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产生;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2.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因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其二,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

3.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在规定各项经济政策时缺少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资金总量和财务成果表现出来的清偿能力和变现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会计信息化。

4.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要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一)集成性

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问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即集成财务信息和业务息,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共享。企业组织内外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台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二)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三)渐进性

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新晨

四、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会计信息系统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网络实现了互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有关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也大大提高,信息的流速也大大加快,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减少了人为的舞弊现象,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质量。

第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琼: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U]。国际财务与会计,2009,第1期

[2]傅元略。扩展会计信息化功能的策略[J].会计研究,1996.第4期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 结构调整 信息化视角

1.前言

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化建设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取得实在的效益,使之成为本市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2.城市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1信息化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信息化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

2.2信息化加快城市知识积累,促进政府和企业体制改革

信息化促进政府企业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尽快消除城市经济发展中“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确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促使城市能够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城市经济是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的龙头,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发挥着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城市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要求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信息化时代与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3.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技术的核心,凭借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的产部门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有竞争力,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而信息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核心环节。变革的产业结构对新的信息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技术核心,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这在当今信息社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3.2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从而差别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约化。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作用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比例逐步上升,占据主导产业地位,而这正符合“标准结构”的演进规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善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协调好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能依据现状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3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的开放度来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的开放度可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社区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经营环境。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成果向其他传统产业的转移速度很快,所以信息技术产业中许多产业部门不但纵向看上升势头很快,而且横向看发展势头也很猛,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基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面不断迈进。

4.结语

总之,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加速城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三十多年间,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会计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出现的新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很多单位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实现了电算化。但是,我们看到和用到的更多的也只是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在当前信息化潮流中,计算机不仅仅是计算工具,网络财务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挑战。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会计技术手段,更多地影响了传统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很多面向信息化的会计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理论,以此促进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在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当国外已经形成网络化的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时,中国才开始在少数企事业单位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范围十分狭窄。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硬件价格昂贵,会计软件市场几乎为零,会计领域没有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它会有什么影响。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企业也有了开展电算化的愿望,财务软件市场开始运作,但开发出的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标,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行业的管理,让财务人员无所适从。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并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专业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将引领会计工作进入新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在中国飞速发展,信息的取得、处理、传播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有人称它为“会计网络化”。我们看到,网络财务依赖以因特网为主的IT技术的支持,所以它不是单纯的财务系统;网络财务同时是又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信息的以下特征: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信息系来源渠道多,公众参与欲望强。在这种条件下,无论在会计主体内部还是外部,会计向着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开始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有用性成为信息化的目标。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其对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例如,在网络化条件下,资产的价值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既可以方便的获取,在公众面前又是透明的,作为潜在的投资者,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反映企业财产的内在价值吗?会计所反映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吗?在现行会计理论中,企业可能基于自身的利益,利用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有利于己的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方法操纵会计数据。这就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础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化强调的重点。在其他方面,如会计主体问题,会计外部环境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探讨信息化对它们的影响及出现的新问题。

会计信息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管理。现行的会计理论将财务报告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基于有限的会计核算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因为二者的格式因报表的使用者不同而不同。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有固定的格式;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由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从而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人才成为实现信息化的根本。会计人员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会计管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让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网络化的发展,又促使会计人员从使用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是必然的。但是,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和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上。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主要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具体表现为从手工会计实务工作的特点出发去适应信息化条件的要求,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其特点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突出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强大运算功能。目前,中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很大程度上重视会计核算功能,忽视会计管理功能,缺乏信息化的需求。很多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强调会计核算,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等模块,其内容完善,功能强大,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则内容简单,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更不要说信息化下对信息更为强大的查询、传递、转换等方面的要求了。

另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侧重于会计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有限,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模糊。虽然在人才方面,国家加大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杯水车薪。大量的会计人员仍然把会计工作视为为编制会计报告而进行的会计要素的计量与确认,把计算机作为会计核算的计算工具,能够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但在应用范围上没能更深一步。同时对信息化下会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帮助。同时,会计信息化更要依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又是会计信息化。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信息化提供了应用平台,电子商务是这种环境的产物,而会计信息化又成为电子商务应用和推广的前提。因此,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设计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就必须解决社会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既存在着传统会计理论上的障碍,又有会计人员对信息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中国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面对信息化,我们该怎么办

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在会计理论上,还是在会计核算技术上,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没有多大,换句话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当努力改变现状,加大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从会计本身入手,更多的应当从信息化对会计的要求开展理论探讨。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例如,从本世纪初期开始,为顺应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ERP系统成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主流,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转贴于

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在会计人员中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强调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概念。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再畏惧海量的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我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已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真真切切。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感受信息给我们带来实惠的同时,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应当充分表现在会计工作中,改变知识结构,从单一的会计信息系统转变为管理信息系统,是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做也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不均衡,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会计信息化可以作为先导,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企业信息化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加快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莲香.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6).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在现代会计领域中,会计信息化是发展方向,是指将会计信息看做一种会计信息资源,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工具,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处理、存储等工作,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方面的依据。会计信息化的重点就在于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于传统会计方法与会计处理工作的优化升级,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在会计处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从而在全社会中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会计信息化,能够提供更多完善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加重要的会计信息基础。会计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化理念的认识不足在过去传统的会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中职学校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往往只是将会计信息化看作一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仅仅将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处理的一种新形式与新方法。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会计信息化在会计处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但是却没有看到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创新性。这种片面观点,导致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中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缺少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安排比较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其次,中职学校对会计信息化所需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没有给予学生完善的实践环境去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最后,我国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建设上也比较薄弱,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二)教学手段尚不完善会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对实践与理论教学都十分看重的学科。对于实际情况中的会计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来进行会计处理方面的实践。这一要求对于会计信息化也是一样,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我国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填鸭式教学的情况。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实践性与互动性,一方面理论教学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上机操作当中。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会计信息化方法与理念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在理论教学中没有充分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内涵,在实践中也没有时间去充分锻炼会计信息化中的具体操作。

(三)课堂教学缺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同前文所述,会计是对于实践与理论教学都十分看重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只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安排中,要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机会去锻炼。但是由于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认识的不够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完善,我国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安排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对于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不够重视,大部分中职学校在实际情况中都缺少社会上正常经营的合作企业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环境。其次,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会计实践缺少系统性的指导,表现在实践活动缺少合理的规划,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对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发挥帮助,对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积极改革教学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所具备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理念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这也就需要中职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给予会计信息化教学足够多的重视,将信息化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其次,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比重。最后,中职学校要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投入,做好在会计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合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作为支撑,这是完成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就需要中职学校做好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工作。首先,中职学校要做好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与其他会计相关课程教学的要求不同,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好必备的会计教学知识,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方面也能够达到教学标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做好会计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选聘符合要求的优秀教学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创新工作,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做好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与手段。

(三)全面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是保证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重视起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三者结合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做好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实践需要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及贴近现实的模拟环境,这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内容。最后,中职学校要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实践场所,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处理工作将在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中职学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利用“互联网+”理念,不断改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全面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

[2]邹娜娜.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当代会计,2017(01).[3]谈先球.基于多方合作共享的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

[4]徐玮.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验课程教学研究——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法优化视角[J].新会计,2016(09).

社会信息化的表现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