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6102

1引言

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其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评价某区域企业竞争力,将企业竞争力数量化,则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竞争力主要由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竞争力组成,所以考察区域企业竞争力,既要重视虑企业内在竞争能力,还要兼顾到企业外部竞争力,即还应该考虑企业面临的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竞争力水平是调查中原经济区企业竞争力的首要步骤之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应当能够从深度、广度和时间维度描述企业竞争力的程度,其次需要对竞争力的评价主体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识别,进而找出形成企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的原因以及引起其影响因素。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中原经济区的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本文设计五大类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大类指标下又有若干小指标,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在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框架下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力。

2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文献综述

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得出结论:一国的既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构成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Hansen Gary S & Birger Wernerfelt(1989)提出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企业的外部产业结构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评价企业竞争力时应该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王建华、王方华(2003)在对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测模型,系统地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估,为企业的竞争和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有益的工具。陈晓红、解海涛、常燕(2006)提出评价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星形模型”,指出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分属于中小企业贡献竞争力、中小企业规模竞争力、中小企业营运竞争力、中小企业获利竞争力、中小企业创新竞争力,这五个要素各自的发展情况以及五个要素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朱顺泉(2006)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设置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各省市中小企业竞争力状况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

3中原经济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3.1客观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以现行的实际统计资料为基础,尽量选取能够量化的指标,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结果。

3.2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做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整体,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全面反映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

3.3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考虑到能够比较,指标的可比性越强,评价结果就越可靠;要确保指标体系中的每个评价指标都能被用来进行测量和评价,包括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3.4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做到指标含义明确,也要注意数据规范,资料收集方便,可操作性强。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计算方法要简单易行,同时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收集。

3.5全面性原则

指要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3.6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既要突出企业的特点、又要系统全面、权重分配合理,以保证评价结果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

3.7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指企业竞争力指标数据能够通过统计年鉴等资料处直接获得或者通过整理而归纳出来。

4中原经济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描述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某一区域中企业在经济贡献、企业规模、企业营运、企业获利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这五个要素各自的发展情况以及五个要素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某区域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而进行设计的。

4.1企业贡献竞争力指标设计及描述

企业贡献竞争力是指企业对区域经济、财政税收的贡献程度,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成果,包括企业区域经济贡献程度和企业财税贡献程度两个子指标。

(1)企业区域经济贡献程度:即企业产值额/区域GDP。该比值越大,说明该区域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就越高,企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2)企业财政税收贡献程度:即上缴利税额/区域GDP。该比值越大,说明该区域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就越大,企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4.2企业规模竞争力指标设计及描述

企业规模竞争力是指企业的规模以及对促进就业的贡献度,体现了企业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意义,一般包括区域企业数量和区域企业就业程度两个子指标。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第2篇

1.1构建我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营企业外部层面分析政府政策、经济能力,从内部政策分析生产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经营能力几大主要影响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评价方法的选取民营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测定是在对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整合的基础上做出的综合评估。本文将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整合处理。因子分析是在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测定时,运用主要因子来描述经济系统某一方面特征和状态。因子分析的实质是研究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2实证分析

2.1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由于全部民营企业的数据很难获得,因此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数据来替代。从201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收集到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过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减去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计算后得到。为了消除指标之间数量级差异过大和具有量纲的指标,使各指标在同一层次中具有可比性,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2因子分析过程

