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与教学规律

课程与教学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与教学规律

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第1篇

背景

随着互联网通讯业的发展和教育共享的需求,必然为动画艺术教育提出更高的教育教改要求。当前,“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有关“微”时代的课程教改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知识。为适应时代“微”潮流,我们从课堂教育出发,试图打破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利用好“微课”进一步改进动画课程教学质量;基于“微课”的教学补充,如何让学生在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中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动画运动规律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课题。

动画运动规律的现状分析

动画运动规律是动画专业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一直以来,《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面向动画专业学生开设,总学时64,其中理论授课学时24,实践授课学时40。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再辅以实际操作训练,是一门需要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训练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知识多且广。“微课”的出现,正好能解决该课程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解决学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大的矛盾。

“微课”促进运动规律教学改革

1.依据“微课”,调整课程理论授课学时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动画基本原理和传统动画的制作方法,理解人物、动物及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并掌握基本动作设计技巧。教学内容立足于动作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动作绘制训练,学习掌握动作运动规律。在教学中,利用“微课”为教学补充,将理论授课内容以1-2分钟且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呈现,作为学生自学、课堂教学、以及在线学习的学习资源库。原24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8学时,集中课堂的实践教学,保证实践学时,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围绕运动规律知识点展开的“微课”是传统教学的新补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环境。微课程是动画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创新形式。

2.“翻转课堂”扬长辟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展示、讨论的最佳场所。在运动规律教学中,将“翻转课堂”与“微课”结合,能为传统教学提供新拓展。把结合实时的理论微课上传到微信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然后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集中进行动作运动规律的实训,教师有针对性进行讨论和作业的辅导,解决学生个人平时最难解决的问题。“微课”与现实课堂的关联性,再加上教师上传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学生自评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使教与学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并且契合在线学习等理念中实现教学目的。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教师更多地起到一种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学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课堂集中进行运动规律的实践教学,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个性创意思维的能力培养,促成个性化学习。及时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助交流讨论解决,让学生接受一种探究式的知识构建方式,从而让学习更加主动。

3.通过“微课”,加大开放性教学改革力度

通过微课,将名师、行业精英“请进来”组织“开放性微课教学实验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优质教育资源,了解运动规律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动画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与要求的机会等。同时,行业精英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能保障学生的岗位技能与素质达到企业的最新需求,甚至能把行业经营、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邀请名师进课堂,能把不同国家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带进课堂,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

4.通过“微课”,促进学习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视频可以处理组成一个巨大的动画视频资源库。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知识小点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起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使学生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通过“微课”,也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微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在电子备课、课堂指导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中,都要求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生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通过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进而站在行业的前沿。

结语

将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运动规律教学相融合,以“微课”为载体,利用其打破以教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格局、以个性化学习方式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打造一个动画运动规律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动画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教学;通化师范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该学科大类下又设立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四大专业。从此,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平级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同时也表明了教育部加强旅游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决心。这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规划人才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旅游专业培养规划人才的重点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成立之初就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立为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应用,被动接受,本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把利器,却只成为个别学生考研的一份助力。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实践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思路

1.理论为引,实践为主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通化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这为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会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总之,理论教学只是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世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则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2.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意味着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或模拟的规划环境中,也即依托真实的旅游区域开展教学。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环境,依托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是最佳选择。

通化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距离通化师范学院的路程都不是太远,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本课程拟选取通化市较著名的几处旅游景区建立实践基地,分别为:靖宇陵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罗通山风景区,并依托这几个“点”进行所在旅游区域的考察工作。

3.课程组负责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繁重,单纯依靠任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成立一个课程组,由相关研究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并轮流滚动,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

4.争取学院的支持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和众多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就要争取学院相关部门在财务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并争取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业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设计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旅游保障体系模块和图件制作模块。

1.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的考核、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方式考核,占10%;理论教学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占40%;实践教学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划文本的制作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占50%。该考核方式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单纯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与程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进行旅游规划的能力,培育真正的实践型人才。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对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体系;学生对通化市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市场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相对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设计

设计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实践教学的时数设计为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4.各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

每个模块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1)基础知识模块采用理论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关于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学会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样表,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学会运用国家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实践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实践基地的材料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展示自己所填写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课堂讨论,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学会采用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该旅游地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问卷;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完成访谈记录。

(4)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体系和方法;了解旅游功能分区的模式、意义和方法;掌握旅游项目和线路设计的理念。实践要求:首先进行全班大讨论,使学生对通化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认知;然后分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分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并针对各个旅游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功能分区、项目设计和线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头脑风暴法,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至关重要。

