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发展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发展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是我国柠檬的重要产地。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柠檬的消费量的上升。安岳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对区域经济进行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们进行区域规划有着良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政府机构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将选用安岳县的例子,对区域规划进行分析。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中有关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管理的有关方法进行探讨,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案例介绍

安岳县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是“安岳柠檬之乡”,现正全力打造“中国柠檬之都”,力争将安岳建设成全国柠檬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五大中心”。现已建成柠檬基地乡镇29个,柠檬栽培面积26万亩,1800万株,其中出口备案面积1万余亩。2008年鲜果产量10万吨,果农鲜果收入5.6亿元,总产值10亿元,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现已成立安岳绿峰柠檬专业合作社、安岳普州柠檬专业合作社等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柠檬加工企业17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生产开发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发酵果酒、柠檬发酵果醋、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系列产品十多个。

二、案例分析

产业布局是产业规划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笔者将重点分析产安岳县的柠檬产业布局,以此来梳理出产业规划尤其是县域产业规划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柠檬”产业可以说作为安岳的支柱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而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加速过减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因素不仅关系到自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安岳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国道319、省道206以及建设中的内-安-遂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成-安-渝高速公路、绵-遂-内-宜铁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是成都至重庆、南充至泸洲、遂宁至内江、资阳的捷径交点。交通便利,这句为安岳的产业布局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对对安岳来说,有利于发展和布局其柠檬产业。柠檬可以快速运出,对外交流方便。

第二,自然因素。柠檬性喜温暖,耐阴,不耐寒,因此,适宜在冬暖夏凉的亚热带地区栽培,冬季温暖,年温差小的地区,适宜于年平均温17℃-19℃,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5200℃-6500℃,1月平均温6℃-8℃,极端低温大于-3℃,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大于1200小时的地区均可栽培。在年平均温小于17℃的地区,有短时-5℃低温和周期性冻害的地区,不宜做露地经济栽培。对土壤、地势要求不严,平地、丘陵坡地都适宜栽培,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含有机质丰富、保湿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pH值在5.5-6.5的微酸性土壤为最好。而安岳在四川盆地中部,地跨沱、涪两江分水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业发展,尤其是柠檬的种植。四川东部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1996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安岳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以来,县上成立了柠檬生产开发办公室、柠檬研究所,技术服务体系延伸到乡、镇和村、社,安岳柠檬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县有柠檬基地乡、镇18个,定植柠檬800万株,10万亩,2000年产鲜果3万吨,占全国柠檬总产量的70%以上。2010年可达20万亩,25万吨以上的设计规模,柠檬产业将逐步成为安岳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是安岳地方经济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安岳自身在机构设置上,则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在安岳设立了相应的柠檬产业局,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进门产业局制定柠檬产业的发展,并进行相应的协调。以专业化的视角来打造安岳柠檬,负责相应的生产技术、柠檬科研、以及协调企业对柠檬的研发工作。因此在政府机构中设立相应的专业部门负责有关柠檬的一系列工作对安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柠檬产业局在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应当说类似于官方“智库”但更加灵活,拥有更多的权限但也相应的承担了安岳柠檬发展更多的责任。柠檬产业局在职责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拟定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柠檬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培训、指导及信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抓好柠檬品牌建设、文化建设。这样将整个产业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一切有关柠檬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的权利“下放”;但有相对“集中”到一个权力部门手中,有利于产业政策的集中于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论

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文化输出文化上,以个性化体现差异化。文化,也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个软实力的象征。而安岳县在利用自身有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基础之上对柠檬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组织结构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对柠檬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角色与位置的选择影响到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安岳政府网[DB/OL].

2、安岳柠檬网[DB/OL].

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甘肃省庄浪县地处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各项气象指标完全符合苹果最佳适生区的要求,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截至2013年6月,全县苹果总种植面积达3.15万公顷,其中2013年3月栽植0.8万公顷,5月下旬调查成活率在96%以上,创造了全国县级发展苹果的最好纪录。主栽品种有烟富1~6号、惠民短富、宫崎短富等,授粉品种有新红星、首红、天汪一号、阿斯、秦冠等。

2012年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16万吨,果品总产值达4.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11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9%。比2011年的果品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3.2万吨、1.2亿元。2012年果农果园亩收入最高达到3.5万元,全年果园亩收入达10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2万元以上的农户分别超过100户、700户、4000户。

采取树形改良、果实套袋、配方施肥、单果管理、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提升了果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优果率达到65%,商品果率达到95%,无公害化程度达到90%以上。建成了10.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1162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示范基地,1200亩“国家苹果标准园”,3个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万泉镇北川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来自全国各地果树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达到了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

在全县果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建成各种苹果窖(库)800余座的基础上,建成千吨以上大型储藏保鲜库14座,改扩建1座,总储藏能力达到4.7万吨,年实现储藏增值4000万元。还建成了果品包装厂两家,果品进出口贸易公司两家。

二、成功做法

在甘肃省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庄浪县2011~2015年果品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在全县苹果适宜区发展苹果园8万亩。

