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企业债券

国有企业债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企业债券

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

1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的债权债务是企业在日常交易、事项中形成的一种权力义务。债权债务的发生一般直接与资金相关,企业的债权债务的变法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影响资产使用率,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息息相关。随着企业债权债务在企业资产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债权债务的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1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国有企业加强对债权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尽快地把流动债权变成货币资金,从而保证了企业有足够的货币资金用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另外企业加强对债权的管理,对债权进行信用期内和超信用期的债权分别管理,在对信用期内的债权正常催收,着重加强对超信用期的债权的管理,对拖欠时间较长的客户,要加强对其运营情况的跟踪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追回债权,可以减少坏账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债务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加强对债务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债务分为有息债务和无息债务。对有息债务,是一次借入还是分期多次借入,对利息支出的影响比较大。对无息债务,如果企业偿还债务的信用期限时间越长,企业就能利用资金进行更多的经济活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企业自身的融资成本,但也并不绝对是企业履行应付债务的时间越长,就越有益,如购买信用期内折扣销售的商品,如一个企业的销售政策为“2/10,1/2,n/30”,企业选择第10天付款的话,则相当把这笔债务做了期限20天,年利率为36%的短期投资。因此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就必须做好债务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企业资金效益发挥的最大化。

1.2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规范的债权债务管理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现状,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规范的债权债务管理可以防止企业通过债权债务的调整来达到虚增或隐去经营业绩,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如有的企业在完成当年的利润考核目标后,对超过部分的收入不再当年确认收入,而是通过往来账款来核算,以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规范的债权债务管理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业务,方便企业利益相关者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通过加强对债权债务业务活动形成的监督和管理,对债权债务业务活动的时间、金额、具体内容详细记录,特别是合同和借据等资料,一定要双方盖章签字的原件附在凭证后,以防日后对方赖账时可以作为有效证据。详细完整的债权债务信息记录,方便企业及时对债权债务的收回和支出,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

1.3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国有企业的重大项目决策是需要领导来决策的,为了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决策,就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时,就必须对项目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如果自身现金不足以支付,就必须考虑筹资结构、规模、方式和融资成本等内容,就必须加强对债务的管理,以提供项目的资金支持,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债权债务的发生规模在不断上升

第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越来越多,债权债务的发生额越来越大。第二,债权债务的关系更加复杂,三角债甚至多角债的关系普遍存在。第三,债权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债权主要以应收账款为主,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笔者对监管企业2017年度的统计报表中债权结构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末其他应收款占债权总额超过50%的有6家,其中比例最高的达90%。2017年末其他应收款占债权总额超过50%的有5家,其中比例最高的达82%。第四,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企业的债权债务账龄超过3年以上,一些企业的债权债务已成为坏账、死账。

2.2企业管理者对债权债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企业债权债务金额过大、账龄过长的直接原因是管理者对债权债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的债权债务没有指派专人负责。以国有企业为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评价的一个主要是指标,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达到考核目标,就会采取赊销的方式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达到目标利润,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债权。再者,由于对债权债务的管理没有纳入绩效评价,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也就不会过分的重视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没有指派专人对债权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债权账龄也就越来越长,发生不良债权的风险越来越高,造成资产周转率低下,资产利用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发展。

2.3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待完善

(1)信用制度管理不完善。企业为扩大销售,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但对客户信用档案管理不完善,对重要客户的资信变动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信用等级下降的客户仍按以前信用条件。对新开发客户,没有对客户的信用做详细的了解,没有建立信用保证制度,给企业的债权带来很大风险。(2)部门间责任划分不明确。对部门的考核中,对销售部门,销售收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对债权的问题不作为考核指标,因此销售部门认为自己只要负责销售,而对债权的催收等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财务部门认为债权是因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因此需要销售部门进行监督、催收管理,这样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脱必然会影响企业债权管理工作,企业对债权的控制工作也没有落到实处,没有指定具体的部门专人负责债权的工作,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账款。(3)重大债务筹资方案筹资规模不合理。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投资时,债务筹资方案不够合理,没有根据项目规划,拟订详细的债务筹资方案,明确筹资规模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在监管的国有企业中,就有企业在借入大额长期借款后,利用资金购买保本型短期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利率小于长期借款利率,如果企业能根据筹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筹资规模和筹资时间,就可以避免资金闲置,就能节省企业的融资成本。