(5)旅游保障体系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保障体系的构成,掌握各保障构成的意义和规划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很多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工程学等的专业知识,规划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规划的思路即可。实践要求: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考察的旅游区的特征写出简单的规划文本。

(6)图件制作。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大类。规划图件的制作涉及到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计算机专业画图软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有难度。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制图技术、向学生展示规划图件的成果,请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制图技术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图件制作中去,至于学生今后能不能学成这些技术则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最后会要求学生将每个模块的成果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

5.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较重、个性较强,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组织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之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尽量为学生的身心提供较好的环境。

(2)教师的能力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规划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安排教师到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参加专业的规划团队等,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发展很好的旅游区可能明天就会被其他旅游区赶超,五年、十年以后通化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这就要求本课程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013《旅游法》的出台将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更加正规和有序的发展轨道,未来的旅游规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各个旅游区必然的选择。这对规划人员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依托通化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培养优质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通化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本土化规划人才,从而促进通化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12

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导向性教学;旅游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2

《旅游规划》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基本上国内各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设置。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学科的方法论知识体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发展思维,从而对区域旅游发展、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项目投资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积极探索高校旅游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改善旅游规划理论基础,提升旅游规划实践训练,是高校培养旅游规划专门人才的核心。

1 导向性教学法概述

导向性教学法是以一定的目标和效果为导向,教学过程不断向目标和效果靠近的课堂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习者不断向结果靠近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根据目前的文献梳理,主要的导向性教学方法涉及行为导向、目标导向、行动导向、成果导向、案例导向、过程导向和问题导向等等。导向性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引导和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加符合当前成人学习阶段和高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领悟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引入导向性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掌握。

2 旅游规划课程概述

旅游规划课程在我国开设已有20余年的历史,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学科开设的旅游规划课程名称和侧重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都属于旅游学和规划学的交叉领域。部分高校开设旅游规划课程主要基于旅游学科的专家在国内或当地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的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高校虽然没有承担旅游规划研究相关课题,但基于发展规划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也开设了旅游规划课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开设旅游规划课程的高校一般会设置40至56学时的教学环节,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规划相关理论和案例,开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校相对较少。

2.1 旅游规划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规划课程的性质,是基于发展理论和未来状况的旅游发展设计。它是基于旅游事业的现实发展条件,以发展目标和发展理论为指导,设计不同时序下旅游发展状况的战略思维。旅游规划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等。旅游规划涉及到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构想和项目投资修建等方面。与旅游、经济、文化、交通、建筑等各方面存在交叉,尤其是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和园林规划联系较为紧密。旅游规划课程需要资源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在旅游学科领域,旅游规划课程需要系统的积累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旅游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具有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应用型技能。该课程需要学生系统了解当前各旅游区的资源基础和发展路径,系统掌握旅游目的地在不同时序下的旅游发展状态。同时,旅游规划课程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旅游规划的各种实践性技术和各种规划学方法,能够完成旅游规划的编写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规划。要求学习一定的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学习市场调查和旅游者需求的技术方法,学习旅游市场形象设计和旅游空间布局的基本技术,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绘图技术等内容。所以,旅游规划课程既有本身的规划技术方法,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此外,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预先判断和设计,是对旅游项目投资建设的提前分析,是对旅游市场趋势的提前判定,具有一定的时序先行和前瞻。旅游规划也是在旅游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尝试。所以,旅游规划课程也存在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特征。

2.2 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困境

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规划制定颁布后具有一定的法规指导性,在中长期的旅游建设中贯彻执行而不能随意变更。这与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一是旅游规划课程实践训练存在较大困难。旅游规划课程的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理论,旅游规划相关学科方法,旅游规划分区等内容。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学习,主要集中在规划案例分析,规划方法训练、规划文本编制和规划制图等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规划案例的相关资料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规划方法训练很难找到实训基地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实际操作。规划文本的编写很难掌握规划目标单位的详细资料。规划制图需要专业的制图软件和素材,学生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基础。二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存在欠缺。目前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中重理论,缺少方法。绝大多数课程在课堂内完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严重缺少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三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师资水平欠缺。旅游规划课程对高校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而很多高校旅游学科的规划能力不强。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规划由国家旅游管理部门认定的具有旅游规划资质的机构和企业完成,旅游学科的教师参与较少。所以在旅游规划课程的讲授中,高校教师也只能从理论层面开展,而无法开展广泛有效的旅游规划实践教学。

3 导向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使用导向性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对课程主旨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3.1 旅游规划课程理论的导向教学