2.2.1外部因素因子分析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的数据服从(0,1)标准正太分布。本文将全国各民营企业按省市划分后逐一进行标准化处理。(1)KMO及Bartlett检验。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合适进行因素分析,根据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KMO值为0.76,且Barlett’s的卡方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内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求解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调用SPSS的因子分析程序进行指标数据的处理,可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和解释方差综合,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X1的特征值为4.635,大约占去方差的57.937%,X2的特征值为1.977,大约占去方差的24.718%。基于过程内定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or过程提取了前两个成分,两个成分的特征值共占总方差的82.655%,此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第三个成分后面线条趋于平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3)选取公因子和因子负荷。对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建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由此可知,X2、X5、X7、X8在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命名第一个因子为政策贸易环境,X1、X3、X4在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命名第二个因子为政策经济环境。(4)计算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值。通过SPSS统计软件数据处理后,自动产生了F1、F2两个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这两个因子得分可以代替原来数据的82.655%的信息量。用因子得分系数乘以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值,就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值。为了对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因子值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计算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其中Fo为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因子值系数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广东省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政策环境、贸易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在政策环境、贸易环境和经济环境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在这些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在中三角地区,湖北外部环境因素得分最高,安徽次之,湖南第三,江西得分最低。湖北得分较高要归功于有较高的政策贸易因子,这与湖北是全国发达商业中心之一有关,但政策经济因子得分较低,与湖北的财政投入、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得分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江西综合得分较低,与政策贸易因子得分低有较大关系,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经费支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等方面得分比中部其他省份都要低。

2.2.2内部因素因子分析(1)KMO及Bartlett检验。本研究中KMO值为0.76,且Barlett’s的卡方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内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求解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调用SPSS的因子分析程序进行指标数据的处理,可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和解释方差综合。由表5可见,X1的特征值为6.391,大约占去方差的37.595%,X2的特征值为3.597,大约占去方差的21.157%。基于过程内定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or过程提取了前6个成分,6个成分的特征值共占总方差的92.473%。(3)选取公因子和因子负荷。对提取的六个主因子建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由于出现个别变量在其中两个成分的负荷超过了0.5,所以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选转后得到旋转成分矩阵,如表6所示。(4)计算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值。通过SPSS统计软件数据处理后,自动产生了F1、F2、F3、F4、F5、F6六个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这六个因子得分可以代替原来数据的92.473%的信息量。用因子得分系数乘以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值,就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值。为了对全国民营企业内部因素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因子值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计算全国民营企业内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中Fi为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因子值系数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7所示。江苏省民营企业的外部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方面。企业的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江苏省样本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在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

3研究结论

江苏省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规模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对全省整体样本企业的规模能力、盈利能力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在中三角地区排名中,湖南综合得分最高,湖北次之,安徽第三,江西排名最后。从综合排名来看,湖北民营企业综合排名领先于安徽,落后于湖南,湖北位居12,处于中上游,说明湖北省的竞争力处于中上游水平,且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湖北省的整体竞争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湖北与前一名湖南的差距低于与后一名安徽的差距,说明湖北赶超先进水平的前景较为乐观,被后面省份超过的危险性不大。另外,湖北政府的支持,生产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表现体现了竞争优势,经济能力及经营能力影响了排名的进一步向前。因而说明,民营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影响两方面均衡发展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就外部影响因素而言,从外部因素的因子分析来看,湖北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及RD经费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对竞争力影响贡献大,说明湖北在财政政策支持上表现较强;湖北第一主因子得分为0.07642,第二主因子得分为0.93908,均高于安徽,可以看出湖北民营企业的区域竞争力高于安徽,说明湖北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较为乐观,这是湖北民营企业竞争力外部得分高于安徽的最主要的原因。总之,湖北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力整体水平处于中上游,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内部影响因素而言,湖北民营企业评价的得分落后于湖南。这主要是因为,在第四主因子上湖北得分为0.07245,湖南得分为0.10986,表明湖北的生产能力和投资能力低于湖南。究其原因,从指标值来看,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相关指标较差,根据指标含义表明湖北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益不高,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效果不理想。虽然湖北在第四主因子上得分落后于湖南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第一主因子的得分稍微领先于湖南,为8.52353,这个得分较高说明湖北民营企业的规模能力和投资能力略优于湖南,应该大力挖掘。

