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放射治疗新技术

放射治疗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放射治疗新技术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心房纤颤;术后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55

心房纤颤作为临床上最容易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心功能失常的的心律失常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发病风险极高, 已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 主要是在心脏停跳后直视下进行, 以确保心内膜能够消融完全, 治疗效果较好, 复发率较低[2]。为进一步术后护理工作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心房纤颤治疗中的作用, 现根据本院收治的60例心脏病患者治疗的基本情况的治疗结果, 就术后护理干预的措施和效果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心瓣膜置换术的60例心房纤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 女37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48.6±13.1)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证实患有心房纤颤, 且心室率均>75次/min。所有患者均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 且心房纤颤的平均病史(72.4±10.3)个月。

1. 2 方法 在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情形下, 采用双极射频消融钳隔离消融, 而后采取瓣膜置换手术, 并在患者术后采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监护, 待生命体征稳定即呼吸、循环系统正常后回到常规普通病房接受术后护理。

1. 3 术后护理 在患者术后回到普通病房后, 持续监测心电变化24~48 h, 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以及Q-T间期的指标, 如有异常情况, 立即记录心电图, 并及时报告相应医生, 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对于那些心动过缓的患者, 可考虑安置永久起搏器;术后护理过程中, 注意维持患者机体的电解质平衡, 保证血钾水平处于4.5 mmol/L左右, 尤其针对在术后1周内机体循环还未达到稳定状态的患者而言, 如患者发生低钾血症, 此时需立即补充钾元素, 宜口服氯化钾制剂为主, 或用静脉补钾, 但仍需用等渗盐水作稀释溶液使用;术后采用胺碘酮进行预防心房纤颤的复发, 即采用常规静脉泵入胺碘酮, 并针对患者心率的情况调节泵入速度, 保证心率>75次/min, 持续用药3 d, 选择静脉通路时, 优先选择单独的通路, 并密切观察电和血压的变化, 防止出现低血压或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抗凝监测, 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易发生血栓或血管栓塞等情况, 在采取抗凝治疗的同时, 要加强对出血风险的认识和预防, 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患者使用的抗凝剂准备和及时, 同时需做好详细的记录,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或出血, 如有异常, 应引起高度重视, 指导患者饮食, 避免大量维生素K的食物的摄入, 加强对患者的知识宣讲, 使其明白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注意维持起搏器的正常功能, 置于醒目位置, 避免人为损坏;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工作, 在饮食、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指导, 告知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病和治疗机理, 叮嘱患者日常的预防和保健生活的必要性, 在用药方面,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测量脉搏及监测出血症状的一般方法, 有不适症状时, 及时就诊, 针对患者长期治疗容易产生的抑郁、焦虑心态, 由护士定期与患者谈心交流, 注意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 保证其情绪稳定, 对治疗充满信心, 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 避免大声说话, 注意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 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环境。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无一例手术死亡, 也未出现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情况。2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迅速对其进行血容量的补充, 最终痊愈, 58例恢复情况均较好。59例患者手术结束后心电显示为窦性心率, 1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安置永久起搏器。术后7~10 d痊愈出院, 无明显并发症情况产生。

3 讨论

由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发病率的逐年增高,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 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的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的引入, 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的心房纤颤, 而且安全性较好, 术后复发的风险较低[3]。而此类方法治疗患者后, 需进行科学严密的护理工作, 不仅在于监测患者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 更是为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发展, 以利于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案[4]。同时, 由于护理过程中考虑到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关注, 也有效的促进了患者情绪的改善, 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有利于治疗的进一步进行。

综上所述, 术后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中作用明显, 有效的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 避免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玉荣, 周俊娣.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29例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山西医药杂志月刊, 2011, 40(11): 1180-1181.

[2] 滕晓, 董力, 袁宏声, 等.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临床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2(5):727-729.

[3] 梁胜景, 林辉, 李香伟, 等.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4(3):215-217.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放射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精确放疗

[中图分类号] R73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6-0108-02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therapy technology on radiation onc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JING Zhao ZOU Changli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Radiation Onc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diotherapy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development, the radiotherapy has entered the times of precise radiotherap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s, radiation onc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eds to meet the changing demand for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radiation onc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ust change concept,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o we can make radiation onc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o better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ervice.

