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文化管理

安全文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文化管理

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第1篇

一、完善HSE体系,实施HSE文化管理。

安全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安全活动文化。它包括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危害识别与评价、安全标识标牌和个体行为。

完善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是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树立员工HSE理念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树立科学的HSE价值观,实施HSE文化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企业在组织、管理、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是积淀于企业及其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安全理念、行为和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宣扬和推介,是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和灵魂,贯穿于企业安全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各阶层安全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基础。

二、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内在联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起主要因素的是人。人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上,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环境的改变、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环境、设备状况的改变,不仅要有必要的安全投入,还要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制约,管理与操作要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实现。

精神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增强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追求。大多数油田以“诚惶诚恐知敬畏”,使员工在安全观念上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使员工知道自己该敬畏什么。

物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劳动条件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来满足员工追求的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合理的安全奖励机制,来满足员工追求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激励员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三、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责权分明,在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第2篇

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既肩负着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管理方面举措的职责,还要落实和执行举措,承担着单位的安全管理、生产经营、队伍管理等责任。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业务能力,既是各煤业公司决策的执行者又是生产一线工作的直接指挥者,更是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有传统粗放式、高压式、说教式、经验式、亲情式管理状况。在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认识存在盲区、误区,甚至不认可,认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可不要的现象,很难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明确:取证优先,其次才是学习煤矿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煤矿安全管理知识,希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但由于课程内容过于传统,考试题库中的试题理论性较强,再加上教师授课水平所限,使学员失去兴趣。煤矿安全管理首要是人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装备、培训”并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先行,让员工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发生质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激发这些关系到煤矿安全的“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核心骨干的学习兴趣,真正学到煤矿安全管理的精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学以致用,运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改革和创新煤矿安全管理的课程设计,要丰富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融入新鲜知识,要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融入煤矿安全管理课程中。

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岗位来说,是最能引起全体学员共鸣的一门课。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课程内容是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意义、认识的误区、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经验等。鲜有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且理论性较强,适用性较差,有取证优先、应付考试之嫌。课程不再进行改革创新、充实新内容,老师若再照本宣科,势必引起学员的抵触,起不到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效果,背离了安全教育培训初衷。为了使煤矿安全管理课程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更强,对课程内容改创新革势在必行。

2课程设计

在煤矿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中,应将其与基层单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宣贯,让课堂成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宣贯课堂。很多企业“三分制度,七分执行”,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执行。企业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可是基层真正践行时却大打折扣,到基层得不到真正的践行,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干部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文化建设,没有了解它在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利用煤矿安全管理课堂对学员进行宣贯和培训。

大胆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煤矿主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专职教师,聘用热爱培训工作、有一定授课技能、有多年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干部为兼职教师。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又拥有对煤矿熟悉、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有一定的认知,专兼结合,这样便于进行交流。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教师有的是煤矿培训科的,有的是科室或区队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文化管理的认识比较薄弱,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而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则给参培学员一个全新的面孔,送来新鲜的、温馨的文化气息,让参培学员更乐于接受,使他们清楚了解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内涵,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融入到煤矿安全管理中。

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员互动。这是课程必须的环节,但由于选题所限,很难真正“动”起来。很多课程也都实行了互动,因此,要认真选取不同系统安全案例,让参培学员走上讲台当老师,由被动变主动。学员们来自不同的系统,让他们针对各自系统的案例去分析、讲述,对此非常感兴趣。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把这方面的课交给学员,把讲台留给学员,让他们充分互动起来,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每个系统的学员都选一个代表,如瓦斯防治、顶板管理、机电管理、探放水管理等,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安全管理经验,让他们去谈经验、去点评。学员当上老师,被动变为主动,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让经验分享,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的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将煤矿企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通过制度的确立和流程的完善,体现在煤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团队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规范员工行为、企业行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是管理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通过本质安全文化的力量来使企业战略更具理性,内部管理更显章法,员工工作更富活力。管理的关键在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对煤矿“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管理者进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培训,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煤矿安全文化事故案例等进行分析,使学员真正了解本质安全文化的作用、意义,以及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认知、认可。郑煤集团明确提出工作目标以“1356”为工作重点,在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中,树立一个理念,牢固树立“零事故、零容忍”,“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带着感情抓安全,凭着党性、良心及职业道德抓安全,坚守安全红线和底线。