4建议

4.1湖北民营企业应坚持政府推动和内生驱动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和内生推动相结合,促进湖北民营企业持续跨越发展。各级政府要始终围绕全省民营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工作目标,深入发动,鼎力扶持,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应有重点地支持民营企业科技的发展,政府应设立民营企业专项科技发展基金,将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应用于企业。(1)以高点定位的目标激励民营企业竞争力跨越发展。(2)把民营竞争力作为发展民营经济新的突破口。(3)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自发性增长水平,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向政府推动和内生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外部性干预或者使企业的外部性内部化。

4.2湖北民营企业应坚持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针对湖北民营企业竞争力状况,提升湖北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改善。(1)加大财政科技拨款,改善民营企业的技术环境。湖北省政府在制定全省宏观发展战略时,应把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R&D经费支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注民营企业发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N9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企业竞争力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近年来重庆市的工程咨询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取得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超过4107家,2011年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收入约2.3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近300%[1]。随着工程咨询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各工程咨询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分析影响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通过与业内专家的交流探讨和问卷调查,以及对有关信息资料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期对逐步建立规范的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制度,促进工程咨询业健康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理论探讨

2.1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指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2]。它反映了企业保持竞争力的能力,其中关键是企业所具有的核心能力[3]。竞争过程指企业素质变化(潜能发挥)及行业结构变动。它既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环境、政府的政策和管理行为,它反映了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能力,即创造增加值的过程[4]。

笔者认为,可以从企业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方面考察企业竞争力。竞争潜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未来将拥有的企业资产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如企业的战略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等[5]。竞争环境是指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企业文化等,它可由一组隐性指标表示。竞争态势是指上述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随时间变化的趋势[6]。

2.2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1)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对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还停留在以其资质等级的高低这个单一特性进行评价的阶段[7]。诚然,咨询单位的资质等级是行业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业绩、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指标综合确定的,有一定量化的成分。但这种评价方法一方面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咨询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对于系统状态结构因素复杂的大系统,单纯评价其中的某一个子项或者个别特征,是不全面的[8]。合理、实用的方法是首先对系统建立若干合理的评价准则,然后构造各评价准则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其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层次化,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的属性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对评价准则内评价指标进行合成处理,在完成对各个评价准则状态评价之后,将具有层次性逻辑关系的评价单元状态予以合成,最终达到对评价系统进行评价的目的。

进行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咨询业的特点,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从竞争力评价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尽量做到科学、全面、准确、易行[9]。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首先,较为全面地认识国内外工程咨询业的历史和现状;其次,对富有业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业内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和评价指标的专家问卷调查;第三,对调查搜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进一步调整修改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排序,最后确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笔者对评价指标的设计采取竞争资产和竞争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八个维度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组指标是竞争能力指标;第二组指标是竞争潜力指标;第三组指标是竞争环境指标;第四组指标是竞争态势指标。八个维度分别是:综合实力和业绩;从业人员素质和数量;技术水平和装备;企业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市场环境;行业管理体制;社会认知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表2.1所示:

表2.1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调查研究

3.1问卷调查概述

本次向四家大型工程咨询企业和一个行业协会发放了调查问卷。接受访谈调查的人员从职务分布上看,高级管理者占24.2%,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占36.4%,其他人员占39.4%;从技术职称上看,高级职称占87.9%,中级职称占12.1%;从被调查者所从事的专业上看,工程类专业占75.7%,经济类专业占9.1%,管理类专业占15.2%。

3.2统计处理

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各个指标评价值的统计特性值,依据平均值的大小对各个指标进行降序排列,详见表2.1。

3.3结果与分析讨论

从统计处理后得到的各评价指标的排序及其相关统计参数看,笔者认为,本次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为主导在均值排名前五位的指标中,技术水平和装备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和数量两类指标合计占了80%。表明接受调查的专家普遍认同以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为主导因素来评价企业竞争力。

(2)强调资质等级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资质等级是唯一排在前五位的属于综合实力和业绩方面的指标。

(3)关于工程咨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4)关于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5)关于社会认知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4结论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

该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设计基本符合工程咨询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特点,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咨询业的主要特征和行业的客观实际以及工程咨询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能力。

