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规律

课堂教学的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规律

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分离规律;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精讲;多练

分离规律是遗传规律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及伴性遗传。因此在分离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性状分离的遗传学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要抓住关键性概念和原理,以及与概念和原理有关的感性材料;学生课堂上的练习题要形式多样化,做到少讲多练。

一、分析感性材料要突出本质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提出要经历了由现象到假说、到理论的过程。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也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知识为基础。采取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分离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讲述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学生提供与形成概念和原理有关的充分事实,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离规律的概念、原理及体系。那么,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教学中,应当讲清哪些具体事实并突出其本质呢?

1.讲清豌豆的花部结构和传粉方式,使学生弄清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等基本概念。

2.讲清豌豆主要相对形状。使学生弄清相对性状的概念,明确纯种豌豆的自交后代仍然是纯种,纯种的杂交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遗传差异。

3.讲清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F.全部表现为显性;二是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近似3:1 0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是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F2分离假说的实验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资料,抓住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本质,使之具备学习和理解分离规律相应的感性知识。

二、讲述分离规律要突出重点抓关键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解释相对性状分离的遗传原理,它是运用等位基因等科学概念所组成的判断,揭示出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分离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讲清等位基因的定义、存在形式及其杂合体内的遗传行为。教学的关键在与抓住等位基因遗传行为的细胞学基础,也就是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动态。

教学程序按照基因的遗传理论对分离现象的具体解释来安排,大致如下:

1.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等位基因的概念:从数量看,是成对基因;从性质看,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位置看,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属性,所以等位基因又称对性基因。概括如下:其中,对应关系也是等位基因的本质等位基因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况如下:

2.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其中,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称为纯合体,如高茎豌豆(DD)为显性基因纯合体;矮茎豌豆(dd)为隐性基因纯合体。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称为杂合体,如高茎豌豆(Dd).配子中之含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教学中应该避免将等位基因的概念和存在形式混淆,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的困难。

3.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概括如下: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因此F1全部表现为显性(高茎)。但是,隐性基因并没有消失。显性作用是由于高茎基因(D)能够控制一种酶的合成,通过酶作用促使细胞胞合成足够的赤霉素,赤霉素刺激细胞生长的结果,使含有显性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高茎性状。矮茎基因(d)不能控制这种酶的合成,因此,含有矮茎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为矮茎性状,杂合体则表现出高茎基因的性状。教学中不一定讲述显性作用的机制,但不要把显性作用误解为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控制作用。②杂合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与一个细胞中,由于分别位于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等位基因间互不融合,保持着各自的质的纯洁性。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纯洁性,是F1产生两种纯质配子,以及受精后导致F2出现隐性纯和的前提。③在减数分裂时,杂合体内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各进入一个配子,结果,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配子是亲体的产物,子体的根源,上下两代相连续的桥梁,传递基因的唯一媒介,所以,配子的质(两种纯质类型)和量(数量相等)的变化,必然对后代的性状表现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

④杂合体产生的雌雄配子间通过受精作用的随机结合,使F2群体中既有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又有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其中显性纯和和隐形纯和各占四分之一,从而导致群体F2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为3:1。

综合所述看出,F2的性状分离是由于F是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纯和,必然导致后代表现性状分离。分离规律的语言表达,就是对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的概况。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教学可以放在概括分离规律之后,教材在阐述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时,主要强调“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而没有确认“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的判断推理。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分析典型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判断推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真实性,否则是不能成立的。

测交实验验证了相对性状分离假说的真实性,使假说上升为理论。所以,测交实验是继续深入地进行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教学程序如下:

1.阐明回交和测交的概念,启发学生应用等位基因分离和纯和的原理,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注意规律;排球教学;场地器材设计;运用

一、注意规律及其分类

1、注意规律的内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的对某一对象的特定指向和集中表现。是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切心理活动的过程。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具有具体指向性的,二是指具有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停留在选择对象上。对于指向性的表现是指在同一时间没出现很多刺激反应的选择;集中性表现则是对干扰和刺激的抑制表现,他的产生、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都取决于外部刺激对人的主观影响。

2、注意规律的分类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刺激的特点引起的,例如,相对强的刺激,突然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的刺激,在背景别突出的现象刺激等都能引起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意志性和目的性是有意注意的两大特征。这种注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注意这一心理特征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怎么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就无法体现,往往会出现秩序混乱的场面,学生学习没兴趣,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差等现象。而有经验的教师,则运用注意规律,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讲解上来,使其学习主动,印象深刻,掌握快,保持牢固,自我控制能力加强、教学效果好。”[2]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运用注意规律,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加强注意的稳定性,对于学生很好的学习,加深理解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出现不稳定或分散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的不理解,不掌握,频繁出现错误动作,甚至发生伤害事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打开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所有知识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同时,注意又保证了人们一切心理过程顺利地进行。

