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规化管理

常规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规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规化管理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常规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09-01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教学质量从一开始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独立学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常规教学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规教学管理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得以保证的重要环节,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提高课堂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

因此,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管理意识,以高质量的管理求生存,走管理立校、质量兴校、教学强校之路。因此,充分尊重高校教学规律和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尽快探索构建高效率、适用性强的常规教学管理规范化运行体制已是独立学院整体教学改革的燃眉之急。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简要就独立院校应如何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独立学院常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在独立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与实际不相悖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教学管理理念落后,在现行教学管理实践中,不少教学管理人员把管理与服务分开,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

(2)教学管理制度倒置,亟待改进。独立学院大多是延承传统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建制,教务处对教学过程管理的过多过细,院系(部)及专业(教研室)总是围绕教务处的管理方法转,疲于应付教师,被局限于各种条条框框之中,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相反,各专业系(室)教学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

(3)教学管理效率不高表现有:①教学管理思想不统一;②教学管理权限分散;③管理不到位。

2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独立学院应注意的问题

2.1 强化院级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独立学院大都实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但从笔者的调研来看,系级管理相对薄弱,强化院级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为此,学术委员会或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重点负责学院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教学宏观管理;督导室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设机构,重点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学工部及其所属的学生辅导员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力军,重点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务部及其所属的教务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和监控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面监控教学质量。[2]

2.2 建章立制,科学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管理制度既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又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章立制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印成《教学管理制度汇编》,让每位教师都能自觉遵守管理规定,养成遵守教学秩序的良好习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因此,建章立制的同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关键。独立学院可在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学院发展的实际,在课程建设上、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通过强调 “教学相长”,拓宽教师的学术空间等举措来推动管理体制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更好注重这些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指导文件的实效性和规范性,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激发教师们的工作潜能,鞭策和规范教学行为。

2.3 “把好三关”精细教学过程

一是把好新教师上岗关。

选择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工作能力强以及学历、职称符合要求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求新教师制订学习计划,指导教师制订带教计划,使新教师尽快走上教学岗位。要进行课前试讲。同时,把握教师带第二门新课的试讲,试讲合格者允许上讲台。

二是把好教学过程关。

教学流程一般为: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一下发教学任务通知书一安排任课教师一制订学期授课计划一教师提前备好2周课一教务科组织专家检查教学文件一教师课堂教学一教师批改作业及课后辅导一教学督导组课堂听课、检查评价一学生反馈意见一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一课程结束考试一学生成绩分析及评价。

三是把好考试监察关。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方式,既是考学生、也是考教师。只有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才能正确评估考试质量、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2.4 加强对学生教学检查的力度与宽度

对于学生的教学检查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除了承担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外,还要随堂听课。2、改革成绩构成,强化学习过程监控。3、实行学业预警制度。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可能导致少数学生期期不及格,无法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为此,实行必要的学分预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娥英.基于本科院校常规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思考与实践.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1).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2篇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建设之车”在高速奔驰。一方面,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服务中已成为空间生产者,他们为不同的客户规划着“程式化”的蓝图。

另一方面,我国新生的规划设计市场尚不成熟,许多客户本身毫无经验,企划过程十分混乱。因而,对于规划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假如有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内做3个项目,为什么只做1个?因为几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买单。

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一条经久不变的市场规律。

在规划设计中,被用得最多的词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而规划设计中最轻易被忽视、也经常被忽视的内容就是“生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许多规划设计不顾最基本的场地要求,将任意“拼贴”“拷贝”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处“移植”。从本质上讲,一种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协调,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逐步创造,有机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与刚学习美术的入门者一样,我国国内的规划设计者是规划设计市场的入门者,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之路,“临摹”成为惟一出路,这并非不可取,问题的要害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实上一些毫无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能跟着做大型项目,还没等他们完全明白过来,便已进入生产状态,他们缺少一个经验传承与积累的过程。“缺乏判定”,已成为许多青年规划师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齐备、目标混乱”来形容当前的规划设计市场,并不为过。

我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为12亿8千万m2,这大约是日本(1亿100万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寻找合作事务所时,发现主持事务所的大都是从国营大设计院出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做着相当于区域规划尺度的项目[1].旺盛的市场需求把许多年青人推向了规划设计舞台的前沿。

规划设计者是市场中的产品供给者,市场的另一端是“客户群”,即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形象工程”往往来自政府,“炒作工程”则来自开发商,由于这些“客户”对基本的建设程序把握不当,在未进行理性、正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匆匆进入形态规划设计阶段,导致招标成果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

在上述情况下,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项目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并非其所长的境内、外规划建筑事务所,使其凭着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观点和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做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应该怎么做?

