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研修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以参加“国培计划(2011)——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的73个校本研修团队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6个优秀校本研修团队和67个其他校本研修团队共803名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行为改进两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优秀校本研修团队的三个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远程校本研修培育优秀团队提供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
【关键词】 校本研修;远程校本研修;估秀校本研修团队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2—0055—05
一、问题引入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新时期。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1]。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构成。教育部从2009年就实施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国培计划)”,把教师培训推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研修方式[3],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青睐。然而,目前对校本研修中的团队建设及如何提升校本研修团队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尚少。笔者以远程校本研修助学者的身份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国培计划(2011)——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是201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为了更好地探索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而开展的“集中培训与远程校本一体化研修”的试点示范项目。研修项目首先集中培训了100名“种子教师”,然后运用远程方式指导“种子教师”带动1000名周边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从项目的阶段性绩效评估结果来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校本研修团队。本研究聚焦于优秀校本研修团队和其它校本研修团队在实践性知识和教学行为改进两个维度的差异分析,总结出了优秀校本研修团队的若干个特征,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远程校本研修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团队提供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的基本概念
格林汉姆(Graham)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4]。而麦森和莱恩尼(Mason& Rennie)则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融合”,而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5]。李克东教授等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6]。
所谓校本(School Based),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7]。根据校本发展的理念,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两方面含义,其中校本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拓 展[8]。校本研修主要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9]。从概念分析来看,校本研修首先要以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基本场所;立足本校校情,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研修教师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为直接目标,并构建成专家、学校领导、研修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型组织;以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据目标的教师教育形式。它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三位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理论提升的过程[10]。此外,校本研修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三个方面的内在需求,即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11]。
本文提出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是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校本研修的一种新型研修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混合式校本研修在形式上是在线研修与面对面研修的混 合[12],其目的是采取丰富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而最大化地提高校本研修的效果,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帮助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
五、研究结论
(一)优秀校本研修团队的特点
1. 教育信念是优秀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的核心
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出:优秀校本研修团队与其它校本研修团队相比,在团队教育信念知识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陈向明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目的,学生所应接受的教育,“好”的教育以及如何实施和评价“好”的教育,教师职业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17]。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坚守教育事业并不断为之奋斗的根本动力,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中占有最中心的地位[18],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统帅、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如果缺乏教育信念的支撑,就如同广袤的大地上没有了指路标,就会使教师迷失专业发展的方向,丧失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只会成为一个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教书匠,而不会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奋斗。
2. 自我知识是优秀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的保障
帕尔默(Palm,erRJ.)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identity)与自身完整(integrity)”[19]。上述数据分析也显示出:优秀校本研修团队与其它校本研修团队相比,在自我知识这一维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的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20]。自我知识是当前的教师群体中最为缺乏的,但它又是保证教师理解其本身工作特性的关键因素,并且是支持教师进行更高层次反思的必要因素。自我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实现对自我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且才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教师只有实现自我认识,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更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教师只有实现自我认识,才能成为自己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主体,才能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21]。
3. 反思是优秀校本研修团队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但是,当经验受习惯和常规支配的时候,就常常成为理性和思考的相对面[22]。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反思,用审视的目光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并通过反思指导新的教学实践。
