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新媒体具有的交互式大数据与云计算、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信息来源的全球化与即时性、内容的数字化与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以极广的普及面和极高的使用率,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主观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空间和领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增强了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各类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改变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理论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式。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媒体形式的转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0~19岁和20~29岁的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4.5%和30.7%,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到了25.1%,是网民数最多的群体。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位学生都有QQ号、计算机上网账号、微博、博客或相对私密的微信圈,这一切说明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便捷、常用和重要的手段,他们正通过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将自己变成自媒体,置身“云端”获取个人需要的信息,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各种信息的大量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悄悄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搜索资料的手段先进而得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因海量信息的比对筛选和已有成型资料的帮助而明显增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高人指点”而更加灵活有效;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具体现为知识点获取的繁多和易得,造成大学生对核心理念印象不深,对关乎根本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因参考过多的个性意见而滋生模糊认识,“拿来主义”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导致认识不够深入而容易随波逐流。

2.新媒体成为不良思潮传播的媒介

各种信息肆意传播,限制越来越小,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也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它们有些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冲击,传统教育方式下单一的思想内容受到挑战,世界变得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不同的思想形态冲击,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不与时俱进,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必然很难得到保证。

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新媒体条件下,时间、空间已经不是大学生进行交流的障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他们利用新媒体来张扬个性,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们价值观的随意性,使其思想变得混乱。网上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宣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其价值观则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首先,根据当下信息传播特点搭建好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将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陈旧信息传播方式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加强校园媒体资源整合,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来源,加强正面宣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富集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自媒体新业务,做大做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传播交流平台。

2.学校应提高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学校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努力,如在校园网站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论坛、社区中展开积极讨论,给大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对新媒体较为了解,十分期待教师能够以最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对新媒体认识不够,不但在一些前沿问题上难以和大学生保持一致,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3.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新媒体,自觉树立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利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时,应提高甄别能力,自觉规避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总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同样也存在许多挑战。新形势下,只有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面对,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4.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建立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在现有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以限制公众的不良行为,呼吁公众树立良好价值观,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及价值取向的进步趋势,使其能够有效涵盖并及时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表明了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及出身,表明了其应运而生的背景,表明其与社会形态的同一性;“核心”说明这种价值观念的社会地位,这种科学的观念占据社会价值中的统治地位,是衡量一切价值观念的最终标准,是必须长期遵守的一种价值准则;“价值观”则说明其属于思想意识、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是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具备内在联系的观念,是人们需要普遍遵守的社会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意义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其崭新强大的生命力去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去帮扶各种团体、单位、个人的思想觉悟,这种强有力的智力帮扶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以此来对社会上的现象或行为做出有效判断,以此来判定这些现象或行为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立场或要求。倘若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象或行为,社会会给予更为广阔的土壤,使其发扬光大;如果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些现象或行为会被有效遏制、惩处或禁锢。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为这个群体可能是未来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而形成强大的智囊团,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大学生空有知识理论的武装,缺少科学社会价值观念的充实,仍然无法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大学生需要的不单是高校传递给他们的专业知识系统,他们也需要科学价值观念的栽培强化。高校既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那么,基于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理所当然的将适应范围拓展至当代大学生。因为,这种建立在社会动态发展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大学生带去更多的益处。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即将步入社会,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必须有所提升,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个权威的社会性的科学价值观的出现,并以这种方式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基于社会发展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各行业、各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它是安全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文明建设赢得了更多的乐观展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连续发力的科学观念,同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促使更多人觉醒,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貌,呈现出更多积极的能量。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引导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讲,价值观念需要更好的依托文化,就如我国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往往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有形载体,因此,很多时候,思想意识观念要蕴含与文化现象文化氛围之中。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积极向文化靠近,以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使自身在文化的支撑下,实现深度广度的拓展。最终,大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透过文化这个载体,去切身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去捕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引导对象。

3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不利因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实效性甚微。我们必须全面深入了解这些不良因素,才能做好妥善应对的措施。

3.1认识程度较为地下,直接导致教育内容较为单薄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取固步自封的发展,发展目标较为单一,不愿过多的主义社会形势及业界的动态。因此,许多高校领导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高的高度,不是在校大学生需要了解和接受的事情。学生只需要掌握完整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就能应付社会的复杂形势,没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过多反应。这样一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就体现出有限的内容。

3.2思想教育手段单一,口头说教仍然占据主力地位

虽然社会呈现各种新情况,从而构建起崭新的价值观念理论,但是,许多大学校园仍然没有吸纳新的元素。主要表现即课堂说教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方法模式缺乏创新,势必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态度不端正,不能做到专心致志。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核心价值观念在高校内部的普及效率。

3.3老师素质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

如今,一些崭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发挥出很好的作用。然而,很多老师仍然“认死理”,固守阵地,不愿融入更多的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学生自己都无法找到准确的入口,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和意义。可见,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4学生自身存在诸多不足,未意识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距离自己很远,自己的任务就是在高校学得某些专业知识,然后在毕业后,在某个专业领域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当然,这种做法没有大错误。但是,工作之后大学生就真正的与社会实现接轨,如果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恐怕很难在社会上实现稳定的立足。