4结语

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煤矿;安全管理

0引言

煤矿本身存在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性比较大,它主要是由煤矿作业现场复杂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安全生产因素所致。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可以说是国家及各家煤炭生产企业所抓的最重要的生产和管理环节。近几年,在大力强调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积极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整顿和安全管理,所带来的结果是煤矿重大安全事故数量逐年下降的喜人成果。但这并不代表目前中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已完全没有问题了。当前全国各地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依然需要积极加强煤矿作业的安全管理建设。新时期,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相互融合。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建设的落实,必须确立基于安全文化理念的煤矿安全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贯彻落实到煤矿安全管理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1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煤矿的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及各企业最关注的部分,因为它的高危性质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但从建国以来,各类煤矿特重大安全事故屡屡频发,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更是几十亿,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地煤矿企业的资质差异比较大,不少煤矿的安全生产都面临着机械化水平低、煤矿生产的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备及煤矿生产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差等诸多问题。与美国等欧美国家将每百万吨量级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3以下的水平相比,中国的百万吨量级煤矿死亡率为2.60。可看到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过去10a,重大煤矿安全事故接近每天0.6起,这一安全事故发生率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而对中国近十年的煤矿安全事故进行梳理,追究其发生原因,能看到煤矿本身的安全管理建设不力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必须积极完善对煤矿作业过程中人的安全行为操作及对人的安全保障等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

2加强煤矿安全文化的培育

2.1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育

安全管理理念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它并不是适合直接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它是一种能持续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行为理念,能对煤矿管理人员及矿井作业人员的思想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理论先导,让煤矿管理者及工人能确立“安全作业““安全第一”等思维意识,并通过理论指导其工作实践,形成安全高效的工作模式。通过在矿区明确安全管理理念,让煤矿的生产能时刻在安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有序开展。

2.2加强风险防范理念的确立

矿区作业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明确“安全作业”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除了要求矿井负责人及工人能在作业过程中时刻把握安全作业流程,规范自己的作业行为,最重要的还必须确立风险防范的安全管理理念,即要求矿井负责人能时刻对矿井作业过程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清晰判断,且要明确各类风险的危险性,在与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就风险的危害性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要求负责人必须具备能准确识别和预判各类矿井作业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自身风险防范理念的确立。

2.3加强对思想隐患的排查

对于煤矿作业来说,除了要加强矿井的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即加强对矿井作业人员思想动态的了解,及时了解和发现其可能或已出现的会影响其正常作业的各类思想问题,将其作为影响矿井安全作业的思想隐患来进行组织排查。加强对思想隐患的排查,首先要对矿区各负责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思维等方面的思想隐患进行排查;其次,要对矿区工人的思想转变进行了解,在发现其存在思想隐患后,要及时组织工作小组帮助其进行思想疏导,让其重新明确对矿区安全作业重要性的认识。此外,还应积极完善对矿区人员的思想考核体系,将思想隐患作为其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对矿区人员思想状况进行及时掌握,认真对整个矿区员工的思想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加强对矿区人员思想隐患的排查,还应将思想隐患可能引起矿区安全事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下大功夫对那些可能影响矿区安全生产的思想隐患进行集中整治[2]。

2.4加强矿区人员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育

矿区各类安全隐患不仅需依靠相关的组织检查,更多地还必须依靠矿区员工自主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通过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自主自觉地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加强对矿区人员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这几方面来积极推进:a)要加强对矿区员工形成安全责任意识的主动引导,引导其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矿区作业各类不安全操作的危险性进行明确,组织矿区员工召开对已出现的各类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专题分析的例会,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来加强矿区员工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完善,积极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b)应将矿区员工的自主安全责任意识纳入到员工工作绩效考核中来,通过与自身工作成绩相挂钩来进一步强化员工对安全生产及自主进行安全隐患检查的责任意识,在全矿区营造安全责任意识的管理氛围。

3加强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建设

3.1加强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

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建设,还必须积极构建矿区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矿区作业各个岗位风险源及对各类安全隐患危险性的辨认,加强对矿区安全风险系数的评估,以此来为矿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风险管理基础。具体来说,加强矿区的风险评估管理:a)要对矿区各个工作岗位尤其是矿井作业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认。目前,由于煤矿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及矿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部分矿井作业人员很难及时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准确识别,对矿井的安全检查工作也大多只是走走程序,流于表面,并没有认真仔细地对矿井安全状况进行及时检查,进而也就做不到对安全隐患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加强对矿区安全风险的评估,应首先加强矿区员工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对作业现场的各类安全风险的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借鉴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应定期组织专家与矿区作业人员进行识别危险源的讨论会,同时还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际的危险源识别的实践活动;b)要在全矿区推进危险源辨别的业务活动,组织每季度的业务部门的安全风险评估会议,对矿区的矿井作业区,机电、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确立来保障煤矿安全作业的有序开展[3]。

