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课程管理

受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国家集中管理的课程政策的影响,目前小学课程管理的特征和风格都已经比较稳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小学课程管理乃至中学课程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些管理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直接影响。课程管理的完善与否对课程管理的实施效果影响颇大,因此,完善小学课程管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小学教学管理者应该着重进行小学课程管理的完善。

一、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是指各地的小学根据我国课程管理的政策要求,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为目标来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活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素质、兴趣、爱好。

二、目前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管理者们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学校只需要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管理的研究。并且,在部分小学教师的思维里,课程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故而认为没有必要在课程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我们小学校长和教师并不擅长进行课程管理,很少参与课程管理。

2.课程管理的经验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管理也需要随之进行完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特征和风格都比较稳定,很少进行大幅度的变动。在课程管理改革这一方面,我们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前人的经验教训,课程管理的经验不足。

3.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只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执行的手段过于行政化,往往是直接强制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管理的力度大。在课程管理方面,管理权力往往只集中在校长及教导主任等核心的课程管理人员手中,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很少有真正的权力。这就使我们在课程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实际情况的现象,进而使课程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小学课程管理可采取的相关举措

在进行课程管理改革过程中,我们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行实地调查,充分调查研究该校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指定课程。在课程管理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

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课程管理人员应该立足本校自身的现有条件,整合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课程管理的完善,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各个学科资源的整合,进行师生资源以及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进行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合理分配,进行充分利用,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最终实现课程管理改革的目标。

另外,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小学课程管理核心管理层应该适当放权,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位教师手中(教师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充分的,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明确每一个教师在小学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承担应履行的课程责任,以此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课程管理的完善过程中,课程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参加培训,定期开会讨论各自在课程管理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并商讨解决方案。课程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固有的管理思维,亲身参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而非只是利用行政手段执行决策。各个课程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与课程管理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积累相关管理经验,以此来更好地完善课程管理,实现培养优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德智体美的自我发展。作为小学课程管理人员,我们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课程管理的完善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小学教师队伍思维凝聚力,完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小学办学特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

中国从封建时代以来,受教师权威性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强调服从,并且教师也是服从小学科目教研组的教研成果,无论从教学的方式或者是教学的内容上都应该服从教研的成果,不然则可能受到诘难和责备。正因如此,教育部提出对小学教育理念及课程做出改革,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以前的教学管理理念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学管理就是科学地组织好、处理好、协调好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教学管理也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已经取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对完善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提出解决措施。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

首先,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与理念。尽管国家已经实施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大多数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是在学校的教育机制中,改变的只是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绩,很多家长将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只要成绩提上来,别的都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这种心理也给学生灌输了错误的思想,对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有些学校更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测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管理工作也只能默认以前应试教学。教学管理理念是指导教育教学的标准,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缺少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就束缚了教育管理改革。

其次,教育管理师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为了完成教育人、培养人和服务社会的宗旨,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周围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自身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稳定、持续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缺少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有些甚至是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岗位的兼职,这样对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小学教育管理专业人才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专业的教育管理人才输送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其次,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此外,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

小学教育问题不仅是所有家长和全社会关心的话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久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部对小学教学体系及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随之做出调整,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是小学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和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正确的素质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教师对教学工作形成“主人翁”精神,推进我国的小学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可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2]李峰.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2).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小学生;科学情意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科学教育界一致认可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课程整合”这一教学理念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学内容上实现综合化、生活化。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是开放的、综合的,若将课程整合的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是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情意观的形成呢?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整合

从整合的涵义看课程整合的概念,将各学科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能做到资源共享。课程整合涉及的是关于一个统一的主题在不同学科间的组织,它可以将希望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放在一起。

2.小学生科学情意观

小学生科学情意观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应,就是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

三、课程整合前后的教学设计

面对同样的教学主题,结合课程整合理念的教学设计都是从问题出发,但目标、过程和评价都是有很大差异的。

课程整合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这一主题的重点放在“鱼”上,通过观察活动认识鱼的特征,了解动物分类,通过纸笔测试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鱼类的外形特征及分类标准,但对到底为什么会有“不是鱼的鱼”的现象没有深入的探讨。

课程整合后的教学设计,则是将教学重点放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从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什么是鱼”出发,但开放性问题无边无际,这时候需要将开放性的问题转化为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封闭性的问题才能圆满回答。如:有哪些鱼?怎样判断它是鱼?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中,有哪些叫鱼却不是鱼?人们为什么会叫错呢?通过逐个解决封闭性问题,学生就能回答最开始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最后再通过师生互评与自评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重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往往不能独立地、成功地提出一个封闭的科学问题,而要靠亲历的活动和教师的引导才能成功。

四、课程整合中小学生科学情意观的形成

课程整合扎根生活。整合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游戏中、活动中学习,形成积极参与探究并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1.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联系各学科知识技能,联系生活,创设与学生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将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科学,从而萌发科学探究兴趣,从而能够大胆想象、乐于设计、勇于创新,真正喜欢科学。