(2)评价指标体系可行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工程咨询企业的主要特征。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可以实地取得,并具有实际意义,开展评价时易于实施。

(3)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有清晰的概念,其中包括可量化的“硬”指标和可通过与之相关的指标间接量化的“软”指标。因而评价指标可测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G].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2]陆宁.赵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国际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1(33)

[3]陆宁,赵敏,朴越等.工程咨询企业国际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24)

[4]陆宁.赵敏.朴越等.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1(8)

[5]朱峰磊工程建设项目委托管理的成果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6]侯渡舟,周景阳,王永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7]宋亮,罗福周.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企业经济,2007(4)

[8]陈永鸿,陈海涛.层次分析法在项目委托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第4篇

4.1.1关于层次分析法(AHP)

目前,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至少在20种以上[43]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在本文中,笔者将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其主要原因为: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从1977年萨迪在第一届国际数学建会议上发表“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时起开始受到注意,逐步在计划制定、资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分析、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得到广泛应用。它将判断和价值结合为一个逻辑整体,依赖想象、经验和知识构造问题所处的递阶层次,并根据逻辑、直觉和经验给出判断。它允许使用者使用时修订,扩展一个问题层次中的元素或改变原来的判断,考查结果的敏感程度决定做何种改变[44]。层次分析法决策工具的优点在于:适用性、简洁性、实用性、系统性。通过决策者的选择与判断,它能充分反映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认识,方便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的沟通,促成集体参与决策,增加决策的有效性。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两两比较重要性,最后综合判断这种方法,具有鲜明的化整为零的简洁性效果。层次分析法对定量定性分析均适合,如对资源分配、方案评比、预测、系统分析、规划等问题均适用。通常的决策方式大概有三种:因果推断、概率推断、系统推断,层次分析法正好反映对复杂问题的系统解决方式。当然,层次分析法也有相应的局限性,如只能选优,不能生成方案、只是粗略的排序、主观性较大等。但是无论如何层次分析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因此,可以说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可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不确定的和多标准的特征来解决决策问题。其决策的基本过程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并按系统的层次性把它划分为递阶层次结构,在同一层次中,对两两元素之间进行重要程度比较。再由1?9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对每个判断矩阵A,按特征方程Awwmac=λ,求出归一化的单排序权重向量w[45]。计算所有单排序权重向量后,各层元素的组合向量可按如下递推公式得()()()(1)2()1()[,,,]?=???k=kknkkkwwwwPwk式中,kTnkkkkw[w,w(1),,w(1)]2(1)1(1)(1)?????=???是以合成出的第k?1层上(k?1)n个元素相对于23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矩阵[,,,()](1)()2()1()knkkkkPPPP?=???,其第j列kTnjkjkjkjP[P,P(),,P()]2()1()1=???为第k层kn个元素关于k?1层第j个元素的排序权重向量,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的权重为零。

4.1.2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1)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首先要把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按其属性分为若干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再将同一层次的指标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指标起支配的作用,这种由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构造了一个递阶层结构。如同表X所示得出的模型A,即为目标层。其下又有两级指标层次,分别为准则层B和子准则层C,共包括了定量的经济性指标和定性的评议型指标共计19项。