2、竞争与合作—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业内人士

我国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主要有3类设计单位:国内规划设计院、境外公司、民营设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目前,虽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许多国际性的项目,但规划设计市场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导。另外,新兴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其潜力不可小看。

在国有规划设计院改制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部分设计院在改制的同时,采用了兼并重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户群迅速增强—伴随市场的扩张,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其中行业调整的产值大于行业重组的产值。2001年3月,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股份转换,同济大学成为设计院的主要持股人,其产值从1998年的0.45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4.5亿元。同样,华东、上海两院携手组建了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兼并了其它设计院,2003年,它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3].

在民营设计公司里,有国内知名专家,“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大设计院相比,民营公司机制活,包袱轻,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一般来说,直接从事单一的规划设计业务的民营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为主,规划业务处于次要地位,这与我国规划编制的审批程序与资质要求相关,许多民营公司即便有实力进行规划编制,但也需要与国有的规划设计院合作,才能具有规划资质。

在冲击规划设计市场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团”,这些境外公司在开拓国内市场时,一般先雇佣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华人,然后进入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公司在中国以国际公司的品牌来运作项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国建筑师和规划师直接介入,不找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倾向,他们希望住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做中国的规划设计业务,但这是极少的现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一般与中国国内相差甚远。国外的城市规划师一般成立咨询机构,而非事务所,由于建筑师事务所有时也涉猎城市设计等项目,因此,进入内地的许多国外设计机构本身所从事的业务背景往往是建筑设计而非城市规划。

目前,国内规划设计项目的运作,经常出现几个单位合作的情况,比如,某城市规划院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国际背景与设计经验、国际取费标准,另一方面可依靠国内规划院的治理与资质,在市场上取得双赢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国内、国外设计单位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许多大型的规划设计投标都由国外公司与国内设计院、民营公司一同竞争,在同样的业务能力水平下,治理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业务治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开拓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成为规划设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经常利用国内设计公司与规划院的资质,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则利用固有的社会关系、资质与业务渠道,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对方的治理经验与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不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竞争力的集聚点,但却往往易被资本雄厚、治理经验丰富的境外公司吸引,开展业务需要人力,因此,失去优秀的设计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国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改制”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第一线规划工作者的境遇,从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制度变迁,意味着私营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种遗憾—市场运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最根本的目标—“以人为本”,而随着规划设计市场化的开始,许多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的规划正在破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们经常在文章中读到国际化与地域化的争论,这种争论是肤浅的,其深层次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冲突。

从生活上对人的关怀是最温柔的举动,而在中国利益驱动下的规划设计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个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将影响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别人为他们规划的生活场景,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在心底无声地呐喊:“还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还我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给我们一个清洁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过程的结晶,当前规划设计市场所实践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城市未来的文化形态。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条规律无关乎社会关怀与道德伦理,而城市规划最本真的价值指向却是一种对市民大众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关怀,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市场竞争应该体现在这个价值基础上,而不是供求关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也已熟悉到假如以设计取费作为衡量准则,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城市规划文化在市场运作下已逐步体现出时代要求,许多业内人士已经熟悉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形态规划,更应关注、研究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即城市政治、经济与社会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行业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应体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师作为实践层面的操作者,应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随着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城市规划的文化价值却被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憾。因为形态与平面构图无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等实际问题,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变革,这是市场化运作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规划方案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可能与私有财产有关系。过去我们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人们习惯了忽视个体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调整利益关系,如今面对这一矛盾,人们要有足够的思想预备和技术储备[4].

4、大家都有“杀手锏”—规划设计市场的治理工具

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需要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城市政府是最大的委托者,其次是利益集团(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与集体),而受委托者一般是规划设计单位或个人。介入市场最深的是利益集团,它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者。政府往往着重于全面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平衡与良性发展。因此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下,政府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来约束利益集团的市场运作,规范土地运营的市场行为。

在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运作过程中,政府既是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又是最大的委托人,政府最大的治理工具是法规与政策,这是推动或制约规划设计市场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向服务功能转型,其委托人的角色也将逐渐淡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以防止权力集中所导致的腐败行为。

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治理工具—价格杠杆是最基本的经济手段。正是这个来自客户端的“价格杠杆”,促使规划设计单位努力从“品牌”“服务”“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这些是衡量规划设计单位身价的砝码。

