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竞争力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零售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内部要素
1.内部竞争力形成要素
商业零售企业内部竞争力形成要素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具体来说,主要有人力资源、商誉、商品质量、店铺地理位置、社交资源、基础设施配备、顾客群、供货商渠道等,这些资源是企业提高自身发展效率,制定并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例如:地理位置作为商业零售企业的重要资源,其目标顾客就来自所属的商圈中,地理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顾客的数量、购买能力、购买习惯等。位于黄金地段的零售企业,顾客数量多,且购买能力强、购买频率高,那么必然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位于冷背地段的零售企业,顾客数量少、购买能力弱、购买频率低,难以取得理想的效益。
零售企业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获利能力等,其最终形成企业的对外辐射影响力和对内的控制力。
零售企业所掌握的知识不受物质资源的约束,但其本身能转化成物化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包括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
2.外部竞争力影响因素
外部竞争力影响因素可以简单分成微观环境要素和宏观环境要素,微观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应商、竞争者和消费者。商业零售企业的供应商一般是制造企业,这些供应商以其品牌、产品、信誉等优势向销售商争取利于自身的交易条件,给销售商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也有制造企业采取两条腿走路模式,一方面给批发给企业,一方面又形成自身销售网络,参与市场流通,获得利润。供应商的直销行为影响了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与替代者日渐增多。由于零售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者较多,毛利日渐稀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站稳,价格,顾客群,商品质量成为关键点。潜在进入者则是指以新业态进入市场的企业或是新进入者以及外资零售企业,这些竞争者都对零售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影响。替代者则是指以非店铺零售方式出现的竞争者,如:电视购物、网购等,其与传统店铺式零售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消费者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要素,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消费者需求结构、购物方式、购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宏观环境要素指的是指给企业发展带来市场机会和造成威胁的社会力量,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变量。
二、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作用机制
企业内部环境形成要素中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差异,且能相互转换,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实力,能力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持续的关键。有形资源一般可在市场购买到,而无形资源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一种互动关系,资源促进能力的发挥,而能力又能集聚资源并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资源与能力的合理组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业零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实现集中购买,实现门店配送,以集团优势获得供应商更大的优惠措施,实现与供应商的双赢,现实中零售企业不仅要在市场中与竞争者抢夺顾客群,还要抢夺供应商资源,形成固定的供应商群体,以自己的信誉赢得供应商商品、货款上的支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如:零售企业非常重视信息的获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搜索,能快速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商品货源信息、竞争对手的动态信息等。通过信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在宏观环境要素上,其对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比微观因素相对弱一些,其中,经济环境、政治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国家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需求结构,从而影响到零售企业的利润;同时,经济环境又决定了零售企业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国家的政治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则影响到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最后,宏观环境因素中的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处于不同的阶层,都会对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零售企业的发展。
内部环境形成要素是商业零售企业的基础,外部环境要素通过内部环境要素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故而培育零售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企业内部着手。构成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部环境形成要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之,商业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众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运用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胜男.零售企业竞争力构成及演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关键词] 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药行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行业之一。一直以来,中药行业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已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来发展,中药行业发展势头向好,发展前景广阔。
在当前品牌经济年代,品牌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但我国目前2000多家中药企业中,大部分中药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却非常落后,仍然延续以往那种依靠展开价格竞争或大量投入广告促销费用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落后的品牌管理意识和低下的品牌战略管理水平已经导致我国中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质量问题频出,难以在国际植物药市场获得优势市场份额。
本文通过对中药行业品牌管理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提出中药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对策,以提高我国中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品牌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的能力,竞争力是一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能力。随着品牌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直接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指标也越来越指向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是品牌通过对自身可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在竞争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或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优势而在占有市场份额、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持久利润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
二、中药企业品牌管理的特点