(2)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区域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来确定矩阵元素值。如相对于总目标,准则层因素之间两两比较,得其相对重要程度判断矩阵。表4-1元素两两比对时的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序号含义ija赋值1i和j两种元素同样重要12i元素比j元素比较重要33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54i元素比j元素强烈重要75i元素比j元素极其重要96i元素比j元素比较不重要137i元素比j元素明显不重要158i元素比j元素强烈不重要179i元素比j元素极其不重要19(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计算其一致性。(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递阶层次结构合成排序的具体过程为:假设上一层次A包含n个元素:1A,2A,…,nA,其层次总排序(对于第二层而言,它的层次总排序权值,就是单一准则—总目标下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1a,2a,…,na;下一层次B包含m个元素:1B,2B,…,mB,它们对于元素jA的层次排序权值分别为:jB1,jB2,…jB,(当kB与jA无联系时,kjB=0)。(5)计算企业竞争力评价值,此值是将所有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各指标值与其权重24值相乘后加和得到的[46]。4.2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含义,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它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而对于不同区域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其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47]。因此,对区域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地区中小房地产企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力量,从而反映其区位比较优势,同时也要能够反映该地区中小房地产企业整体经营运作的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指标选择上,为便于实际可行,尽可能地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具有显示性的能够量化的指标,最终,地区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将以综合指数的形式体现。建立一套科学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开展中小房地产企业个体竞争力评价的前提。选择何种指标、多少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和可靠性,还要有理论根据。从理论上看,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固然要求越全面越好,但由于受到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指标数据本身的限制,特别是实证研究中,往往只能有针对性地筛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项。本文认为,在指标选择适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指标尽量能够科学地、全面地反映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内容特征;不同的指标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程度不同。要根据对竞争力贡献的程度,恰当地选取指标个数,严格地区分指标在体系中的位置,要准确地测度出企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比较国内各个地区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情况。

4.2.2目的性原则

科学地构建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能够衡量出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找出影响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指出竞争力改进的方向和手段,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帮助。

4.2.3独立性原则

各评价指标之间应尽量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消除;根据各指标量间相互独立的要求确立指标。指标变量间的独立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要求,如果指标间重复信息过多,就不便于发挥指标的最大作用,也会给竞25争力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因此,应尽量避免指标信息的重复。

4.2.4可对比性原则

竞争力指标应能够在企业间和地区之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涉及的时间范围、计算口径不宜变化悬殊,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2.5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对定性的指标在明确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进行量化。使其不仅能恰当地反映指标的性质而且能够进行精确的比较。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4.2.6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指标所反映信息量的大小确立指标,数据必须能够搜集到并便于计算。要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选择少数几个有代表性,蕴含信息量多,能够较全面地刻画出竞争力变化特征的综合性指标。

4.2.7真实性原则

根据财会制度改革的要求确立指标。财会制度全面改革以后,引起了企业经济指标的一系列的变化。确立评价指标应与财会制度的要求相统一,指标须从财务报表中来,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根据上述思路,按照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将竞争力划分为企业的生存能力、成长能力和发展能力。

4.3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思路和原则,结合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房地产行业的竞争要素,本文将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统计性指(经济表现)和评议性指标(企业管理)。其中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这其中经济表现类指标是指在年度报表或公布的业绩中可以直接得到的指标数据,或是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的数据,也称为“硬指标”[47]。主要包括规模影响力、财务和效益指标、资产及技术创新状况、增长率和效率指标等。企业管理类指标是指一些不易量化、需要通过调查、判断或专家评议得到的指标。包括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营销状况,以及创新程度、内部管理、经营环境、社会责任、环境创新和发展前景等状况,也称为“软指标”。这些指标虽不易量化,但对每个指标按其特点和内涵,采取递进式或独立式计分,也可以采取同行对比计分,尽量给以硬化和量化。26表4-2中小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体系A指标类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指标计算方法总资产贡献率11B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资产利税率12B反应每单位资产所提供的利润税金额,是分析资金投入效果的主要分析指标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区域生存能力指标1B资产负债率13B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市场占有率21B反映该企业项目在市场上的占有程度产品销售量/地区内行业销售总量流动比率22B反映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成长能力指标2B净资产收益率23B反映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收益变化情况利润总额/平均净资产总额净资产增长率31B反映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3?1×100%三年前净资产总额当年净资产总额销售扩张率32B反映企业本年度比上年度销售总额变动的百分比本年度销售额/上年度销售额×100%统计性指标(经济表现)企业发展能力指标3B融资成本33B反映企业融资能力的高低各种融资渠道的加权成本人力资源管理41B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控制和调配能力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估)内部管理能力指标4B企业创新管理42B反映企业在行业内部的可发展前景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估)经营环境51B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评估(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估)社会责任感52B包括企业文化等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估)(议性指标评企业管理)外部适应能力指标5B消费者满意度53B企业本身及产品的被肯定程度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估)及问卷调查27