当前,我们制定的收费标准仍是一个底线,无法指导市场运营的实际取费。在实际运营中,随着城市规划收费标准日趋多元化,许多有品牌的规划设计单位凭借实力可以拿到超过国家标准几倍的规划设计费用,而许多私营的规划设计公司却很难收取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设计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究竟市场运作不同于规划设计业务本身,利益集团更看重的是品牌、实力与业绩,这是定价的出发点,假如你是规划设计市场的新秀,那么就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规划设计单位在市场中并非没有主动权,成功的规划设计公司往往有3个秘诀:第一是和谐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有效的市场策略;第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人才。三者缺一不可。许多设计公司具备了第一条与第三条,但往往缺少第二条,因为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策略制定者、实施者往往是业务人员,在市场经验与运作能力上的欠缺,使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新秀”公司难以成长的内部因素之一。

规划设计单位的市场治理工具是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对行业规范的熟悉程度是公司介入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经验是规划设计单位的宝贵财富。

对规划师个人而言,市场准入制度是取得“注册规划师”资格,另外,行业协会的“规划师职责”也是制约规划师个人行为的标准。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的《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规定了规划师的四大职责:第一是规划师对公众的职责,向公众利益负责是规划师的首要职责;第二是规划师对客户、雇主的职责;第三是规划师对行业和同行的职责;第四是规划师的自我职责,规划师必须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工作效率及知识水平。

因此,可以说行业协会或学会对规划设计市场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是将城市规划行业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使规划师的个人行为在受到市场价格杠杆的侵扰下,依然保持该行业的独立与尊严制度。

5、建立的学术探讨—“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经常听到新上任的市长抱怨:城市规划落后了。细细琢磨这种批评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觉得城市规划行业过于保守,大家都忙着扩规模,上台阶,你却经常“泼冷水”,一会儿强调珍惜土地资源,一会儿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二是说城市规划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落后了,至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

其实,市场治理涉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内容,可以拿来进行学术探讨的主要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我国规划设计市场的培育与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只有政府从市场中脱离,更多地站在市场外部环境建设、服务与监督职能上来引导市场,规划设计市场的组织才能更趋多元化。

我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现行治理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缺位上:一是省和地市(州)两级政府对下级城乡规划的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缺位;二是在城乡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缺位;三是对‘长官意识’‘乱指挥’制约的缺位”[5].

另有规划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漫长的审批和核定周期,使许多城市长时间处在合法的总体规划不好用,实施的总体规划不合法的尴尬境地”[6],这说明,当前规划设计市场的外部环境仍有待于改革与转型,低效率的治理制度已经成为制约规划设计市场高效运作的一个“瓶颈”。

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姚昭晖副处长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面临的五大矛盾与问题。这五大矛盾是:①城市规划的战略性与政府任期政绩显化性之间的矛盾;②城市的扩张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③城市规划利益的整体性与开发商利益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④城市规划过程的封闭性与规划工作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⑤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7].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了目前社会制度转型期间的城市规划现状,也是当前规划设计市场外部环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另外,问题中有4个问题与市场治理有关,如第5点“治理职能被肢解”具体表现为规划职能被分割,规划空间被分割,专业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与政府监督职能的地位有直接关系;第6点“治理依据模糊”导致规划决策与实施治理机构权力重叠,造成治理上随意性很大;第7点“违法处罚”只有象征意义,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第8点“社会监督缺位”—由于规划治理工作是封闭运行的,公众不了解规划的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虽然规划的民主化一直在被倡导,但是土地权属关系一直很模糊,这是导致公众无法介入规划监督的直接原因。在市场机制下,只有当具有明确归属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有可能引起纠纷。假如利益对象的责任不明确,公众利益就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所谓“公地的悲哀”,皆出于斯。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4篇

县委、县政府为什么对乡镇机关建设这么重视?为什么不仅召开现场会,而且请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县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参加,专题研究,专门部署此项工作?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目前乡镇机关建设存在的问题很突出。二是乡镇机关处在最基层,建设好乡镇机关,对于全县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尤为重要。

