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价值观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内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有了自身的特点和内涵: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四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则应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高校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中学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或个人施加影响,形成符合政党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围绕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及道德观进行教育,由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顺应时展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态观教育也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和重视生态观教育,是指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大学生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习惯。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生态教育的原因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更新。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有较为系统的课程计划和丰富内容,对学生施加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实践,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破坏与被破坏的关系,从短期来看,对资源的过分掠夺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纵观长远利益,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在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人类的行为,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
2.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高校有效地进行生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作为其有效的保障,教育环境作为教育构成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大学生在学习的校园环境中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和谐的校园文化,并能够时刻感受到学校对于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态环境的营造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一方面强化生态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从物质和精神层次感染和影响大学生,从而在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3.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建设祖国的中流砥柱,而和谐社会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深对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和提高大学生的行为素养和科学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能够更早地将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并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促进作用
1.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够有效地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成为整个时展的需要。因此,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重新定位大自然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重新认识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历史,从古代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到人类运用大自然进行生产和生活并创造价值的阶段,以及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考验等。在教育和案例分析中能够有效地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深刻认识这种错误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危机的相关做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当前以经济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短暂而错误的。对环境和生态的任意破坏既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影响着下一代人的生活,是自私的。在大学生中普及生态价值观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生态就业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和先进思想的形成,从而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当代人同下代人之间的关系。
三、当代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内容缺乏,学生认识不足
尽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但还不够全面和细致。例如,很多学生对“白色污染”和“工业三废”等基本问题有所掌握,但是却不太清楚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其标志的含义。因此,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而言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其教育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渗透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尽管大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志愿活动,但是很多现象仅仅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对于环境保护的常识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不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而且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堂是否渗透生态价值观教育并不明确。有很多学生对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不满意。很多大学生甚至提出了高校应开设生态环境的相关课程,而他们从网络等媒体上获取的知识要远远多于思政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同时,思想政治课上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并没有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例如:很多学生并不愿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学生仍然坚持使用塑料袋购物。
(二)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实践缺乏
与高校教育模式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长期保持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对着PPT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案例的评析也以教师的观念为主,因此,课堂上毫无生机。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态教育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互动所以容易遗忘,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导致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生活习惯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三)教育环境贫乏,学生文化缺失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校园文化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尽管提倡生态价值观教育,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生态价值观的体现并不明显,缺少相关的内容支撑,同时在相关的制度和法律制定中没有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培训讲座形式缺乏,所以不能够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因此,单靠课堂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不能从精神层次上得到学生的认可。
四、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一)丰富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态观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丰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索,要努力将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技术教育与生态观念的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生态观的政治教育,并且努力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生态基本知识的灌输,例如:生态学知识、生态法律法规(森福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内容,同时,要针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在内容方面创新,并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教育做法。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科学的观念,注重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和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相关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习有关生态及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日常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与时俱进提出最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案例进行评估,鼓励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念,借助网络等媒体资源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课堂中以分享交流的形式提高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提升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生态价值观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点一滴渗入生态气息。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有标语还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通过一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校园文化节、文化周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加上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价值观 培养 海燕
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生态价值观就是素质教育在现实教学中一种具体表现。通过开展生态价值观的教学过程,就能够让学生怀着一种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爱自己身边的人,爱周围的大自然,怀着一种积极、正能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周围的人,保证学生的健康、积极地成长。本文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海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生态价值观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体现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教学内容
