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纪律教育

创新纪律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纪律教育

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高职高专到研究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852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49.84万人。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旅游业形式一片大好的大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地位日渐突出。但发展中也潜伏着制约和影响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不利因素,诸如高校办学理念、生源素质、师资结构和学生就业等。这些因素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知识不精、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峻等危机,从而形成了三大突出性矛盾:一是旅游本科生知识面广与专业知识不精、动手和操作等实践能力低的矛盾;二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需求“饥渴”与旅游本科生对口就业率低的矛盾;三是旅游本科生职业要求过高与学生不愿吃苦、缺乏职业精神和理念的矛盾。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方面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游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缺口日渐扩大,当前社会转型期这种旅游企业、院校规模和旅游教育质量的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作为旅游教育主体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必需承担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层面加以分析,并创新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危机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及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随着高校扩招和旅游院校“专升本”政策调整,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已不再具备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办学专业优势。有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因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和特殊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在对旅游业的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和自身旅游从业角色适应上,对生源应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学与大学教育在课程教学上的割裂性,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学些什么,且认为旅游业是个风风光光、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轻松行业。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依赖性强、怕吃苦、不愿进基层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等特点,学生入校后不知道如何学习,缺乏课堂外的自学和节假日的社会实践,也不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因此,从进校前的专业基础到入校后的专业学习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

(二)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缺陷。从近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来看,地方旅游高校年年增加,这说明旅游优势产业下旅游教育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旅游高校“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办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讲理论功底,常常似懂非懂;谈专业技能,往往一知半解;做一线业务员,又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又难以胜任。

在课程体系上,首先,“大而全、小而全”的课程设置加上专业方向的分化有余、综合不足,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其次,专业主干课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往往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理论性较强,专业实践性较弱;第三,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最后,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质量不高。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系统性差,常常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往往纸上谈兵,理论性不强,或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三)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致使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四年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学习特长和优势缺乏,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加上旅游本科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使得学生毕业择业时问题较多。要么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等着毕业就失业;要么徘徊、观望,这山望着那山高,美其名曰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而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要么眼高手低,或觉得旅游企业待遇缺乏竞争力,或觉得自身能力远不止用人单位的薪酬,以致于有业不就或频频跳槽。

就业观念的传统和落后,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30%;浙江工商大学旅游本科签约学生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考虑到学校担心就业率统计过低影响来年招生的实际因素,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际就业率(含行业对口)比例可能会更低。

(四)面临企业在职员工后续教育与培训的冲击。由于旅游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性,加上学生眼高手低导致的实践性不强、操作能力差,以及高校和企业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不稳定等综合因素,导致中国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于是,一些企业在接纳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的同时,加大了对本企业在职员工的后续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与培训,一方面使企业员工觉得他们不是企业谋取利润的“机器”,而是学习福利的享受者,从而增强了员工企业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不利影响,高校在学生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的合作更加被动。

三、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创新思路

(一)学生录取与职业规划创新

1、入校前把握好生源关。笔者因为曾兼职学生辅导员工作,对把握好生源关较有体会。旅游业由于其行业服务性强,且多是面对面提供现场服务、临时、一次,因而无论外在形象、个人气质,还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旅游从业人员上都应符合职业身份和行业标准,以达到知识、技能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满足服务对象审美和愉悦的需要。因此,在招生阶段,高校主管部门完成网上录取后,应增加旅游院系招生面试环节。一是可以从学生形象气质、语言表达、专业爱好和综合素质上把好关;二是可以让学生入校前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在地旅游业发展、区位条件、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了解学校院系概况、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就业形式等切身相关信息。为不误学生填报其他院校或专业志愿,这种招生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提前进行,从而做到针对性地录取与入学。

2、入校后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由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专业方向不同、学生专业兴趣爱好不一、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滞后性等综合原因,学生往往不会或不愿进行职业规划,这就要求院系积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搞好职业规划。有学者对韶关学院旅游系2006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0.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或讲座。在具体操作上,大一时应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就业的大方向;大二时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当前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提供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则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

(二)院系办学理念创新

1、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院系定位要具体、准确。那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定位较为模糊,看上去旅游业内的什么人才都培养了,但实际上是学生什么都学了的同时什么又都没学透,往往是什么都会做一点却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院系必须明确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什么专业,专业下分什么方向,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学校及周边优势资源,开设特色、对口专业或专业所分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旅行社、酒店、景区、会展等应用型人才,然后按专业方向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习和就业各择其优、各尽其才和各显其能。