[Key words] Radiation oncolo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ecise radiotherapy

放射肿瘤学的特点是内容繁多、跨学科,而且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仪器设备的进步,肿瘤的放射治疗进入了三维适形放疗(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o-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新时代。现代放射治疗将定位螺旋CT、移动激光定位系统和三维TPS工作站三者通过网络连接,形成集影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1-2]。放射肿瘤学在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推动下,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更新拓宽。与此相比,放射肿瘤学的教学内容仍以常规放疗为主,相对陈旧滞后。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也应改进和拓宽,从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放疗设备和技术更新的培训未引起足够重视,继而成为瓶颈,阻碍了放射肿瘤学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新形势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突出放射肿瘤学专业自身发展的特点,重视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是我们亟待探讨的新问题。

1 放射肿瘤学的技术设备的发展

随着放射物理、放射生物、临床肿瘤学等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影像学技术设备的发展,放射治疗有了飞速发展,从常规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及四维放疗。在恶性肿瘤进入综合治疗时代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精确放射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其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

调强放疗技术(IMRT)是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放疗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了靶区的适形,同时更好地保护了靶区周围的危及器官。近年发展出的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它是一种全新四维的放射治疗技术。它在患者进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相对常规放疗实现本质上的飞跃。

2 放射肿瘤学研究生教学的现状

放射肿瘤学是依赖人体解剖、病理解剖和放射影像学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从一维到三维的平面及立体概念,以及随时而变化的四维概念[3]。目前放射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更加侧重对放射肿瘤治疗临床应用的掌握,忽视了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影像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领会,忽略了对新设备和技术的专门培训。这种趋势就势必造成了研究生整个知识体系失衡,不能建立起放射肿瘤学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此外,目前存在着普遍情况,放疗新技术和设备推广通常更多地面向临床医师,研究生参与机会不多,即使有机会接触的研究生在没有足够的引导下也不会重视这方面的学习,这些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3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弊端

忽视对放射肿瘤学研究生放疗技术与设备方面培训,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应引起重视。精确放疗相比常规放疗是放疗技术上质的飞跃,是三维图象处理技术、高精度的剂量计算算法、尖端的直线加速器系列技术、先进的肿瘤诊断技术、放射生物学前沿研究成果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通过精确的肿瘤定位、计划设计及剂量计算并最终在治疗机上精确执行的一种全新的放疗技术,以达到对肿瘤“精确”治疗的目的。

如果研究生本人对设备性能和技术参数掌握不够透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对“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为特征的精确放疗深刻理解,难以系统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难以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缺乏综合分析、发现与创造的能力,削弱了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方法的能力,影响了严谨科学作风的培养。从临床角度,未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阻碍对疾病诊疗能力的提高,影响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相应培训的缺乏势必会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较差和学术视野不广[4]。

4 完善目前研究生教学现状的措施

4.1 改变观念

放疗科主任和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对整个学科放射治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培训开展起主导作用。放射肿瘤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更新发展,对研究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其不仅要掌握临床疾病的诊疗,更要更深入探讨与此学科相关基础支撑领域的内容,而放射治疗技术设备更新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重要性,进而促进放射肿瘤学诊疗水平的提高。

4.2 突出放疗肿瘤学专业技术设备的革新特色

放疗新设备与新技术是放射肿瘤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最重要的方面是常规科室业务学习时,可请厂商培训人员对科室成员进行放疗新设备、新技术的新进展进行专门培训,保持科室相关人员的知识体系的更新,作为临床工作的必要补充。科室的学科建设需要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培训体系,不定期进行新知识的培训,促进研究生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医院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医院内部网络及院报等,突出宣传新设备的名称功效,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调动其积极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了解新技术设备。在专业学术会议中增加对新设备和技术的宣讲,增加放射肿瘤学研究生接触、学习的机会。此外,研究生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外语和放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使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适应飞跃发展的肿瘤精确放疗新时代。

