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廉洁文化典故

廉洁文化典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廉洁文化典故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1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五(四)班的潘思奇,我演讲的题目是(熟读三字经,学好真本领)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读了《三字经》,在如何对待读书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的我们,不懂得自己应尽的本分,好好儿读书,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的学业的征途上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进入社会为长大有所作为而打好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中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玩乐有度,不忘学习的根本。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读史尚得考史进而考实,我们更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在学习上来半点马虎,马虎就是捏着自已的鼻子哄眼睛。

一开始学这些的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我很不喜欢,后来读得多了,书里又讲了它们的意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越来越喜欢三字经了,高兴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背上几段,现在《三字经》成了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长,陪我长大。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2篇

古彩作为景德镇陶瓷的优秀传统技艺之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一次展会上,著名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这样讲道:“景德镇不能没有古彩。”可见,古彩艺术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它的成长、发展期,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喜爱。在现代陶瓷艺术界,古彩是被公认为与书法、京剧、中医、武术齐名的“国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2 古彩艺术概述

古彩,又名硬彩,是从康熙五彩发展演变而来的釉上彩装饰艺术,它具有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的特征,故称硬彩。从古彩艺术的视觉感受来讲,古彩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古彩具有极强的点线面结构特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如线描方面,古彩线描刚劲雄健,“铁画银钩,力能抗鼎”厚重而富有力度。古彩色彩正如张志安教授早在1956年那副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古彩班拟写的绝妙对联那样“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古彩的色彩具有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本质地来讲,古彩是对矾红这种颜料的精妙应用,红色在中国民俗里象征喜庆、吉祥,红得到位,绿得深沉,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民族味;[1]形象加工变化,花鸟鱼虫富有装饰味,人物富有年画味,树石富有园林味;画面均衡圆满,常用满地、通景、开光等构图形式,边角、地皮、斗方,讲厚重,画面讲究满,这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敬业精神的最佳表现。

品味古彩艺术,就是解读陶瓷艺术中的人文情怀与文化涵养。从古彩内在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来看,古彩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民族情结,其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作为吉祥瑞气题材在古彩装饰艺术中多有应用,祥瑞题材一直是传统古彩的主旋律,也是古彩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永恒主题,契合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善美的精神诉求;引用彩头、融入典故――彩头如富贵高寿、富贵万年、修身求寿等,典故如忠孝节义、道德才志;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如春牡(富贵)、夏荷(和合、廉洁)、秋菊(知足)、冬梅(是福),顺着春夏秋冬读,“富贵和合,知足是福”,如果春秋、冬夏读就是“富贵知足,廉洁是福”;[2]似与不似、意象造型――古彩艺术的表现题材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正呼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世界的意象加工,让造化与心源融合,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加工就包括抽象、简化、提炼、概括,让现实生活中形象成为艺术中的审美对象,成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

3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彩的发展成熟在清朝康熙,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主场在江西景德镇,它与康熙五彩有着前世今生的“姻缘”――古彩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色彩、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和开拓。五彩是创烧于明宣德年间,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炉二次烧成的瓷器品种。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在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瓷盛极一时,色彩纯正,绚烂夺目,在陶瓷“百花园”中,以红浓绿艳令人瞩目。

康熙时期是清朝开启康乾盛世的重要节点,康熙帝是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改进了许多艺术瓷器的新品种,五彩就是其中之一,在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生产出现新的,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以外,还有釉下蓝彩盒黑彩,这对形成古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五彩的配彩主要和粉彩工艺接近,两者基本原料相同,熔剂和配彩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别。硅酸盐科学工作者指出,五彩和粉彩都属SiO2―K2O――PbO系统的彩料,不同的是粉彩彩料品种更多,在绘瓷用彩时需要调和含砷的玻璃白作为使色彩更趋柔和、出现粉润效果的乳浊剂。

景德镇陶瓷艺术装饰在康熙时期能取得如此成就,这与当时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从顺治君临全国实行统治以来,到康熙中期,大约经历六十年左右的治理,把晚明以来政治动荡、经济凋蔽、景德镇制瓷手工业颓败的中国变成一个国运昌盛、经济繁荣的封建朝代,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初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工艺不断创新。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西方的绘画技巧、欣赏要求等新因素启发了景德镇制瓷工匠去改进、完善装饰技法,古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到发展的空间并收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康熙古彩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变化与创新,出现了颜色釉、裂纹釉、铁骨泥做底色的古彩。这些用釉地、泥地制成的古彩,是新工艺、新技术的体现,让人耳目一新,别开生面,这不仅为古彩艺术审美提供了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艺术家运用新材质、新工艺提供有益借鉴,为形成新的装饰技法提供新的思路。