旅游规划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旅游规划的市场目标和资源开发目标;积极思考旅游区面临的环境,搜集和掌握旅游规划区的背景资料和存在问题;鼓励学生开展旅游市场调查,开展旅游区管理部门、居民、旅游服务人员对旅游区规划的要求和希望。从而系统掌握旅游规划的各种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3.2 旅游规划课程实践的导向教学

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部分,以成果导向、案例导向和行动导向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旅游区的比较和评价,搜集同类型旅游区的规划实践案例。通过一定的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尝试对旅游区进行规划,提交一定的旅游规划成果。从而使学生在旅游规划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3.3 旅游规划课程的考评

旅游规划课程的考评应该以效果导向、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进行考评。学生学习旅游规划课程的效果,应该是具备基本的规划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完成规划文本的撰写和规划图件的制作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或个人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资源评价和规划主题凝练,提交不同学习阶段的成果。在学生学习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旅游规划不同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识体系,而不是以试卷考试的形式来简单衡量。

参考文献

[1]郑文俊.旅游规划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2]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

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规律;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32-3

物理规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了解物理规律内涵、本质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

1 物理规律的内涵

“规律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现象、分子、元素(因素、要素)或方面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物理规律就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必然的联系。

1.1 物理规律的类型

经过2000多年的建设,物理大厦恢宏庞大,其组成规律自然纷繁复杂。为了认识物理规律本身,我们有必要对物理规律进行必要的分类。从物理规律获得途径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律、定理、原理等类型;从过程中不同质的运动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力学规律、热学规律、电磁规律、光学规律等;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性规律、定量规律。

1.1.1 实验规律与理论规律

从物理规律建立基础和过程的不同,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两种。实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如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等即为实验规律。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理论推导,得出的新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即为理论规律。我们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来说明一下理论规律的建立过程。牛顿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牛顿自己的第三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等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他超凡的数学才能,通过理论计算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1.1.2 定律、定理与原理

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物理定律、定理与原理三种类型。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实验和观察)归纳而成的结论称为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等。通过一定的论据,经过逻辑推理而证明为真实的结论称为物理定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属于物理定理类。对大家公认的具有普遍性,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规律基础的物理规律一般称为物理原理,如我们中学阶段比较熟悉的功能原理、叠加原理等即属于物理原理类。

1.1.3 定性规律与定量规律

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类型。定性规律揭示的是各物理量间必然联系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定量规律揭示的是必然联系中量的相互制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定性的描述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的运动趋势,不反映外力与运动趋势之间的量化关系,属于定性规律。而定量规律则不同,如欧姆定律,除文字描述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I=U/R来揭示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不同的物理规律分类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欧姆定律即属于物理定律,又是实验规律,同时也属于定量规律。

1.2 物理规律的特点

1.2.1 物理规律的实践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物理的众多规律都是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2.2 物理规律的联系性

物理规律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物理规律内在的概念、现象之间的联系;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关系。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揭示了物体的惯性质量、所受到的合外力与由此而产生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阐述物体受力时做什么运动,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取消第一定律。

1.2.3 物理规律的对应性

物理规律中的各物理量都针对于某一研究对象。如果是状态量则对应于某一时刻、某一位置、某一状态。如果是过程量则对应于某一段时间、某一个过程、某一空间等,这就是物理规律的对应性。如,欧姆定律U=IR中各量均对应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在同一时刻的量值。

1.2.4 物理规律的因果性

因果性是物理规律的重要特点,任何物理规律都是在规律所表述的具体条件下才具有规律所阐述的结论。例如牛顿运动定律是在研究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前因”下,才有其结论的“正果”修成。

1.2.5 物理规律的发展性

物理规律是认识的结果,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只能部分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内在联系。规律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发展有时是温和的――是对已有规律的修正、丰富;有时是激进的――是对已有规律的否定、颠覆。换言之,物理规律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变化过程。

2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一维目标而向三维课程目标迈进。教学要以人为本,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样注重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由传统向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应进一步明确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倡导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历来是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构一个理解物理知识的学科结构,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最终建构的物理知识结构中,分散的各个点表示物理概念,联接各点的线就代表了物理规律,通过点和线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网络图。

2.2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物理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规律教学是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已有的对实验和事实认识)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根据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到物理规律中某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物理规律的近似性与局限性,从而概括出物理规律。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诸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学生在理解具有这些特点的物理规律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2.3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我们知道物理规律的获得,少不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使用,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并适时适当地进行显性教育,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规律,同时也学到了科学方法,培养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要向学生说明的,除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外,就是讲解这个规律获得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法。在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重点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3个变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2.4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提倡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贯穿了科学探究精神并安排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内容。由于物理规律的实践性特点,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经历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

