不熟悉的行人起不到指引作用,引起很多不便,对学校印象也大打折扣。因此,设计“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人道路指引系统极有必要。
2 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改善策略
2.1 道路交通优化设计 校园道路要构建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系统,按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应尽量优化构建自由型道路网。这里所说的自由型,指的是在棋盘型道路网的改善方面并非指校园道路的总体建设即按照师生走出的近路和基于师生出行需求铺设道路。自由道路网形态自由浪漫具有吸引人的特性,虽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存在某种一定的秩序,但在总体形态以及校内建筑布局的处理上往往不拘于形式上的束缚,随着地理形态自由发展。我们学校的校园规模较小,在道路改善方面适合采用这种空间布局形式。
自2011年起,武汉将每年开通一条轨道线,到2017年,共7条轨道线建成,总里程超过250公里。目前武汉7条地铁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意味着这些线路正式拿到“准生证”,可全面开建。地下铁道路网布局合理与否,将导致能否有效地吸引运输客流。而且,经验证明轨道交通的建设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网时才可以吸引更大的客户流。路网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作好地铁路网的规划工作有着长远的意义。
1、武汉市地铁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把武汉市政府已经建设成功的两条地铁线路设为已知,然后通过该课题研究向武汉市政府对接下来的5条地铁线路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武汉市政府规划建设地铁7条线路。
地铁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四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形式之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运输规划学者Waber Smith建议,人口超过150万人的城市就应该有捷运系统。地铁被称为“绿色交通”,其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能耗低以及准时等优点,是解决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堵塞严重等问题的绝佳方法。
2、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地铁规划的合理性研究问题实为在节约建设成本、让居民出行的便利最大化、覆盖市区面积最广的基础上,选择出理想的地铁站点和地铁线路。其核心在将地铁规划这一大问题逐步转化为在考虑交通客流量,对城区现有的发展和将来的规划不会造成影响的因素下,选择理想的地铁站点和地铁线路。
为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从“点-线-面”这个概念出发层层深入考虑地铁的合理规划。
首先,在衡量地铁规划合理与否时,我们主要考虑交通客流量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建设地铁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舒缓客流量,方便居民的出行。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武汉地铁线路附近的交通现状数据、调查了人们对地铁的看法。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四阶段法思想对交通客流量进行预测,聚类分析法预测该交通小区的生成及吸引的交通量,用重力模型法预测了该交通小区交通量的分布。从而使建立的模型具有高适用性,以给以后的问题提供较准确的数据支持。
3、地铁站选址模型(点)
考虑各种因素对一个地铁站点的选择的影响,其中包括站点建设成本、带动区域的经济效益、站址周边环境、施工风险、区域产业布局、舒缓客流度、名胜景点、商业圈以及站点换乘等相对次要关键因素。
我们着重来讨论站点换乘、名胜景点和商业圈这三个对建立模型影响相对较大的因素。
(1)站点换乘。地铁站点合理的衔接换乘, 可以缩短乘客出行时间, 增加地铁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客流通过地铁进行换乘。研究地铁站点客流的换乘特征对于地铁站点的交通衔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了解研究对象现状和问题所在的重要手段, 也是客流预测和站点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地铁站点客流换乘特征包括换乘方式比例、出行目的、换乘时间、客流产生区域、换乘设施等方面,获得这些特征的方法是进行站点客流的问询调查。在收集到有关数据后,我们可以将各位乘客的换乘方式以及出行目的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进一步数据处理。根据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乘客所需要的换乘方式以及出行目的,在结合拟定目标站点周围的公交站点情况,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即此处乘客换乘方式是否对在该处设置地铁站点有影响。
(2)名胜景点和商业圈。众所周知,武汉, 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新迈向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大武汉必然少不了历史悠久的名胜景点和繁华热闹的商业圈。比如武汉有著名的东湖景点,黄鹤楼以及江滩等等名胜景点和繁华的武广中南商业圈。但由于我们在考虑地铁站点的时候已经将交通人流量纳入了我们的考虑范围,而交通人流量大的区域很显然在大多数时候是应该包括名胜景点和商业圈的,所以,为了模型的简便,我们不在特地加入这两个变量。最后,根据这些因素,建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结合,得到综合权重,最后得到对该站点的总的评价,从而建立起地铁站点选址的模型。
(3)路线确定模型(线)。我们从“线”的角度出发,求出地起始站点与目的地站点间的最佳路径。地铁作为一项市政工程,首要职能将是缓解交通压力,增加市民方便程度——将这一职能量化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便是使市民出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最快,即地铁线路程最短。将地铁站点抽象为节点,将地铁线路抽象为连接线路各站点的有向边,构造一地铁网络有向图,用边上的权值反应影响地铁线路选择的关键因素,从而将求解最佳路径问题转化为求解图中起始节点与目的地节点间的最优路径的问题,建立基于点搜索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Dijkstra的算法筛点求解。
(4)总体规划模型(面)。从各方面分析主城区交通需求,然后经过“面”、“点”、“线”的层次分析,通过宏观层次的定性论证,如考虑宏观预算与城市发展地理趋势因素,用面点线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法(AHP)规划地铁轨道交通线网预选方案,画出各预选方案的规划图。最后,利用模糊数学给各总体规划图评分,筛选出最佳规划。
4、总结
武汉市地铁线路的规划一般是在对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客流需求的空间分布特点,线路工程实施可行性以及一些可能遇到的实际社会问题(机场换乘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备选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备选方案进行必要的规划。推荐的路网确定以后,可重新进行推荐方案的客流预测,进一步对地铁路网进行综合评价。在规划范围上,必须保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依据。由于规划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在变化的,因此在路网规划编制完成以后,应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正。
关键词:城市 轨道交通 教学改革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00-0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随此产生的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但是,相关院校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并没有因为市场和社会需求取得发展和前进。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依然有待改变和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抓住目前的发展机遇,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
1.1 专业教学与市场要求脱节
(1)目前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少有革新,教学科目偏少,教学内容浅显和陈旧问题突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偏重于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教学案例陈旧,一方面是教材知识点陈旧限制;另一方面是对先进管理和技术不了解。
(2)教学实训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教学实训存在3个问题:其一,院校由于教学观念和资金投入的限制,实训设备缺少,设备陈旧落后。其二,实训教学课时严重短缺,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其三,实训操作更多的是在校园内,模拟演练,缺少现场实习和观摩的机会。
1.2 教学培训资质管理不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很多院校跟风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开设该专业教学的资质条件,甚至相差甚远。首先,专业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欠缺,很多院校直接由中专学校升级为高职,在不具备专业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开课招生。其次,专业教学扩展迅速,师资配置严重短缺,相对新鲜的专业,原有的教师并不熟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再次,专业教学开设后,后期的教学资金、设备等支持不足,没有系统化、长远性的发展规划。
1.3 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且单一
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学理念亟待变革,传统理论式教学仍然占据大量教学课时,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不适合这种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其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次,缺少实际操作训练,即使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无助于事,同样限制着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丰富和创新。
