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方法 理念

一、现代化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标准

1、绝对的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尽可能避免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影响。

2、顺应和依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理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提高生态建筑的社会占有率。

3、城市的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尽可能避免对现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用可回收、可重复利用和耐久的绿色生态建筑材料,合理充分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4、建筑实体的空间以及本身的使用功能要顺应社会发展,也即是要有包容性的空间以及综合性的功能。同时加强建筑实体周围绿化建设,创造一个人工仿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5、能够通过建筑本身传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化城市应有的生态美,给人健康、舒适、亲切的感觉。

二、现代化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1、设计原则

1.1优化整体与单体之间的环境组合

城市是由多个建筑群落组成,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筑应该能够作为一个比较开放的生态建筑体系,同时这种体系又要能够和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保证设计结果要具有最佳的环境效益。充分体现生态建筑对自然及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本身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人文因素,同时还要重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水文、河流等自然因素,进行环境设计及建设,尽可能的从整体上体现时代与历史的蕴含和精神。

1.2强调设计发展的绿色、高效

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筑要充分体现对能源的节约,最大限度的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清洁能源,同时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寻求智能化的发展渠道,灵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同时要有强烈的预见性以便于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向,确保与建筑形成互动关系,这样能够为建筑以后的扩建以及改造留有更大的余地。

1.3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首先应该确保建筑实体的适用性,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沟通,达到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以及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环境目的,从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筑实体主要可以体现在通风及采光效果,同时要确保建筑室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性,还要保证良好的视听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噪音污染,整体上提高人们对建筑实体的居住、工作、学习环境的满意度。

2、设计理念

2.1利用新技术节约能源和减少资源的利用。表现在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太阳能,建筑体的维护结构采取节能措施,使用节能型空调,同时减少空调的使用。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可以根据通风设计原理对冷风系统进行相应设置,保证建筑实体能够尽可能的利用夏季的自然风。另一方面在节约资源上,就是要尽可能的考虑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具体的就是在建筑实体的的前期设计、中期建造的材料的使用选择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尽可能的保证资源的重复和再生利用,例如节约水资源,从分利用中水处理,使用中水浇灌、冲洗卫生间洁具等,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循环利用。

2.2顺应和回归自然

现代化城市生态建筑的外部应该强调和周围环境的最大限度的融合,建立一种和谐共存、动静互补的舒适环境,同时要注意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筑实体中不能有对人体有危害的建筑原料或者装修材料的出现,保证使用清洁无害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保持室内的空气顺畅清洁给人大自然的感觉。

三、现代化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1、建筑周围整体环境的设计

建筑实体的整体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建筑本身,而是以建筑实体为参照点,围绕建筑实体为中心的周边环境的整体设计。另一方面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来看,分析的内容包括建筑所在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势、地质气候等条件。

1.1强调绿色生态建筑理论的深度融合。

首先城市的开发以及建设都应该顺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背景发展现状,强调建筑本身和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和谐共处和融合。在加速城市化绿色生态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城市系统并能体现整体的创造性。在保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地区划分、城区空间原有结构以及资源不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延续发展现有城市的历史文化,完善现有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建设。

1.2加强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建设

社会发展的大步伐下人们开始感受到环境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强调环境的绿化不仅仅是为人们创造简单的工作、居住的空间和环境,还应该为人们创造赖以生存的良好生活氛围。

例如城市小区周围的绿化工作要尽可能大的扩大小区内部以及周边的绿化草坪的面积,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硬质的铺地,尽可能多的种植一些绿化效果比较好的树木。同时绿化的建设还要强调立体化的绿化理念,具体的包括墙面的绿化、屋顶的绿化以及阳台的简单且必要的绿化。墙面的绿化主要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进墙体中,可以种植一些譬如爬山虎之类的可以爬满墙体的绿色植物,这样的话能够保证夏季在绿色植物的庇护下很大程度的降低建筑外墙的表面温度,进而确保室内稳定的舒适温度;屋顶的绿化作用和墙体的绿化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屋顶的绿化主要是使用蓄水然后覆土进行种植,然后种植一些花草等,这样能够增加视觉美,同时给人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氛围;阳台的绿化较为简单,也就是在阳台上种植一些无害的花草等。从而形成立体化的生态城市。