4.3.1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处理的理论说明

(1)在设计指标时,在遵循前面所论述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选取了多个能够量化的指标来全面反映企业竞争力状况。如对企业管理水平、产品市场控制能力、企业收益力、技术实力等分别通过3、4个因素来对其现实状况进行评价;(2)在准则层的选择上,采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避免使用单一的显示性指标,对相关的分析性指标也同样重视。再次同时采用静态财务指标和动态财务指标,以便在评价企业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48];(3)为遵循企业评价的目的性原则,突出了相对性指标,较少采用绝对性指标,如主要采用各种相对比率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不是很全面,如企业创新能力等重要指标由于数据无法取得而在本指标体系中未反映出来。本指标体系主要是想对中小房地产企业进行评价,所以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评价,还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补充,这样才能获得符合本行业、本企业实际的全面评价。

4.3.2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处理的方法

指标数值一般来说分成三类:第一类指标本身属于统计内容,直接提取相关统计数据即可;第二类指标本身没有统计,但是相关数据有统计,提取相关数据,通过计算获得需要指标值;第三类没有相关数据支持,这大多是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得出指标值。由于各指标的类型不同,得出的指标值必须进行处理,使其具备可比性[49]。主要使用的指标处理方法有:(1)定量指标的定值转换在企业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评价指标的类型不同,其属性值量化的方法也不同。评价指标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种:越小越好型、越大越好型、适中型和区间型。(2)定性数据的处理根据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经验,定性数据的获取往往采用专家评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两者都是经过指标体系打分获得数据[50]。设有n专家同时参与对企业评价的打分,即有专家集:(exp,exp,...,exp)12nEXP=同时,由于存在专家影响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权重也不同。设n个专家的权重分配为:(exp,exp,...,exp)12nAEXP=aaa其中:iexp为其中一个专家,iaexp为该专家的权重,i=1,2,...,n。为追求精准性,这里采用由五个评语所组成的评语集,其表述形式为:28(,,...,)()125V=vvv=非常弱,弱,一般,强,非常强为了避免主观判断所引起的失误,统一评判标准、方便专家打分,增加定性指标的准确性,可采用隶属度赋值方法,将定性指标分成5个档次(很差,差一般,好,很好)分别地应1?5分。1?5表示不同的等级,等级之间只是对指标看法的程度不同。由于在赋值判断过程中已内含标准,可直接计算评价值,对所有定性指标分值汇总,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得出的平均分值确定该企业定性指标档次[51]。在这里将5个评语置于一个连续的语言值标尺上,并且将每个评语在标尺上的长度都设定为单位1,如图4-3所示:012345

4.3.3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

在参考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AHP的有关方法计算得出各对应指标的权重值见表(4-4)。总体来说,本指标体系的各权重值基本体现了企业竞争力各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表4-4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及其权重赋值一级权数二级权数体系的五个方面权值各方面的分指标权值总资产贡献率11B0.320资产利税率12区域生存能力B0.5571B0.159资产负债率13B0.123市场占有率21B0.333流动比率22企业成长能力B0.3072B0.381净资产收益率23B0.360净资产增长率31B0.519销售扩张率32企业发展能力B0.2843B0.227融资成本33B0.197人力资源管理41B0.667内部管理能力4B0.135企业创新管理42B0.333经营环境51B0.231社会责任52外部适应能力B0.1175B0.098消费者满意度53B0.651非常弱弱一般强非常强29