4.3 注意研究生培养方法的多样化

采取以病案为中心模式,采用临床真实病案,进行床边实践性教学,结合临床实例突出放射治疗新技术的优势。鼓励学生课下网络搜寻相关最新进展,明确常规放疗与精确放疗下肿瘤靶区勾画的差别,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肿瘤放疗技术的革新优势产生深刻理解[5]。

放射肿瘤学具有跨学科特点,包括了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影像学等较为枯燥和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演示,能很好地弥补放疗技术、设备原理教学的抽象性、不直观性等局限性。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知识信息,相关背景知识及研究现状,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6]。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放射治疗技术和设备发展的过程与原理,及其对临床治疗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直观具体,使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此外,科室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后,考核是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放射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应当注重目前放疗设备革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使研究生培养工作可以更好的切合临床,以提高科研和临床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俊,吴庆洲,杨媛,等. 实时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5):458-464.

[2] 王利波,董丽华. sIMRT与IMRT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09,30(21):2705-2706.

[3] 章龙珍,王侠,唐天友,等. 放射肿瘤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87-1389.

[4] 闾军. 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体会与思考[J]. 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3):107-108.

[5] 钟婧,陈韵彬. 背景信号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 医学综述,2009,15(14):2202-2205.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第3篇

医学放射物理学是以物理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交叉学科。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不断地在临床应用和实践,目前已发展成现代医学的重要学科。现今的放射诊断(包括核医学诊断)已具有良好的设备如X线诊断机、CT(计算机断层摄影)、DSA(数字减影仪)、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必然改变医学影像的思维。原来的二维模式被现代的三维(立体)甚至四维(脏器移动、血管搏动)影像所取代。从解剖学结构转化成功能化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能够观察到非常细微的形态学改变,其图像质量、清晰程度和扫描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医学的提高,为数字化医院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除诊断机外,60钴治疗机、直线加速器、近距离治疗机(后装机)、伽玛刀(γ刀)和体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等设备的不断完善,为恶性肿瘤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手段。两者的结合是发展现代医学牢固的支柱。近年来从放疗机又派生出很多治疗肿瘤的仪器。国内能见到的有“超声聚焦刀”“射频治疗仪”“各种热疗机”“氩氦冷冻治疗刀”等,虽名目繁多,然皆属于物理学治疗肿瘤的范畴。其治疗效果,各单位僅有少量报道,难以确切评价。

2影像诊断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影像技术在现代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且贯穿于肿瘤放射治疗的全过程。对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治疗方式选择、生物靶区的精确定位、外科手术方案中的切除范围、疗效监测和评价、治疗后随访、复发再分期和再次治疗计划的实施等各个阶段提供了精确信息,极大地促进了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新的影像信息源和成像新技术迅速普及,使放射治疗从常规放疗转换成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疗(IGRT)[2]。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组合型一体化设备先后问世例如CT与直线加速器组合、PET与CT组合[3],PET与MRI组合等,打破了医学影像与肿瘤临床治疗的传统界限和模式,经历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单纯形态到功能结合,从宏观诊断向微观和分子水平诊断的发展过程。