3.5家长作用未能正常发挥,影响大学生思想觉悟提升

大学生的家长作为大学生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的作用如果不能正常发挥,势必也会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很多家长一味强化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味强调毕业后子女的工作去向,而不愿子女将过多的时间放在他处,他们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太过虚无,根本就不会与生活发生具体关系。

4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实存在诸多不良因素,但是我们必须加以克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政策发挥。

4.1打破高校领导教育观念的僵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首先,高校领导应当在追求进行目标的同时,对社会发展形势给予及时的关注。否则,自身的行为思想跟不上社会形势,也会影响工作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当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老师传达这种科学观念的意义,并敦促老师将这种科学观念在学生中间实现很好的落实。

其次,高校领导要以校园文化作为契机,切实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这样,校园文化将会发挥出更多更大的感染力号召力,使更多学生受益,使他们在较为稳定的文化环境中更好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2引入多种教育形式,及时丰富教育手段

高校可以投入一定资金,完善多媒体教室,借助多媒体教室来组织大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他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定期发放核心价值观学习手册,聘请党校老师为学生演讲等方式,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良好的宣传是促成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的播种机。

4.3全面更新老师的知识储备,确保思想教育质量

高校老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并紧跟社会发展形势,以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老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自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并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党刊等资料加以巩固强化,进而丰富自身的素质水平,将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

4.4改掉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科学认识核心价值观

老师可以借力打力,既然大学生普遍关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老师可以从就业问题入手,分析教育形势及社会需求,从而将就业问题与思想政治水平联系起来。这样,大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形势的差距。从而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并从内心接受这些思想教育,使自己在步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构建职业道德,更好的书写自己的未来。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当代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大环境的骤变,过去在大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因此,以创新性思维、方法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工作融入大学校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顺应世道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 后;大学生;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表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把对青少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深入到大学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①在当前思想活跃,文化交融,新旧观念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从更深层次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首先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在以90后为主体,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如如何抵御西方文化侵袭,全面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等新课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大学生新潜能,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合格接班人。其次,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工程。②最后,新形势下,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教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

二、长期以来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存在严重不足

1.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工作,长期以来单向的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长期的单向灌输落后的教育观念势必无法满足广大求知欲旺,自主性强,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大学校园主体工作要求及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落后,使得大学生校园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长期的大学教育工作重教学科研,重学术骨干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轻政工队伍建设。③其次,在大学校园重教学轻政工大环境中,大多数学术过硬的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较高的特殊待遇。长此以往在不断地影响和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客观的说,大多数的教师除了兢兢业业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外,在自我管理,自我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为人师表,完成了自身言传身教的使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缺乏育人意识,课上课下散布一些有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言论,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障碍和价值观偏差。最后,高校工作者对教育模式认识上存在狭隘性倾向,比如大多数高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政工部门、干部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多数负责教学,管理的部门、人员对此工作漠不关心,这种认识上的狭隘性成为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大学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一定效果,也在寻找创新性的改革,但依然存在着教育形式的种种单一性,一是教育手段单一,有相当多的教师专注于简单的传教式教学,而忽略教育内容的渗透,不能融会贯通。二是信息传递方向单一。教育者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教你做,我说你听等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削弱了先进思想认识的精神指引功能。三是教学环节单一,社会信息化、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教学环节,使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更具实效性。

3.实践性教育虚于口号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何况在如今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下,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触,将自己所学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光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⑤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育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因素不能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性教学,或者仅仅局限于提出方案,简单宣传,虚于口号,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在90 后为主体的大学

校园创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新时代下,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工作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传统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培养的种种不足与落后已无法应对时代对大学生培养工作的要求。90后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与前所未有的优势,都促使并指引着高校工作者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性、针对性的改革。

1.理论教学的创新

首先无论如何改革,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从理论学习入手,依托各种课堂教学开展。但必须对以往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有针对性的对90后大学生有效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要注重从他们价值观的不足之处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育、对话沟通等方式逐渐矫正不良的价值观。同时要以鼓励认可的形式促进他们保持新时代大学生特有的优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活动,发挥其政治敏锐性。适当的抛开教学大纲的束缚,提高和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与整体素质,杜绝重科研轻思想的理念,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从关系,调动激发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不停留在对、党的优良传统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的排斥,或者死记硬背上,从而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真正深入大学生脑海与心田,形成他们心中主流的价值观念与人生信仰。此外课堂外的日常理论教学无论是否被高校工作者提上日程,他都直接或间接的被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小到每次课堂中的讨论,大到建立学习讨论指导中心等,潜移默化的建立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发挥其长处,调动其积极性,保证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并长远的传承下去,为祖国未来的兴旺昌盛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优秀的接班人。