2.5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物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对相关物理学史内容的选择性介绍、开展科技创作活动、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等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一下它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大科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使其不畏权威、理性求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过程进行讲解,把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应用技术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策略

当明确了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后,为行之有效的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策略。

3.1 活化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得规律的机会

在物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践基础,是验证理论预言和假说的主要依据;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体悟物理规律所反映的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新学生头脑中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质量。

3.2 强化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理性美

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好物理规律,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应该在规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学史、科学思想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物理思想在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理性美,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启示。

教师在采用此策略教学时,应明确两点:一是渗透物理思想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向学生展示物理规律建立的思想史;二是科学史的历史发展逻辑与课本上的知识逻辑并不相同,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二者的异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了解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明了知识逻辑的呈现脉络。

3.3 重视规律应用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应锻炼学生将物理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习兴趣,进而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4 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为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规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将其作为一项策略提出,重在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钻研、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整体认识与把握等。同时该策略也是关系到物理规律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才会有足够的信心调控物理规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好的先决条件,从而取得最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课程与教学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

一、新课改浪潮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变了过去与实用性和功利主义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重构了一个人文的、愉悦的、综合的和开放的美术教育新体系。这个以“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体系,掀起了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一轮探索与创新。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无法自如的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功夫差”。

问题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注重线条教学研究的意义

针对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回归到美术学科本体。可以把线条教学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基础技能水平的切入点。因为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运用最广、表现力最强的一种语言要素,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设计、现代媒体等各个美术门类。

线条教学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多种美术形式的教学。线条教学并非单一的线条绘画的教学,而是囊括了所有与线条表现方式相关的书法、篆刻、工艺、雕塑等等各种美术门类。本课题以整合线条绘画的教学资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工艺、书法等其表现线条的艺术形式。

三、分阶段递进式的研究模式

“分阶段递进式”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式。“分阶段”从宏观上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阶段。中观上是指课程标准细化的五个学龄段,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和普通高中教学阶段。微观上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阶段,每节课的课程教学乃至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态度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下,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设计美术线条教学的相关课程。

四、中小学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让中小学生了解“线条”这一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表达情感思想,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

(1)小学1~2年级认识各种线条,体会不同线所传达的感觉,初步掌握各种线条的绘制方法,浅显认识线条的疏密和虚实变化。

(2)小学3~4年级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进行游戏、装饰,体会不同线所表达的情感,初步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准确性以及风格化。

(3)小学5~6年级学习线条绘画形式美法则,能运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曲直等表现方法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通过装饰画、中国画中线条语言的学习,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阶段:

(1)了解线条的作用和组织规律,能够在画面上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2)学习线条绘画的构图规律和透视法则,运用线条构建出物象的空间关系。

(3)通过速写、素描、国画等美术门类的学习,让学生在造型上能做到基本准确,在线条的表现力上有一定的掌握并能进行艺术表现。

高中阶段:

响应大纲要求,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回顾和拓展小学初中已知的有关“线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由广到专,选取包含线条因素的一样或多样美术门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线条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各阶段课程内容

1.小学1-4年级阶段

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运用和创造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以下课程:

(1)“认识线条”分为两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线条,第二阶段学习线条的几种基本类型。

(2)小学阶段学习的“线条的基本组织规律”以平面空间为主,1-4年级阶段学习线条在平面中的组合变化规律,不涉及透视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3)“线条的表达和运用”部分的课程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表达”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与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的装饰美”;后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运用”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写生”的相关课程。

2.小学5-6年级阶段

小学5-6年级的课程主要围绕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两个教学目标开设课程,两个教学目标相互结合,递进展开。线条的组织规律的学习,从平面空间逐渐向立体空间的表现过渡。线条的运用和表达的相关课程则主要围绕线描绘画的学习来组织安排。

3.初中阶段

依然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课程,难度上比小学阶段有所提升。

4.高中年级阶段

高中阶段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鉴赏模块和工艺模块,将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

鉴赏模块美术史部分的学习中,着重书法、中国画、壁画、剪纸这四种能够体现线条美的美术门类的教学。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线条教学的实践操作进行理论铺垫。

①书法教学中的线条美。②中国画中的线条美。③壁画中的线条美。④剪纸中的线条美。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形成一套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依据新课标对各个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的指导性建议,围绕线条教学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表现、创造力的培养这三个层面,运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方式对线条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课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由指令性知识到教学导向性建议的课程构架。

2.实践成果,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