3放射治疗物理学新进展

随着计算机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影像新技术的问世,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放射治疗仪器,使三高一低(高剂量、高精度、高疗效和低损伤)这一治疗目标成为可能。最具代表性的设备有X刀和γ刀[4]、智能跟踪放射手术加速器(Cyberknifer)[5]、断层放射治疗机(Tomotherapy)、动态靶向定位治疗机(dynamictargeting,DT)[6]、影像引导放疗机(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和诺力刀等。以往的常规放射治疗虽有效果,但受到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而被迫中断。提高肿廇组织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治疗增益比”就能增加局部控制率和治疗效果。适形放疗能使肿瘤在照射过程中高剂量区剂量分布在三维(立体)方向,不但与肿瘤靶区形状一致,且其强度均等分佈,但当肿瘤紧邻或包裹正常重要组织时就必须对射野各点的输出剂量率或强度进行调整,使周围正常组织受到保护,从而引入了调强的机制。1993年临床开始应用调强适形放疗和逆向治疗计划设计[7],不仅能使照射与靶区形状一致,还能通过动态多叶光栏(MCL)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整,使多束不同强度的射线束穿透治疗区形成射线边界锐利(类似刀切),射野内各点剂量均匀的照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放射治疗领域内一次重大的历史飞跃,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放射治疗物理学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已满足临床放射治疗的需要。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调强适形放疗中有关照射时间,剂量分割,各单位自行设定,无常规可循。其次,肿瘤靶区的精确定位,亚临床灶的判断,照射时病人的移动均很难撑握及控制。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4高LET(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尽管加速器所产生的X线和电子线,60钴所产生的γ线能量很大,能杀死大量癌细胞,但当射线进入人体后,沿着行进的径迹(轨迹)其传递能量却很小称低LET,低LET对缺氧细胞和静止期细胞(不参与分裂和增殖的细胞)起不到杀灭的作用。因此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高LET射线。这类射线的生物效应对细胞氧含量和细胞分裂(增殖)各期的依赖性较小。它们可以在缺氧或低氧状态下仍可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问世的仪器有快中子、负π介子、各种重粒子及质子等。临床已开始应用,更多的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内中子刀临床已开展,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质子治疗[8]正在试运行中,这些仪器造价昂贵,费用难以承受,短期内无法普及。在高LET治疗中要算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oronneutroncapturetherapy,BNCT)[9]能量释放最为猛烈。它是一种通过发生在肿瘤细胞内的原子核爆炸摧毁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给患者注射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10B)能与肿瘤细胞有很强亲和力的特殊化合物。当进入人体后迅速浓聚于肿瘤细胞内,此时用超低能中子射线照射,中子射线与进入肿瘤细胞的硼元素发生核反应,释放出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即使少量的α粒子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就足以杀死肿瘤细胞(此种方法类似于氢弹爆炸必须有引爆装置才能发挥氢弹的威力)。该治疗方法尚处在实验室阶段,国内亦正在酝酿之中。

5放射物理剂量和放射生物剂量

采用X线治疗肿瘤必需标明剂量单位。临床最初采用“红斑量”即生物体受照后皮肤出现红斑现象,但这一定义含糊不清,既有物理剂量的内容又有生物反应的表示。要区别各自剂量内涵,物理学首先提出以“伦琴”命名剂量单位。实际是一个物理剂量,反映光子辐射本身的性质,但不能作为临床剂量使用,以后逐渐转换成吸收剂量。它不仅反映射线的性质,也显示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程度。常用戈瑞(GY)和cGY。(GY的百分单位)作为剂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而生物剂量是指对生物体辐射响应程度的测量。这是二个不同的定义,但又紧密相关。为达到二者的统一,1967年ELLIS将辐射的“疗程时间”“分割次数”“每次剂量”“照射体积”和“射线性质”等物理学剂量因子与生物剂量有机的组合,提出放疗的效应估算,设计出一系列公式,称为名义标准剂量(nominalstandarddose,NSD)即时间——剂量——分割(time-dose-fraction,TDF)。将此公式制成表格式便于查找。但TDF不能区别对各种肿瘤组织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程度,有的早期即表示(早反应组织),有的晚期才发生。(晚反应组织)为充分表达物理剂量与生物剂量之间的关系,代之以线性二次方程公式(简称α/β公式)来计算,仍以GY为剂量单位。Fowler用α/β公式的概念提出了生物效应剂量(biological-effective-dose,BED)即DBE公式。经计算可以分别求出早反应和晚反应组织的等效剂量,但它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公式来源于动物实验。临床应用必须慎重。要考虑物理剂量的各种参数,又需要注意肿瘤组织照后的各种反应。尤其是组织修复和再增殖现象的发生。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外推反应剂量(extrapolatedresponsedose,ERD)公式。DER是一个简便的数学模式,把物理学诸因子与生物反应相结合,希望能更正确的反映肿瘤组织受照后的真实变化。DER也并不是最完美和理想的方案。由于个体的差异,各种肿瘤组织对受照后的反应亦不同,难于用单一公式来表达物理剂量单位和生物剂量单位的转换。这一课题尚待进一步探索。目前,有关放射剂量学的改制国家已经启动,放射物理工作者应努力按ICRU(国际辐射剂量单位委员会)24号出版物。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227、374号出版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JJG(国家剂量检测规程)589-2001标准执行。总算有了一个规范的物理学剂量的法律保证。