3.2加强对煤矿安全行为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建设,应明确以完善矿区员工的“行为安全”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各类不安全行为的防范和控制来降低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说,应从这两方面来加强煤矿安全行为管理体系的建设:a)加强对矿区员工操作行为的观察,同时加强与矿区员工的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状态及业务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矿井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的观察,对作业人员不能按照标准作业流程的不安全操作行为进行明确指出,并通过认真沟通来让相关作业人员能主动对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对矿区员工作业行为的观察,应按照科学的规定,对其岗位职能是否落实、具体操作流程是否正确、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多方面来进行考察。要树立既规范又人性化的观察和沟通机制,让员工能自发自觉地接收这种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得到好的观察和沟通效果;b)要明确矿区的工作责任制度,加强对不安全操作行为纠察惩处机制的建立。对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不安全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建立规范化的不安全行为纠察管理体制。通过体制管理来规范矿区作业行为,以达到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效能的目的。

3.3加强对矿区的安全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加强对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还应加强矿区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要构建班组、区队、矿区三级管理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a)应积极建立矿区各部门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矿区安保部门、行政后勤部门、矿井生产部门各部门的安全绩效考核。具体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还应明确各个安全绩效考核指标,对矿区的安全事故责任、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隐患风险源辨别等多方面的内容来加强对矿区安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b)应通过科学的安全绩效考核方法来对全矿区的安全管理成效进行精准考察。一般可采用区域考核法加强对矿区安全生产结果的效能管控,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安全绩效进行分析、总结,计算出全矿区的安全绩效成绩,以此来测算出矿区安全生产的成效。并通过对各个部分安全绩效测算数据的分析来定位影响矿区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能对症下药,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解决[4]。

4结语

基于安全文化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首先构筑起矿区的安全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矿区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广华.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9):34-35.

[2]武四伟.如何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1.

[3]栾颖娜,郑云娟.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与科学理念[J].经济师,2014(1):225-226.

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国家注重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对安全文化的建设,但是,有的企业却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进行建设,只因为这样能节约不少的时间去进行生产,可以让企业赚取更多的资金。安全文化建设虽然重要,但是企业并没有给安全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舞台,因而,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急需进行。

1.2 安全管理在企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企业内频频出现安全问题,安全已引起国内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所以,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与之前相比,已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无法达到国家对安全管理的要求。

2 为什么要对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

2.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意识具有能动性,当企业加强了对内部的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内部人员也会渐渐地拥有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这种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会给企业人员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企业人员就会不自主进行安全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可以减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保证了企业人员生命的安全。

2.2 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随着企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安全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企业加强对自身的安全管理,能促进企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拥有安全的环境,因而,企业要进行安全管理。企业进行安全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人员按照安全守则行事,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最终,能够把企业变得和谐、安全,企业员工不会为了生产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3.1.1 安全文化建设范围太过广泛,没有针对性

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忽视了不同的生产环境需要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应有所不同的这一特点,所以,导致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度缓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1.2 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与生产过程相适应

有的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引进先进的安全文化,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对引进的安全文化进行修改,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文化建设失败,企业和员工都不能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确保安全。

3.1.3 安全文化建设不灵活

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不同的生产部门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不一致的这个特点,导致所有的生产部门应用同一个安全文化,使得部分部门还是不能得到相应的安全保障。

3.2 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安全管理过程受阻碍

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人员不能很好地执行企业指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因为企业人员的个人因素,导致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另外,由于企业的每一个人员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的要求不一致,使得安全管理大多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贯彻落实。

3.2.2 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的观念

当企业已经制定了一个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之后,然而,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就不能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导致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同虚设,因而,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不断发生。

3.2.3 负责安全管理的各个部门不能协同合作

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一旦企业的决策部门针对安全管理做出决策时,因为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所以,由于理解方式的不同,执行部门不能按照决策部门的决策意愿进行安全管理,导致安全管理滞后,最终发生很多糟糕的事情。