三、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的分类

1、原始分类

在排球课堂中,场地和器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器材又可以分为主要器材和辅助器材。主要器材包括:隔网、竖杆、标志杆、标志带、排球。辅助器材包括:小黑板、海报。

2、再分类

根据注意规律的特点,排球场地器材可以进行另类设计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依据注意规律的分类,场地器材的设计也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可引起无意注意的场地器材和可引起有意注意的器材。具体设计方法为:其一,可引起无意注意的场地:在某个区域画上不同颜色或放置小垫子的两边排球场地。其二,可以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器材:分别系在球网两端并垂直于边线的不同于网线颜色的标志带、分别设置在标志带外沿球网的不同两侧并涂有明显对比颜色的两根标志杆,最好为红白相间、不同颜色和硬度的排球。其三,可引起有意注意的辅助器材:写明技术要点、重点、难点的小黑板、印有中国女排比赛或领奖场景图片的海报。

四、运用注意规律设计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的方法

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设计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

(1)在排球发球落点的教学时,学生会因为技术不熟练和注意力的不集中将球发乱,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们的无意注意,这就要求排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色彩的方法吸引学生,例如可以采用在发球落点区域画上不同色彩的点位或者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小垫子等,并向学生说明放置点位的目的,规范发球落地区域。这就体现了从无意注意到有意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排球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进行发球或垫球练习时,学生视线会高于地面以至于忽略了边线,选用不同于网线颜色的带子为标志带,分别系在球网两端,垂直于边线。使学生知道标志带的地方是边线,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3)在进行隔网对抗垫球,特别是垫高球时,学生的视线会高于球网,进而忽视边线,选用两根标志杆分别设置在标志带外沿球网的不同两侧。标志杆应涂有明显对比的颜色,最好为红白相间。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知道不能把球垫出杆外,提高教学效果。

(4)在进行发球教学时,每次发球手感和视觉感受都是一样的会使学生感觉练习枯燥,选用不同颜色和硬度的排球,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设计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

(1)在垫球技术教学时,教师的讲解可能会很枯燥乏味,学生不能专心去听,进而对技术动作的要领就不能明了,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就可能会不高。在讲解的同时用小黑板写上“插、夹、提、蹬、跟、送”等字,就会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有一定了解,再配以“这节课只要把这六个字理解并运用好,垫球技术也就基本掌握了”的主题思想性语言,学生就会注意这六个字的内含,并能在下次课提问时熟练地背诵出来,即“插臂、夹臂、提肩、蹬腿、跟重心、伴送”。[3]在练习的时候学生也会有意去注意黑板上的要领,从而使学生对垫球动作的要领掌握得又快又牢固,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2)在进行排球各项技术教学时,教师的示范可能会使学生乏味,在教师示范的同时选用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相应技术动作的图片以海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偶像的动作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励学生,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在进行排球各项技术教学时,将中国女排比赛或领奖场景的图片呈现在海报上,学生们会有意去看他们,并在心里向他们学习。以此告诉学生排球这项运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更有兴趣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我们通过对一般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准备和运用注意规律设计的排球课堂教学场地器材准备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后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4]只有打开这个门户,学生才能进一步登堂人室,获取知识的宝藏。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运用注意规律,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这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张玉芹等.浅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4)6.

[2] 朱南胜.注意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研究,1998(02)77-80.

[3] 阎智力.浅谈注意规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2)59-60.

[4]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5.

【作者简介】

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需要遵守课堂教学规律,什么是课堂教学规律?现在的教育学只有教学原则,却没有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规律必须建立在物质属性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人文属性的心意上。《禅的学说》论述了智能体物理学,论述了意识荷是人体内的智能物质,论述了人的智能活动要以意识荷为物质基础。下面就以意识荷和意识场的物理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论述课堂教学规律。

教育学总结了下列七条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教学七原则是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规律就能规范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规律是反映课堂教学遵循智能物质属性的客观运动变化规律。教学规律有很多说法,有人总结四条教学规律:简捷律、育人律、发展律、二主律,也有人把言传、身教称作是教学规律等,这些论述都没有建立在物质属性上,只是从教学的做法、功能、意义、属性等作论述,不能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不能称作是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建立在智能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的基础上的,是以课堂教学为理论主体、针对课堂教学的活动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遵守智能物质活动属性的客观规律总结。