4.4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分析

4.4.1中小房地产企业总量多,占有市场份额大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还没有形成压倒性的垄断优势。这导致企业的产出、成本及品质还尚未因为企业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即并非企业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品质越好,这使得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还未达到影响消费者决策的程度,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重视,远比不上对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的关注。同时,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地域性强、产品独立性高的行业,大型企业的扩张也受到远远重于其他行业的客观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垄断市场的难度。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心为例,据统计,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5万家左右,中小房地产企业占中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90%多[52],其中,具有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比例只有1.2%,一、二级资质企业总数不足10%,大多数为三、四级或刚刚成立的暂定级企业。由此也给中小房地产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这意味着只要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贴近市场需求、对产品的建造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那么就能在房地产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据2007年的统计资料,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数量占房地产企业总数的90%以上。若采用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反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则房地产行业离散度较大。房地产百强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不足10%,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万科集团和陆家嘴集团在全国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相反,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超过了70%。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结构状况来看,2006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结构见下表(表4-5),其中一级企业和二级企业所占的比重仅为12.37%,四级以下的企业所占比重达23.16%,三、四级企业所占比重64.47%,即房地产开发三、四级资质企业占总数一半以上,可见房地产企业资质水平总体偏低,中小房地产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大。从开发资金来源主体来看,2007年全国完成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有58.27%是二三级,及其以下无等级企业完成的。表4-5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结构表(2006)资质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暂定兼营所占比例2.09%10.28%39.52%24.95%13.15%10.0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07)》整理

4.4.2中小房地产企业技术性不高,家族化现象明显不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缺乏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人才。中30小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外部技术,妥善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状况。在对陕西的数家中小房地产企业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内部运作较混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往往没有远见、缺乏灵活性;缺少管理技巧和适当的管理培训;缺少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体系等。某些中小房地产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崇尚“家族式”管理。据调查,约有80%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53]。如下图4-6和4-7。图4-6中小房地产企业员工学历水平图4-7大型房地产企业员工学历水平

4.4.3中小房地产企业活动范围主要在区域市场和住宅产品

从目前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而言,虽然可以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一展宏图,但是总体而言却是机遇大于挑战。虽然中小房地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大,但是对于地产价值高的土地却基本上被大公司抢占。目前用于商业建设的土地基本上是中小房地产企业员工学历水平0.00%20.00%40.00%60.00%80.00%大专及以下硕士及以上本科大型房地产企业员工学历水平0.00%20.00%40.00%60.00%大专及以下硕士及以上本科31通过挂牌拍卖的形式进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土地,中小房地产企业会由于资金等原因而竞争不过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地产价值不高的地点,投资风险却比较大,一旦失败对中小企业而言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大型房地产企业集中资金投向商业地产项目、别墅及高档住宅项目,获得高额的回报。中小房地产则热衷于把资金集中投向普通住宅项目,单个开发项目一般在20万平方米以内,因为普通住宅项目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投资额也相对较低,且风险较小。因此,在新开工的住宅项目中,中小房地产占有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可以推知中小房地产热衷于把资金集中投向普通住宅项目[54]。此外,我国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大型房地产企业可能凭借其实力垄断大城市、发达城市的市场供给,但不可能垄断中小城市、欠发达城市,甚至县、镇等区域的市场供给。从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来看,大城市、发达城市的购买力比较强,看似可发展的空间很大,而小、欠发达城市等地区虽然竞争比较小,但仔细考虑其区域内由于购买力不强,所以这些地区的房地产行业也并不会众多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带来转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可能占据某个或某几个的需求层次,但不可能完全控制所有的需求层次,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凭借定位不同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盲目跟风的现象在房地产行业中一直都表现的十分明显,哪个层次利润大我就做哪个层次,但是往往到最后由于资金或管理等问题而使项目搁置,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同时,由于目前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极高,银行信贷也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慎之又慎。

4.4.4中小房地产企业更容易满足我国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提供差异化的房地产产品来满足市场上不同水平的购房需求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点上,中小房地产企业更容易做到。因为自身资金实力小,产品规模势必不会很大,因此在产品上可以实现小规模、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况且,在寻求个性化、创新式发展的轨道上,大的房地产企业因为经营模式转轨所遇到的问题比中小房地产企业遇到的问题要大得多,从而使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房地产行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升级的主要带动力。