2、课程设计创新。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本科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综合性素质结构和创新型发展能力,需要构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7-3”模式和“3-5-2”模式。所谓“7-3”模式,是指把课程总体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块,其中理论课占70%,实践课占30%,扩大实践课的比例。而“3-5-2”模式则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和创新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分别占总课时的30%、50%和20%。

在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专业历史背景、学校所在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育部关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一些特色化课程(如会展、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等)、本土化课程(如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景区景点导游、景区植物等),也可以专业细分为手段,突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以地方经济见长的旅游院校突出旅游经济课程、以语言见长的旅游院校重视旅游英语和小语种课程、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院校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等课程。

3、师资力量创新。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毫无实践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实践经验缺乏。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兼顾学生课程实习或毕业实习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同时进企业兼职,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经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及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定期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4、教学大纲和计划创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准则,教学内容应规范在教学大纲内,教学进度应与教学计划同步。当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教学大纲和计划是摆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上,不能是谁上课谁制定,而应是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与企业或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如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合办学起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尽显合理性和科学性。澳大利亚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教学大纲和计划,由学校教育专家和实业界专家(为主)共同商讨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一经通过并经社会检验,便可成为一种知识产权,有权提供给各有关院校使用。而且,其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业界的要求会发生一些变化,此时则要求大纲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实业界的需要。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程知识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创新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教学,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是附属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亚太地区颇具影响的旅游管理学校,该校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好坏的原因,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加以改进;学习《饭店培训》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下属旅馆员工上一次培训课。此外,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以上“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应是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加以吸收、消化和推广的,并在结合我国实际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是科研之本,科研夯实教学基础,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两条腿”,应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按照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理念,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应同等重视,科研不应以牺牲学生教学质量为代价。当前包括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内的高校办学较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高校抓科研重在提高学校在全国和同行院校中的排名,教师埋头科研则为晋升职称,学生做科研获奖以显示学校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一要突出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占高校主流的一般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工作,主抓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而非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核心评判要素;二要加大教师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本科教育,随旅游业发展变化在理论信息、教学实践、用人单位要求等方面变化大而快,专业教师除需要及时跟踪科研所需前言理论信息外,也需要深入企业实践,及时了解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最新变化。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信息,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后继科研水平的重要源泉,是解决“课堂讲景点、教室讲操作”等照本宣科式教学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提升旅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实为学生求得知识和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需与之福;三要树立“教学第一、科研第二”理念。在教师工作体系中,教学始终是主体,科研从属并服务于教学。教师要深知教学的工作主体性和为学生服务的中心性,而不能为职称和科研而科研,也不能把科研当成文字仅作成果摆设而不应用于教学;四要将教学和科研奖励分开,合理制定评奖方案和奖酬分配。科研奖由学校和院系评定,教学奖励办法则重点加权学生评分,学生评分至少应占总评分比例的70%,以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和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教学和科研奖酬合理分布,从而避免高校教师只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情况,真正做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10.20.

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创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高校理工类与经管类专业中十分的重要的一门的课程,而且还是数学领域一个富有特色而且还极为活跃的分支。这门课程不仅有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有自身十分独特的概念以及方法,而且还和别的学科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具体理论以及方法如今已被大量运用到工农业以及军事技术之中。同时,该学科还向基础学科以及工科学科加以渗透,和别的学科加以结合,从而正视成为一门边缘性学科。所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大学生们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往往会觉得概念十分难懂,思维也很难加以开展,方法也很难加以掌握。有鉴于此,高等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改进与更新各类教学方法,切实重视教学思维,全面体现出教学创新的成果,进而提升大学生们掌握与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实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内容、手段以及方法之陈旧,能够反映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思想的滞后性,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实施所有改革的重要先导。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育观念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之中的理论性、严谨性以及逻辑性。然而,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运用数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能力之培养从教与学等侧面存在忽视。随着如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以及科技工作之中,巨量数据随之而产生并且不断增加,然而,有实用性的信息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数据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处理的工具,以求发现其中富有实用性的信息,并且切切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数据搜集和信息分析的数学基础即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一必修课。这一课程完全不同于大学生们以前所学的确定性数学体系。对首次接触该课程的大学生们来说,要想很好地加以理解会相当困难,那就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其去实施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处理以及分析等。所以,只从该点加以考虑,就很有必要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施改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还是别的随机数学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这些课程包括了多元化统计分析和随机过程、现代非参数统计等。为此,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够为大学生们继续学习相关课程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概念引入与背景分析