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出:优秀校本研修团队与其它校本研修团队相比,在反思知识这一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日常“有心”的行动中,其实是教师与自我的一种内部对话,反思有助于教师将理智的思考转化成为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反思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的过程。所谓“反思”就是深思熟虑的思考。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23]。众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反思是改变教师实践的重要成分,教师反思被看作是教师协调他们的信念与实践之间矛盾的关键[24][25]。
(二)培育优秀校本研修团队的建议
校本研修团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情境。建立一支优秀的校本研修团队,也是学校教师专业管理的目标追求和必然选择。首先,团队教师应确立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设定相同的目标,以教师个人愿景为基础,以学校发展愿景为导向,树立使全体团队成员都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共同愿景建立之后,团队成员在团结、和谐、相互信任的氛围下开展专业学习,使团队成员的智慧力量实现最大化。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在协作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扩大教师的创造空间。此外,研修团队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使用反思工具进行强化、巩固、改进和修正,并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修形式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持续增长,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除了以上因素外,培养优秀的团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激发自身能量、创造激情、组建亲密无间的团队、合理的付出、尊重成员的个性等[26]。由于本文以教师实践性知识为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对上述几点不再赘述,但在培育优秀校本研修团队时却不容忽视。
一、搭建支持体系
所谓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校本研修就是提供网络支持,通过专家的引导和学校一系列设计的互动式交流活动,让教师亲身参与,从而让教师内在和外在都得到成长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要使网络环境下为互动式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除了组织保障外,几个支持体系不可少:一是理念支持,这是行动的先导;二是制度支持,这是行动的保障;三是硬件支持,这是行动的条件。
理念引导。2009年4月初,学校作总动员,并通过各种会议、网络、校内刊物等,认真宣传学习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的意义及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同时,学校邀请多位相关专家作了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重要性及如何实践专题报告,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教科研意义与方法的培训,进行即席交流。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学到了不少科研知识,为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奠定了基础。
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白云中学教师发展规划》、《白云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校本研修制度》、《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管理要求》、《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等。同时对校本研修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校本研修制度化,网上研修与面对面研修相结合,形式分两种。固定的:定时(每周星期四、五的下午)、定地点,分别开展文、理科老师的校本研修,并进行考勤。半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学校及科组的网上研修活动。2. 校本培训学分化。根据课程计划,将培训目标,教师完成研修任务的质与量,出勤率等量化为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分,而校本培训又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去,学期结束时由教导处进行考核,并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分。
硬件支持。一是物质条件,包括设备、场地、器材等,为老师们配备电脑、安排研修场地等。二是培训师资:由本校教科研骨干和外请专家组成。三是网络档案管理与技术咨询,由教学处、电教科负责。
二、理清思路,确定方案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必须首先转变教师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成为研修内容的决定者,让学校成为研修活动的建议者、组织者和条件保障者。使教师的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督促、自我总结和学校、学科的计划、实施、指导、调控、评价同步交错运作,让教师顺潮流而动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研修积极性,同时发挥学校的调控、指导作用,实现校本研修优质化。其次,网络研修必须与现实研修相结合,才能相互补充,拓展交流的空间,进行更广泛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学校校本研修的“规划和原则”,确定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实行“双轨式”运行机制,即学校教学处和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中,教学处负责互动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专业引领(教育理论、科研方法讲座)、教学研讨、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观课评课等;各学科教研组既以科组或年级为单位进行专题研修或同伴互助等方式的实践研究,又指导教师个体通过个人职业发展的自主规划、成长记录以及反思交流以,来引领和促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研修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三、“双轨运行”,相得益彰
(1)教学处方面
专业引领。为教师们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依靠本校科研力量,创办白云中学《教与研》科研小报,利用科研小报,介绍教育发展的潮流、趋势,校本研修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等;并利用小报宣传研究成果。开设教科研理论、方法专题讲座。每月确定1—2个学习专题,利用每周四、五的下午,分别对文、理科老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设计有问答的过程,实现专家与教师的互动,帮助教师解除校本研修中的困惑和畏难情绪,提升校本研修的科研含量。
个体规划与专业成长记录。广州市校本培训网专门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袋”。通过对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来对教师发展状况作出评价。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教学素材、与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等,让老师们在自主发展的同时,通过阅览他人的成长记录袋,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看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实现教师自身内驱力与外力的互动。
同伴互助——师徒结对、观课议课。“师徒结对”既是一种专业引领方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引领帮助),又是一种同伴互助的方式(新老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给老教师以启示),是促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学校规定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拜师学艺。要求师傅拟订指导计划,随时向徒弟开课,听徒弟上课,言传身教,助其成长;要求徒弟拟订学习计划,主动向师傅请教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科疑难问题或教法问题,随时接受指导老师的检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研论文等。每学期师徒有书面总结与反思,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和经验交流,并举行表彰活动。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效果明显。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观”课前教研组有明确的“聚焦”方向,观课时有重点。“议”是围绕共同的话题,就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进行平等交流,着重思考“教”与“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效,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上一次公开课,我们还组织了“学生民主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实验课,组织老师观课、议课,让老师们在观课、议课中,分享成功的经验,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新老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教研组方面