在开展生态价值观的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来提取素材,这样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就是直观的,也能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课本中讲述的现象,是否能够通过实例来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到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的时候就能够对生态文化和生态人文精神进行重新理解,教师还需要引导情境中展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海燕》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海燕在狂风暴雨中奋力飞行的样子,让学生体会海燕身上所凝聚的感染力,在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讨论,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海燕的看法,想一想自己如果是一只海燕的话,是否能够像海盐一样坚强,这样就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出来,学生内心中那种忧患意识也展现了出来,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每一种生灵,这些生灵身上蕴含着一种值得学生学习的精神,就比如海燕,学生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去想一想海燕,想一想海燕奋力飞翔的样子,就会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二、参与课外实践,复活教学知识
学生在形成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增强对知识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生活化的知识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怀着一种善意的心态来进行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命的爱护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爱护大自然,爱护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然后将发现实践过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够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海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秋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户外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通过对大雁进行观察就能够了解大雁身上那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对蚂蚁进行观察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团结的力量,对树叶的飘零进行观察就能够了解树叶回归大地、奉献一生的苍凉感。通过对这些户外的景色进行观察,学生再联系课本上学习的《海燕》,就会对海燕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里有新的体会,明白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每个生命都在沿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在向前进行,人类不应该破坏他们的生长轨迹,而是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对待一切生命,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善良的人格。
三、进入社会生活,促进产生共鸣
在对不良的社会现象、人类生存困境进行改变的时候,仅仅是依靠单个的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唤醒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对待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来对社会宣传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对于人类的作用,让学生承担起来自己身上肩负的年轻人的责任,将生态意识对整个社会进行宣传,让人们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的课持续发展。
比如在学习《海燕》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上街头来进行向路人宣传“保护海鸟”的活动。当前在海上大肆捕杀海鸟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造成了许多海鸟的灭绝。而且由于海水的污染造成许多海鸟中毒死亡,在海岸线上经常有大量海鸟的尸体,学生将和谐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示在路人面前的时候,路人都停下来驻足观察,感同身受,在宣传结束的时候,许多路人都表示在以后都会注重对海鸟的保护。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对《海燕》这篇文章的了解就更加的深刻,海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也需要给海燕创造美好的家园,怀着一种善良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形成博爱之心。
【参考文献】
[1] 徐晓婷.《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姚彩玲. 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7).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价值观;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隐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截至目前,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但受观念及地域的影响,不少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还停留在浅层阶段,以至于对教材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研读,把教材中潜藏的情感价值观挖掘出来。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课文的讲解比较注重情感教育,实际上,老师在教学生字、生词时也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比如,对于一些象形字或者有典故的词语、成语,除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常规的识字外,还应让孩子了解其来历,这样做能增强孩子对这些字词的理解识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典故,能培养孩子们对祖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中诠释课堂中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学生紧紧围绕老师预设的框架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当某一环节或者问题脱离教师的框架之外,往往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网上报道过一个事例:一次考试中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而一个孩子回答的是“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富有诗意的答案因为和我们的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只有得零分的下场。所以说,四十分钟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钻研,课堂既是中规中矩的,但也是开放的,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点,只有让孩子们和教师站在同一高度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是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基本维度,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讲,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因素使多重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堂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仍没有完全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这一目标贯穿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人生态度、良好品德、价值观念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义
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1]新课标将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功能定位于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事实上,建构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既包括了思想教育功能,又丰富了思想教育功能,使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更具有人文内涵,更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理情感倾向的关注。这对于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人生态度、高尚品格、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思辨性都较强的课程,既承担着学习历史知识的重任,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建设和思想境界塑造等功能。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教学方法滞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采用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测评学生,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三、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最优化推进的路径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推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开展的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保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最优化推进。
1.正确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这一教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心灵连续体,构成了人的情感世界,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的内容、方法、目标都要以其为着眼点进行,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基点。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素养。而当前的历史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原来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需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情感,从而担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重任。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3]因此必须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使学生的人格、品德、境界等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完善,成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教学; 数学美;数学精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明确地把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很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数学教学的灵魂.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美学因素,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促进他们人性、人格的健康成长
数学美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人性、人格的健康成长,即所谓“美可益德”.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如果说数学的“真”表征着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的“善”表征着数学的社会价值,那么数学的“美”则表征着数学的艺术价值.数学美学具有在语言、体系、结构、模式、形式、思维、方法、创新、理论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形式.数学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数学教学内容中那些部分蕴含了数学美的因素,再通过提示引导,让学生经历发现美的过程.使学生在受到数学美的熏陶的同时,逐步养成欣赏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
例如,对于计算1+2+3+…+100=?的教学,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简便方法让学生计算得出结果,这就降低了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要从审“美”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得出“美”的方法.即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有的学生计算可能比较烦琐.这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将10岁的小高斯快速计算出1+2+3+…+100的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接着教师有意识地将算式写成:
1+2+3+4+5+…+96+97+98+99+100=?
