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专业的风险

护理专业的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专业的风险

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2009级护理本科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186名护理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3人,两组中男性均为9名,女性均为84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及分工。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

(4)每月定期对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5)规范护理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并对护理纠纷、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教育方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算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差错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病区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讨论

3.1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因素分析本组研究发现,临床实习护生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护生学习工作的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理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和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伴随着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护生的理论学自学外,基本没有集中的课堂学习,取而代之的是理论到实践的工作环节,而此阶段,他们将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和护理治疗任务,其学习方式也由老师讲授转变成自己的观摩学习或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加之病人的疾病,患者的病态等因素都可能对年青的护生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要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有可能鄙视患者,不愿意接触患者等,甚至一些护生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一些护理失误或差错,以及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

3.1.2带教老师部分带教老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护生的工作态度,加之有的老师将护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尽分派护生干一些工作之外的杂事,如遇上病人突然增多,工作量大,带教老师自身工作繁忙,对护生监管不够或存在侥幸心理,直接让护生单独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和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3.1.3护生护理技术据统计发现,我国医学教育规模高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导致教学资源不足而引发医学生素质下降,培养质量下降等等,加之护生动手能力不足,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在打针、输液等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的实践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和熟悉。如果护生操作失败次数过多,患者就会心生抱怨,说医院拿实习护生在患者身上做实验,从而产生投诉行为。另外,有时病区患者突然增多,人手不足,带教老师无法亲自指导每一个护生,而由于护生技术不足,观察不仔细,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都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一旦出现护理责任的事故,将给医院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这样的后果,护生本人往往无法承担,处理不当,还可能给护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心理阴影,影响以后的从业。

3.1.4护生服务态度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说话语气生硬,解释不到位,应答不及时,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3.1.5护生法律意识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则是由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所致,主要表现在侵权行为,包括侵犯了患者的财产权及人身权、生命权、隐私权、名誉权、知情权和选择权等。另外因护生或医院的带教老师法律意识淡薄,可能导致较严重的护理事件。我国的《护士法》明确规定,凡未取得护士资格证书,或取得证书但未经注册的护士不得从事护理工作,而在实际护理带教工作中,未取得护士资格或没有注册的护生常常被安排进行一些护理工作。由于缺乏医疗、护理相关的法律意识,一些护生在实习工作中随意性大,出现不遵医嘱和违规操作行为,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3.2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3.2.1对照组传统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护理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对护生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没有进行专门的风险意识的教育和管理,护生的风险意识都是通过所有授课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传授。

3.2.2管理组

(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工作细则表,包括制度和流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认真严格执行和记录。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专业技能是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的基础,组织护理学生学习自身专业领域的新知识,以适应医学护理的飞速发展,定期对护生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以提升护生学习主动性。并通过集中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93名实习护生进行风险管理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法》、《医疗纠纷现状及其防范》、《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护理风险管理、风险预防、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医疗过失等概念;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是否履行了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等;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是做好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

(3)建立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评估量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操作都会带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我们根据以往护生曾经发生过的差错、风险事件、医疗纠纷等,制定了相应风险事件评估表,组织护生每月定期讨论评价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尽量避免自身操作中再出现医疗风险和差错事故。

(4)加强护生实习前、入院前教育。具体做法是由实习医院派出专人给即将来院实习的护生进行有关护理、医疗法律的知识讲座,并在讲座中以实际案例对护生进行警示教育,加强护生的护理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将医院的现状、工作制度、实习要求等现实情况告知护生,让护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有个心理准备,可以有效提高护生入住医院后的适应能力。征求护生意见,不断改善护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减少护生担忧。对护生的实习工作,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让护生到科室观察了解一般护理工作情况,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然后再逐步让护生参与到计划的实习工作中去。

(5)重视人性化管理[7],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管理者应随时关注护生的思想的心理状况,对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护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干预,防止不良思想和心理问题影响到临床护理工作。工作中为调动护生积极性,多对其工作予以表扬和鼓励,并鼓励主动呈报自身或他人的护理缺失,带教老师为护生指点工作缺失时,应注意谈话场合和语气,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6)规范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工作细则。如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实施统计。加强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专业技能考核。首先是加强护生的心理管理,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操作训练,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其次是加强护生实习期间学习成果的考核,采取理论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当护生在一个科室实习即将结束,开始轮转到下一个科室时,组织该科护生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轮转到下一个科室。并奖励和表彰优秀护生,从而激励护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通过提升护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7)加强带教老师的能力培训。主要是对带教老师进行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带教老师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并传播优秀带教老师的先进经验,通过培训,提升带教老师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责任感,减少护生差错的发生。

(8)对于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的临床科室或不利于护生带教工作的科室,如传染病科、ICU、急诊科等,应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过久,或尽可能避免护生在这些科室实习。