对于中药企业来说,其所处医药产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品牌管理与其他制造型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的品牌管理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中药产业属于高科技行业,与现代医药产业一样,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的研发能力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医药产业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医药企业肩负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使命,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用于治病救人、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状况,为人类健康服务,在医药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也更严格,这是中药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使用基础,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中药企业担负着继承、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目的在于如何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要发现增强品牌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找出影响品牌竞争力形成的因素。中药企业因其行业特殊性,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文化将对品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中药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此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
(一)品牌文化
产品是品牌文化的载体,品牌文化通过品牌理念来传播其价值观,获得消费者认同。消费者在享用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更多的是为了体验品牌背后的文化,寻找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产品同质化和价格趋近现象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竞争者可以模仿产品的技术,采用相同的定价方法,但是产品背后所带来的品牌文化却很难被克隆,品牌文化已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品牌文化对提高品牌认知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品牌认知度是目标消费者对品牌名称及其所属产品类别的知晓程度,也就是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必然拥有很高的知名度,面对耳熟能详的中药品牌和从未听说过的中药品牌,比较熟悉和拥有使用体验的品牌更容易带给消费者相对的信任感,因此,知名度高的品牌总是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品牌的认知度也通常与市场占有率呈正比关系。对中药企业来说,在提升品牌认知度的过程中,只有具备独特文化内涵的品牌宣传才能富有创意,使购药者对企业和产品产生亲和力,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牌文化有利于培养品牌忠诚。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和认同,对企业和产品抱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在消费行为的表现上,品牌忠诚者即使面对竞争品牌的价格等方面的诱惑,也愿意为其忠诚的品牌付出高价,长期反复购买该品牌,从而使企业实现利润。在竞争激烈的中药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消费者很难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判断不同品牌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要有效地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就要使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通过文化的认同缩短同企业之间的距离。消费者选择某种中药产品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同该品牌的文化内涵。中药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促使其做出购药决策,就必须使消费者有某种情感的认可。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能够赢得消费者信赖,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文化上的认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被接受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就对转移购买铸成一道牢固的壁垒,可以有效地阻止竞争品牌争夺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品牌以其独特和稳定的文化特征,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培育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加速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有力地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
中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影响中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药企业品牌的建设、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是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长期履行的基础上的。药品具有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性,作为医药产品生产企业,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决定了“安全、健康、公益”是中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由于医药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人体,安全性是第一要求;健康和公益是指中药企业经营指导思想应体现在更高层次的追求上,不仅要生产安全可靠的产品,而且要在企业员工中提倡健康和公益的经营理念,将健康公益上升为企业文化层面,作为中药企业经营伦理和经营道德的核心内容。
承担必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中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来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少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对于中药企业来说,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还可以有助于企业经营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和声誉,带动品牌形象的提升。总的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的提升最终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缺失的企业很容易在消费者、全社会的舆论中损害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形象。如我国发生的“齐二药”和“欣弗”等多起药品安全事件,涉及的企业都遭受了致命的打击,有的甚至已经倒闭。事实证明,中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额外增加的成本,更多的是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长期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
(三)品牌认知度
品牌认知度是中药企业拥有的品牌在目标市场获得社会认同和消费者满意的能力,是品牌竞争力内在的、隐形的表现。中药企业品牌认知度包括广告知名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
广告知名度是品牌知名度最初级的表现,目前中药企业的广告充斥电视屏幕,仍然在为获得消费者的广告知名度进行激烈竞争。知名度使品牌在消费者心智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消费者知晓品牌的前提。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者越认同该企业和产品。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品牌美誉度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功效以及性价比。品牌忠诚度是品牌竞争力的最高境界。品牌忠诚度是指受质量、价格、文化、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商品情有独钟,形成偏好并长期购买的行为。可见,品牌忠诚度是一种行为上和态度上的综合反映,它不仅仅表现为重复购买的行为忠诚,而且包括对一个品牌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取向的态度忠诚。而品牌忠诚度的价值在于赢得稳定的利润,缓解竞争品牌的冲击,有利于品牌的延伸与扩张。
(四)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品牌竞争力体现的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因此,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比竞争对手具有的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消费者购买中药产品的目的是获得药品的疗效,产品疗效是消费者需求的核心要素,是人们对中药产品的最基本需求。因此,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是影响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建立和维护品牌忠诚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五)技术创新能力