3提升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

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甚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债权债务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债权债务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完善,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债权债务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债权债务管理工作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对企业债权债务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债权债务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对债权债务的发生严格把关,对债权债务的过程加强管理,努力做好债权债务管理工作,防范债权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

3.2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企业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很重要,必须严格规范财会部门的相关工作。财会部门应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确保企业债权债务核算准确,对债权债务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规范记录。财会部门的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完善和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做好了,有利于企业便捷、精准地调度与使用资金,可以有效避免债务违约现象。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重股轻债;资本结构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塑造融资主体

要改变债券融资相对滞后的状况,从融资主体的角度考虑就要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塑造企业债券融资主体。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同股同权同利”将使非流通股东从股权融资中获得资产增值的机会消失,弱化其股权融资偏好;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得以整合,此时企业会利用财务杠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债券融资的规模会大幅度增加。

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从理论上说,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不能脱离其资本结构状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普遍较高,为保证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对高负债经营的企业不能让其进入企业债券市场。对于财务杠杆率过低,也需要通过债券融资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要鼓励其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从优化资本结构的角度上看,我国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具有发债的潜力。对资产负债率低,而且业绩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这些企业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股权融资或债券融资,根据经营状况来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优化的目的。对现有上市公司负债率低于40%的企业,证监会可建议或要求他们发行债券继续筹资,而不是通过配股方式筹资。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除了作为股票市场的中坚,也应成为企业债券市场上的领头羊。

三、确立企业微观主体地位,完善企业破产机制

企业债券融资之所以能够发挥约束激励作用,是因为存在着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就要破产这一内在的竞争约束。如果从产权的角度看,企业仍是国家所有,企业的微观主体地位不确立,企业的破产机制既无法建立。在这种“企业是国家的”产权背景下,债券融资的管理激励作用形同虚设,甚而一些企业还本付息都成问题,这在制度上为企业逃避信用责任创造了空间。关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国有资产归作为整体的全社会的公众(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占有其剩余索取权,由政府委托其人经营。”这一产权制度是内生于国有经济,是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国有企业缺乏约束、低效率的性质以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行为特征。只要是真正的国有企业,就必然采取这一既定的产权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来搞活国有企业是一个悖论。事实证明,只要有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国有企业就无法生存。由于缺乏激励与效率是国有企业的制度特征,国有企业应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只能限于一些基础设施、公共福利部门。这不仅是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发挥有效激励作用的前提,也是其它竞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我国目前进行的股份制改革应该说已经为国有企业的退出做好了前期工作,因为它已将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以股份的形式加以量化和货币化。下一步措施可以考虑将国家股在公开市场上一次性转让,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离。这样才能真正造就一大批受市场竞争约束、有效率的融资主体。

四、重塑企业债券形象,降低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

第一,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维护企业债券的信誉,降低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第二,完善企业债券的等级评定制度,确保企业债券等级的评定可信可靠,使企业债券的等级真正反映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以此指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第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降低企业债券偿还风险的根本。第四,建立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及偿债基金制度。

五、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政府重视国债与股票发行,轻视了企业债的发行,对企业债券实行额度控制,债券发行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目前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政府要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

综上所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决策是一项非常严谨和复杂的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各种因素,顾及资本成本和财务杠杆利益,反映财务风险,正确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力争创造优良业绩,营造融资的投资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搞好计划安排,处理好筹资与用资增量与存量关系,提高筹资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降低资本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债券市场与企业融资选择互动关系分析》,《浙江金融》,2007(1)

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信用替代 信用屏蔽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一、 引言