始于成化、发展于正德、嘉靖、万历的大明古彩,到了康熙时期,就完全进化成了别具一格的釉上五彩装饰――古彩。自康熙时期以来,古彩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喜爱,在家居日用瓷和艺术收藏瓷方面都受到欢迎,也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古彩瓷远销欧洲各国,成为他们镶嵌、装饰桌子、椅子、天花板、窗户的艺术陈设用瓷。由于古彩有着广阔的装饰空间,得到当时皇家的喜爱,如法国路易王朝将中国的古彩瓷视作如同玛瑙、珍珠、金银一样贵重,成为国际外交的重要礼品。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依然珍藏了中国的古彩瓷,并视作珍宝。[3]

4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途径

第一,注重古彩艺术的文化品位提升。任何一门艺术形式脱离了文化就很难有顽强的生命力,古彩作品凸显视觉审美冲击的同时还强调作品内在的文化品位,这具体表现为具有民俗性、历史性、文学性和地域性。民俗性,就是作品充分体现出民俗风情,如古彩题材选择大多是花鸟、人物题材,这些题材继承了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强调彩头的取材方法;历史性则强调题材的史学价值,如《三顾茅庐》是穿插了三国历史的典故以史为脉,以贤为典,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表现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在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就能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中;文学性,陶瓷与文学历来就有许多“联姻”的佳话,在古彩装饰中注重名著、注重题句,多用篆书隶书,凸显古朴的风格;美学性,古彩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强化艺术审美,古彩装饰中注重美学形式,注意点、线、面搭配,如人物衣纹的聚与散、疏与密、长与短、弧与直,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是提升古彩装饰美学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强对新生代陶瓷文化的教育渗透。“艺术需从娃娃抓起”,在著名古彩艺术家方复看来,古彩作为传统陶瓷装饰技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它繁复的工艺让许多陶瓷艺术工作者望而却步,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其他艺术形式,这是都传统古老工艺的无形伤害,也是陶瓷文明史上让人心疼的事实。安徽的黄梅戏搬进了小学课堂,国学在小学课本中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有传承才有发展。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画古彩,重工精细古彩就更少。陶瓷传统文化技艺得不到很好传承,那样下去,四大陶瓷传统艺术,青花、古彩、粉彩和雕塑,就少了一根支柱。

第三,博采众长,从其它艺术门类中吸收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许多陶瓷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人们的审美已经在跟随时代的步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再墨守陈规,一味地照抄照搬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古彩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技法,要想创新也确属不易。在古彩瓷画的研究、创作中,朱乐耕以研究传统陶瓷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朱乐耕老师的努力为古彩装饰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古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古彩吸收了版画的线描形式,借鉴了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形式着色;现代古彩瓷画不仅吸收了版画、年画的表现形式,还采用了剪纸、画面、西方油画风格以及现代图案的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五彩,既有红绿彩的对比装饰,也有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丽多彩的古彩作品,画面新颖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由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英语国家文化和背景知识的教育,这篇论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讲解和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和个人的一些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为使中国更积极地广泛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学好英语这门国际交流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们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

一、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有一些同学课堂上表现很优秀,但是到了和老外交流的时候,却“quite at a loss (不知所措)”。他们所说的英语使得老外感到很困惑、尴尬,甚至恼火。为什么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巧妙而适当地表达自己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美国用来打招呼的一个常见来源是问:“嗨,你好吗?”这个问题表示友好地受对方,并不要示具体回答什么,往往一说而过,如果真跟人家讲自己感觉怎么反而会让大家觉得尴尬。在韩国,人们经常问的话是“Odi-ga-seyo?”意思是“你去哪儿?”这就类似于英语中“你好吗?”和中文中的“你吃了吗?”只需回答“去那边”。然后继续办你的事。

二、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多方面。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所要讲授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就包括这些方面,并且教师应更多地注重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和文化。