一、课堂教学规律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

课堂教学规律与学校教育规律是不同的,明显不同的是两者的理论主体不同,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主体。课堂教学是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事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双边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教师与学生分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要素。“二主论”中所讲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合一的理论主体相违背,不能把学生称为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理论主体,教师是施教活动的理论主体。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施教活动是不同的教育概念,三者的理论主体不同。

明晰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对于课堂教学规律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主体内部各要素都有其活动属性,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则遵守智能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课堂教学各内部要素遵守智能物质属性的运动变化规律。

2.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课堂教学首要目标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教师是施教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首要目标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知识通过教师为桥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学生是受教者,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首要目标是学习教材的知识。

3.课堂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根据智能体物理学,人体含有智能物质――意识荷,意识荷在意念力的作用下在意识空间做场性分布形成意识场,课堂意识场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灵信息互动的物理介质。

意识荷具有灵感性,意识荷在禅定的一元意识场中灵感性最高。禅悟是意识荷灵感性对一元意识场中意识信息能量因子的感知,心传心是意识信息以意识场为介质的心意信息传递。在课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递建立在意识场的物质基础上,让教学内容能以意识荷为介质进行心与心的信息传递,教师艺术性地建立师生之间的同性同息的意识场,产生知识信息传递的心意共鸣,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学信息互动的物理构建。

言与意,老师讲课的语言必须被学生理解,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心意信息,这是言需化意。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出语音信息的同时,以意相随,同步发出心意信息,这是老师在课堂空间中组建意识场,学生听课领会老师的语音信息的同时,心意中同步形成知识信息的意识场,老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同步叠加,则发生课堂上同性同信的心意共鸣,老师与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以知识为纽带的心灵的互动,教材知识需要转化为心意信息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4.课堂教学三要素的属性。

教师要素的属性:教师是施教者,教师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把全班学生的思想意识统一到课堂教学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构成合一的课堂教学。

教材要素的属性: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标的,是教师授课内容的原料。教材决定着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方向,教师需要依纲靠本进行教学,教材比教师更能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相同知识开展思想意识活动,共同构建起同一维度、相同信息的课堂意识场。

学生要素的属性:学生是受教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知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只教不学或只学不教都是单边课堂。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互动,才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三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智能体物理学,教材的文字信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大脑的意识活动,形成意识场的意识信息,才能完成教材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转化。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知识开展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思想活动,在课堂意识场中产生同性同息的知识共鸣,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做好课堂意识场维度、频率、信息的和合就是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功能性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材知识通过教师桥梁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教学过程,课堂的内容是肉眼看不见的知识转化,课堂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课堂教学是要完成知识转化的功能性任务。根据课堂教学的功能性任务,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五个功能性环节:组织课堂环节、课堂意识场生成环节、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环节、知识意识流的生成环节、知识转化生成环节。功能性环节是不以时间空间进行划分的,也不以知识的演绎进程进行划分,是以课堂教学的功能属性进行划分。

(一)组织课堂环节。

人的意识场是多维度的,不同学科、不同议题、不同关注点都属于不同的意识场维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同一维度的意识场开展思想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想意识信息,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统一到教材知识的同一意识场维度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上课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都是破坏课堂意识场维度,教师的组织课堂是要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意识统一到教学内容的共同意识场维度当中。

学生的意识感受是开放的,容易受各种信息干扰而产生注意力分散,然而学生的意识又是受课堂意识场环境影响的,保持学生在课堂上持续的专注,除了学生的个人意志外,需要依靠意识场的场力的定向作用,创造出适合学生专心上课的意识场环境。

1.影响学生课堂意识活动的外在因素:

(1)校纪、校风、班纪、班风。校风班风的形成是由于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的潜意识产生的共同的意识行为习惯。良好的校风班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自觉地专注到课学教学当中,形成同一意识场维度,达到组织课堂功效。

(2)教师的意念力与学生的意念力相吸引。让师生共同专注的意识活动产生相应的意识场,几十位学生上课专注于教师的思想行为产生较强的意识场,教师需理会这种关注作用,并对学生的关注作出满足学生意识需求的回应,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力就能相互吸引。

(3)教师提供的课堂信息能满足学生的意识活动需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饱满的教学信息活动,学生就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并沉醉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4)在课堂教学中,从意识场的生成到师生场力相吸引,又以教学信息饱和占领学生的意识世界,促使师生双边互动合一,让专心上课成为学生的忘我意识活动,这就是完美的组织课堂。

2.组织课堂是要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的意识世界,组织课堂的物理原理:

(1)课堂意识场具有场强、场力、势差等物理作用,让学生感受课堂意识场场力的定向作用,产生专注于教学内容、专注于课堂活动的一维度的课堂思想意识活动,建立起师生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课堂双边活动。