主要开展“问题——解决”式的专题研修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意在把日常教研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抓住“问题”这一关键,以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和思辨提炼后形成研讨专题,然后围绕专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学校生物科组围绕“学案教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互动式课例的展示、反思、研究和讨论,研讨包括图表的有效性教学、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生物教学的合理进度和安排、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生物科组通过开展“学案教学”校本研修,提高了教师在“学案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编制了一套较为符合学情的学案,形成了初步的“学案教学”操作模式,教师的学案编写技巧、“学案教学”的掌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生物科的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教研员;校本研修;角色定位
一、以学习和指导为突破,积极引领校本研修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教育研究部门不再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是变成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导中心、科研交流中心、教师培训中心。研修职能的转变直接导致教研员角色的变化,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教研员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更多是对教研员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校本研修专业的指导、服务和个性化的帮助。
1.教研需坚持每日进修。教研员无论工作多么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研修,做到博闻多学,保证自身知识更新。一方面,教研员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学习心得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从而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能力。
2.教研员要有自己的思想。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共同成长。在研修工作上,要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要在品行与学识上做教师的楷模。
3.在校本研修中,教研员工作方式要由自上而下的检查,变为平等的交流和指导。提倡教研员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通过深入课堂活动,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闪光点,发现不足,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反思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
4.教研员应当承担课改理论指导的任务。研究员作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要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站在更高的层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通过何种途径将课改理论与教师的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指导教学。
二、以理论研究和专职培训为核心,深化校本研修活动
1.教研员应当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在以往的研修活动中,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只是普通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许多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研修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教研员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从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教研员应当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让广大的教师意识到教学即研究。
此外,教研员还应具有“校本研修”的联动研究意识,研究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校本研修”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可以自我封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要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必须构建一个引领校本研修深入开展的支持网络,而这个网络需要由教研员来组织建立。教研员在这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促进校本研修和教师发展。
2.教研员应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研员应把建设一支过硬的骨干梯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骨干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需求是不同的。应根据其发展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通过深入课堂与教师交流等途径,有意识地发现和发掘有潜力、有创造力的教师,重点培养其独立研究和组织研讨的能力。教研员应当指导骨干教师多层次、多领域地涉猎知识,让专业创造和教学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意识地引导骨干教师主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三、以参与和管理为重点,全面规范校本研修活动
作为教研员,如果没有“参与者”的角色意识,不亲身参与教学第一线的活动,就很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教研员应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年级组与学科组研修活动。只有经常亲自参与课堂教学践活动和原生态的研修活动,才能增加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交流,才能提升“随堂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正确认识,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教研员作为研修活动的参与者,点拨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重要。首先,从有助于引发教师思考、操作的角度提出建议,为教师的反思、选择、创造提供空间;其次,从引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校本研修宏观管理方面,教研员要做到三抓:一是要抓整个校本研修工作的总体策划;二是要抓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三是要抓学校层面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审批,组织实施中的推进,过程管理中的监测。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构建和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校本研修,简单点理解就是以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或教师教育,即学校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校本研修要求学校依据内涵发展的需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目前关于校本研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在少数,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各所学校仍然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以校园网为根基,以教育博客群为载体,建立起了内容丰富的校本研修社区,真正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参与和群体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研究者”的良好教研氛围。同时,通过创新校本研修管理机制,创生出“青蓝”教师研修工作室和“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等一批校本教研特色品牌,创建了多元化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具有该校特色的教师提升发展性培训研修成长机制。编者希望,通过推广该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宝贵经验,能够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内在需要,从而创造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摘 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绽放它的“研、训、修”功能?本文立足研修主体――教师发展的层次需要,移植“提优补差”理念,从研修机制、研修模式、层次培养三方面进行引领新方法的探索,从而使校本研修建设出现新气象,提升新品质,铺就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研修机制 研修模式 梯式培养
