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技术新思路

新技术新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技术新思路

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一、概述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主要指和电能的生产、输送和分配等电力配套设施的建设工程和电能使用相关的工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规模也也愈发庞大。电力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施工技术较多,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关系着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整体效益,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参考以往的工作经验,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电力工程施工的相关技术

1电缆桥架和线槽的施工在电缆桥架和线槽施工过程中,要将托线施工的支吊架在同一条直线上固定。桥架的连接采用方径螺栓,并在桥架的外侧设置螺母,支架固定部位的间距应部超过两米,水平槽架在架设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永久固定的桥架和支架要尽量兼顾牢固和美观。[1]2.电缆敷设施工在进行电缆敷设施工工作前,施工人员要仔细核对电缆的规格和型号是否正确,其外观、截面积以及绝缘等性能是够符合相关规定。尤其是在敷设低压电缆前要对其绝缘水平进行测量,通常可以采用500V的摇表进行测量,而高压电缆在敷设前则须进行耐压和泄漏试验。电缆接线头和中间接头的制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电缆头子的制作应一次性完成,电缆剥切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绝缘层和内部芯线,在进行包缠时还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防尘防潮措施,避免电缆的污损。电力敷设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3.电缆穿线施工在电缆穿线之前,施工人员要对所有关口的户门进行仔细检测,避免遗漏、破损的情况出现。在穿线过程中,在转弯处或者距离较长的管道内增加适量滑石粉进行,对于弯度较大的部位可以加设滑轮,避免电缆绝缘皮的磨损。电压等级不同、回路不同以及交直流导线不应在相同的管道内贯穿,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应在相同管道内穿过。[2]4.电缆接线以及照明设备的施工往往在土建施工完成以后就会进行照明设备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单股导线和照明设备可以直接进行连接,而多股导线则需进行搪锡或者压接线鼻子之后才可和照明设备连接。插座的相序通常为左零右火,上部为接地线,照明开关应设置在火线上。另外,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灯具要做好减震、接地等保护措施。

三、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

1.电力工程前期的管理工作在施工开始前,现场施工人员要提前熟悉设计图纸,现场施工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在施工中需要对图纸进行修改的,应和设计单位进行协商,意见达成一致以后,在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项目需求以及现场环境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改动,并做好归档。同时,设备的准备管理工作也要做好,应根据项目的行业特点,考虑其经济性,尽可能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3]其具体做法包括如下几点。(1)电力工程的合同管理。项目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根据客户的项目需求,对具体的施工方法、施工设备、施工材料、项目工期、施工人员配置以及资金消耗等合同约定条件进行评审,从而制定合理的施工预算方案,预估项目的费用支出。(2)施工设备和材料管理。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保障,其中主要包括设备和材料的购买、质量检测、存储、使用以及余料回收等。在设备和材料选择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厂家的生产资质和能力,去报施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保质保量的供应,设备和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检查产品的合格证明等资料,并组织专人检查设备和材料的技术参数和质量,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坚决不用,对有疑问的设备材料进要行复检。2.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管理(1)组织的协调管理。内部和外部组织管理是电力施工项目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编制完善的组织管理计划,对现场施工的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和安排,尽量避免额外的管理成本消耗。没人人员的责任和分工,加强项目的进度管理,密切配合施工单位的工作,构建快速顺畅的沟通通道,对施工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分歧要及时有效的解决,保证施工项目的工期和质量。[4](2)工程进度管理要加强。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调配以及工序配合都要配合进度管理进行调配和协调。施工方要根据工程工期计划分解整个工程施工,按照日、周、月,根据时间断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明确施工班组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定制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保质保量提前完工的人员,对拖延工期的人员进行适当处罚,从而确保项目按时完工。(3)施工界面的管理。电力施工的界面管理主要包括电气工程施工项目在界面的协调分配。如电力设备在智能管理系统中应用时,由于存在较多的接口界面,项目的协调管理工程通常由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员组织召开调度会议进行统一协调,最终通过文字方式进行下发和存档。(4)施工人员的调配管理。电力施工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整个项目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要紧抓施工人员的素质监督和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和人员的责任,落实项目质量责任制。(5)加强项目施工质量监督。电力项目的施工设备的选取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制定相关的质量监督体系和制度规范,坚决避免劣质原料、偷工减料以及不安规范施工的情况出现。3.项目竣工后的管理(1)项目验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施工项目必须经过验收之后并达到标准之后才能进行资料存档。施工项目应经过施工方自检、监理部门的复检以及业主方的最终竣工验收。(2)项目的竣工结算。电力工程竣工后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验收和资料交接,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签字验收,然后根据合同的支付细则,向施工单位支付项目余款。

四、结论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决定了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随着可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工程建设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电气化等方面发展,人们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要求也逐渐升高,因此,电力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东风.浅议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措施[J].中华民居,2011(01):315-315.