绿化的合理的设置可以有效且节约的达到节能的效果,还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2、建筑单体的设计

2.1节能设计

目前全世界将近33%的能源主要是消耗在建筑行业上,可见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建筑实体的耗热量主要的是由建筑本身的围护结构自身的好热传热量构成的,据相关统计,据说在这种传热耗热量中,建筑实体的屋顶所占的比重大约是8%,外墙所占的比例大约是25%—34%,建筑整体的门窗所占的份额是25%左右,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外墙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引起重视,具体的就是使用高效的保温墙来降低墙体的耗热量,然后就是门窗,要进一步的对门窗的保温性能以及气密性进行改善。

2.2整体平面设计

应注意建筑本身合理的朝向,因为合理的朝向能够保证建筑内部的最大限度的采光以及良好的能量吸收效果,这就要求住宅保证平行设计,并且朝向应朝南,同时彼此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科学距离。具体进行建筑实体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减少建筑本身外墙的面积,同时控制建筑的高度,采用合理的布局,保证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减少资源能耗,同时还能改善室内的整体环境。

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

发展作为人类永恒的不变的主题,任何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理念,生态建筑应该强调人与自然、人文、科技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该由传统的高耗能向着生态的、节约的、环保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绿色生态的建筑理念必将被全人类所接受,同时也会使得全人类受益。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2]王建国.生态原则与绿色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3, (07).

[3]姜,周庆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J].安徽建筑.2008,(01).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方法;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accelerate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还提供了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这在很多方面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困难,工业废料的排放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于是,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一些主要问题加以讨论。

一、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生态规划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减轻水环境恶化、水资源耗竭、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型景观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学方面的和谐度等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从景观大道到城市的广场、从五一花坛到十一花坛,从自然公园到小区园林,都是非生态型的规划设计,并且都是不可持续的景观。

2、解决方法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在生态方面要引入天人合一的观念,将经济和以人为本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具体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空间的需求提升到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要单纯的考虑污染治理,而是首要考虑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把城市生态服务作为设计的宗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绿化;

在注重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景观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景观设计问题

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景观设计主要体现为绿化环境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不能合理结合,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有很多时候会影响到居住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的物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香樟和法国梧桐是主要绿化树种,也有个别的城市为了美化环境从山区购进一些已经成型的老树或者大树。但是设计人员忽略了植物之间生存依附的关系,导致一些树种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发育不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2)盲目引用稀有树种

一些设计人员对植物的特性不熟悉,为了突出设计成果的艺术性,盲目的引用外地的一些珍稀树种,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使城市失去了本来的特色,而且我国也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引进的树种经常因为不适合本地的气候和环境而枯萎甚至死亡,这都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没有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良生长的树木还会使城市看起来更加沉闷,同时还浪费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成本。

2、解决方法

(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以当地环境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保留原有环境以及文化特点,大量采用本地资源,对一些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减少成本。

(2)要考虑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生长环境的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并配合周围建筑物的整体建筑特征,使城市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看,又体现出同一个主题。

三、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扩大,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的速度也在迅速增长。过度的城市扩张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直接威胁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所以解决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1、环境保护问题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臭氧等。一旦这些有害物质被排入到空气中,空气的质量就会严重恶化。甚至会让整个城市烟雾缭绕,而居民呼吸着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之后,也会影响健康。而硫化物以及氮氧化物在下雨时,和雨水一起降临到地面,还会腐蚀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建筑物、桥梁、铁路起到腐蚀和破损作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废水污染

根据我国环境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每天大概有l亿吨污水在没有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出。我国的七大水系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合鱼类生存,四分之一的水体不能用于灌溉,城市中90%的水域污染比较严重,以上数据明显说明,解决废水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还对水污染的发生不够关注,那么水资源就会越来越短缺,尤其是2011年我国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3)固体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按照来源可分三种: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另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建筑废料和弃土以及农业固体废物。对于这些固体废物,如果不及时妥善收集、处理就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危害人体的健康。