4.4.5中小房地产企业能够拾遗补缺,填补大企业

在区域市场上的剩余空间一方面表现在具体的物业类型上,大型房地产企业凭借其自身优势把目标锁定在高级写字楼、商业用房、别墅及高档住宅区等高利润市场,将中小企业排挤到回报相对低的中低档住宅市场。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上,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范围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几乎不涉足中小城市、县、镇。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存在填补了这一空白,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完整的房地产市场梯32度消费层次体系。

4.4.6中小房地产企业能够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根据经验的“二八原理”,从市场占有率角度看,目前即使像万科这样的大开发商,市场占有率也不过1.24%,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即使将来还有一批大发展商培育起来,这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也不过20%。而另外80%的市场份额是由中小型企业所占有,所以中小型企业大可不必担心。

4.4.7中小房地产企业是市场自由竞争的有利推动者中小企业的存在促进了各种形式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垄断造成的一些弊端。虽然在地区房地产市场上,大型房地产企业是价格的主导者,但众多中小企业竞争者的存在,使得大型房地产企业不得不考虑由于定价过高而可能引起的顾客分流问题,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房价的过快增长。

4.5实证研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就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实力差距相对并不大,因而对所有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进行研究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加上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数据很难取得,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有科学性的选取了陕西省汉中市三家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我国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且具有参考作用。

4.5.1企业背景

介绍公司一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开发资质二级,具有ISO9001、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房地产企业。公司党政工团机构健全,内设五个部门。公司员工总数1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开发建设管理经验。公司二组建于1995年,注册资金2100万元。内部设置六部三室三个分公司,是集开发修建、销售、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经营资格的二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司三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金2400万元,属国家二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司现有员工65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40人。公司下设工程部、销售部、企划部等七个部门,公司信誉良好。

4.5.2企业竞争力评价

按4.1、4.2章节介绍的理论和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经过数据资料收集、计算、整理,得到这三个企业竞争力指标数据表如下:33表4-8三企业竞争力指标数据表企业名称指标公司一公司二公司三总资产贡献率(%)10.5111.6310.02资产利税率(%)5.303.707.60区域生存能力资产负债率(%)64.7051.3856.80市场占有率(%)0.740.200.03流动比率(倍)2.411.293.05企业成长能力净资产收益率(%)14.1612.8414.01净资产增长率(%)107.45104.10106.32企业发展能力销售扩张率(%)融资成本(万元)107.5011.71100.209.69103.7010.34内部管人力资源管理0.730.600.67理能力企业创新管理0.510.290.31经营环境0.830.650.49社会责任感0.800.800.80外部适应能力消费者满意度0.930.870.84通过评价计算获得这三家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评价综合值及准则层评价值排名如下(表4-9、4-10):表4-9三企业竞争力评价准则层评价值准则层区域生存能力企业成长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外部适应能力公司一公司一公司一公司三公司一名次排序公司三公司三公司三公司一公司二公司二公司二公司二公司二公司三表4-10三企业竞争力评价值企业名称企业竞争力评价值竞争力排名公司一0.85921公司二0.76543公司三0.79362344.5.3结论从表4-9、4-10中可以看到,在准则层的评价值中,公司一的区域生存能力、企业成长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外部适应能力全部位居第一,这几项指标对房地产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实力强弱及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公司一最大优势在于其营销能力,从表4-9准则层评价值排名也可以看出,其市场占有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均排在第一位,其中有些具体指标(见表4-8),相应的公司一融资成本较高,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改善。另外两家企业的某些个别指标的竞争力可能比公司一强,但是由于各指标发展不均衡,最终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仍然相对较低。从表4-8可以看出,这三家房地产公司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企业成长和企业发展能力方面,具体指标体现的竞争关键要因是:产品与市场的控制和把握,营销能力的提高增大市场占有率,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