中午11:45,离校本研修开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青蓝工作室里已座无虚席,承担本次研修试课的老师早已准备好“说课稿”和研讨记录,等待大家“剖析式”指导。
以上镜头采自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校本研修现场。进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你会讶异地发现: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热情度超高,人人争上研修课,人人争着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研修形式上竟然还实行“主餐”、“辅餐”、“套餐”等餐式制……几年下来,教师专业成长快速,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新内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直通车”。新时期下,如何让校本研修立足于研修主体――教师的专业差异,全方位激发了各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绽放校本研修的“研、训、修”功能?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以新理念刷新管理思想,聚焦课堂,立足人本,关注教师的层次需求,创新引领机制,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上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开创质量提升新局面。
一、创新研修机制――点燃激情
研修机制犹如风向标,时刻把舵着校本研修的过程绩效。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机制能否发挥其效能,关键是看它是否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是否能够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为激发教师研修的内驱力,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学校立足教师心理需求,盘点过程绩效,剖析过程疏漏,去除框框“肿瘤”,改革管理模式,高质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1.改革管理模式。优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校本有效研修的基石。2007年10份,学校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管理人才,进行了校本研修机构的改革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教师发展主体模式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
此校本研修管理体系,隶属于五级管理体系。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此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层,由校长担任组长;四个研修中心隶属二级管理层,从教学、教育、科研、网络四个层面向下属研修单位提供业务提升的引导和过程落实顾问的服务;为了缩短学科内容差异上的磨合时间,方便年级集体备课,成立了4个研修工作室和12个研修小组。此管理体系创新研修管理模式,实现了研与质的高效融合,使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走向校本“研修、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构建如下图)
2.优化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是校本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它既是学校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为使研修制度帮助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域,激发内在自我需要的萌动力,我们淡化它的“束缚功能”,放大其“人文魅力”。操作上,我们三管齐下:第一,在“精”字上作文章。剔除专职应付检查的“外观制度”,重组原始积累的“过时制度”,完善过程沿用的“有效制度”,使制度还原它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在“新”字上动脑筋。随着教学理念的刷新,研修管理模式的革新,研修过程专业素养的更新,研修制度也进行推陈出新。我们围绕“新”理念,制定《2008~2009年校本研修工作规划》,新增《名优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奖评比制度》、《校本研修成果奖励制度》,以学年为单位,以新的视角及时修改相关条例,确保制度的引领性、前瞻性,使制度亦“与时俱进”。第三,在“评”字上下功夫。我们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改进考评方式,消除扣分项目,采用加分制;淡化甑别功能,放大激励影响;淡化单一评价,实行多元考评;淡化终端评价,强化过程奖励;以奖代罚,以加代减,提高制度的人性化影响。
3.规划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关键是聚焦课堂,关注每一位教师。所以,我们研修机制的改革主要立足教师实际需要、聚焦课堂,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的目标化、规范化建设,为每个教师的层次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需求。过程中,围绕校本研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大要素,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操作上,我们关注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分析、个人教学风格的定位、业务发展意向。研修组讨论建议,帮助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近三年专业成长目标、努力方向,从而在课堂实践、同伴互助、过程反思中进一步积累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当过程阶段目标在实施中超越预定目标时,则可以修改发展目标,更新发展计划,寻找新的起始点,加快专业成长的质量和进程。自我发展计划和实践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
二、多元研修模式――各得其需
研修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累积进程。在操作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不同的研修内容,不同的研修时段,我们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和消化吸引效能,提供多元化研修菜单,使各层次教师各取所需,各积所长,以期缩短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实现教师的多元发展,
1.研修主餐:“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它的主要优势是学习与研讨贯穿于每个板块,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融,上课者与听课者互为相长。此研修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研修组。
(1)模式简介:“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共五个板块,呈现出螺旋上升型的结构特征。(如下图)
“一般情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模式一个周期历时三周,每个板块解决一个任务,每一周完成一或二个活动板块。在主题构建上主要分同课同主题、同课不同主题、同主题不同内容、同内容不同层次四种形式组织活动。
(2)成效分析。扎根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创设开放的环境,倡导开放的心态,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这便是“灵江争鸣”主题教研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它主要有以下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相互交流学习所得,相互交流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升自己。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成长”。
改进三: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聊的形式,在“教师研修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它真实再现课堂教学成效,定格瞬息的教学灵感、听课智慧,使思维碰撞、新策略衍生。
改进四: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的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
2.研修副餐:“二度设计”对比研修模式的引进与探究。“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这里的“二”是个虚指,是指二或二次以上的同内容不同预案的再设计。它是以“教师主体发展”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模式简介。根据不同的情态,它有课前、课中、课后三种方式。