中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中药企业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产品和品牌质量的手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反映企业在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潜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当企业经过成功的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品牌附加价值,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药品疗效,能够获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进一步认同以及对该企业产品的重复购买,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利润,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药品市场竞争不断激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必须得拥有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会拥有持久的品牌竞争力技术创新,促进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六)品牌管理能力
品牌管理能力包括品牌定位能力和品牌传播能力。信息化时代到来后,消费者面临多渠道信息来源,影响消费者购药决策的因素也更复杂。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中药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选定、品牌定位等一系列品牌定位工作,可以将品牌的个性、质量等特征准确地、快捷地传递给消费者,增强品牌文化的浸透性,在消费者心中确定清晰的品牌形象。中药企业常用的有效品牌传播工具有广告传播、代言人传播、促销传播、终端传播、公关传播、赞助传播、体验传播、口碑传播、互联网传播等,企业通过各种传播信息和渠道,树立、维持和提升品牌形象。有效的品牌管理手段一方面能够将品牌形象及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能够培育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有效地形成市场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
四、提升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为了创建和培育自有中药品牌,使更多的中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中药企业品牌竞争力。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应该不仅追求利润,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成为合格的企业公民。中药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对目前存在的诚信缺失现状,中药企业要将诚信经营理念纳入企业经营哲学中,并将诚信经营理念纳入企业文化范畴,成为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部分。中药企业承担着安全、健康、公益的特殊使命,对于企业伦理中的“义”、“利”关系,应该建立一种“以义统利”的关系,即逐“利”必须以行“义”为前提。此外,还要强化中药企业是健康的社会生产者意识,患者是中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将患者的利益置于中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位置。中药生产企业还应该在收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信息方面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建立上市后产品检测体系和产品召回体系,及时对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召回和处置,做真正对公众负责任的合格企业公民。
(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药品直接作用于人体,药品的安全性是对药品的第一要求。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企业要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第一、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理念,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生产,认真实施GMP制度,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负责制度,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保障责任。中药企业的安全责任还应体现在日常的药品生产、经营活动中贯彻政府管理部门规定的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生产和销售质量合格的药品。中药产品的源头是中药材,中药材的质量差别非常大,中药制造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原辅料采购制度,保障产品原料符合药用标准。
(三)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可以形成关键性的购买原因、产生溢价效应。不同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很大差别。形象塑造得好的品牌,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也更容易培育品牌竞争力。如:历代同仁堂人始终严格恪守“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和出产的质量可靠的中药产品;提起天士力,我们想到的是丹参滴丸;提起云南白药集团,我们想到的是具有活血止痛功效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上几家在消费者心目中培育了良好品牌形象的中药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也因此扩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中药企业可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整合营销传播对外具有整合各种传播信息和渠道,树立、维持和提升品牌形象的功能,对内具有整合企业内部信息,保障品牌有效实施的功能。中药企业可以考虑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将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清晰地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认识、了解、喜爱乃至偏好该品牌。
(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中药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品牌竞争力,首先,要加大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导致我国中药行业药品研发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中药企业应该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科技投入。其次,中药企业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推进者和完成者,中药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人才的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完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再次,中药企业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有赖于经验的沉淀和平时的积累,这就需要企业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鼓励知识分享和重视技术创新。因此,中药企业应该创造和培育适宜技术创新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环境,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药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同,除依靠产品本身过硬的质量和疗效外,同时还要使消费者有种情感的认可。只有在企业品牌营销过程中,注重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内涵融入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传播,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象,进而获得竞争优势。
中医药企业引入文化营销理念构建强势品牌,就把中医药文化渗透在广告、销售促进、公关、人员推销、直销等整合传播策略之中,利用事件营销、口碑传播、中医药文化旅游、免费药品知识宣传等软性营销工具扩大中医药品牌传播范围,提高企业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孔祥金.医药伦理视角下医药行业的社会责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41-43
[2]陈江平.沪深两市中药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31)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要素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人才竞争理念、模式的演进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不断地提高,传统的人事管理从管理的理念、模式、内容以及管理的方法等方面都开始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演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规范化与职业化也开始逐步进入中国企业的视野。在这一时期,身为“管人之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其自身的胜任特征事关企业人才发展全局,事关企业能否在激流中勇进,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为构建合理实用的人力资源经理胜任模型,深入探索模型的构成要素将是识别人力资源经理功效发挥的“防护剂”。