(2)专注信息的意识场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全部,让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课堂心灵世界的全部,进入课堂的忘我状态。

(二)课堂意识场的生成环节。

课堂意识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意识活动把人体内的意识荷在课堂空间中作场性分布产生的。课堂教学的意识活动特点产生课堂意识场的特征。

1.课堂意识场的特征。

(1)同一维度场:教师与学生相互关注,共同把教材内容作为意识活动内容,形成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意识场。

(2)持续作用场:师生以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做不间断的、持续的课堂意识活动形成不间断的、持续的课堂意识场。

(3)中等强度场:意识荷是人体的智能物质,中等强度的意识场最能进行人的意识信息的思维活动,弱场与强场都不能让人产生很流畅的思维活动。

(4)定向力场:教材内容条理性的目标指向形成具有场力定向作用的意识场。

2.课堂教学的意识场的生成原理。

(1)意识荷通过心意作用作场性空间分布形成意识场。课堂意识场可分为形成、平衡、持续、结束四种过程,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场不断增强的过程,平衡过程是课堂意识场的场强与师生心意支配力相平衡的过程,持续过程是持续的教学活动保持意识场的平衡状态过程,结束是师生停止教学活动的课堂意识场消失过程。

(2)课堂意识场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教学内容、共同的意识信息、产生同步的意识活动,形成一维度的意识场。上课开始,师生的意识活动不断进行,意识场则不断增强,场强不断增大,直至平衡状态。

(3)课堂意识场的平衡是由于课堂意识场的场力与师生共同的意念力达到平衡状态,意识场不再增强而趋向持续。师生的意念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课堂意识场的平衡状态的场强不相同。

(4)课堂意识场的持续是需要师生不间断的课堂意识活动来维持的,课堂教学中转变课题、或中断话题都是使意识场不持续,转变课题是改变维度、中断话题是中止意念力作用,课堂意识场都不能持续。

(5)下课,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师生意识活动也结束了,课堂意识场也就随之消失了。

(三)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环节。

课堂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产生的心意信息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内容,教材的文字信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活动才能转化为心意信息,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

1.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

(1)只有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在意识活动中形成知识的意识影象,知识才能被大脑转化为心意信息。

(2)言与意,文字信息需转化为心意信息。教师对教材的文字信息是理解的,教师在讲课中凭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教师的心意信息,学生领会教师的言语信息同时产生学生的心意信息,这样,教材的文字信息就转化为学生的心意信息,教师是知识转化的桥梁。

(3)同性同息共鸣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最佳传递。在课堂教学意识场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以教材知识为信息的同一维度意识场,这是属性相同的意识场,教师与学生的心意信息又相同,教师与学生产生课堂意识场的同性同息的心意共鸣,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的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原理。

(1)理解知识是知识意象生成的前堤,在理解知识内涵的心意作用下形成知识意象。

(2)通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意活动,教材知识就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心意信息。

(3)意识场具有同性同息共鸣的物理属性,建立起课堂教学的一维同性场,相同心意信息的同息场,让教师与学生产生以教材知识为内容的同性同息共鸣。

(四)知识意识流的生成环节。

教材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由各章节的知识点经过条理性的逻缉关系构建起来的学科的理论体系,每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一个组件,每章节的知识点又有其内涵和逻辑关系,把知识的逻辑关系转化为人意识信息的关系构建,就形成人的知识意识流。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并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形成知识意识信息关系构建,才能形成了人的知识意识流。

1.知识意识流的生成。

(1)知识的意识世界是一种意识状态。禅学中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堤”就是意识世界的意识状态,其含义是人专注于一花或一佛,抑制其余的所有信息,把人全部的意识集中到一花或一佛的意识中,一花或一佛就成为了人的全部意识世界。同理,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课堂教学,学生沉醉于教学内容当中,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意识世界的全部,这就是学生的知识意识世界。

(2)知识的条理性关系是一个意识演绎方向,意识场有场强、场力、势差等物理作用,在课堂意识场中师生的意识关注点的场强是最强的,教师按照知识的演绎方向施加意念力,就形成演绎方向的场力作用,学生受意识场场力作用,产生意识荷的定向运动。

(3)知识意识流:课堂教学中生成课堂意识场,生成知识意识信息,按知识的演绎方向生成意识场场力作用。课堂教学中持续的、不间断的场强、场力、势差作用就生成课堂教学的知识意识流。

2.课堂教学的知识意识流的生成原理。

(1)知识意识世界是在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并抑制其余所有信息的场景中形成的,是一维度的、没有杂念的意识状态。