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德状况;原因分析

时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改革的深入进行让医疗卫生行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护人员的医德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正因为医护人员的行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才使得医德医风成为全社会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部分学生的医德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欠缺,更有甚者在思想上就没有“医德”这个概念,探索如何对他们进行全面有效的医德教育是医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明显体现了社会生活快速健康发展的时代特征,持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有着高涨的专业热情,志愿为社会主义人民的卫生事业做奉献的精神,关心行业发展,职业意识稳定,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有着强烈培养高尚的医德品质的意愿。认同医德内容和规范,医德鉴别力不断加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社会新潮流的能力强,更理性和冷静地分析社会上存在医德问题。

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现状存在的问题

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主流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医务工作者收入制度改革也导致学生对医德的认识不足,医德现状有待提高;医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医德教育课程有欠缺;医德教育环境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这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2.1 学生重专业学习轻医德认知

众所周知,我国的护理专业课程多,专业书厚,而其他的一些公共课程也比较多,课程要求的课时也远远大于其他专业的课时数。尤其是护理专业,其实践课程多、专业性和临床实践的专业课比重大、专业性强、对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分工明确,医德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换句话说,过分地强调专业技术并对其追求,导致了医德教育的轻视,学习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达到赚取学分的目的,而将医德教育忽视。

2.2 学生重专业技能轻医德践行

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中出现重护理学科知识的汲取和专业技术的训练,轻医德素质、人文精神的修养。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也势必影响了学生学习医德内容的积极性。护理专业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任务很重,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胜任医院繁重的护理任务、达到医院、病人都满意的护理人员,所要花费在护理技能培训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大的,实训课的比重和密度是很大的,能留给学生进行医德践行的时间和精力是很有限的。

2.3 教育主体性丧失

在教学方式上,医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以单方向强化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成为医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仍然处在改革和探索阶段,教学课程设置无序,教师结构尚未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的态度有待提高都是现阶段高职高专医德教育的现状的表现。

2.4 医德教育内容陈旧

调查发现,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这个问题得到了所有学校的共识,被调查的学校都很重视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这一课程。但是开设课程还只是形式问题,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一些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并没有实际性的考虑到学生本身,教材的内容“假大空”没有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性,学生不能很好消化理解学习的医德教育知识。这也导致一些护理学生对医德教育课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2.5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受传统学科划分的限制和护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医德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传统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史、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育等学科。在传统的学科模式的影响下,培养的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很有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医学院校这个矛盾更为突出。那些了解医学知识、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学方面的教师就更少之又少,这样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6 社会和家庭对医德教育作用有限

目前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医德教育起到的正面作用还很有限。从社会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虽然社会把医德教育很重视,但对在校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他们医德的熏陶,需要对医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而家庭环境在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在这个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可以说医德教育制度的家庭环境完全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各种观点良莠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影响整个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状态,人们的医德观念不断变化。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导致行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使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现象也与学生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

3.1 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医务工作者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变成了可以被随意交换的商品。受经济利益驱使容易产生“唯技术论”,片面强调精湛的医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崇高的医德所产生的精神奖励和正面的社会效应和良性的医患环境。这些都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利的。在医德信念和自身利益的取舍之间,绝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也就产生了困惑和动摇的心理,都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3.2 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影响

护士这个职业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不仅是因为护理技术本身的不确定因素,还有护理过程和结果受护理对象的人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不和谐的医疗环境导致护理专业学生迷失了自己在职业选择,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认同感大幅度降低。对立和僵持的情绪挟制了护理专业医德教育,使它显得很苍白无力。对于还没走出校园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还未产生要加强医德教育的观念,再加上尚未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所沾染,如果这一时期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与医德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起来,教育效果最佳。

3.3 学生自身素质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等院校录取比例不断提高,大学生入学年龄随之下降,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上升。她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是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还不成熟。他们独立思维,但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不十分完善。二是他们自我发展的愿望强烈,而相应的自制能力还有待发展。三思维中带有主观片面性,容易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产生误解和悲观情绪,容易产生狭隘的功利思想。四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社会阅历都较少,全面真确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还有待提高。五是他们对护理专业理解的不全面,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塔里的时候他们动力不足,失去目标。六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工作挣钱的念头强烈,也影响着他们的医德教育水平。

4.加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建议

医德培养在护理专业学习中的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救死扶伤精神,使学生的医德观念逐渐稳定,树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信念。医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实际相结合,还有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匹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优化医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强化医德教育的校园环境,浓厚医德教育的家庭环境,促使三者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2)改革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层次性,发挥其专业特点;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感,通过实践将医德情感内化成医德习惯;在医德教育内容上创新,不断创新医德教育方式;(3)开拓立体教育渠道、全方位的交流和融通,将医德教育贯穿一个医学专业课程过程里、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中、发挥实习环节在医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4)较强师德建设,优化医德教育队伍,不但要一如既往的加强医德教育理论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也不能忽视党政工勤人员对学生的服务育人的引导作用;(5)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实现自我医德修养的提升。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我们白衣天使的后备军,是人民卫生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医德素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医德水平,提高他们的医德素质,提升他们的医德品格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正德.医学伦理教育及其教学法的研究探讨叨[J].医学与哲学,2001(5):49.