一、相关胜任特质要素研究简述
时勘等人探讨了我国的通信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认为胜任特征要素包括:客户的服务意识、主动性、人际洞察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影响力以及自信与发展他人。SpencerL.M,SpeneerS.M夫妇认为企业家的胜任特征包括成就:守信用、主动性、坚持性、信息搜寻的能力、捕捉机遇、关注质量以及关注效率;思维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和系统计划;个人成熟:自信、自学以及具有专长;影响:说服及运用影响策略;指导与控制:果断和监控;体贴他人:诚实、关系的建立、关注员工的福利以及发展员工。陈万思等人认为胜任要素包含坚持、自信、号召力、保密性、以身作则、赢得支持、有效分配、增进士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更新知识、激励他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商业知识等。通过对胜任特征要素体系的探索,期望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选拔、培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指导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经理的规范管理意义深远。
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岗位职责分析
要能较准确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特征要素,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岗位分析至关重要,尤其是岗位职责。本文分析的人力资源经理主要职责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募甄选、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薪酬及福利、员工和劳动关系、安全健康以及人力资源的研究。其中前两项的职责包括进行工作分析以便于为组织内的特定工作确定具体的要求;预测、规划组织为实现其目标对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满足这些要求的计划;招募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选择和雇佣以配置组织内部具体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责包括进行员工上岗之前的引导和培训;设计、实施管理以及开展组织开发方案;在组织的内部建立有效的工作团体合作氛围;设计能够评价员工个人绩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协助员工制定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设。薪酬与福利包括设计和实施针对所有员工的报偿机制和确保薪酬和福利公平、公正、一致。员工关系管理包括在组织和工会之间起到调解人的作用,有效协调相关的劳资纠纷;设计惩罚和抱怨的相应处理的管理系统。健康与安全职责包括设计和实施能确保员工用工健康和安全的具体实施方案;为自身存在工作绩效问题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帮助。人力资源研究包括设计一套人力资源信息资料信息管理库;提供一种员工能够有效沟通的渠道。
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要素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相关的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要素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经理岗位职责分析以及作者本人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特征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人力资源经理管理变革技能。包括系统分析思维、战略敏锐性、监控能力、创新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胜任要素。(2)个人发展管理技能。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影响力、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理解能力等胜任要素。(3)个人人格魅力。包括进取心、自信心、公正诚信、责任心等胜任要素。(4)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政策法规知识、其他商业知识等胜任要素。(5)人力资源经理服务技能。主要指服务意识和亲和力这两项胜任要素。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5):73~77
[2]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 电力施工企业 竞争力
1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一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比较深入,形成了一系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本文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电力建设企业面临的形势和自身特点出发,研究其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影响要素,建立了一套电力建设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全面性原则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根据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内涵,对企业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
2.2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数据应该易于获取,最好能够根据企业日常的统计数据表或企业对外公布的年报、季报等加以选择,其计算公式中涉及的数据也应该能够从上述相关数据资料中获取。
2.3可比性原则
指标应该在各企业间普遍使用,指标所包括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以及计算方法等应该尽量一致。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电力建设企业的特点及目前的环境,选取能够反映企业生存力和持续发展力的主要指标,构建电力建设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指标说明
电力建设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主要层次共16个指标。
4.1生存力
企业要生存首先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以经济效益指标表示,包括年度完成产值、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全体员工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份额。
表1 电力建设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发展力
发展力指标由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构成,其中技术指标反映了电力建设企业的现有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管理指标力图体现企业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主要情况,能够对电力建设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潜力进行评估测度。技术指标主要包括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人均技术装备率、机械设备利用率和创新能力。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水平、质量管理、企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企业信息化程度和品牌信誉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构成要素;指标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银行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监管机构的一个重要法定目标。面对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很多人的研究并不深入,在理论上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和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商业银行竞争力,并给予合适的定义和框架,还要设立一定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要从企业竞争力谈起。所谓企业竞争力,我们是依照公认的最权威的国家竞争力研究机构IMD与WEF的定义,它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指的就是比其竞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会涉及到价值链,它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的来源。他并没有针对企业竞争力给予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理论与IMD和WEF的定义接近。