从信用的视角来看,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同是信用产品,是应发行主体发展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向投资者筹资,承诺按期(或到期)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偿还本金的信用产品。由于发行主体未来经营状况、还款意愿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利息、本金的跨时间性,存在着持有者不能按时获得所应偿付现金流的潜在风险,面临发行主体违约(或债券风险增大)造成的信用风险损失。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在完美债券市场中,发行主体、投资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每个投资者都能够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债券产品不存在信用风险。但实际中的市场是非完美的,市场驱动下的各国债券市场中存在信用风险,其根源主要在于发行主体和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体来说,首先,发行主体出于某种自利心理,会向投资主体隐瞒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这可能造成投资主体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承担高于协定收益的风险;其次,由于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设计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就可能引发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将筹集资金投资在高于承诺风险的项目(或将资金用于利己的支出),使投资主体在持有期内承担过高风险。为具体分析两种债券信用风险的差异,本文将就我国企业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发行后公司债券收益率波动大于企业债券收益率波动的现象,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指出信用风险差异的根源,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二、 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区别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中,没有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之分,企业债券即公司债券。 在我国,由于区别于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特定历程,出现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两种信用产品。具体来说,我国经济转轨初期综合国力较弱、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占总数绝大比例的国有企业普遍盈利能力较差,进一步发展又急需资金支持,存在着较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为降低企业债券违约率,在政府推动下,发行了不是完全依靠企业自身信用,而是由政府(或银行)提供担保的债券信用产品,且仅允许国有企业发债筹资,这种企业债券实际上具有准国债属性。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这种信用形式的债券存在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金融发展的缺陷。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及为后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管理层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应市场需求,开始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自2007年年底开始,允许符合公司法规定的独立法人发行公司债券,截至2009年,这两种信用形式的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同时存在,共同为微观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以下对两种债券的差别做具体说明:

三、 发行主体信用差异对债券票面利率的影响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曾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直接表现就是债券规模急剧增长,但由于当时发债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很差,相关制度建设又很不完善,发债演变成了部分企业圈钱的惯用手段,且在取得资金后从事各种高风险投资活动。导致的后果是,大量到期企业债券无法偿付,部分发债企业由于信用观念差,恶意拖欠债务,赖帐不还。分析其原因有,第一,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失效,影响市场筛选机制发挥作用。企业债券作为一种信用产品,理论上买者与卖者将完全按照该产品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价值,并做出购买与售卖决定,交易能否达成以及在何种价格上达成应完全取决于债券条款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收益与风险、强制履行方式等。在市场筛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投资者对债券风险和收益的判断,不仅可以将具有潜在高风险的发行人拒之门外,降低企业债券市场整体违约风险,还可以允许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选择不同信用风险级别的债券产品,实现投资的风险、收益原则。第二,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企业的国有属性,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诱发了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机构投资者缺乏,对企业的监督主要是由个人投资者实施,但由于监督成本极高,经常导致个人投资者出现搭便车心理,监督效果非常不好。分析债券发行主体的情况,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由于产权制度不清晰、所有者虚位,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违约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因为一旦企业发生违约,常常会有主管部门出面协调,采取措施承担债券违约责任。

1993年以后,尽管随着《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企业债券的违约偿付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企业债券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严格的双重审核制度,发债主体依旧集中在一些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上。同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作了硬性规定,即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发行审核、利率限定等行政化控制可能是出于对信用风险的回避,欲将市场风险限制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但事实证明,国有属性的隐性信用担保和高度的行政化控制,导致了债券发行票面利率脱离了市场定价机制,使政府成为了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增大了系统性风险。