1.从日常对话的入手,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礼仪和礼节等文化。英语中的口语从称呼、问候与告别、介绍、称赞与应答、打电话、致谢到应答、道歉与应答、邀请与应答、请求、请客送礼、表达禁忌等到谈论各种话题与中文表达是有很大不同的。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而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表达,而这样表达所反映的文化。如一位女儿对其父亲说:“Dad, I broke up with Tom last month。” 父亲说: “My daughter, he is not your kind of boy, you will find your Mr。Right, and I’ll walk you down the aisle someday。” walk down the aisle是什么意思呢?这就与西方的婚礼习俗有关,西洋教堂的婚礼仪式中,父亲要挽着女儿的手走过红地毯,再把女儿交给新郎,这样的过程就叫“walk down the aisle walk you down the aisle”这句话通常是父亲对女儿说的,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给嫁出去。再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外国女士,她看看他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中国人一楞,回答说:“I’m sorry, I quitted smoking 15 years ago,so I have no matches。”她立刻会意到中国人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的说: “It’s a joke。”然后,他们就相互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其实you have matches?是个美国人非常普通的玩笑,这是外国女士看中国人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他要火柴,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他需不需要帮忙。所以由于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人难以领悟西方人的幽默,而了解它们对我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有必要和有帮助的。除了中西方语言的显著差异外,不同的英语国家之间的英语也是或多或少有所不同。经过两百年的分离,以及与多国移民的交互影响,美语自会发展出许多不同于英语的用法。并且由于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所以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发音,拼写,词语的用法,俚语和习语的用法上的这些差异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2.在对于词汇,句子的语义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掌握它们的其它涵义,并使学生掌握英语中常用的习语、成语、俚语及典故的用法。

一些词汇具有最基本和明显的字面意义,然而许多的英语词汇除了本身的含义,还有联想意义、内涵意义、 社会意义、词汇与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等。特别是一些颜色词、动物词、植物花草名、数字、姓名和地名具有联想意义。在英语中一些句子和词汇不能逐字翻译。它们的真正含义与其文化及背景紧密相关。 比如说,在英语中当我们说一个人在“talk horse”是什么意思呢?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的时候说他“吹牛”。那么“吹牛”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是“talk horse”(吹马)。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talk horse”就是英语中的口语习语。英语正如汉语一样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成语及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再如,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as poor as church mouse”由于教堂的清贫廉洁,所以人们通常用这个习语来形容一个人很穷, 其他还有“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来讲解这些习语,成语, 俚语,及口语形式的习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在异质文化中的真实使用,从而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转贴于

3.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讲解英文实用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一些实用写作文体的讲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依照范文对英语应用文的文体式样、表现手法、写作思路, 行文规范,进行分析,总结,讲解必要的技巧外,我觉得基于英美文化背景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格式写,为什么用这样的思路和语气等,适当地与中文文体进行比较,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将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写作。例如,东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职信, 会觉得难以接受或觉得其人狂妄自大。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西方人在求职信中力求命中要害突出优势,近乎咄咄逼人的程度,同时,西方人毫不讳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西方人求职之中比较善于逆向思维,用老板/经理的立场去看待该职位,虚拟语气的——If I were……而东方人写求职信时,礼貌先行,必然含有很大的谦让成分,东方人善于暗示自己过往的成就,以此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东方人求职的时候,着眼于自己能够胜任该职位。通常是属于主动语气的——I can / could do …… 东方人的语言和思维结构里面,没有虚拟语气。再比如,写作中英文和中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不同的。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各个概念之间是靠意义连接起来的;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每一句话都强调语言形式的标志和标记。比方中文句子说:“他经常不打招呼就用我的东西,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两个句子是用逗号连接的,把它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就要写成了“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It is very impolite。”用句号连接两个英文句子或也可以把后半部分改为定语从句。所以说中西方在写作文体的不同与文化间的差异是有必然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要有跨文化教育这根弦,把它贯穿于长期的教学各个环节中。

三、如何进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修养,培养其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其目地。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交际法、结构主义教学法等教学策略,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等知识文化的传授,又重视语言的使用技巧等语用文化的传授,并且对融入教学各环节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加以归纳整理,注重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超越本土文化,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思考,总结异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用英语思维语言的能力。在练习口语时设计出有意义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练习口语;在单词、词组、语言点的教授中多提提其与其相关的常用的口语习语、谚语、成语、名言名句、典故这些内容不仅不会给课堂增加负担,而且会使英语课生动有趣;在讲解精读课文时,多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给予着重介绍,让学生加以了解。

2.充分利用各种方式, 渠道,手段让学生体验吸收异国文化。除了利用课堂和教材外,教师还可用的更为多样的有效的方式、渠道、手段,让学生体验吸收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多收集有关英语文化的素材,故事、图片、照片、实物等,其至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国家图片、实物,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其次,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来获得文化知识,就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歌曲常常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声,与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而且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声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一个更为真切的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民情习俗,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里如何庆祝,甚至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等,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有所了解。

总之,英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如何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4篇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 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 “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 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 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 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1、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在“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我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制定了《员工守则》,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