4 如何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

4.1 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4.1.1 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要有侧重点

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在企业的大环境下制定一个安全文化建设,但是针对安全问题严重的生产部门,要加重该部门的安全文化建设,以此来确保每个部门的安全问题都会相应地减少。当企业引进先进的安全文化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对引进的文化进行修改,使得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内部的生产情况相适应,让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降到最低。

4.1.2 安全文化建设要有灵活性

当企业引进安全文化时,要对引进的安全文化进行修改,使得各个部门都能拥有与自身安全问题相适应的安全文化。当企业自创安全文化时,要针对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安全文化,确保安全文化灵活地在企业的安全问题上发挥作用。

4.1.3 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

企业建设企业文化不是流于形式,是期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文化最终要融入员工的工作理念当中,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员工的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应该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在讨论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个人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对企业的看法,包括对企业目标、宗旨、企业文化建设等的观点,从而使领导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融入员工的观点,从而使企业文化在建成后,得到员工的认同,并使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提高凝聚力,为企业多付出一些,与企业一同成长发展。

4.2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4.2.1 排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阻碍

对于不同的企业人员,他们对生产的需求不同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在安全问题上,企业必须统一对人员的安全要求,保证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4.2.2 让安全管理人员拥有正确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聘请拥有先进管理观念的管理人员,该管理人员必须明白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安全问题进行管理,力求降低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的发生次数。

4.2.3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企业在执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在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中,各个部门要有沟通的渠道,来了解彼此对安全管理方法的看法,不同部门要相互理解,力求找到合适的安全管理方法,争取让每个部门都达到满意。进而保证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

5 总结语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因而,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最终让企业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和工作人员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国强.浅谈监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及作用[J].建筑安全,2011(8).

安全文化管理范文第5篇

2005年4月,作为临危受命的酒店新任总经理,笔者吸取开业以来安全危机教训、总结经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采取创新营销等多种有效措施重塑酒店形象的同时,专门把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创建酒店安全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提上议事日程。种种努力,终于化“危”为“机”,酒店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迅速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年接待各类会议、宴会1000多次,不仅使酒店很快走出了困境,而且经济效益连续两年以2位数递增,迎来了酒店自开业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

居安思危,酒店经常遭遇五种危机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在治安、消防、公共卫生、刑事犯罪等方面的安全事故不断上升,而且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这给酒店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怎样抓好酒店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酒店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多年的酒店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酒店危机的产生不外如下几方面:

治安危机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黄、赌、毒、绑架、盗窃等犯罪活动往往容易在酒店等公共场所发生,加上个别酒店的管理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酒店综合安全工作未予以足够重视,使酒店较易成为发生各类治安事件的地方。对此,酒店如果疏于防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危机”。

建装危机

酒店在建筑施工、装修、设备安装等方面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会产生火灾或易燃易爆危险品渗漏等事故;酒店的广告牌、玻璃窗等重物脱落、电梯关人、警示不明、客人对部分设备使用不当等,都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类事件不可小觑,因为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餐饮危机

酒店的餐饮工作如果管理不严或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客人不满甚至导致食物中毒等危机。

服务危机

如果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基层服务人员因培训不够或应变能力差,处理旅客纠纷不力,就很容易造成服务危机。

媒体危机

目前是传媒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突飞猛进,使酒店一旦发生任何事故,如果未能及时妥善处理,便极易陷入媒体危机,既而带来声誉和形象危机。

除了上述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酒店危机,不同地区的酒店还可能遭遇地震、海啸、山洪、战争等不可抗力带来的危机。酒店危机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强、时间短、不易被事先察觉等特点,如果防范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酒店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形象受到重大损害,严重的还将危及客人的生命。

未雨绸缪,危机之前须有预案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在酒店的危机管理体制中,责任是中心,权力和利益是支撑,它包括对可能引发酒店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害的人和事进行监测、防范及处理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各种处理预案,居安而思危,未雨而绸缪。

为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制度性地对酒店员工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学习,制定了防范治安、火警、食物中毒、服务过失、自然灾害、媒体危机等多种易发性和突发性应急预案,每年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让所有员工对酒店“危机”都能提早发现、提早报警,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对酒店安全工作的规律性有更好的把握力、洞察力和推动力,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旦酒店出现危机苗头,相关员工要能及时发现、上报并及时发出警报,清楚各级人员的分工、职责和工作程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谁处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要点和原则,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果断地采取措施,战胜“危机”。对此,酒店在与政府安全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同时,还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与酒店签订包括消防、卫生、财产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出现违规情况,执行“员工出错,领导有责”的管理连带责任制,从而强化管理者的危机意识。