解决方法

(1)工业合理布局

工厂不能过分集中设置,控制一个地区的污染排放量。把可以供应原料的化工厂建设在一起,这样可以对废气加以利用,减少排放量。

绿化造林

茂密的林丛可以降低风速,控制空气携带的大粒灰尘四处飘荡污染。树叶表面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粘液以及油脂,能够吸附大量的飘尘。蒙尘的叶子经过雨水的冲洗之后,能够继续吸附空气中的飘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减少交通废气的排放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并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进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4)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废水利用

在城市的各个重点区域建设相应的废水处理厂,使用新的科技净化污水,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同时积极推广中水利用,节约城市用水。

(6)填埋和焚烧垃圾

现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有效节约国家土地资源、尽量降低填埋场的污染、大力加强填埋气体的回收再利用。对于垃圾的焚烧处理方式,只针对可燃垃圾适用,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宝贵的东部沿海地区,垃圾的焚烧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措施。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这都给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端的要求。而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城市的规划不仅没有美化环境,相反的,还危害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本文从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创造出宜居、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李丰春,浅析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5期;

孙伟,浅析现代城市新区建设中景观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2011年14期;

周颖,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中外建筑,2009年11期,

朱海东,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33期,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第3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步伐,教育部率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教育重大改革举措[1-2]。该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专业课。课程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及其计算机技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对现代设计和生产实际关系有具体的认识。课程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初步进行产品功能原理方案设计、有限元分析、可靠性设计及优化设计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开设的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内容主要有:创造性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优化设计方法等。它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开发创造能力和工程适应能力的作用。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标准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面向“工业界”具有行业领军、国际认可的高端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程机械人才社会需求和学生事业发展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教育为路径,以工程素养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工程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数理、人文和机械设计与制造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国际接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3]。经过4年培养,毕业生需具备如下能力要求:

(1)掌握一般性和专门性的机械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备相关技能,能够利用现有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2)具有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备控制的基本设计、绘图、计算等应用分析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

(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2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改革构想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课程学时少与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问题;(2)当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问题;(3)考核评价方式体现不了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问题。为适应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在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如下改革构想。

2.1 构建切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为我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班开设的现代设计方法课程,需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满足国家工程建设对工程机械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创新性与工程实践性。

现有培养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大部分:一是,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二是,有限元方法,三是,虚拟现实与设计技术。针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有机地整合上述3门课程内容重复内容,从而解决上述3门课程现有的内容多、内容重复、课时少的问题。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全面精炼,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上述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分类方法,更能让学生领会本课程的特点,符合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要求。

2.2 科研和科技活动反哺教学

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能力培养的矛盾,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需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将科技活动、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课堂教育与教学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进而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需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

为此,课程教学拟新增任课教师、专家学者介绍科研项目的形式,将实践经验、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本课程教学中。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又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使本专业学生与工程实践“零接触”,了解机械设计发展的最新前沿趋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卓越工程师班级学生获得现代设计方法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2.3 建立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培养与考评体系

为配合完成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提高、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在培养与考评体系中提出着力构建创新和实践教育体系,主要体有两个方面构想:一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以案例形式设置科技活动产品介绍环节,以教师讲授或专家进课程的形式阐述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欲望;二是,从科技活动、课程大作业、实践活动等环节入手,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工程实践类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创新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的评价遵循“谁参与,谁受益”原则,拟将学生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以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分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成绩中,提高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确保创新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考评体系能够顺利开展,需通过改革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建立对课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有效地评价制度。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第4篇