2.以师生互动为中心,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科学态度

课程整合式教学从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出发,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现象,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动脑子想问题、发现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严谨态度,使他们养成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及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小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主题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的封闭状态。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类综合性主题,将学科内容延伸到生活之中,让学生走出教室,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参观、考察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去认识自然、体验自然。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验,对科学态度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有些企业甚至将薪酬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员工稳定、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薪酬管理课程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块。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当下的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出发点。

1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薪酬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务操作的课程,应用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尤其是纯理论、满堂灌已经严重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方式不相适应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在前阶段较大,随后会慢慢减弱,逐渐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即使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也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1.1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只有一周的校内模拟实训,缺乏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较多理论又过于复杂,脱离了实践需要。学生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薪酬管理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核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时结合视听法讲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展开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传统的理论讲授虽然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大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过于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成绩比例有4:6、3:7、2:8三种,考核方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而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偏重理论,自然是闭卷考试,二八开,试题是由课程任课教师从布置的作业或者书本讲过的内容中选择考点,所以闭卷考试存在“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学生强制性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考试完之后往往感到收获甚少,“60分万岁”的心态较普遍。闭卷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纳入考核范畴,这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符。采取试卷的测试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但是无法考核出学生掌握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企业对薪酬管理人员的要求相脱节。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同,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工作各有差异性,所以造成薪酬管理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2.1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变化,仍然以理论素养为主导,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一本教材沿用多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薪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考虑,一旦选定某种教材就会使用多年,课件和知识内容也很少更新,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些脱节。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的现象。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应用能力提升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校企合作、产融结合的力度,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效果凸显,但对于很多商科专业来说实习实践仍然是硬伤,虽然有些现场参观,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只能看到些皮毛,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校企合作签约了很多单位,很多只是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而薪酬管理这门课程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些机会参与实践,仿真模拟固然重要,但缺乏真实的情景刺激,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关于薪酬管理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如薪酬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2.3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讲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任教,企业工作的专业经历空白,显得理论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也请一些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实践,但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这些都是摆在现实中的难题。另外,薪酬管理由于是专业核心课程,难以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的问题,偏废任何一个都不是好的选择。

3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领域具体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工作,加大产融结合、校企联合力度,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可以与一些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轮流让学生进驻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既可以学习企业规范管理又可以培养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初创型的公司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前期培养的实践能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薪酬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具体实际的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从企业或者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事薪酬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获取有关薪酬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职责,梳理其工作流程,提取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根据薪酬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清晰的薪酬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增加研究性专题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性专题,可以加强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流程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大量浏览文献、制作幻灯片、课堂展示及课堂答疑。该环节也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考核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课程,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4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实训的硬件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实训室,购置薪酬管理的教学软件,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加大薪酬设计、薪酬计算等操作性环节力度。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综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了解现实企业薪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发挥好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管理范文第5篇

1.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我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形式,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学科时依旧使用母语教学,然后在部分学科的教学中加入其他语言,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第二种是结合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及学校环境建设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地和双语教学相渗透,给学生营造外语环境和氛围,有效扩展外语教学的时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第三类是当学生刚进入学校后,部分学科或者是全部学科都使用母语,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要教育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其外语水平。在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上也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较差,给双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开展双语教学应该选择相对简单容易的课程,或者是本身就涉及较多英语内容的科目。如物流专业的专业课程《报关与报检》等课程,由于这是学生的专业科目,学生对于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更顺利地理解那些较专业的术语,相对晦涩难懂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同时,双语教学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中开展,学生掌握主动权和选择权。在结合自身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和自己外语水平相适应并且感兴趣的课程。双语教学要想真正被学生所认可接受,就需要找寻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新课改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主动学习。在双语教学中,最困难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在英语教学中就有许多“哑巴”,羞于开口说英文。帮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积极踊跃地发言,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配合教学的开展。丰富的教学资源配置可以有效保障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旦开展双语教学,学生就必不可少的需要用到外文专业参考资料,但是,多数学校的外文参考资料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匮乏的。这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充沛,双语教学只流于形式,不能进行实质化开展。

二、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成效分析

第一层次(反应)的效能:是对双语教学效能指标学生层面及教师层面的反效能进行分析。第二层次(学习)的效能:在双语教学开展后,学生对于英语专业术语的运用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运用还是比较呆板的,学生对于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效能高于综合运用的内容,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良。第三层次(行为)的效能;第一,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情况进行分析,数据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是使用翻译工具直译,其中75%的学生直接照抄直译结果;还有部分学生则是求助于外语专业的同学帮忙翻译。但是,对于专业术语以上的方式都没有能进行准确表述。第二,对于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过关情况进行分析。让人失望的是,在开设双语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过关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三、双语教学的改进对策

1.学生层面。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能对双语教学有抵触心理。由于双语教学是综合整体学生水平进行开展的,难免在课堂中存在难点,学生往往会利用惯性思维,通过英译汉来理解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主动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帮助课堂理解;及时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拓宽学习知识面。

2.教师层面。新课改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以新课改为蓝本,推行双语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设置创新情景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的推进。

3.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大激励机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职称申报时,同等条件下,双语教师优先;设双语教学课程为重点课程;为双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等。激励教师参与双语教学队伍,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