6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10]、胰腺癌[11]、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60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血红蛋白 放射治疗 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44-03

本研究选择85例拒绝手术或不可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比较三组不同血红蛋白水平的食管癌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放疗科2004年4月至2009年5月拒绝手术或不可手术的85例食管癌进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26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0.3岁。入组条件:①经消化内镜活检病理学证实的Ⅰ~Ⅳa期的食管癌患者;②卡氏评分(KPS)>60分;③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④无穿孔前征象(包括龛影、穿透性溃疡、扭曲成角)。其中胸上段28例、胸中段42例、胸下段15例。临床分期采用AJCC2002年食管癌TNM分期标准 [1],其中Ⅱa期15例、Ⅱb期24例、Ⅲ期33例、Ⅵa期1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均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放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瓦里安或西门子6M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分别进行常规放疗或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常规放疗:根据食管钡餐X片和CT所示肿瘤实际侵犯范围进行X线模拟定位设野第一段采用前后对穿野进行照射,放射野的上下界分别在病变边缘上下各扩4cm,宽6~7cm,DT36~40Gy。第二段根据病变情况进行缩野避开脊髓,改用右前、左后野进行放疗至根治量。2.0Gy/次, 5 次/周,总量DT56~74Gy。三维适形放疗:先真空垫固定,CT模拟扫描后进行图像的重建、靶区勾画,GTV为原发肿瘤及区域肿大的淋巴结,CTV为GTV周围0.5~1.0cm的区域,包括GTV及其临近的区域、相应的淋巴引流区、肿瘤上下外扩3.0cm的正常食管,PTV为在CTV的基础上外扩O.5~1.0cm。处方剂量5400~7200cGy,中位处方剂量6475cGy,单次剂量200cGy,1次/天,5次/周,要求参考剂量的95%等剂量曲线覆盖90%以上的PTV,全肺V20≤30%,V30≤20%,心脏平均剂量≤3000cGy,脊髓最大剂量<4500cGy,治疗计划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审核修改靶区、优化、通过,然后复位、验证后开始执行。其中45例患者配合同步化疗,化疗方案:顺铂40mg/m2第1、2天,5-氟脲嘧啶500mg/m2第1~5天,或紫杉醇135~175mg/m2第1天,顺铂40mg/m2第2、3天。21天化疗为1周期,化疗共2~3个周期。

1.3 近期疗效评价

采用 WHO 推荐的可测量实体瘤近期疗效的分级标准, (1)完全缓解(CR) :肿瘤完全消退至少维持>4 周无新病灶出现;(2)部分缓解(PR) :肿瘤退缩 ≥50 %至少维>4 周且无新病灶出现;(3) 无变化 (NC) :肿瘤退缩<50 %或增大<25 %;(4)病情进展( PD) :肿瘤增大 ≥25 %或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RR)为 CR + PR。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全组统计结果

截至2010年8月随访率100%,全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5.9%、29.4%。

2.2 放疗前血红蛋白水平对食管癌放疗的近期疗效的影响

表1显示放疗前血红蛋白贫血组、正常组、高血红蛋白组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50%、67.65%、76.19%,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6.67%、85.29%、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放疗前高血红蛋白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无论完全缓解率还是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均优于低血红蛋白组。

3讨论

过去几十年来,食管癌常规放疗下5年生存率一直在8~16%的较低水平徘徊。随着放疗的同时加上同步化疗的运用5年生存率提高到20~30%[1]。随着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同时配合同步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进行食管癌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又有了一些提高。