、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三)环境形象体系 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2、我们要在施工完成后,制作一些中医知识宣传栏、展板,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3、院报 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习语 西方文化 关系 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只不过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子系统之一。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这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人民大众口头上习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的意思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但它的结构不一定和现代语言一致,词汇也不一定和现代词汇相同。它们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意义的词语,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底蕴。下面将从文化几个侧面进行阐述。

一、习语与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的痕迹主要反映在英语习语中。

例如在英国,罗马人、诺曼底人的征服对英语习语的影响是巨大的。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由此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1]

二、习语与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地区的习俗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成为该地区人的生活中的某些思想和准则。

1.饮食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面包(bread)、牛油(butter)、奶酪(cheese)都是西方人的家常食品,围绕这些产品出现了许多习语,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bread and butter(生活必需品,生计),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谋生之道”。又如:bread and circuses(安抚物),有了面包就不会饿肚子了,但是“人不能光靠面包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闹事,就要让人民吃饱喝足,再加上马戏表演,供老百姓观赏。这两样东西(bread and circuses)加起来,就可保天下太平了。[6]

围绕着“牛奶文化”又出现了不少习语。如come home with the milk这是一条英语谚语,比喻某人在外“彻夜不归”,玩了个通宵后,天亮才同清晨送来的牛奶一起回家。又如:bring somebody to his milk这是一条美国口语习语,喻指“使某人头脑清醒起来,迫使某人屈服(或默许)”的意思。再如:mother’s milk(母亲的奶),这条习语比喻“好酒”、“生来喜欢的东西”。[1]

2.人名习俗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在英语中,人名出现在习语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文化事件中的人名形成典故,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习语;另一种是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中出现的由人名构成的习语。在后一种情况中,习语的人名并不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普通人或传说中的人。在英语中,构成习语最多的人名有Adam,Jack,Jill,John,Tom等。例如指since Adam was a boy指老早、自古;the old Adam指人类犯罪的本性、私欲;Adam’s apple指喉结;a Jack in office指自命不凡的小官吏,摆架子的官吏;the Union Jack指英国国旗;Jack and Jill指少男少女;John Bull指约翰牛(典型的英国人);Your John Hancock指请签上你的大名;Tom and Jerry是美国的习语,指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Tom boy指顽皮的姑娘;Joe Blow指老百姓;like a Rip Van Winkle指跟不上时代的人;plain Jane指纯朴少女。[2]

三、习语与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及世界其他地方。这在英语习语中就得到了体现。如: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该习语出自《新约》中的一个故事: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出现在门徒面前,但门徒之一的托马斯刚巧那天不在,因没有亲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别人的话,不相信基督已经复活。后来人们就用doubting Thomas指那些“多疑的人”、“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又如:clean hands(双手干净)源自《旧约》,指“双手越干净的人会越来越有力”,表示“两袖清风”、“廉洁”;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 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中,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干坏事必将受到加倍惩罚”。也有一些习语出自基督教的仪式和历史。如go to the church(到教堂去)意思是去教堂做礼拜、结婚,因为西方的婚礼多在教堂举行。[4]

四、习语与体育娱乐

体育娱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以体育娱乐为主题的习语。以美国为例,棒球(baseball)是美国最具普遍性的体育项目之一,被称作美国的“国球”。它是美国男女老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大、中学校有校棒球队,而且社会上还有职业棒球队。每到比赛的季节,美国几乎全民沸腾,万人空巷。新闻媒体更是成篇报道有关消息。棒球运动已深入到每个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许多习惯用语都出自棒球运动。如at full bat指在全力击球,俚语为“很快”;not get to the first base with指连一垒也没跑到,现表示“连第一步都没成功”;hit a home run指打了个本垒打,现表示“大为成功”;off one’s base(离垒),现表示“大错特错的”“神智错乱的”。[7]打扑克牌是美国人的一种传统性消遣活动,因此许多牌桌上的说法也就渐渐成了习语。poker face的意思是面无表情,不露生色。玩牌的时候,把牌放在胸口的地方,免得被别人偷看,这在英文里就是close to the vest,意思是一个人非常谨慎,不让别人知道他在干什么。人们把电视迷叫做couch potatoes。couch指沙发,potato指土豆,是指那些一有时间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他们坐在那里一声也不吭,一动也不动,就像土豆一样。[2]

英语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习语翻译要做到绝对等值是不可能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读者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在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都尽量接近原文读者得到的效果。英语习语中很多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现手法新颖独特。例如“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The devil may get in by the keyhole,but the door won’t let him out.”译成汉语分别为“盲人国里,独眼为王”和“魔鬼从锁孔里进去,开着门也请不出”。[3]

总之,西方文化对英语习语具有深远的影响,全面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英语这门世界语言,轻松地学习英语习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