[2]张宣.浅谈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29):255-255.

[3]孙宝成.建筑电气分项工程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60-260.

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机职业技术教育;问题;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27—1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农机具,新技术不断涌现,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目前农机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生源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效益偏低,严重制约了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农机职业教育步入依法办学的轨道,为农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难得机遇。

1 当前农机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经费不足,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每年上级下达的培训经费只是应得到培训经费的一半,教学设施条件无法改善。相当一部份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从事农田作业,个别时间上路行使,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需要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

1.2 教师培训非常落后

目前任教的教师很难适应现阶段培训的需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已经严重不能与目前的培训相适应,教师本身对新技术、新机具就非常不了解,因此,根本无法为学员传递有效的农机新知识,也就严重阻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1.3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前,农机职业培训主要是采取课堂形式的培训,这种形式非常枯燥,不容易被学员所接受,因此,就无法有效吸取到应该的知识,根本达不到应得的效果。

2 农机职业教育新思路

近几年,我们蛟河市农机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新的培训教育方法:

2.1 坚持农机培训为大农业,大市场服务的理念

一是面向社会和市场强化服务意识。二是正确认识农机培训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蛟河农机校从2010年开始教学内容就增加了交通法规课程,对新老驾驶员普遍进行轮训,效果很好。

2.2 广泛宣传着力营造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

我们这几年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现场会等形式,宣传那些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典型,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思,营造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氛围。

2.3 开展深入基层送科技知识下乡镇活动

我们针对偏远乡镇上县里参加培训困难的问题,组织教员主动下到基层组织他们培训。每年都要去三到五个乡镇,培训人数都在300~500人次,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很受农民欢迎。

2.4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针对近几年新近机具多的情况,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注重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每年培训农机驾驶员都在1300人~1400人左右。基本做到了“应培即培,应教必教”的目标任务。

3 加强农机职业教育几点对策

3.1 加强基层乡镇培训阵地建设

对偏远乡镇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采取上下结合在农闲季节开展实用技术,安全生产法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将农机培训列入乡镇农机站考核内容,规定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让农民真正学到实用技术。

3.2 抓点带面,树立先进典型

对各乡镇涌现出的科技带头人示范户,及时总结经验,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农机实用技术。利用现场会交流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学习。

3.3 充分发挥农机系统整体功能,树立一盘棋思想,搞好协调配合

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扩大培训面。今年农机化推广重点推广五项新技术,都纳入了培训内容。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培训,办理驾驶操作证。

3.4 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办学效益

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人才,校园环境优势,大力兴办校办产业,我们开办了汽车驾驶员培训班,民兵训练基地等。不仅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困难,也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学校规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职教新路子。

3.5 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机培训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阳光培训这些平台,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培训教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可开展系统内培训,主要进行实用技术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知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3.6 加强自身建设,适应时代需要

一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二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大办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创造良好保障。

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关联的建筑行业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不合理地使用能源资源,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因而从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改进建筑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它与传统工业文明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不同,生态文明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那么,我们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进而建设生态文明,它在建筑施工技术中主要体现如下:

(一)倡导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又称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之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以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据统计,城市中的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消耗及污水、垃圾等污染物排放,大约50%是由建筑产生的;因此,我们抓住了绿色建筑这个龙头,也就能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有效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从而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二)推动科技进步。

发展绿色建筑从根本上要依靠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我们要大力支持绿色建筑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而住宅工业化是大幅度降低建筑建造过程中消耗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切实加快住宅工业化进程,要积极促进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同时,要推进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必须大力提高装修工业化、装备化水平。此外,还要深入推进墙体材料的革新,大力开发高强钢、高强混凝土、新型防火保温材料等。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墙体材料产业的开发,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使之服务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施工。