对酒店管理者而言,危机处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危机公关”。简单讲,就是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第一时间和媒体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对话,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告诉社会公众发生了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防止任何不利因素的蔓延和扩散,增强社会公众对酒店的信任感,促使社会形成对酒店有利的舆论氛围,避免引发舆论的“围攻”和谴责,防止进一步引发酒店的公关危机。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注意把握危机中的“机遇”,通过严谨、大胆的策划,使危机成为酒店新生的转折点。

只有人人、处处、时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各种危机处理预案,才能使酒店在面临突发事件能迅速有效地解决,消除负面影响,避免或降低酒店损失。

“一二三”:酒店安全三字经

酒店安全是酒店成功经营的首要前提,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全面创建酒店的安全文化,是酒店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根据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如下安全文化体系:

“一二三”理论:酒店安全文化的基石

“一”是一个理论核心,即坚持“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的理念,把握安全工作规律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是两个关系,即“安全与政治”及“安全与法律”。政治不是喊口号、表忠心,而是维护酒店安全运营的大局,确保酒店对旅客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安全保障;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酒店安全运营的根本保证,为此,酒店要与公安、卫生防疫等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接受相关专业部门的具体指导。

“三”是三个关键安全点,即“资产安全、人员安全和服务质量安全”。其中:资产安全包括流动资产安全、固定资产安全和无形资产安全。酒店流动资产安全是指酒店流动资金的安全,以及要防止盗窃、诈骗、抢劫事件的发生等内容;固定资产安全包括酒店电梯运行、炉灶电气、煤气管道漏气、抽油烟管道积油等设施设备的运作管理安全,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无形资产安全是管理者要有维护酒店形象和声誉的明确意识,避免或减少损害酒店形象事件的发生。

人员安全包括客人安全和酒店员工的安全。客人安全包括酒店入口控制、电梯控制、客房过道安全、客房安全、客房门锁与钥匙控制、财物安全保管、行李保管、伤病处理等内容;员工安全包括保护员工的个人财务安全、保护员工免遭外来的侵袭以及为员工提供良好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内容。

服务质量安全是客人的最基本需求,酒店必须保障每位入住客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每个服务细节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酒店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依托“一二三”,创建酒店安全文化

创建酒店安全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酒店全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于未然,提升酒店应对安全事件的水平。为此,我们依托“一二三”安全理论核心,在酒店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如下一些切实的工作:

首先,酒店的安全文化取决于领导者的安全意识,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领导很难去建设酒店的安全文化。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引导。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要有一种在管理中的“婆婆嘴”和在执行中的“刀子心”,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与环境,使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其次,大力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终点将落到每位酒店员工的身上,因此,酒店员工个人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修养的提高,是酒店整体安全素质提高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把安全文化教育结合进员工的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例如举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技能大赛、技巧运动会,外派员工参加安全知识大赛等;同时通过分批或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工程、消防等重点酒店岗位的员工外派学习持证上岗;组织酒店管理人员接受消防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在企业内刊或板报开设专栏开展全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员工全面了解危及酒店安全事件的种类、产生原因、特点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了解酒店危机防范及各种管理预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演练。

再次,大力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工作。有了酒店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实际措施,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此在横向方面,我们不仅将安全监督和检查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还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机地列入大堂副理周报、质检周报、消防治安周报等“周报”制度中。这些周报既有对服务质量安全的监控,也有对酒店设施设备、人员操作安全的建议,各周报互相监督执行,并有总经理办公室专项督办落实整改情况,避免了因个别员工的工作疏漏影响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有效地提高了酒店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在纵向方面,在安全管理中酒店形成了基础管理、部门管理、检查督导三级纵深督导体系。在基础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质检小组检查、反馈、落实安全工作情况。对于特别事件或经总经理批示督办的事件由酒店总经理办公室组成督查组严查处理和予以整改。

最后,将安全文化融合于酒店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酒店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而是应该在酒店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酒店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并能够使客人切身感受到酒店这种安全文化存在。

总之,在现代酒店经营中,时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积极创建酒店安全文化,形成安全防范网,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把事故消灭在苗头,是确保酒店安全生产、做好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