2.培养工作形式的创新

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校园内得到广泛传播,光靠形式单一的理论教学或者形式化的简单校报广播等形式,根本无法引起个性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90后大学生的关注。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培养工作形势进行创新,一是要突出活动的重点,通过开展专题研究,举行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与深化教学改革、中国梦的宣传结合起来,打造主题活动。二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来的宝贵经验。要想使一种价值观念被广大人民认同,就必须扎根于民族传统,深入研究本民族长期意外价值形成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根基,抛开传统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无本之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一不是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④三是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带领,和校报宣传板、网站、广播电台等媒介的宣传,形象生动的战士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发挥榜样力量,使得大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尽力手机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借这些便利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等将国家政策等传递给学生,对一些谣言进行及时辟谣,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实践教学的创新

针对过去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学虚于口号、无法有效开展的现状,以90后大学生个性和追求的独特性,我们在新时代下开展价值观培养工作必须力求将计划和理论付诸于实践,开展更多更精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巩固大学生在校园中建立和培养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自身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对于自己实践来说,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我校开展的“青马班”,党员值班制、带班制、党员示范岗、党员设岗定责等日常学生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锻炼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对于社会实践来说,学校应该做好调查工作,真正了解学生的不足和兴趣等,结合理论,组织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和社会中有条件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企业、机关、部门协调,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可以经常有效的开展丰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向和理想信念。此外,实践活动不仅应该落于实处,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及时的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估,找出其中值得保持延续的部分,摒弃不合适的部分,改进不足的部分,进而使得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同时使得整个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校园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新需求。

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精神世界的富有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与推动下,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先进性代表的大学校园,责无旁贷的成为青少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与不足,针对90后为主题大学生的独特性,如何顺利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切实将实践性教学落于实处,而不仅仅虚于口号,建立完整有效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效工作的新挑战和共同的目标。相信通过全体一线的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打好这话时代的一仗,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文注释

①韩永升.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出国与就业北京日报, 2011(1).

②梅荣正.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③张娜.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 2013(7).

④张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6) .

⑤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希望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08―0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除了全面的繁荣,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环境复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等等问题都让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了冷酷的对比。时代已经改变,旧时代的大幕已经悄然降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开始我们的演出,新的舞台对于我们的演员到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个问题很是值得我们寻味一番。

新时代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一、坚持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继续奋斗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基本的精神就是求真求是。如果仔细地思考就业的难题,究其原因无过于现在的大学生太多,超过了市场所需要的数目。然而,目前所谓的人才的过剩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大学生本身的质量问题。随着大学生“批量生产”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逐步下降。社会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相反,对于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社会和企业是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橄榄枝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在外界就业难的讯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不要慌乱,冷静分析问题,认认真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信从容地面对,踏踏实实地努力,用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来修炼自己的人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必能在自己未来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未必就不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机遇。只是这个舞台对我们的要求更加高了而已。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受到各种外来事物的干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们因为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其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别样思潮和歪风邪气的干扰。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统一思想,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也可以说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从一个很高的位置高屋建瓴般地指导着大学生各项工作的进行。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方式,从更深意义来讲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在本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些优秀的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它必然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但是思想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德,才之帅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的关键品质,同时也是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始终秉持的良好道德情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的时候,也要注意坚持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全面是说要从整体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理,而不是片面地进行解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了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思政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是在传授,也是在学习和分享,因为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指导思想,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和掌握的;协调是说要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大学生讨论或者参加实践活动,并且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三、培养大学生们仰望天空的情怀和脚踏实地的品质

当今时代,社会为青年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毕业后的高房价、高物价等不利讯息不得不使深处象牙塔中的他们开始焦虑,理想在这种焦虑中慢慢地被磨灭也是常有的事情。在这关键的时刻,学校一定要担负起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要激励大学生培养博大的心胸和“百舸争流”的勇气,要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同时,理想的实现又离不开自己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著名的道格拉斯使用飞行定律指出:“当设计图纸的质量等机时,飞机就能起飞了”。要教育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制造飞机的梦想和勇气,又要有坐下来踏踏实实画图纸的品质和耐心。仰望星空是一种对于未知对于知识的追求,而脚踏实地是对于实现这种追求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四、鼓励当代大学生到祖国的西部和基层工作,为祖国的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性较大,西部地区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落后。当代大学生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舆论对于社会起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和东部沿海人才的过剩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反差。然而,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大学生们大多宁愿放弃西部大好的就业机会而不愿到此就业,这主要是思想上对于西部地区的错误认识和对艰苦环境的望而却步。然而,正因为西部地区一穷二白,才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青年们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时,要全面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事业服务,在为国家的事业献策献计、努力工作的同时,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能够实现。并且也只有当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理想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能最终得到双赢的局面。

五、培养当代大学的创新精神

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他不仅体现在对于新的科学理念对于新的技术要求,更是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面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创新精神的缺乏。从小到大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于课本知识了如指掌,而跳出课本便手足无措,至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与研究,面对学术的问题大胆怀疑,并且在此基础上小心求证。实践出真知,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学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出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面貌也是当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更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J].消费导刊,2010(07).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Z].2004.

[3]康莉.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水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范文第5篇

【摘 要】面对当今社会日益突显的诚信问题,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诚信教育在我国高校极少作为独立课堂教学活动,本文在深入调研大学生诚信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宋廷敏.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几个环节[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