十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因而,建筑节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施工阶段的碳汇和碳排的控制,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从管网、热源和建筑系统考虑选择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用整体、系统的观念推进节能工作,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输配管网热损失,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所以我们要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建设施工技术的新思路

(一)完善施工技术机制。

要完善自身机制,就要求建筑施工行业搭建具有优秀的团队;当前,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地更新换代,而建筑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根本无法满足高创新性的组织的专业化、技术化和正规化等要求。因此,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引进,更要加强对已在工作的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后期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的施行,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让他们树立起来质量第一的基本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机械、施工过程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控制;还要加强他们专业性的培训和培养,对他们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重点放在灌输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精髓,而绝不仅仅简单的检查监督施工质量;另外也要加强经济、法律和管理等其他相关方面知识的灌输,使建筑施工人员的素养有质的提高;同时,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也要加强自己的管理素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科学的管理,把管理工作落实在实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得员工自己主动的去保护材料的质量,认真的工作,保证工作环节中的任务质量,保证较低的返工率。

同时,由于建筑施工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行业的持续增长,建筑施工行业要建立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严格工程招标的方式,设计科学的招标规范,实行阳光操作净化建筑市场;不允许没有资质的“伪”公司或队伍进入建筑市场,应把这种行为上升到法律性;明确建筑行业的法律责任,要使行业明白凡是不具备条件的“滥接工程”,是要受到法律追究责任的,一旦接了工程就必须为这个工程负起法律和经济责任;严格市场的准入制度,对建筑行业从机构、行政管理、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技术管理、流动资金量、行业保证金标准、机械设备、技能掌握技工配备比例、行业信誉等方面进行全国联网量化的准入限制,实行全国联网的严格挂靠审核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凡挂靠的行业也必须与主体企业具有相同的资质、水平和能力。

(二)推进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是各类信息与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格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进步,使我国并逐步形成了以科技知识为引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内,所有的建筑施工行业都必须与时俱进,紧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不断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否则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中取得生存。面对科技的发展,新的施工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施工,成熟的行业应具有自觉更新知识、技能的机制和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我们要建立行业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工程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项目工程管理到企业整体工程运作管理的综合生产管理,通过细化的规范措施有效的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内容形成把控和推进;而技术管理是支持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可忽视,企业要形成从理念上认识技术管理对生产管理的支撑作用,从措施上制定详细的技术管理条例,使技术管理落实到每个班组的每个环节。

如何规范施工监理的标准来促使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新时期非常值得探讨和关注的一个议题。我们首先要从“法”的角度加大监理的责任,一旦监理公司承接了甲方的工程,合同签订就要开始对甲方的工程承担法律上的监管的责任,监理必须对工程运行的好坏负起责任来否则对监理处罚力度;其次还要正确把握监理与建筑公司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从很多监理运行的实例看,监理如果不自律,就会与施工单位混为一体,出现对工程的不负责和相互包庇,有可能损害工程质量。所以对监理的监管应由行政职能部门按照规范进行监督,对于触犯法律的就由司法部门进行处理。我们要积极促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的市场应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还要注重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进而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施工技术和技艺进行提高和改进,在探讨中得到进步,从而可以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如屋面施工最主要的技术环节就是防水施工,比较常用的防水材料为防水卷材。目前,相对常见的防水卷材有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沥青防水卷材以及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种类型,其中,以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与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最为常用。

三、创新施工技术理念

市场经济是相对开放的竞争性环境,在此环境下经营的建筑施工行业,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具有其特点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科学的节能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缓解社会的能源危机、减轻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改进施工工艺,减少建材浪费,在建筑施工中积极的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如太阳能建筑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的等,这样才能创新发展施工技术,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

现代建筑施工行业在扩大自身资本运作实力和强化资源积累的同时,还要坚持创新施工的理念作为引导、加强建筑施工基础管理,促进施工环节技术创新,并试创新的科学策略,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以及其经济实现。如果不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任何高品质的研发和生产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如绿色理念施工技术,它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在这里绿色施工技术理念不再只是传统施工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要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去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行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就不能放弃技术创新的工作;并且建筑施工行业要想持续获利,保持较大的利润点,就必须坚持高效率的创新理念,这种高效率不仅表现在技术创新的能力强、速度快,而且表现在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强、速度快。

三、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建筑工程施工将会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并且不断调整和补充建筑施工技术的新内容,使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建筑企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向前迈进,实现生态文明的水平不断提升,共建更加美丽的国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基建处)

参考文献:

[1]黄毅聪.试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及其应用.中华民居,2012,(6):331.