相比较而言,公司债券是依靠企业自身经营提供信用的信用产品。按照《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申请发行主体必须是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发行应当由保荐人保荐,保荐人必须按规定编制和报送募集说明书和发行申请文件,对债券募集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尽职调查,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字,声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托管人必须尽职的持续关注公司和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实施对影响债券持有人重大权益的事项进行监督;发行主体必须定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发行债券必须经资信评级机构评级,并且信用级别良好。发行主体的明确、保荐人、托管人、定期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制度的引入,建立了有效的融资人、投资人、监管方权责地位的市场化制衡机制,不仅用市场化的手段满足了融资方的需求,提高了保护投资人权益的力度,使监管方的监管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而且使长期以来发行主体依赖于国家信用(或银行信用)发债,将风险转嫁到国家,增大金融系统整体风险的局面得到了校正。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判断所投资公司债券的风险和收益,做出投资决策,践行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截至2009年,由于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发行主体信用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发行票面利率存在明显差别,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行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发行票面利率数据,具体差别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所有已经发行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中,10年期发行票面利率相差不大,5年期发行票面利率相差1.5百分点;具体分析部分行业5年期的发行票面利率,除房地产行业外,煤炭采选业、钢压延加工业、综合类等行业的发行票面利率中,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票面利率相差均超过1.5个百分点,尤其是钢压延加工业,其发行票面利率相差超过了3个百分点;由数据分析可知,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整体上低于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债券信用由于企业国有属性而得到了提升,降低了债券的违约风险,但这可能导致企业债券信用风险转移积聚,使国家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债券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作用,使企业债券定价脱离了市场定价环境,造成票面利率过低。

四、 发行主体信用差异对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发债许可由发改委审批的企业中,除已按照公司法规定改制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外,剩余部分仍然为国有企业。对于发行主体仍然是国有独资的企业来说,其提供的信用中仍然存在由国家信用替代本应该由发行主体自身提供的信用,这种信用形式依旧为发债企业提供着隐性担保,其模糊了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信用风险差异,使不同信用风险产品的市场筛选工具“信用替代”失效。对于已改制但其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份仍占有部分或相当大比例的发行主体来说,由于国有属性和过去准国债性质的企业债券的信用屏蔽效应在时间上的持续性,许多投资者还沿袭以往的惯性思维,认为国家会在这些公司不能偿付债务时,代替违约公司履行偿付义务。这些错误的认识造成了企业所发行债券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由于担保方式(显性或隐性)不同,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波动也不同。由于政府信用的作用,企业债券在经济繁荣、萧条阶段的波动幅度均小于公司债券。即便是在同一周期的不同阶段,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两种债券指数的影响也有差别。本文统计了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上证企债指数与公司债指数月收益率的波动数据,并以上证A股综合指数收益率数据作为经济基本面变化参照指标,以此来分析在不同经济状况下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收益率的波动情况。具体见图:

由图可知,两种债券指数收益率同时受股票指数收益率波动变化影响,当股票指数收益率振荡时,公司债券的收益率振幅均大于企业债券收益率振幅,且收益率变化受基本面变化影响较企业债券更为敏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类债券的信用基础不同,影响了各自的信用风险,从而导致了收益率波动差别。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上文分析可知,就发行票面利率而言,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票面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从发行后市场收益率波动来看,企业债券收益率受经济基本面变化影响明显小于公司债券。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制度建设不完备,造成投资者无法及时判断债券风险,影响市场筛选机制发挥作用;(2)发行主体产权不清晰,国有属性模糊了不同企业债券之间的信用差异;(3)发债企业(或管理人员)违约成本过低,容易导致债券筹资工具的滥用,诱发道德风险;(4)发行制度中的管制措施,影响了债券供求,抑制了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建设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借鉴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制度建设。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减少投资人监督成本,通过及时的信息披露机制、制度建设,使投资者能够及时、正确的了解、评估所投资债券的风险,利用信用替代机制发挥投资者筛选作用,减少或降低信用风险;(2)完善市场化制衡机制,提高市场化监管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融资人、投资人、监管方权责地位的市场化制衡机制,使发债主体(或管理人员)蓄意违约后必须承担的损失高于其不违约收益的减少,以此来促使发债主体方加强公司治理,提高盈利能力,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惩戒威慑力,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3)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主体风险管理水平。投资主体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既是降低债券违约比例的基础,也是提高债券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关键。通过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使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更加成熟,以此来促进投、融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Thomas E. Copeland等:金融理论与公司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第4篇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评估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