课前“二度设计”――胸有成竹:它指在上课之前的第二种教学方案,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方法的可行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一般指在上课中的第二种应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许多精彩的课堂效果往往因这临时调更的“二度设计”而趣味横生、动态生成。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改进:意指上课之后反思改进中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能短时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家常式研修的一种好模式。
(2)成效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二度设计”研修模式已初显成效:其一,它使校本研修改变了安排时“轮流坐庄”,过程中热热闹闹,“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形式,体现对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追求。同时,通过“二度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灵感、听课智慧在同伴的课堂亦得到实现,同伴互助作用突显。第二,它刷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因为其操作简易,程序简洁,又直面一线问题的解决,研讨周期可长可短,空间弹性大,所以它适用于每一年龄段每一学科的老师,更适合人数少的短线学科研修组。
3.研修辅餐:“自助餐”活动平台研修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尝试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研修活动平台,将理念清洗和实践引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活动反思相结合,实践验证和互动交流相结合,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实现校本研修的人文性。
(1)专家引领平台:组织教师专业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学校多次邀请省、市、县近30位教育教学名家来校讲座、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采取“出去学习,回来交流”形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学习,使教师开拓眼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论坛讲座平台:为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我们组织教师专题论坛讲座,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参与专题思考、专题实施、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的机会,以实现多元发展、层次发展目标。
(3)录像反思平台:课堂实录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具体过程。我们基于教师人人发展的理念,定期为每个教师录制课堂实录,然后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这样可激发教师兴趣,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
(4)教学比武平台:让教师在竞赛中磨练,在展示中提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见成色的一项举措。我们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新生代青年教师比武、名优教师教学风格研磨提炼等活动平台,强密度教师学习,紧教学技能切磋,提业务素养积累。
(5)博客研修平台:2008年3月,我们构建了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网络研修社区。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研修社区实际是由教师个人博客组成的网络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体系的建立,由学科网页构成;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空间类,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个人成长的足迹;第三个群落是区域教研――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完善。博客研修平台进一步开拓了研修空间,便捷了互动交流,使研修真正成为个体完善所需。
三、“分格”研修对象――梯式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关注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促进教师立体化的发展,引领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燃起自主发展激情。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育的能力,分成“合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提升目标追求,激励跨越式发展,构建学校专业人才成长的“三格”培养模式。
1.新老师的“合格”培养。对于刚入校的新老师,为了缩小“磨合期”,我们分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强化培养:一是由教导处组织培训,集体观看介绍学校的专题片,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十项工作制度,解读相关考评奖励制度,熟知学校工作常规岗位职责;其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调研组,进驻课堂现场教学调研,“望”、“闻”、“问”、“切”,为新教师教学引导技能“把脉就症”,及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同时帮助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第三,通过“同伴引领互助”协议的签定,以“师徒协议”形式,加强岗位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培养,传授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使新进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团队的步伐,缩短个体差异。
2.青年老师的“升格”培养。青年老师是学校发展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一支生力军。为了让青年老师脱颖而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升格”前进:第一,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三年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一方面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准一个方向点,另一方面过程组织“回头看”反思式总结活动,及时更新前进起点。第二,推出“名优教师建设工程”、“星级老师评比制度”,让每个青年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专业发展航标,朝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步,享受过程提高的快乐。第三,创设条件,内引外培。我们提供了许多校本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学习促提高,以培训促奖励,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在青年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如何让骨干教师有更高一层的奋斗激情,有高层发展的动力?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我们制定《桥下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加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第一步,选苗子,进行人员筛选:根据每位青年教师在各项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科研积累的成绩,确定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上进心强的青年骨干老师作为历炼培养的对象。第二,搭台子,进行全面“补养”:历炼“教学基本功”,参加各种“教师基本功大赛”;锤炼“教学策略”,加强课堂调研、诊课活动,进行主题研修课的研磨,二度设计的雕琢,送教下乡的锤炼,摸索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提炼“教学思想”,加强教学科研理念的学习和洗理,刷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新理念新思想统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第三,定调子,进行风格塑造:客观分析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特长和教学优势,邀请本县教研室和本市名师进行课堂诊课活动,帮助提炼出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鼓励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研修的本质在于提升各层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培植积极向上的专业源动力。它的经营,不仅需要规范管理,还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的教师校本研修,更应关注教师层次需求,优化“提优补差”策略,创新研修模式,拓展研修平台,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向高效的专业成长之路,使学校真正成为孕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小燕.什么样的培训教师喜欢[J].江苏教育,2007,(3):55-56.