(2)伴随着课堂意识活动产生相应的意识场,并有场强、场力、势差的物理作用,沿知识演绎方向施加意念力,就生成沿知识演绎方向的意识场场力作用。

(3)课堂教学中按知识的条理关系进行思维活动,生成整堂课持续的、不间断的知识意识场场力作用,就相应生成持续的、不间断的知识意识流。

(五)知识的转化生成环节。

课堂教学中教材的章节知识是以问题方式呈现出来,在学生意识中形成问题的知识意象,并以解决问题方式进行演绎变化,形成知识意识流。当知识意识流流到了问题解决的终点,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这是知识意识流的回流,形成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学生理解了、明白了教材的知识,知识就转化成功了。

1.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

(1)学习知识是学生的课堂活动目标。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的知识特点与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2)渐悟与顿悟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渐悟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思维演绎,并作出结果判断产生的理解方式;顿悟是利用凝结心头的意识荷的灵感性让人产生突然间明白的理解方式。学习活动是渐悟的理解方式,科研活动更多需在顿悟的理解方式。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意识流是渐悟的理解方式产生的。

(3)课堂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这样,从提出问题起点走向解决问题终点就形成了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这就是学生知识转化生成的理解。

2.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化生成原理。

(1)课堂教学是学习的求知方式,这是一种通过知识的逻辑演绎得到判断的渐悟理解方式,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合回路过程。

(2)课堂教学中知识逻辑关系的闭合回路过程,同时也是师生知识意识流闭合回路的过程。当生成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教材知识就成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规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智能物质的物理作用产生形成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以下总结七条课堂教学规律:

1.课堂意识场师生双边心意互动合一规律。

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教学知识为纽带的双边心意互动为主体。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注产生相同维度有意识场,共同思考的教学内容又产生相同意识波频率、相同意识信息的同息场,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双边心意互动,形成合一的、不可切割的课堂意识场。

2.课堂教学师生意识场叠加生成加强规律。

师生相互关注,共同专注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意识场,课堂意识场是相同时间、相同空间的师生意识场叠加,意识场的场强得到加强。

3.课堂教学意识场场强、场力、势差形成的定向作用规律。

学生是一个具有意识荷的智能生命体,受课堂意识场的场强、场力、势差作用产生意识荷的定向作用,产生意识专注,专心听课的课堂意识场场力作用。

4.课堂教学知识意识世界的生成规律。

课堂教学中全部的意识信息都是教材知识,没有其它课外意识信息,学生的思想意识全部沉醉于课堂教学当中,教材知识变成了学生的知识意识世界。

5.课堂教学意识场师生同性同息共鸣规律。

课堂教学中师生相同维度的意识场、相同语调频率、相同的教材信息,在师生中产生同性同息的心意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课堂教学意识流定向运动规律。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意识信息按教材知识的条理性演绎形成意识流,意识荷随演绎方向作定向运动。

7.课堂教学知识转化生成规律。

课堂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形成意识流回路,知识得到转化并生成。

四、课堂教学行为必须遵守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第4篇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大班级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数学(七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薛金星高效训练方案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3]任志鸿高中数学优秀教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第5篇

一、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1~20分钟不等,以5~10分钟为最佳,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使用,同样的微课资源也可以重复使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微课需要突出一个主题,重精不重多,一个微课可以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题型,也可以列举一个案例,甚至可以讲解一个概念.微课的制作者,不仅限于教师,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制作成微课,放在公共资源区,供同学学习或评析.在微课资源中,关于化学的知识点,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微课中多彩的画片、生动的动画等,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更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作为学生预习,也可以作为课堂导入,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社会生活与生产中运用的化学与能源的微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产生好奇.在课中,让学生实验和讨论后,使用微课向学生播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并随时用微课的形式总结课堂重点、难点,把微课资源巧妙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新授课结束后,以微课的形式列举一些典型习题,练习内容有基础、有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调整和修订.虽然在课堂中多次使用微课,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把这些知识同化为自身的技能,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二、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为探索课堂的高效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微课短小的特点,要想在每一个微课中都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就需要教师提炼微课内容,精准把握知识内容,精心遴选教学素材,巧妙运用微课资源,以开阔的知识、精准的取舍,把每一个微课资源都设计成教学精华.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部分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如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等,我便直接在微课中展示出来,然后和学生讨论由这些规律是否能推出原子半径规律,再由原子半径规律推出离子半径规律,把这些规律具体运用在周期表中的元素,把比较结果以微课形式给出,最后对这一规律进行拓展,简要介绍这一规律在专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规律的推导过程,即使学生对有些规律出现记忆混乱,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正确的结果,并了解在课本上学到的每一个化学知识都有其实用性,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增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