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还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并把立足点置于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基础研究领域,使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这也将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资本结构优化第一功能”的观念?企业债券融资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以“资本结构优化功能”代替“融资”功能,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观念?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外源资金来源中,首选应是发行企业债券,其次是申请银行贷款,再次是发行股票?而我国目前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金融发展战略混淆了股票和债券两个资本结构优化功能完全不同的券种,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影响很大?建议要切实树立“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债券市场为主,信贷市场为辅”的观念,也即“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的观点,以便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三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观念?一些学者主张比照国外某些国家企业债券市场与GDP的比例关系来确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如按美国的比例计算,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5万亿元以上;如果按德国的比例计算,则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笔者建议,应通过合理测算我国GDP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投资者资产需求结构变化等指标,确定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合理规模空间,并以此指导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的实践经验?四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市场,也须在市场中得到消化,没有风险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和消化,正确对待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要合理树立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观点,并正确确立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即市场的风险要由市场主体承担,而不应该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通过以上观念的转变,政府管理企业债券市场将会有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新局面的出现?

二?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债券的利率?期限?还款方式以及能否顺利发行?到期能否及时兑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及发行的成败?投资者判断某种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最重要的依据?国际上著名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公司的每一项评级结果都深入人心,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信评级制度,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管理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收费和对评级公司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评级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培养具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提升信用评级的运作质量?

三?改善债券结构?活跃二级市场,提高债券流动性

企业债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改变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期限固定?利率固定的局面,适时推出利率浮动?期限灵活?附有不同选择权等新的交易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30年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债券的品种设置,要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又要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企业的筹资需求?

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流通市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拓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采取做市商制度和柜台交易来解决?为了活跃我国的企业债券的交易,还可以考虑使用新的债券交易方式,如:债券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回购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等?

四?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对企业债券利率都作了严格的限制,使得债券在发行时缺乏价格弹性,不具备明显的投资价值,阻碍了企业债券的正常发行,应逐步实现债券定价的市场化?市场利率是在一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下由借贷双方在资金市场上既竞争又协商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利率?此种利率能很好地体现竞争原则,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供求状况及自身资信条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而不能由行政计划来确定?要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浮动利率起始于2003年的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10亿元企业债券,当时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企业债券发行困难问题,上调幅度为100个BP,其后,17亿元的“03苏高速债”?50亿元的“03网通债”?40亿元的“03华能债”?50亿元的“03国家电网债”得以陆续顺利发行,在极其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债券的发行节奏得以明显加快,浮动利率成为我国企业债券的主要定价方式?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利率是以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呆板的利率规定为基础,由行政手段作为最终决定力量进行的窄幅浮动,具体操作方式是发行人和利率主管部门讨价还价,而不是市场询价,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都非常落后?为此,建议在我国银行存贷款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过渡期内,允许企业债券利率扩大浮动空间,在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内浮动,人民银行只规定利率浮动的上下限,具体的利率由发债企业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逐步形成光滑的企业债券收益率曲线?

五?改进和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就是由政府推动的,许多政策的出台都完全由政府本身的意志决定?企业融资在本质上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由投资者?企业和市场中介进行选择?大多数国家,对企业债券发行采用发行登记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制订严格的标准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目前我国对企业债券发行采取规模管制,1998年颁布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会同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内审批?中央发行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地方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会同同级计委审批?”严格的审批是发行企业债券的第一步,能否成功发行还得看是否列入年度计划的额度中?这使企业债券发展速度直接受制于国家事前确定的规模,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其融资行为,降低了企业的发债积极性?

六?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较,符合债券融资条件的国有企业更愿意从银行贷款,因为银行贷款成本低于企业债券成本?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利率一般都超过同期储蓄利率,加上发行费用,发行企业债券比贷款多承担20%左右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银企约束关系仍很“软化”,对银行而言,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商品化为基础的信贷资金借贷运行机制,资金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仍然存在;对企业而言,向银行借款无论是借款应具备的条件,还是到期还本?按期付息的“软化”约束,都使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发行企业债券小?因此,在企业负债经营中,企业首先想到银行贷款?