那么,目前我县乡镇机关建设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呢?我的基本评价是闪亮发光的与矛盾成堆的并存。闪亮的不多,矛盾成堆的不少。今天组织参观的巡检镇是全县乡镇机关建设中亮点这一块典型的代表。暗点这一块,可以点出好几个。亮点乡镇,可以说在全市、全省都冒尖。好的与差的差距很大,极不平衡,需要上下一致,下大功夫抓一下。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这么一个重要会议。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关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县乡镇机关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呢?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和研究,大致梳理出了以下三个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一是包袱重,“窟窿大”。据不完全统计,仅乡镇机关建设和吃喝、修车等这一块,全县目前外欠帐大致在六七百万元以上,有的外欠100多万元。全县各乡镇几乎没有不欠帐的。二是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乡镇职能与机构撤转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化,弄不清乡镇是“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显眼。定位定不准,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比较普遍。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矛盾胶着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职能、意识、方法等,需要弱化的没有弱化,需要强化的没有强化,需要创新的没有创新。三是管理不善,无规无矩。政务决策、财务管理、纪律管理、文书管理、事务管理等有章不完善、有规不循、无规可循的问题比较普遍,也很突出。

这些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着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而且严重影响着“三农”工作的大局、突破发展的大局、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构建和谐的大局。

乡镇党委和政府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三农”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乡镇工作的好坏和特殊地位,直接关系到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乡镇机关规范化建设,抓紧转变乡镇职能已十分紧迫。

二、要普遍明确乡镇机关建设的任务和内容

我们要搞好乡镇机关规范化建设,首先大家都要弄明白乡镇机关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机关,顾名思义,其本意是指整个机器关键的部件。在行政管理中,机关是指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固定机构。而机关管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完成机关使命的组织活动。在新时期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就乡镇政府而言,今后的主要职能就是抓好“三农”,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这三大任务来加强和改善乡镇的机关建设。

为此,乡镇机关规范化建设总体要求是:以创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廉洁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规范管理、创新方式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典型带动、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提高乡镇的行政效率、行政效能、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努力实现乡镇机关建设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

第一,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要强化突破发展意识。当前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是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解放思想意识。要坚决克服各种形式的消极畏难情绪,激发干部敢试、敢干、敢创一流的超越精神,为突破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凝聚合力。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途径的选择上有所飞跃,突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明晰突破途径。要多元发展、重点发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突破,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突破,由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突破,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突破,由一般发展到重点发展的突破。只有在思想上不断强化突破发展的观念,才能带来思想的新一轮大解放,观念的新一轮大更新,力促乡镇工作的大调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是要强化“小政府,大服务”意识。乡镇管理主要是服务,主要是操作落实,主要是执行到位。具体说,要搞好五个服务。一要搞好政策服务。二要提供技术服务。三要提供信息服务。四要提供便民服务,推行延伸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等服务形式。五要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维权服务。

三是要强化守位意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使相当一些乡镇至今仍运用行政的、指令性手段推动工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具体事务上,管理被弱化、服务被淡化。守位就是要把不该由乡镇政府管的事减下来,做到“不越位”;把该由乡镇政府管的事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把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分离开来,做到“不错位”;把该由乡镇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切实做好,做到“真补位”,从而使政府的职能该弱化的弱化,该强化的强化,该转移的转移。使乡镇明确其该管啥,不该管啥,切实守好位,尽好责。比如要强化秩序的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的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比如加大农保服务,加大农合服务,加大救灾救济服务。再比如要弱化没有合同的农产品生产,弱化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等等。

第二,要整合“三种资源”

一是要整合基建资源。实践证明,乡镇机关建大楼或建大院,七站八所都进来是非常好的办法。巡检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拆了几间房,建了一幢楼,活了半条街。各乡镇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谋划,该拆的拆、该撤的撤、该卖的卖,能集中就集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布局机关院落,全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办公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整洁卫生的办公环境、温馨舒心的生活环境。

二是整合干部资源。要采取合、并、挂等形式,把现有机构中职能错位、业务相近、工作量小的机构,逐步进行整合。干部力量整合,可借鉴乡镇服务中心模式,可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乡镇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水管站、扶贫分社等单位人员整合为一组)、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将乡镇计生办、计生站、民政办、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单位人员整合为一组)、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等若干综合办事机构。人员编制归口管理,工作任务由乡镇统一安排,整合人力,有效解决有人员、无事干问题。这个办法可以叫做牌子照挂、归口管理、办公集中、统一安排。条件成熟的乡镇可以先不伤筋动骨地试,既可以积累经验,也可避免条条上的干扰。

三是整合财产资源。在不违反政策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乡镇的一些财产可资源共享,如信息网络、会议室、车辆、机关灶等,有效节约管理成本,特别是要整合各种有效的可用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