本研究发现放疗前血红蛋白高低影响了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和1、3年生存率。放疗前高血红蛋白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无论完全缓解率还是部分缓解率、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低血红蛋白组,且高红蛋白组1、3生存率均高于低血红蛋白组。可见贫血极大地影响了食管癌放疗的近期疗效,从而也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食管癌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为:①由于食管癌患者多为中晚期,食道狭窄导致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严重不足;②食欲不振、吸收合成障碍,导致慢性营养不良;③肿瘤争夺营养及能量的消耗;④肿瘤坏死脱落以及溃疡出血引起患者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是人体主要的携氧工具 ,其浓度直接影响人体组织血氧含量及肿瘤的供氧。因而贫血致使血氧浓度下降,以及肿瘤的快速生长,血液供应相对不足都会引起肿瘤组织细胞乏氧。肿瘤细胞乏氧降低了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增强了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抗拒性和肿瘤的侵袭性,导致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下降,最终使得总体生存率下降。当肿瘤乏氧时 ,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表达增多 ,促使肿瘤内血管增生 ,致乏氧期间处于 S期的细胞再氧合 ,引起DNA过度复制 ,放射抗拒基因的合成增多而使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抗拒性增加;此外 ,乏氧通过降低凋亡基因潜能细胞的选择作用引起对放射治疗的抗拒性。

由于食管癌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同时容易合并有贫血的存在,难以获得较好的总体生存率。因此在治疗食管癌的过程中应首先及时纠正贫血,提高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对轻、 中度贫血患者除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外 ,需及时纠正缺铁性贫血 ,目前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联合常规口服铁剂作为输血的替代品应用越来越广泛[2]。一般不主张输血 ,因为异体输血诱发免疫抑制 ,从而使肿瘤复发率明显上升[3]。其次 ,改善肿瘤细胞的乏氧状态,另外还可使用如希美那等放射增敏剂。热疗可以杀伤对放疗不敏感、处在缺氧、 营养缺乏、 低 pH值、 S期环境中的细胞 ,阻止细胞损伤后的修复 ,还可导致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从而增加放疗效果。

总之 ,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的放疗疗效密切相关 ,应视为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适形调强放疗等新技术进行食管癌放疗时,对合并中、 重度贫血的患者应予高度重视 ,及时纠正贫血 ,提高放射治疗的反应性及近期疗效,以期提高肿瘤局控率及总体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谷铣之,殷蔚伯,徐国镇,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8:553-555.

[2]杨婉华,王常玉,王世宣,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恶性肿瘤贫血中的应用[J] .中国妇产科临床,2002 ,3 (2) :81 - 84.

放射治疗新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

文章简介了网络建设在放射治疗科建设中的作用,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兼有管理及治疗信息系统,在实行资源共享、保证质量控制及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治疗科 网络建设

深圳市人民医院前身为宝安县人民医院,经过25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医院,医院在职员工2 300余人,医疗床位1 150张。LANTIS 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拥有荷兰核通公司治疗计划系统PLATO通过网络与医院放射科TOSHIBA Aquilion CT、SIMVIEW MAGNETOM MRI等设备相联,可以进行图像数字信息传递,从病人登记、模拟机或CT机定位、制定治疗计划、采集治疗参数、到实施放疗,直线加速器治疗全过程已实现了完全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不难发现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是推动现代放射治疗发展的关键技术,而数字化网络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1]。

1 LANTIS局域网络建设

我院放射治疗科从2001年初开始借助于医院局域网,自行设计开发管理软件,建立放射治疗信息系统,对科室日常工作实行全面网络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硬件配置: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local area network therapy information system, LANTIS),设置前台登记工作站、后台报告/管理工作站、配置激光打印机等,构成局域网络服务系统。(2) 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前台登记/后台管理工作站、网络传输协议、放射科管理软件等。放射治疗科工作全面管理主要由应用软件来完成,并与全院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整合,共享网络资源[2]。