概率论主要是研究各类随机现象的学科。所谓随机现象,主要是指不确定现象,这和高校学生们以前学习的确定值完全不同。例如,大量学生并不理解何为随机变量,为何需要引进随机变量,会觉得以上内容相当抽象而且不容易加以理解。这样一来,在讲解的过程之中就应当侧重于对随机变量概念加以引入并进行背景的分析。例如,某一个时间段进入到某个超市中的人数,某天的温湿度等均为随机变量。以上例子就分别是随机试验,不一样的随机试验就可使用不同随机变量X加以表示,而人数、温湿度就是数字或着函数,这是学习者们所熟悉的。原来不同的随机试验之中的随机事件概率均可转化成随机变量落于某个实数集合B之中的概率,而不一样的随机试验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随机变量来加以描述。同时,如果所有的实数集合为B,了解P(X∈B),因此随机试验之中的任何一个随机事件之概率自然也就能够加以确定,因此只需要找出随机变量X的具体分布P(X∈B),就能够对随机试验实施详细而全面的描述。

(二)提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指现代人对数学知识内容所具有的本质性认识,对所应用的方法以及规律实施的理性化认识,这是现代人从一些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对数学认识过程之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具体观点。这是数学思维以及实践方法所作出的重要概括,涵盖于在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之中。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是数学知识之精髓与灵魂,而且还是数学发展之内在驱动力,同时还是形成大学生群体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为了提升应用意识,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之中应当加入部分从实际生活之中进行设计的相关课题。比如,上班族购买月票是不是划算的,某款商品最佳进货量如何计算,商品要定在什么价位才能让商家的商业价值最大化等。部分题目还可探索让大学生们实施直接的操作,在空余时间中深入到社会当中去分析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如此不但能够让大学生们积极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展现出数学的重要价值。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巨大革命。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制造出良好的环境,不仅形象,而且生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还能节约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提升大学生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发挥事半而功倍之成效。因此,应用多媒体手段肯定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学习成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探索考核方式改革科学评定成绩

考核是高校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检验大学生群体学习状况,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来说,以往始终运用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考核。该方式虽然能确保教学质量,但是也具有缺乏创新这一不足之处,所以需要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为此,不应仅仅局限于闭卷考核,而是要应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考核上的创新,做到不拘一格评定成绩,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创新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们全面而深入地钻研教材,强调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具有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而且还能够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实际案例,全面运用各类教学方式来开展授课。笔者坚信,只要高等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师深入持续地推动教学创新,一定能够切实提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剑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创新[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

[2]李 俊. 经管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3]石满红,朱 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改进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6)。

[4]兵,李 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

作者简介:

姓名:倪黎,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10,单位:铜仁学院大数据学院,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和微分方程

课题:

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信贷资产交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机制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场所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发展要求,而信贷市场仍是我国会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信贷市场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将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实现信贷资产交易改革的历史性突破,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完善信贷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建立一个疏导其风险信贷资产交易平台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在信贷领域,在其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领域也存在同样的流动性需求。比如说信托产品市场,保险资产市场,金融租赁产品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都存在流动性不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流动平台建立。金融资产交易所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样一个新兴金融组织设立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巨额存量金融资产流动,增加我们金融市场厚度。进而促进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改革改变经营模式,释放金融风险。

过去由于我国没有公开的专业化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无法进入市场进行公开转让交易,流动性差,即便有交易,也是地下交易或一对一谈判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2010年5月30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创新型专业化的金融资产交易所,是财政部指定的金融类国有资产交易平台以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指定交易平台。业务范围涵盖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信贷资产交易、信托产品交易、债券产品交易、私募股权交易、黄金交易等,为各类金融资产提供从登记、交易到结算的全程式服务。这次挂牌转让交易的信贷资产与不良金融资产不同,是属于银行的正常贷款,银行之所以将部分正常贷款拿来进行公开转让,是为了调整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剂银行间信贷资产需求,增强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信贷资产规模。

2010年,9月20日,国内第一个《信贷资产交易规则》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这一《规则》对于推动全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将起到示范作用。

2011年上半年,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资产交易额突破1500亿,一方面显示出市场对于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台巨大需求,另外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市场的潜力。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所已经成为财政部指定金融国有资产交易平台。

