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主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问题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求“特”,还是求“实”?
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这样一种微现象:形式多样,名称奇特,都想跟别的学校的做法不一样,跟以往的做法不一样,哪怕内容差不多,名称也要不一样。学校的初衷是想有一个自己学校的特色,对于这样的特色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否可以长久地持续,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实对学生的兴趣及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一开始学校都非常重视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或是换了一个领导就慢慢“销声匿迹”了。例如,有所学校开设了“唱响国粹”京剧表演课程,校内没有专业教师,就从校外聘请,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课程开设的难度大、费用高,而且短时间内出不了成果,就慢慢淡化了,最后不了了之了。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部分学校领导看重的是成果展示,很少关注对学生成长的长久渗透和培养。其实,一个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化的课题,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抛却功利心理,从学校自身文化的传承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索一些符合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问题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者是被动执行还是主动寻求突破?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中常有一些教师不时抱怨:又要上校本课程了,没有素材,没有课件,怎么办啊?下学期不要再上这门课了!目前确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程的开发是大势所趋,没有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和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个别教师甚至觉得是学校领导为了寻求自己的工作业绩而“折腾”老师们。教材的编写、课务的调整,都让他们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的工作就是应付式的,领导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查什么就弄个什么。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课程价值的引领,同时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培训,培养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意识,帮助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校本课程开设之初,很多教师不理解,认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部分教师甚至提出了不担任校本课程课务的要求。对此,学校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教师学习观摩,校内建立共同体研究组,活动课程指导方案组内共享,并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出一整套校本课程实施样本教案,在校园网上供教师们参考。教师们慢慢从应付到适应再到主动参与,目前已有一大批教师积极主动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文化东关》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校本教材并正式出版发行。
问题三:评价标准的制定、机制的完善由谁来完成?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看重的是“成果”。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编排了一个精彩的节目或是学生制作了一些作品,这些都会被认为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明显,而一些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或是不能呈现效果的校本课程往往会被认为实施不理想,这种注重浮于表面的成果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没有国家课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且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重展示轻评价的导向导致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笔者所在学校经过研究和实践,改进了社团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师生互评、学生自主申报活动收获奖章、行政领导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变了校本课程评价量化测评的形式,注重对学生完善的人格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努力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真正的评价者。那些学生不喜欢、负担重且追求“噱头”的课程被淘汰,逐步形成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一、竹本固,课程理念固本树德
学校因地处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是高尚情操与理想人格的物象载体,这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为理念的“立本”课程。“翠竹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培育如竹般气质与品质的人的特色办学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备健康身心、高雅气质、宽阔胸怀、学识才艺不断进步的栋梁之材。
二、竹性直,课程体系直以立身
学校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三大部分。根据学校“竹心竹韵 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竹心、竹韵、竹风、竹品四大课程模块。
(一)竹心养德课程模块
竹心养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一颗谦虚、宽容、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竹心”,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学科课程渗透。将“竹品教育”内涵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竹品”;通过加深“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课题的研究,落实心理辅导的时间,上好健康教育课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动课程拓展。成立志愿小组,是学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自愿参加各类志愿小组,自主自发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学校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二)竹韵才智课程模块
竹韵才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知识、有一种技艺特长的“竹韵”,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创新益智学科课程,拓宽达美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诗词中的竹子、趣味数学、英语情景剧,以及《竹子的一生》《竹与环保》等学科课程。语文任课老师将关于竹子的诗词搜集整理出来,带领学生诵读;在英语科中,师生们共同编导了与竹有关的情景小剧本,用英语来展现竹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在数学科中,教师们以趣味数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这一物象,灵活地将之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学校还通过将竹画、竹笛融入艺术课程当中,使学生们感受到竹的气韵、精神。
2. 开展兴趣社团活动,搭建节庆活动平台。其色社团包括志愿小组、竹竿舞蹈队、竹笛队等,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校获得丰硕成果。而以“竹乐系列节日”“竹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为契机的主题活动,也开发了学生潜能,提升了学生们的特长与素养。
(三)竹风健体课程模块
竹风健体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充满活力、身体健康、饱含积极向上状态的“竹风”,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 打造竹竿舞特色,学校把竹竿舞纳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当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竹竿舞课程的教学,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翠竹舞影》,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地开展这一特色舞蹈的教学。学校通过竹竿舞蹈队,打造出特色品牌。
2. 举办年度体育节,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不仅有田径、跳绳等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把竹筒传球、竹高跷、竹竿舞、竹竿拔河等特色项目列入比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在运动中强健身心,涵养“竹风”。
三、竹有节,课程实施思节践行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评价 思考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魏红.论学生主体参与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05,(1).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认为,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所以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促进课程构建逐步深入。具体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笔者认为要确立以下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应运而生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它与国家及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补充。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留给学校的时空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道成为育人的资源。
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因为这一过程真实地发生在学校中,核心的参与者都来自学校,即使有其他的参与者,其主要目的与学校师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个性化教育”是一切教育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教育改革提倡尊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所以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全体和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校本课程应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本校教师
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要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而只有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家长需要以及社区特征,学校只有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定的校本课程。而广大教师最理解学生实际,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而开发出的课程最可能贴近现实,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五、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学校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发展得分亮点。这一特色主要是由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课程资源、学校和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等途径逐步形成和体现的。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办学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中。
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可以从社区服务、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等问题。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