管理软件包括:“病人资料登录模块”、“报告撰写、打印模块”、“资料查询、检索模块”、“工作量统计模块”、“行政事务管理模块”。病人资料登录模块系统已经与医院的信息化整合,在前台登记工作站进入资料录入面,输入门诊号或住院号即可将病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调入,然后按要求在空格内补充相应内容,如X线(CT)号、检查部位、检查方式、检查、胶片规格、数量、曝光次数、收费金额、申请科室、开单医生、技术员代码等,最后自动保存;如发现输入资料有误,则可以点击主页面“病人资料修改”,再进入录入页面,修正错误资料。以上各项均由登记员在接诊病人时按申请单适时输入电脑。报告撰写、打印模块,为病人检查完毕,技术员将照片送到阅片台前,在后台工作的诊断医生,点击主页面的“报告生成表”,输入检查号码,即可进入报告书写页面。这时,前台登记的病人基本资料已经自动填入报告栏里,医生只要将报告描述和结论内容输入,签上名字,然后进行打印。报告实行双签名制度,打印的报告需要上级医师亲笔签名才能发出。本系统准备了许多报告模板,便于书写正常报告和常见病、多发病报告时为提高输入速度时使用。资料查询、检索模块系统进入资料查询与检索,可以按姓名、治疗号、门诊号及住院号等条件进行查询和检索。通过诊断主题词疾病检索,在条件框内输入主题词,系统自动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人资料列表显示,便于教学、科研时查找。系统汇入局域网后,所有病区、科室均可查询本系统资料,便于医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病人的检查结果。工作量统计模块系统“月统计报表”可进行报表统计项目选择,内容包括:科室业务收入统计、总工作量统计、按部位分类统计、按检查方式分类统计、用片量统计、医生开单统计、报告医生工作量统计、签发医生工作量统计等。行政事务管理模块包括:放射治疗科全体人员的基本情况档案、科室的经济预算和经济收入情况、科室的工作总结、院周会精神传达、放射科每周工作安排、工作人员休假、请假、补休、外出等情况记录,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情况记录,业务学习安排、外出进修、学习安排、设备档案、使用维修情况记录等。

放射科管理系统由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熟悉放射科工作流程的医技人员自行设计编写,简单、易学、易用,完全符合放射科的工作特点。科室实现网络化管理,首先是登记工作快速、准确、方便,减轻了登记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检索查询快速准确,避免了一人多号和重号问题,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建立系统资料修改权限分级系统,保证数据安全可靠[3]。

放射信息系统实行了电脑化办公,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使原有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转贴于

2 LANTIS局域网络作用

LANTIS 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放射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联系纽带,是利用一个工作站和多个终端将各种放疗设备,如:模拟定位机、形成多叶准直器(MLC)照射野、直线加速器、PLATO治疗计划系统等联成一体。LANTIS 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是放射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LANTIS 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将治疗方案实施的细节输出到放疗设备终端上,在每台放疗设备相联接的终端上都可以执行与该放疗设备功能相对应的各项操作。LANTIS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储存信息,包括每个病人在执行放射治疗之前,各项信息特别是各项治疗参数,如:该治疗计划有几个照射野,每个照射野的治疗机型号,治疗技术,射线能量,治疗时间(机器跳数),准直器X1、X2、Y1、Y2位置,准直器角度,机架角度,楔形板的种类、规格、插入方向以及托架等。在局域网终端治疗室可以浏览所选病人临床与管理方面的相应信息,同时可以浏览所选病人有关摆位和该计划包括的所有照射野方面的医嘱信息,在选定某患者的一照射野后,浏览该照射野的所有处方参数并伴有图示,同时提示自动设置加速器的各项参数,包括控制类参数、几何参数、附件以及多叶准直器各叶片位置等。每个登录者均有自己的登录名称和密码,并规定了相应的权限,在病人列表中根据病人姓名或预先设置好的ID(如病案号)调出当前需治疗的患者,自动验证加速器的实际参数和处方参数是否一致,提示不一致的地方并允许人工操作使其与处方参数一致。只有输入当前放疗患者的姓名或ID,才能调出该病人的放疗资料并执行放疗,并且在执行放疗时,终端显示器会显示该照射野的所有处方参数并伴照射野图示,如果放疗技师执行的某一项操作与局域网上的设置不符时,治疗将无法实施并会给出提示。如果病人的照射野没有完全执行完便退出,或已执行完了而再次执行某个照射野,系统都会给予提示。治疗计划一旦被执行,执行的内容不能更改也不能删除,这样可以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用张三的处方治疗李四的医疗差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病人的权益。

近十几年来,随着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日益受到肿瘤放疗学术界的专家们的重视[4],LANTIS 局域网络治疗信息系统在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能使放射治疗变得简单、方便,而且更能很好地保证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本广.医用加速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18.

[2]  张东烜.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J].情报杂志,2000,2:19-23.

[3]  江捍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