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王湛副部长在总结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时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成为课程改革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键。我作为分管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领导,既是校本研修的主持者,又是研修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专业的教育网站、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网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我们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特别是我们学校的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课题在市里立项以来,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我们针对当前教研中存在的不足,加强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弥补常规教研的不足,优化校本研修的过程,使教师有更多时空主动参与研修,在互动共享中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实际效能,从而有效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通过校园网,完善校本研修的流程。
我们开展的网络校本研修活动,目的在以教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智慧、资源互助,取长补短,每一个教师既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网络资源的建设者,力求使研修过程体现“吸收、互助、共享”。所以我们在运作流程上着力使“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三位一体,在共享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研修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一)专业引领,跨越时空。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聘请市基教科科长、数学教研员李传英,市教科所所长魏耕祥进行专题讲座。同时我们还积极寻找、利用一些优秀的网站,如参与人教论坛,加强与市、区教育信息中心教师博客的整合,因为在那里有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权威,他们或讲授观点,或指点技巧,或提出修改建议或组织相关研讨令我们受益非浅。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我要学” 视频资源区,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课供老师们点击观看、揣摩。通过网络我们实现了教师与专家、名师对话交流的愿望,在他们的引领下,大家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二)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就校本研修的内涵和它发挥的作用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活动,唯有教师集体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互助,大胆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首先由单元主备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对设想的解读按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共享”专门文件夹,然后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的教学设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计划,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班级实际进行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学后,记录反思,进一步完善备课方案,再进行资源共享。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使教师的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差异得到互补。而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则以主题帖的形式挂到校园网上的“集思广益”接受同伴的帮助,如我们发了“怎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等主题帖,老师们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有的到网上查找相关理论,有的从课例中节选一个片段加以说明等,不管哪种方式都给受困者以启迪,也让所有参与研讨的老师通过对各种信息的融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
(三)个体反思,促进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反思”这一词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了专业成长。而这其中网络教研的开展为我们个体反思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平常我们每个教师会在每一个单元中选择一课独立设计的教案或教学实录,附上教学札记,以教育叙事、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的形式到校园网或周村信息中心教师博客上。有外出培训、学习机会的老师会把学习的收获及时总结,以文本的形式到校园网上的“学习交流区”。 这样除了能让自己领悟更深之外,还能让其他老师及时了解,从中受益。当然除了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反思之外,事实上在我们专家引领的过程中有个体的反思,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自己的反思,可以说个体反思贯穿于我们我们校本研修的每个环节,所以我们的校本研修过程就是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有机融合的过程。下面我就以一个课例来说明我们在校园网下的互动式校本研修模式。以本学期五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
教案首先我们根据本学期的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由上课教师老师事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我们的数学教研室。
同伴互助我们五年级的老师对教案提出各自的看法,以回帖的形式反馈给许老师。
自我反思许老师见到回帖后,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建议进行反思,并与组员进行反复的交流,直到确定教学方案。
第一次实践大家听许老师的试教课,并请我们学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参加,争取他们的专业引领。
课后分析根据实践再次审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回帖,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下再次修改设计方案,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次实践由闫老师跟进实践,再次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同组教师参与第二次实践。
资源共享第二次实践后老师们再根据两次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反思,以文本形式回帖,然后由我们执教的老师整理,将课件、教案上传“资源共享区”。让精心设计的教案资源发挥长效功能,以便在今后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借鉴、融合、创新。
这就是我们校园网下的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与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同一年级的老师共磨一课开展深入的研究,使每个组员在这种“一课多磨,连环跟进”的氛围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三、实践后的思考与展望。
实践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教研不能替代常规教研,但它有着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常规教研有益的补充。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给教研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焦点话题的选择,前沿学术文献的推荐,观点的讨论争鸣,这每一点、每一处都是教师成长的一块块基石。同时,它把往日一说而过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向我们呈现了互动研修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无限创造与发展的空间,在“资源共享区”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发挥了长效功能,能让更多教师得益,在今后各自的教学中实践中借鉴、融合、创变,乃至超越。让我们在成功与失败中品尝,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经验在这里分享,能力在这里提升。教师每时每刻每处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支持所带来的成长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