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这个算式“美”在哪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到:
和这列数首末两端“距离”相等的每两个数的和(对称性)都等于首末两数的和(统一性).有了“美”的启迪,学生很快得到下面的结果:
1+2+3+…+98+99+100=50×101=5050.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代数的方法求出这个结果?于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得到:
设x= 1+2+3+…+98+99+100.(1)
倒过来x=100+99+98+…+3+2+1.(2)
(1)+(2)得 2x=101×100,
所以x=5050.
即:1+2+3+…+100=5050.
通过“美”的启发,学生利用“对称美”得到“美”的方法,即倒序相加法.
最后,通过一般化,利用倒序相加法让学生自己得到公式:
1+2+3+…+(n-1)+ n=n(n+1)12.
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回顾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而且要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题目和解法中蕴含的数学美的内涵.例如,下面的开放型问题,即
问题:看下列各题的计算
53+23153+33=5+215+3=718,
73+33173+43=7+317+4=10111,
4323+321314323+1113=432+3211432+111=7531543=2511181.
若用逐个计算的办法,这显然是不“美”的,如果从“数学美”的角度去思考,你打算怎么办?
由于所提出的问题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关联且具有开放性,因此它唤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的认真思考.问题提出后,全班学生都在静静地独立思考,偶尔有低声的议论,此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和对个别学生指导.过了一段时间,教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于是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有的说,找规律;也有的说,先猜想公式,再证明公式;还有的说,追求简单化,追求统一美等等.在追求简单化,追求统一美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很快得到如下的猜想,即a3+b31a3+(a-b)3= a+b1a+(a-b).
接着让学生对得到的猜想给予证明,即
a3+b31a3+(a-b)3=(a+b)(a2-ab+b2)1[a+(a-b)][a2-a(a-b)+(a-b)2]=
a+b1a+(a-b).
事实上,只需将a,b代入不同的实数(不一定是整数)都可得出以上类似的结果.而这个运算好像是把等式左边分子、分母上的指数约掉了一样,让人感到奇妙无比.这种问题思考的美、问题结论的美、解决方法的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以数学中蕴含的美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
二、挖掘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以领会数学的真正含义
数学来源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模型的现实背景,注意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数学原理,又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可以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的,如投资、合股、盈利、亏本、投入产出、利息、证券、家政之类等现实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又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其次,结合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如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军方为了调度庞大的军事和后勤系统,求解了一个有几百万个变量的线性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将大批人员和物资调运到位,仅一个月就结束战争.因此有人说,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战(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战(原子弹),那么海湾战争就是一场数学战.也可适当地插入介绍针对技术、管理、工业、农业、经济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起来一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如运筹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系统科学、金融科学)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只要一旦能应用数学加以讨论和解决,就会不同程度地起着实质性的变化,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必将大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可以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不至于被动挨打.以领会数学的真正含义与价值.
三、挖掘数学知识背后数学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敢于拼搏的数学精神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人们在长期征服困难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而取得的,在这些知识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催人上进,引人自豪的史料.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用历史回顾和历史轶事点缀枯燥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讲解概率知识时,可以插入介绍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和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人对排列组合的研究工作,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思考方式,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社会、科学、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在有关数系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系的发展和扩充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人类理性思维对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学生在历史的解说中就会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孜孜以求,甚至奉献终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对这些数学家轶事的介绍.如在讲到哥德巴赫猜想时,可以附带介绍陈景润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光演算的草稿纸就装了几麻袋,向学生传递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又如讲到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可以介绍数学家欧拉为进行数学研究而导致双目失明,从而向学生渗透为真理而献身的价值取向.
四、从数学内容和方法中挖掘辩证因素,用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性质,以及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充满着辩证法.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良田沃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揭示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存在的辩证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对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第3页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