2010年9月25日,《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签署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工行、农行、中行等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的签署和交易的启动,对于规范发展我国贷款转让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满足资本约束要求、主动管理资产的产品与手段,也符合当前国际金融改革形势的变化与要求。

二、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6—2007年之间,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经历过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因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而引发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发展过度,所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也相应放缓。2008年10月,央行批准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6.96亿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虽然数量不大,但趟开了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性的新路子,为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实践经验。2011年08月18日,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

利率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化、资产交易的市场化以及资金流动的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其一,资产证券化具有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这两项基本功能分别从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来推进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其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即衡量不同期限债券所对应的不同收益率的曲线,该曲线即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曲线”,是市场进行合理定价的基础。其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可以促进资金的跨市场流动,从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从而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不仅完善了债券市场中的收益率曲线,并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债券种类,这样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也增加了,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也能够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同业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可以从丰富债券种类和完善收益率曲线两个方面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的效率,这对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三、吸收国际经验,完善监管制度

每个信贷资产交易市场路程千差万别,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国际信贷资产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尤其是发达市场国家中该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大多都有其共性,并得以有力地促进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信贷转让市场在国际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球前三大信贷转让市场分别为美国、欧洲、亚太地区的信贷转让市场。

美国的信贷转让市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也最为成熟。美国的信贷转让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70年代。1988年,第一个投资于贷款市场的共同基金Pilgrim Prime Rate Trust成立。这些非银行类购买者的加入,加大了市场对贷款资产的需求,增强了市场的融资功能。从市场规模看,美国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贷款定价服务公司(Loan Pricing Corporation.LPC)的数据显示,1991年美国贷款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为80亿美元,至2003年达到1445.7亿美元,增长了近18倍;而2003年其贷款一级市场的发放量只比1988年增长了6倍,可见二级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一级市场。

欧洲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要晚于美国,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以银团贷款转让为主。根据LSTA提供的数据,2006年欧洲市场的信贷转让交易量约为250亿美元,而2007年前三季度则已达到640亿美元。亚太地区的信贷转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大量交易集中于信用等级较高的信贷资产。从国际经验来看,贷款交易产品一般都具有个性化、交易要素相对复杂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特点,且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贷款交易市场的主体,因此,贷款交易适合在场外市场开展。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信贷转让市场现状,为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重点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推动信贷转让标准化管理

美国LSTA等行业组织成立之后,不断推动信贷转让流程、相关合同文本标准化,同时也致力于形成信贷转让的行业惯例,规范清算流程、保密责任以及明确交易关联各方的权利义务等,其标准化建设领域甚至还涵盖了贷款一级市场的标准化。而一级市场的标准化对于推动信贷转让二级市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使得信贷资产更容易被二级市场认可,从而能大量节省交易成本。行业组织的这些努力降低了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易周期,极大地推动了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

上文提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为贷款转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法律文本,是贷款转让交易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主协议及《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规则》为贷款转让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市场制度体系。下一步,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信贷资产交易、会计管理方面的操作细则,明确相关方法律责任,明晰交易流程,增强信贷资产转让的可操作性,更好地维护交易双方权益,降低交易风险。

(二)引入并培育信贷转让市场的投资者

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上世纪80年代末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信贷转让市场向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从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我国贷款转让平台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丰富市场交易主体,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包括积极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交易成员,适时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三)推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在信贷转让中发挥积极作用

评级机构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风险,从而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如LSTA与标准普尔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指数产品,来反映信贷转让市场的整体走势。美国市场上有专职服务于信贷转让市场的律师事务所与律师群体,主要的评级机构也都设有专门负责信贷转让评级业务的部门。

我国贷款转让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引入独立评级机构,由其评估待转让资产的质量及公允价值,以防范转让的道德风险。

四、信贷资产交易的监管建议

首先,建议监管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渐进完善市场后续的监管制度。对处于初创阶段的信贷转让市场,监管部门可考虑本着探索性尝试的态度,在监管导向上尊重市场自身的原创精神,鼓励市场参与各方积极创新,采取“先激励、后约束”的策略方针,注重制度监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通过渐进式的规范与完善推动市场向前发展。