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如说樊纲和中国社科院的金磅研究员,他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是基本类似的,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为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并且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是企业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最终将会体现在持续性和成长性的盈利能力上。那么,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可以借鉴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虽然说,WEF和IMD没有专门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下定义,只是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排名时考虑了金融业竞争力这一因素,并就此给出了金融竞争力的定义,即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持续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依据此定义,给银行竞争力一个定义。当前,我国国内对于银行竞争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从商业银行的业务过程描述提出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强调持续的盈利能力,没有提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因素进行考量。另外一种就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虽然说这种界定较为明确,但是,对于高负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来说,这种定义又欠妥。但是,无论如何,上述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只是从不同角度对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剖析。它们都是直接从企业竞争力来定义银行竞争力,显然有失全面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应该既要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性,又要反映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性。因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指的就是一家银行通过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市场服务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从竞争过程看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首先,银行竞争的驱动力量一般来说有五种,这是来源于波特对于产业竞争五种基本作用力的分析,他认为,影响产业竟争的因素有五种基本的作用力,即新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我们在本文中创造性的把这种理论引入到银行竞争过程中来,以此来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和作用力,从而发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上五种作用力就是一家银行面临的来自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反作用力就是其做出的对抗。这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汇集起来的合力反映了某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决定了该家银行的最终利润潜力。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力量来源构成了分析银行竞争力的要素,它们是竞争力量的基础,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我们通过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析认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已有的和潜在的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它们反映了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的几个方面,也反映了基于一定环境下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和空间。(2)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看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要素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何,都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我们从波特的价值链入手。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都有所贡献。这里,他把价值链引入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当中。这里,我们就创造性的把价值链引入到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中来。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银行的竞争力也受到外部环境的重大影响。根据波特的观点,银行基本活动中的“市场和销售”对竞争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银行的基本活动就是全面的市场服务和全面风险管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银行的辅助活动还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设施、总体管理、技术创新、服务品质和总体信誉维护。其中,外部环境部分包括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银行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以及最终的利润创造四个部分,通过基本活动来外在地体现,最终反映到利润上。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定及具体操作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尚没有取得非常一致的意见,因此,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设定的时候,往往是借鉴企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基本框架如下:WEF和IMD作为国家竞争力排名的权威机构,它们认为,国家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它们都使用软、硬两种指标作为排名的依据,其中硬指标是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资产,软指标是不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过程。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依据这两组指标中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设定的,一般都采取了分层次和分因素分解的方法,掺杂了很多人为主观性。但是由于采取了统一标准、方法和原理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一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组指标,即测量指标和测评指标,竞争力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了反映银行竞争力形成过程各个部分的要素。就测量指标来说,它包含了盈利指标、市场服务指标、风险指标三个部分。而测评指标则包含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综合经营、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人力资源和总体信誉七个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很难进行量化和较客观的定性比较。所以,很多银行就会通过综合经营指标来使比较变得更为客观。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非传统银行业务,实现业务与资产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资产组合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操作过程,应该做好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处理、竞争力指数的编制等工作。其中,数据处理一项应该做到数据收集和标准化,测量指标的修正,测评指标的数据处理,关于评价结果的说明。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还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普遍适用性、评价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运用时应对评价指标做适当替代、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总之,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动态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做好银行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设定和操作。
参 考 文 献
[1]亨利·英格勒,危姆斯·埃森格著.银行业的未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