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第4篇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影响,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进入经济大变局之中。虽然2009年行业经济稳步回升,但受国内外经济格局与政策环境新变化的影响,2010年纺织工业仍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进一步向好的走势发展。产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是难以改变的,但自身的发展路线是可控的和可选择的。只有紧紧围绕调整产品结构与技术创新,才是行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出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中国结构调整不期而遇,使中国纺织工业遭受严重冲击,并在今年年初到达谷底。其影响主要表现为:纺织工业国际市场萎缩,国内竞争加剧,亏损企业增多,利润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从业人数减少,企业停产关闭增多。

要想尽快摆脱危机影响,产品创新是关键,也是纺织工业整个创新驱动的聚焦点,产品创新必须和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造来控制成本,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湖北黄石锦绣纺织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总资产1.6亿元人民币,工厂占地5.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600余人,拥有精梳毛纺织设备8000锭,剑杆织机52台,以从事高档西服和时装面料生产为主,集产品设计、染色、纺织、后整理及西裤加工于一体。公司从创建以来,连续引进了日本、德国、意大利及法国等国的世界一流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公司可年产180万米高品质精纺呢绒,年加工高档西裤25万条,在国内已较有规模。

在金融危机期间,公司引进了武汉科技学院副校长徐卫林2009年研发的新技术“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并在徐校长的技术理论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该技术在应用中更适合锦绣生产的需要。锦绣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戴旭峰认为,徐卫林教授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适用于多种纤维纺纱的新型技术,它缩短了纺纱加工流程,降低了能源消耗,拓宽了原材料的再利用渠道。公司在引进该技术后结合实际生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产业化处理:一是粗纱和长丝喂入系统。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实现粗纱和长丝合理排布,改造细纱机粗纱架,实现粗纱和长丝主动喂入。二是粗纱、长丝运行路线。粗纱、长丝运行过程中,防止粗纱与粗纱、长丝与长丝、粗纱与长丝打绞断头,一锭喂入两根粗纱,在中罗拉和后罗拉给两根粗纱定位,一般间隔距离为8—10mm,在前罗拉使用特殊的集合器,确保两根粗纱在牵伸区内平行运行。三是粗纱、长丝准确定位系统。由于粗纱位置相对固定,从长丝喂入开始定位,在前皮辊的上方装上特殊的导纱轮,可以根据要求调整长丝与粗纱须条的相对位置。四是长丝张力控制系统。

对喂入长丝张力进行控制,确保同一机台长丝的张力稳定和相对一致,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五是牵伸装置的改造。由于粗纱条重也有极限要求,要实现超高支纱牵伸技术要求,必须提高牵伸倍数,将原有的牵伸倍数提高一倍。六是导纱钩改造。降低导纱钩到加捻三角区处形成的小气圈直径,有利于纱线捻度上传。总之,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原料组合和前处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以及装备改造等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集成创新,打破了传统极限纱支的概念。原来的极限纺纱都是运用优质原料纺制而成,而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却可以运用普通原料轻易地实现超高支纺纱。该项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毛纺面料300公支的极限纺,在工艺上实现了技术价值的最大化。戴旭峰还说,自耿学刚先生出任公司总经理以来,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对车间的照明系统、空调运转方式、以及部分设备的电器控制都进行节能改造,并积极响应国家环保号召,对原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了当地首套污水排放远程监控系统,排放指标优于太湖标准,40%中水回用,分离出的污泥直接送到锅炉焚烧。不仅杜绝了污泥的二次污染,而且将废弃物有效地利用。一系列的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使公司在同等生产条件下,燃煤用量下降了30%以上,煤单耗由原来的4.8公斤/米下降到现在的3.9公斤/米。加上新技术的应用,能源一项就比普通的环锭纺节约15%,原料成本也节约了40%。一整套的节能处理和新技术的引进增强了公司的免疫力,这也是公司能在大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从容应对并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技术新思路范文第5篇

有学者提出,要将信息技术素养替代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这既有利于建设适应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体系,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又有利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多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及教育信息化工作,笔者深刻感受到现代信息科技对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冲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应作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在实施策略上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可以作为培养的目标之一,但不宜长期作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课程的核心价值,并辅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有助于高中技术领域课程目标的统筹,有助于培养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性人才,有助于高中阶段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了以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思路。