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第4篇

一、 绿色文明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

现有理论对于“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大体上可以从资源、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三个角度展开。早期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拥有的资源(Wernerfelt,1984)和核心能力(Prahalad. C.K.和Gary Hamel,1990)。基于环境的动态性,Teece,Pisano & Shuen(1997)基于从“动态能力”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如何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动态能力”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企业任何一种核心能力,它要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快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迅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实施了环境规制,它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也会导致治理环境污染支出的上升,影响了企业竞争力,而且这种影响程度会越来越深。新的经营环境迫使企业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思考在由过去具有破坏性的工业文明转向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绿色创新”战略无疑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绿色创新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它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改头换面,更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衍生物,而是对传统创新理念的革新。由于传统创新是由技术、经济与社会3个子系统相结合而成,不包括自然子系统,而且创新价值仅仅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而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因而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焦俊、李垣,2011)。因此,传统的技术创新客观上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可能由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而且随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深,创新目的的单一性程度就越高,兼顾性越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而绿色创新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刘思华,1997),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原则,努力实现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协调,因而在绿色创新的多重价值统一体中,生态价值占据核心地位。

绿色文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这种以符合环保、生态、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经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和专长,称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它是由绿色资源、绿色技术、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消费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洪小瑛,2002)。在社会环境意识日益提高及有效环境规制下,企业通过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率先采用环境友好措施,率先将绿色的产品或技术引入市场,可捷足先登,优先于其他竞争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货币投票”,即获得“先动优势”(Porter & Linde,1995)。如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公司历经10多年风风雨雨、耗资2亿法郎,开发成功了可以不再在喷剂化妆品中使用侵害臭氧层的CFC 的生产工艺流程,使公司的绿色形象得到很好的树立和提升,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在2010 年4 月,百威英博就已环境绩效三年目标,立志要做全球最环保的啤酒酿造商,历经一年半的努力,使其在2011年在中国生产每百升啤酒能源消耗减少13.19%。作为我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万科集团敏锐地扑捉到了低碳生活的时代要求,通过绿色创新开发出低碳节能的环保住宅,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由此也引发了房地产业的连锁反应,低碳环保一时间成为国内房地产业的热门话题。

二、 “绿色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

创新纪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 学习资源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45-02

针对世界范围内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入解读,开发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以绿色化学为指导思想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展开论述。

一、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解读教材内容

由于环境问题与化学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设计上涉及了与环保相关的内容,旨在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课前准备时,要认真解读化学教材,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主要通过精彩的实验和生动的事例,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充满了魅力,这对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充满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教材通过引入“白色污染”的具体内容,扩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一则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简单介绍了“白色垃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量大,随意乱丢弃。这些塑料袋是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有机化合物制成的,无法自然分解,降解处理难度较大,人们简单地焚烧这些化合物会严重污染大气,从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中那些真实的现象,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对白色污染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如何防止“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时,教师让学生动脑提出对策。有学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塑料袋,但马上有学生反对,因为不用塑料袋会给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生说可以用可降解的物品代替塑料袋;也有学生说加快研究可降解的物质,生产出低碳环保的包装产品,代替现有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品。这样教学,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提供了可能,也可以更好地体现绿色化学思想,让学生真正践行环保理念,使绿色化学理念深植学生内心。教师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在学习《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一节内容时,教材设计的演示实验是“白磷置于空气中点燃,生成大量的五氧化二磷白烟”,这个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观察并得出实验的结论。但这个实验中的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无法回收利用,直接进入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改进这个实验。学生首先想到减少白磷的使用量可以减少五氧化二磷的生成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继续启发学生在实验方式上进行改进:“实验置于空气中会污染大气,如果我们不把它置于空气中进行实验是否可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改进实验装置:“可以把白磷燃烧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进行,例如盖上盖子的大锥形瓶。”“在带胶塞的大试管中点燃白磷,可以明显看到实验现象,而且生成的白烟也不会直接进入空气中。”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再组织学生完善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白磷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然后通过规范的操作来验证这种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让学生既了解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又获得了环保教育,还深化了化学知识和巩固了实验操作技能。

根据绿色化学理念,改变传统化学实验中增加环境负担、无益于环保的内容,改变落后的实验方式,进而采取科学的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过程,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巩固操作技能。

三、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开展课外实践

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化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增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兴趣。教师可以以绿色化学理念作为课外实践的指导思想,设计开展与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化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真实的化学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围绕本课学习内容,立足本课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情感目标,设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师提出三个思考问题: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止水污染?W生先从网络查阅资料,了解了水污染的现象,然后对周边生活中的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耕种农作物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乱使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等。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学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防止水污染的措施:“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耕种农作物时尽量使用无残留、低毒的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和肥料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学习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习了水污染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根据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更加深刻地理解绿色化学理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