1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工业革命后,近现代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武器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西方中古城市的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的时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亦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城镇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就在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花边状态”,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的“拼贴”特征。环境异质性加强,特色日渐消逝,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一个城镇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镇发展现实中的困扰。现代主义启蒙时期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纪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设计,美国的格网城市,“花园城”理论及其实践,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等,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念中对理想城镇模式的追求。其中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模式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著名的学者彼得-霍尔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规划的城市中,柯布西耶的普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上述主张认为,城市发展中只要有一套良好的总体物质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案,其他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避免,但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种设计的价值观只是设计者本身的愿望而已。印度昌迪加尔,巴西的巴西利亚和许多新城的设计建成,标志着这种规划设计思想的整体物质实现,但由于缺少有“根基”的居民生活环境内聚力,加之模式本身是静态的,不能满足本质上是动态演进的城市发展需要,所以不少人批评这些设计“是把一种陌生的形体强加到有生命的社会上”,其实践是在政治和经济强有力的干预下完成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重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继工业革命后又一次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然而,由于过度依循形体决定论的建设思路,重视外显的建设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席卷西方的城市更新运动,对城市内在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掉以轻心,反而使得城市中心进一步衰退和“空心化”,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收到威胁和破坏,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再一次提出城市设计这一“古已有之”主题。1950年代末,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风貌,古城保护和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以往主要注重形体空间美学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实践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发展。各种理论和方法也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多元并存的局面。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环境,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论或者抽象的设计理论。”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他还指出,所有伟大的城市设计者都应有“历史感”和“传统感”。《拼贴城市》一书的作者柯林-罗和凯特运用了“图底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古罗马城与“现代城市”在格局,尺度,空间围合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后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大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目的的组成,总的画面是不同建筑意向的经常“抵触”。林奇教授等从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象着手,首创性地建立了城市形象调查方法,分析了现存城市结构的优劣及其评价标准,总结概括出城市形体环境的五点构成要素。他还认为,要使规划具有意义,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必须了解其所规划环境中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雅各布从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对城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大规模的计划”不容易做好,压抑想象力,缺少弹性和选择性,再度表达了对统一规划的设计思想的抨击。亚历山大在其名著《城市并非树形》和《图式语言》中,主张用半网格形的复杂模式来取代树形结构的理论模式,允许城市各种因素和功能之间有交错重叠。亚历山大认为“城市是包含生活的容器,它能为其内在的复合交错的生活服务,如果我们把城市建成树形系统的城市,它会把我们的生活搞得支离破碎。”接着他又指出:“现代城市的同质性和雷同性扼杀了丰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由许多亚文化群构成的城市环境。上述这种多元的城市设计视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设计者和理论家对“人”的意识的重新觉醒和高度重视,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主义设计思想与以往那种形态决定思想迥然不同。这一思想转变从20世纪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两份纲领性文件主题的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体现现代主义理想的《雅典》曾认为,城市建设起作用的主要是“功能”因素,城市应该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进行规划。这种认识到了1950年代末开始有了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两种方法上各有千秋,应该有机结合。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通过的《马丘比丘》直率地批评了现代主义那种机械式的城市分区做法。认为这是“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而秘鲁的马丘比丘代表着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文化体系的存在,同样具有蓬勃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世界性的“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方法从主观到客观,从一元到多元,从理想到现实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相应地,城镇形态从单一性到复合型,从同质性到异质,从总体到局部发生了重要转折。城市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学条件的认识反思和觉醒,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反映到城市设计实践中去,也即是向作者称之为所谓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方向发展。

2现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的区别

2.1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设都是以城市设计为途径的,因为古代人们始终是以物质形态的城市为对象进行规划的。此后,西特倡导的“视觉有序”观点,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主张,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也都可归于这种城市设计范畴,它有以下特点:2.1.1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即认为个别的智者的规划设计或统治者的力量可以驾驭城市。2.1.2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不太注重具有应用意义的和各种局部范围内的案例研究。2.1.3在方法上,多用建筑师惯用的手段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补。2.1.4在抽象层次上涉及人的价值,人的居住条件等有关问题,但对城市社区中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的需求及选择认识不足。2.2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心中所考虑的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应经转移到了对和平,人性,和良好环境品质的渴求。因此现代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同时,不再将整个城市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缩小了对象范围,采取更为务实的立场。它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所涉及的旁系学科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传统城市设计,可以说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具体表现在:

2.2.1在主导思想上,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因子共存互动的随机过程,它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2.2.2在对象上,多是局部的,城市部分的空间环境。但涉及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它所关心的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2.2.3在方法上,以跨学科为特点,这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过程,并常由某组织机构驾驭。2.2.4客观认识自身在城市建设中的层次和有效范围,承认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相关,但不主张互相取代。2.2.5设计成果不再只是一些漂亮的方案表现图而是图文并茂。

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筑计划学;城市设计;环境行为

建筑计划学是建筑科学与计划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是为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和准备。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计划学从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关注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关注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学科,城市设计通过组织承载城市生活的物化环境来塑造城市的意义,通过干预城市空间发展进程的过程来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这个研究领域有许多相关性。

1,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建筑计划学关注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可以说建筑计划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基于环境一行为的建筑科学。首先,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这个词于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生物学中的行为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其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行为研究侧重关心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还有环境心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环境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在建筑领域的建筑计划学广泛吸收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但是,环境、行为的建筑计划学的方法和传统建筑学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异,知觉与行为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等作为理论的学术依据。并且,行为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师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且不具备这种思维方法。这一切导致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当今西方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动向来看,建筑计划学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阶段。

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对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艺术处理和人们对它的感知。作为一个明确的设计领域,城市设计处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和建筑学科不同,城市设计必须强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种发展可能性,进而在这种可能性中寻找城市的新思路。这种推理和思考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多种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环境行为学作为城市设计研究重要的相关学科,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环境行为研究也属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范畴,其应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属于不同的设计层次,设计的阶段、任务和对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具体的行为模式相区别,并加以深化。此前,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角度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科林・罗与弗莱德・凯特的《拼贴城市》经常使用的“图一底法”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倡导性城市规划已成为规划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非常关注环境行为学的影响,他们从各种角度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建筑计划学所关心的是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尤其是面广量大、为普通人服务的社区住宅环境、城市公共环境和建筑小环境等微观环境。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主要是建筑的环境行为研究。可见,两个研究领域有着层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领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随着环境行为成为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共同关注的对象。以城市的宏观视点和“人”的微观视点都成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考虑设计理念时,主要着眼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内涵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包括人们所熟悉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从文化精神的载体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体现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系统化的历史观,等等。因此,关注“以人为本”是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和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而言之,个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的是经验文化模式,空间的生成可以遵循传统、经验、习俗和惯例等。后现代的城市设计尊重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学认为,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阈限,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割裂才实质性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的产生。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性的创造更应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这种个体的状态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殊状态,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状态。“人”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公共空间的成功塑造必须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

2,2契约、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当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成为现代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和规定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必须兼顾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代个体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的合法的共同体。由此而产生的以平等、契约信用等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似乎很难以具体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因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约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理性、科学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机制,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撑。我们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来表征现代社会普遍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符号化和风格化的追求并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技术美与高情感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体现理性的大众审美,而简单的抄袭正是不谙社会文化背景,一段时间之后始终不能融

入城市文化,并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时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平等、契约与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代表着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创新必将建立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次追求上。

2,3意识形态化与城市性

理性化的现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包的统摄性。具体说,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维度不只是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它还会进一步整合为一种系统化、自觉的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设计和规范人类历史目标的“宏大叙事”,它指的是一个时代和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内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驱使理性不仅规范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而且直接指向社会总体和历史目标。

作为现代性机理与图示的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建筑计划学将关注环境行为研究所体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体现了它们研究理念的必将孕育着更多人类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

3,研究方向的差异性

尽管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可以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混为一谈。

人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研究城市必须承认城市具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生活是城市环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人们聚居于城市,获得乡村所不具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讲,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的是物质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对城市的阐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和城市美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环境意义。

建筑计划学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为学术背景,其真正关注的是微观的人类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图示化结果的依据。更确切的说,建筑计划学的落脚点应该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并服务于特定地区的人们。建筑环境强调特定地域环境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从“场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观层面的环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