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宗旨,树立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在技术领域下,应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促进学生认知与实践、设计与创作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对基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师、学生与课程的共同发展。

此处提到的包容性,具有双重含义,即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出对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差异的包容,又要体现出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差异的包容。只有基于这样的共同认识,才能构建出一个基础稳定、灵活拓展、面向人本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建设思路

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与现有技术课程标准,打破现有课程按模块建设的思路,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课程结构。在项目设置上,构建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三类项目。在课程实施上,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选择。

1. 基础型项目

基础型项目为必修项目。重在揭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原理、知识与技能,以及探寻引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方法,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与应用的基础上,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及现代信息技术本质的认知。

内容设置上,将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以信息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为核心,构建基础项目或内容,促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应有的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

基础型项目学习后进行学科基础考核。

2. 拓展型项目

拓展型项目为必选项目。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或在基础型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认知、技能或体验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在技术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志趣或特长、提升其技术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而构建的学习项目。

内容设置上,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所涉及的课程,设置项目方向。根据各方向特点,设置具有简单综合度的系列项目,供学生选学。

在操作上,学生需要选择项目方向,并在项目方向下任选项目进行学习。

3. 研究型项目

研究型项目为选学项目,供学生学习与研究。

项目来源一是教师提供实用型、具有较高综合度或较强专业性的项目方向,供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并进行创造性实践。二是来自于高校实验室中的部分项目。三是由学生提出设想,学校营造条件、搭建研究平台的项目。

此类型项目适合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学生学习。

(1)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并在基础型项目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且学科基础测试良好。

(2)学生已具有学科专长,学科基础测试合格。

(3)学生的学科基础测试优秀。

实施办法

在内容建设方面,将按国家设置的4学分修习规定,根据前面设置的项目类型,提供若干可覆盖现有课标内容的项目,并增设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内容;在课程修习方面,将根据学科基础及学生志趣发展,提供必选、限选与任选三种方式;在课程实施上,力图通过项目学习方式,展开系列教学活动。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基于项目的纵深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层认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其自身个性发展。

1. 课时及学分安排

基础型项目修习时长为36课时,记为2学分,为学生必修内容,即所开设的系列项目均为学生必选项目。

拓展型项目修习时长为36课时,记为2学分,为学生选修内容。拓展类型项目将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发展领域,分别设置若干项目,学生至少应在两个领域下分别选择某一个或多个项目修习,即所开设的系列项目为限选项目。

研究型项目修习时长设置为弹性时长,将为学生在学科内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此类型项目为学生任选项目,对参与此类型项目、确实学有成效的学生,根据课时修习量及项目考核情况,对考核合格的学生,将按每学分18课时的修习量计算其所获学分数。

2. 课程实施说明

课程建设:对比课标内容,在课程的内容建设层面,主要有以下主要变化。

此课程建设思路已包括通用技术课程中与信息技术交叉的部分内容。在操作层面,可在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的统筹下,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牵头负责建设符合课程建设思路的项目课程,并形成可操作的项目内容方案;在教研组统筹下,最终形成相应的项目课程。

修习时间说明:课程总体修习时长与课标要求的时长一致。

学生选课安排:在保持现有课时不变情况下,可根据师资及学校场地情况,安排两个或多个班级在同一时间选修多个不同的项目,充分实现学生的选学操作。

建议与思考

首先,结合社会发展背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已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开放性环境中,现已步入了以个体为单元的创新时代。技术课程既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更应加强技术课程的泛在学习与综合实践。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就应有个性发展空间,在有限的时空资源与人力资源条件下,自然就有对资源整合的诉求。据此,提出如下技术课程延伸改革的建议,即打破技术领域课程的学科概念,打破学科概念下的课程认识观。以人本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中心,统筹各课程模块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课时,开设满足学生志趣发展的项目,促使学生在技术领域中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能进行综合实践。同时,统筹安排技术领域课程的师资,促使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发展期望,展开项目研究,促进其专业发展。希望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能就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给予资助或鼓励。

其次,建议提出鼓励或激励措施,通过项目促使技术与艺术在专业上进行创造性融合,构建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课程,更好地促使学生创作。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商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海峡科技与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哈尔滨轴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