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和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早巳不是辅助的女性特质的专业,它是一种高技术科学研究型的工作。而随着被社会认可度的扩大,男护士也伴随医院的需求1年多于1年。由于产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产房给男护生的临床实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困惑。针对目前的现状和男护生的特点,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因材施教,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产房临床护理专业实习男护生24名,年龄16~23岁,平均21.2岁。均为全国统招入学的学生,本科13人,专科11人,每人实习4周。产房的实习,对每一个男护生来说,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针对男护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这个特殊环境、端正认识,在最短时间进入角色,笔者制定了以下方案。

1 严格和培训挑选带教老师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包括带教方法、能力等的培训。针对男护生的特点,挑选年龄在30岁左右,已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大专学历以上的,责任心强,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及演示能力,思想素质好的主管护师承担带教工作。

2 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沟通

由于受社会偏见、传统观念、职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男护生不能被社会和家长理解与支持。同时,许多男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于自愿。调查显示:自愿报读护理专业男生明显低于女生,希望转读其它专业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只有5.7%的男护生愿意从事本专业,88.6%的男护生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因此带教老师需要正确引导。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要求其了解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其沟通,解决学生的思想顾虑。带教老师要通过倾听男护生对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的看法,了解其思想动态,同时要尊重护生的职业选择。不管男护生是否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也不管他们毕业后的选择如何,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即便将来不从事护理工作,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其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有益的,不能虚度光阴,从而使其端正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另外,一些男护士在某些岗位上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使男护生看到男性从事护理专业的价值,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体会到职业自豪感、认同感。

3 做好入科教育

在产房实习将涉及到异私方面的问题,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与陈规陋习的影响与束缚,是男护生面临的最大困难。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工作的性质,对护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学生入科第一天,委派专职的带教老师对同学进行详细的环境介绍、思想沟通和专科操作示范,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除学生的思想顾忌,使同学放松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针对妇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科室,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或事故,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

4 带教计划循序渐进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男护生通过在其它科室实习,对基础护理操作较为熟练后再进入产房,较易取得患者的合作。因此,我们安排护生先实习其它科室,有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基础护理技能后再进入产房实习。

实习第一周,以熟悉病区环境和加强专科理论学习为主。第二周,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让男护生对患者进行一些基本护理操作,如:肌内注射、静脉输液、胎儿心电监护等,让男护生增加自信心,和培养护生与产妇的沟通能力和应对。第三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操作,带教老师一定要放手不放眼,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最后1周应达到男护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专科操作,如会阴冲洗、导尿等,井充分调动他们独立工作的兴趣。围绕周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循环渐进地进行带教,并且将带教计划编印成教学资料,从男护生进入产房实习的第一天起,就发给护生,让其对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心中有数,逐步完成。

5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针对男护生知识面广、对新技术掌握快、创造力强,思维敏捷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因此,对多媒体资料下载、制作学习幻灯片等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并有意识地增设男护生感兴趣的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学习,如顺产接生。剖宫产接生等,鼓励学生参加科室医疗和护理方面的业务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部分参与科室,临床科研,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6 鼓励参与护士长管理

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第4篇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2]齐守泉.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邓俊,等.构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

护理专业的风险范文第5篇

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以“患者安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相关文献鲜见,且均集中于近5年。相关报道基本可分为两类: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和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1.1我国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

患者安全教育主题在我国护理院校的教材中有所体现,如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专门设置了“患者的安全”章节,介绍了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及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等内容。而在本科教材《护理管理》中的“护理质量管理”章节较上一版增设了“不良事件申报管理”,表明该问题已逐渐引起了护理教育者的重视。我国护理院校患者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则可大致分为两类:尝试将患者安全主题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如许瑛和郑智慧将患者安全案例引入护理技能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患者安全的针对性教育,如李远珍等组织82名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患者安全知识课程,结果表明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护理院校实施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文献总体偏少,授课方法以专题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除李远珍等开设的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为20学时外,而黄美萍等开设的护理与病人安全课程及其他研究并未明确课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两个选修课均参照WHO的《患者安全课程指南》设定,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

1.2我国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和张希春等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第一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该指南第一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第一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最新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虽然国内部分护理教材中设置了“患者安全”的相应章节,但其内容介绍相对局限表浅,且未能体现最新进展。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虽然相对较多,然而其内容均为自行确定,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在培训教育方法上,多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PBL教学为主,总体略显单调。教学内容的制订决定着培训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培训效果。患者安全主题相对宽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有一定难度。可借鉴李远珍等和黄美萍等开设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参照WHO《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制订具体的培训主题,该指南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患者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患者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等11个与患者安全紧密相关的主题,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患者安全的培训教育内容,值得大家参考学习。此外,也应注意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培训主题时可适当参考美国QSEN机构提出的护理人员6项核心能力及我国已有的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课程内容。患者安全知识与技能相对于常规医学知识来说更为系统、综合,因此组织培训教育时应注意体现其人文性、临床性和综合性。除传统理论授课及PBL教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及学习效果,如临床教学中已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及情境模拟等方法,而国外相关研究采取了角色扮演、安全改进项目及网络教学等形式亦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开展以患者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海报制作及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更感性形式促进学生的理性提升,并带动医学院校形成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当然每种教学活动形式都有其优势及不足,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