直接融资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就债权融资来说,缺点是融资企业需按事先约定期限还本?付息,具有法定的偿还性和严格的期限性;优点是企业的股权没有增加,如果企业运营得好,股东可以获取更多收益,且发行债券花费时间短,费用低,市场监管比较宽松?就股权融资来说,缺点是企业的股权增加,原股东的股权受到稀释,在收入相等的情况下,股东的收益下降,且从企业改制?上市辅导到股票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市场监管比较严格;优点是企业没有还债压力,企业可以根据年度盈利情况实施分配?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量比通过发行股票融资量要大得多?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愿意发行股票,而不愿意发行债券,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企业认为,股票融资既能显示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显示决策层的政绩,而债券融资则是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表现,无形中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由此造成企业的直接融资严重依赖发行股票,直接融资方式单一,股市扩张过快,企业债券市场受到股市的强烈冲击?

国有企业重银行贷款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轻债券融资,监管机构可通过改变以往对企业的考核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考核企业的利润指标,而要将国有股权稀释的因素引入指标考核体系,另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也要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准确选择融资方式,而培育公允的评级机构是促进和发展债券融资的前提?

七?不断改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环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积极调整金融政策?调整束缚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合理的货币政策,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建议实施中性财政政策,减轻国债市场对企业债券市场的“挤出效应”,逐步降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有利于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并有利于控制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乃至逐步消化我国以前出现的财政赤字规模,进而降低我国财政风险,提高我国财政运行的质量?要积极调整税收政策,消除税收歧视?要比照国债利息免征税的规定,对投资企业债券的投资者的利息收入,要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以免出现企业债券和国债之间的收益倒挂现象,用税收杠杆来保障“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崇敏.论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2]易琮.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探[J].财会月刊,2002,(3).

国有企业债券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 并购 融资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迟缓。在并购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是通过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企业通常以首次上市公开发行时募集的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或是一些业绩较好的企业通过配股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为并购做准备。但是我国企业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规定都比较严格,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因素不容忽,这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发展。导致了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利用上述手段进行并购融资。

2 贷款融资应用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维持与扩大生产的正常经营所需,很难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银行借款所融资金不能用于股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一般只能用于非上市企业的并购或只能用于收购国家股、法人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并购贷款常常需要提供担保或需要贷款企业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能发放。再加上贷款利息比较高,使企业难能负担此项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3 债券融资比例小。在我国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有企业才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影响一般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因素有,一是发行债券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往往导致资金筹集与需要的时间上不搭配,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决定了发行人选择的局限性和筹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发行债券的严格条件将许多国有企业拒之于债券筹资的门外。三是债券筹资难以用于并购支付。我国对债券筹资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股权并购涉及股票买卖,因而该条款限制了为股权并购而发行的企业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4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股权并购也属于股票交易范围之列,因而就限制了银行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的行为。而债务性融资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这些规定都对债券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大,高风险下没有高收益的预期,企业债券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债券交易不如股票交易活跃,因而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5 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的并购行为均由政府机构操纵,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政府的干预,不同的企业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面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轻,而另外一些企业有可能会有相对较重的融资压力。这一方面阻碍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并购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抑制了企业并购融资的内在冲动。此外行政控制等非市场手段的应用,也很难保证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资金支持。政府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而并购后的资金支持及企业运作往往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整合效果。

二、国有企业发展并购融资的建议

1 拓宽融资渠道。内源融资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首选,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一方面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另一方面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国有企业并购中,应尽可能合理地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资金,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利用企业除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产权置换或产权出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而且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某些领域退出,收回债务等等,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在保证并购企业控制权并保证每股收益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换股并购。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收购价格被高估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获得目标企业管理层支持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大规模的并购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急需扩张的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公开发行的条件,利用换股方式进行并购运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再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借款和发行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选择这种融资渠道应综合考虑融资规模、期限、成本,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如果最佳资本结构要求采用权益融资,那么就采用发行股票。否则应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再考虑发行债券。

2 发展利用创新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在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垃圾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融资工具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应用很少,有些并购融资工具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等尚不完善,但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手段,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明智选择。

(1)股权租赁。股权租赁是指各类投融资主体作为联合收购者,与收购方合作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投融资主体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收购方,以完成并购。对收购方而言,股权租赁可简单归结为出售一租赁一回购。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以减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投融资机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股东,不以长期控制股权为目的,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