1.4 教师队伍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专业开设较晚,缺少系统性、科学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和知识。首先,教学理念匮乏,传统教学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不主动去创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工作热情减退。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和现状。再次,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迟缓,使得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非常困难和缓慢。总之,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决定教学质量,薄弱的专业力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5 教学资源的匮乏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实操培训设备和时间。因为教学上的不重视以及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巨大,造成大多数的专业实操学习是以理论或者模拟演练的形式完成。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教学的资源潜力。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工作不积极,校企合作的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为教学目标,是目标实践性专业教学。教学改革就要围绕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1 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培训平台
高职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很快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运营要求。与一线企业的合作,弥补院校无法紧跟轨道交通技术进步节奏的不足,企业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或者择优录取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利用高校丰富的脑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良性校企合作循环,是促进教学改革进步和企业技术提升的利器。
2.2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表征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去除高校行政弊端,以职业技能教学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变教学课程及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贴近企业技术及能力要求的实际。其次,设置阶段考核机制,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检测考核,督促学生投入精力去学习掌握,同时,依据考核情况,调整教学课程和手段。再次,以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建立资格证书考核系统,鼓励学生参加和获取相关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完善和优化实训教学体系
实践操作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首先,大胆整合校内实训教学资源,淘汰过时的教学设备,引进新型或者性能较为先进的二手设备,供学生模拟操作。其次,教学模式灵活化,多样化,不拘泥于教条框框,比如,可以延长实训时间,分批次多次练习,不限于周中上课,不限于白天上课等,诸如此类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增加实训时长。再次,与校外企业合作,或者支付一定费用,到运行一线,邀请一线专家师傅亲自指导,实际操作,参与一线工作岗位,使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和影像,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增强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4 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目前实行的教学考核模式与综合性院校差不多,这不符合以实践操作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并且,学校内部的考核,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能真实地反应教学质量。首先,已有的用于维持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的考核应当保留,保证学生上课课时,摒除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第三方包括企业单位、外校教师,上级行政指导和管理部门,这些考核纳入教师绩效和学生阶段性考核成绩。
3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为主线,以市场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培训为核心,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机制,提升专业教W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实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不断发展和进行,时刻保持改革创新的意识,是促进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王宇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及课程设置探究[J].电子测试,2016(20):146,156.
[2] 黄兰华.教学实训在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6):90.
[3] 徐虎.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16(1):60-6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5-02
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安全运行需要优质的工程与设备条件,更需要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水平过硬的运营维修技术队伍。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专院校兴起了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的热潮。《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是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培养信号系统设备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检修员、维护员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施工、设备检修、维护、实验调试等工作。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建设专业课程。
一、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结合学院校企合作体制,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首先要选拔本校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且从合作企业聘请具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其次,课程开发团队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为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课程团队人员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课程开发期间,尽量减少他们承担其他工作任务。
二、工学结合,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开发团队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及完成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引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资格融入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是教学、教材及评价的核心,对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结合工作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确保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务必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并与之一起进行论证。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程内容分为信号基础设备、信号联锁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三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具体的教学项目,按照每个项目所对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
四、理实一体,更新教学组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教学项目所对应的学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常理论部分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主讲教师通过运用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部分通常在学院实训中心或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现场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通过现场操作,能够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教室、实训室、工作现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五、多元综合,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评价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主讲教师综评、企业兼职教师参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综合的考核评价标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明确学习目标,肯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进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成长。真正把“评价考核”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资源重组,建设网络课程平台
优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站,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提高项目化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项目化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完成从以知识讲授型为主到以知识应用型为主的转变。以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操作,渴求新知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专业教师在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中,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教科研能力大大加强。经企业反馈,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创造出了专业品牌。
参考文献:
[1]陈伟珍、罗芬.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