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兑换,采取以零换整、反租倒包等形式承包经营果园,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走出了一条适合该县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每年实施“十百千万”的培训计划,在10个果园重点乡镇培养100名技术干部和1000名农民技术员,培训果农2万人次。每年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明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李丙智教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马明研究员等果树专家来县里的培训班授课。同时,由果园所在乡镇每年组织果农到陕西,甘肃天水、静宁等地参观学习。结合果园管理,县乡200多名果业技术人员采取现场指导,结合课堂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培训果农。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重粮轻果的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转变。二是果园发展不平衡。全县现有苹果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67亩,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利用不够。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果业信息网络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条件差,捕捉信息不及时,指导性不强;中介组织、果品营销组织、果农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强;果业科研专业人员少,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四是规模化发展果园缺乏可操作性,大部分乡镇的川区村社农户地块分散,建成的果园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五是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对产后储藏、加工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果品生产相配套的气调储藏、加工设施建设缓慢,清洗、分级、打蜡、冷链储运等产后处理环节空白,恒温库、土窖规模数量严重不足;果品精深加工处于空白,缺乏生产企业,果汁、果醋、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开发,制约了全县等外果、残次果、落果的高效利用。

四、发展规划

1. 要进一步提高果农对发展果园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群众在兄弟乡镇和周边县区参观学习,结合一些种果大户的现身说法、算账对比,激发广大农户的种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农户为主体的果园发展格局。

2. 扩大基地规模 突出两大区域,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整流域开发,建成河川道与浅山梯田优质富士苹果生产带和梯田台地鲜食加工兼用型苹果生产集中区。到2015年,苹果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人均占有果园1.2亩,实现果园适宜区全覆盖目标。

3. 实施优果工程 采取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主的四大关键技术,使果园单位面积果品产量达到2000千克,优果率达到70%,商品果率达到95%。

4. 延伸产业链条,兴办龙头企业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新建一批储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加强横向联合,组建果品企业集团。有选择地扶持一批重点果品经销大户,加快发展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走出一条“市场+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5. 加强果农培训 一是采取专家指导、院地联合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技术提高培训班。二是果园所在乡镇要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村社干部及果园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果业技术人员要切实发挥职能,采取抓点示范、现场指导、课堂讲解、印发资料等形式,对重点乡镇、专业村进行全覆盖集中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持证乡村技术干部和果农。

6. 发展中介组织 鼓励、引导果区的乡村组建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物资供应,果品储藏、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提高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7. 积极流转土地 对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进行合理流转,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内外科技能人、致富强人、果农、果农协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团体,采取独资、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承包经营果园。提倡果农将土地、果园折成股份,参与果园承包业主的果园开发和股份分红。鼓励县乡农业、林果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果园承包经营,充分发挥果园管理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果园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

8. 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 要切实加强政策性扶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在提升苹果产业方面的引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建立县财政支持、项目支撑、银行扶持、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整合农牧、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县财政也要逐年增加苹果产业专项经费,每年至少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果农培训等。

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 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 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 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5] 曹鼎臣.刍议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版,2012,(11).

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农村,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以下称小城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尚得益于良好的村镇规划设计。也代表了未来中国广大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村镇规划理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

二、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长此发展下去,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四、《村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1.《标准》虽没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但规划涉及各项建筑、用地布局、给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而规划期限却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预测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缺乏灵活性。

2.《标准》适用的是县城以外的建制镇。都是,对于比较大的建制镇,要很好地执行《标准》,从内容上看,至少尚需补充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机构设置、人员问题。相关机械、工具、垃圾储运、中转用地、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等也存在矛盾。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因此,必须予以十分重视,应将环卫规划纳入《标准》中去,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次生灾害问题,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桔杆、柴、草等为燃料,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及草盖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标准》中去,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3)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源辽阔 ,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能够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今后的建设方向。因此,集中供热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此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因此,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标准》中去。

(4)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市局,应在《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容。

3.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县域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发展经验

1.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武胜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活动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技术专家组细分为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和草食牲畜养殖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六化”推进。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达到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依法对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投入使用实施有效期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

1.3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开始,到2011年全县利用中央投资,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共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小区)57个。2010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11年,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现代畜牧业优质生猪养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按养殖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评审打分细则,组织专家组开展初步筛选、技术培训、创建指导和验收评审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建成了12个圈舍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验收后由县政府补助每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万元,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树立了学习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成效。

1.4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场)”的运作模式,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方式,运用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鼓励引导养殖业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5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1.5.1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1.5.2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畜-沼-果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达到治污成本最低,治污效果最佳的目的。

1.5.3计划在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有机肥厂),收集养殖场粪便运送到一个中心,利用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1.5.4对广安天兆白坪种猪场等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主要采取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5.5落实好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发电项目等方式集中进行粪污处理,提高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

2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发展受限标准化规模养殖占用资金较大,各级部门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具体,投入较少,没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畜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扶持贷款额度小、周期短且条件严格,养殖户和企业融资难度大,缺乏引种和购买养殖设施设备资金,从而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

2.2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聘用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疫病观察员,影响到日常的疫病诊断、服务指导和疫情信息的发现、上报、处置等工作。技术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差。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较大,正常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服务范围窄“,轻防重治”、无法提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个别养殖场不能达到防疫制度化和监管常态化。

2.3养殖用地缺乏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化、城镇化用地急剧增加,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总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紧缺,一些养殖项目因无法解决用地而不能得以实施,不利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2.4环保意识薄弱由于养殖场建环保设施投入大,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业主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投入,致使一些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达到粪污处理无害化,同时引发社会问题,阻碍了发展。

3思考及建议

3.1强化政策扶持抓住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武胜县已有的基础优势,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在规模养殖场优化品种、专合组织建设、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争创品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行畜禽全面政策性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强化畜产品安全

3.2.1着力动物免疫。认真做好畜禽春、夏、秋三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彻底控制和消灭疫病。

3.2.2着力检疫监督。做好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引导业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

3.2.3着力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源流动,提高预警能力。

3.2.4着力完善应急机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变化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3.2.5着力投入品监管。组织执法人员,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饲料、兽药市场的整顿,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及兽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养殖户利益和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