第三,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机关管理体系。首先要全面加强机关的基础管理。要建立健全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包括办公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车辆制度、食堂制度、住房制度、环卫制度等等。之所以会出现了不少“走读干部”、“针织干部”、“闲谝干部”等现象,这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了,就是这一块制度不健全,或者是制度流于形式。要建立健全机关文书管理制度。包括公文的规范化制度、公文处理、公文立卷、档案管理等。之所以出现无人政府,片片纸公文等现象,就是这一块没做好。要建立健全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坚持和维护一支笔审批制度,是合法、合理、合情的,是最有效的一项财务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坚持好了,大家都有钱花,事都好办。这项制度坚持的不好,必然要出问题。我们好多大窟窿乡镇,除了决策上失控之外,管理混乱、管理失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明年起,全县所有乡镇一律取消公务接待费,县上领导和部门下乡一律在乡镇上灶就餐,也不准基层进城搞宴请。要加强机关环境管理。环境是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院子杂草丛生的乡镇,鸡狗猪乱跑的乡镇,大门东倒西歪的乡镇等等,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勿容置疑人的问题。我讲的这一条,在机关管理中,是最基本、最普遍、最常见的管理。一级党委政府,一个党政班子,一支党政团队,连这一最基础的工作都做不好,怎么能谈得上履行人民的使命?怎么谈得上提高执政能力?我们要善于从“一”做起,善于从最基础做起,把机关最基本的管理规范起来、程序起来。其次要建立领导负责和分工负责责任制,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党委工作规则),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哪些事上什么会必须明确,不能一人说了算,哪些事必须报请县委、县政府,必须明确,不能无视组织,无视纪律。再次,要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具体职责,夯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一方面,结合各乡镇、各单位、各行业的实际,从机关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逐一量化分值,逐一定性标准,分季度、分阶段、分层次对所有乡镇及乡属单位全面进行考核评估。另一方面,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每一名干部职工进行严格考核考评,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出勤考核与实绩考核相结合,刚性考核与柔性考核相结合。同时,全面推行“四个一线”工作法,即掌握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使全体干部职工真干事、干实事。

三是要建立健全干部队伍建设体系。学习理论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要坚持学以致用,以边学习、边实践为主要形式,抓学习,抓充电。县政府拟从明年起,每次政府常务会议前,安排一个小时的专题辅导学习,学习资料将分发。这将形成制度。各乡镇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干部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给予干部相应的、群众公认的评定格次。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干部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展有空间,创业有舞台。要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干部奖惩机制。县级部门已开展了三年的行风公开评议活动,从明年起对乡镇将进行类似的政风公开评议活动,使条条和块块都能形成作风建设的激励竞争机制。

三、要扎实有序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

一是领导要加强。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各乡镇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拿在手上,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领导班子要带头执行有关规定和纪律要求。要确定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并及时抽调干部翻阅资料,广泛学习,起草有关制度,细化有关管理办法,规范有关管理规则。

二是工作要创新。各乡镇在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要坚持好的做法,推出新的举措,创造新的经验,努力使乡镇规范化管理工作有新的提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台阶、上水平,有焕然一新的效果。

常规化管理范文第5篇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会数据真实性差强人意。传统的银行财会工作素有铁账、铁款、铁制度的“三铁”美誉,但深入分析基层农发行财会工作却发现,对负债的会计管理确实很规范、要求很高,而对债权的会计管理就要稍逊一筹,贷款本息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问题并非罕见。

2、基层农发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3、“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分配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基层行财会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4、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目前各行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仍实行差错扣分的办法,没有考虑业务量的因素,对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扣分标准也没有拉开,所以,考核结果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某个行的真实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对固定资产,包括营业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电脑设备、各种车辆等,不论账内、账外全面进行核查登记,彻底弄清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面积、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使用状况等,并进而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准确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认真清理虚增、虚减收入,乱摊乱挤费用或费用挂账的情况,保证损益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将真实性检查制度化、常规化,明确检查的要求和工作纪律,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准确考核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从而为今后保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二)加大财会人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首先,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试行“内部退养制”,使年龄偏大、知识不能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的,从现有岗位退下来,同时,安排优秀员工到财会岗位。其次,加大财会人员岗前和专业培训力度,在人员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实行技能达标上岗,优胜劣汰,增强财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会计业务规范化操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应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工作能动性,激发其积极性。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在考虑出错率的同时应兼顾业务量大小,同时将员工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三大部分。基础工资可以保证职工基本生活;岗位工资按职务、岗位技能要求难度、风险度以及工作量适当拉开收入档次;绩效工资主要同职工的业绩考核挂钩,可实行管理行和基层行分层考核的办法,以激励基层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四)上级行应调整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在行际间业务量相差很大的考核项目上,实行按差错率扣分的办法或实行差错率和差错笔数相结合的办法,以便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