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实践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收稿日期:2012-08-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改革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基于CDIO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为基础,开展基于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采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升,以期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19-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综合性、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及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充实和提高。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涵盖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毕业设计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的基本模式却仍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层面,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缺乏企业界的深度参与、指导与评价。归根结底,毕业设计的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禁锢,更需要实质性地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发挥土木工程专业“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点,使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充分体现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是毕业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采取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着解决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工作,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的。
(一)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理念
CDIO教育模式和方法是近年来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受教育界的关注、重视和研究。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类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和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获取工程能力和经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CDIO模式教学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拓展性学习、案例学习和项目学习。CDIO模式重视学生的观点和体验,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和讨论中获得经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3]。CDIO教育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重要而关键环节。基于CDIO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案例呈现设计题目,营造设计需要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活化。
此次毕业设计改革,采用“设计院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内容实施,充分体现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的毕业设计理念。
(二)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
立足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毕业设计的基本主线,构建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使人际团队能力培养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在毕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选定符合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从学校2011届和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中遴选15位毕业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分成6个专业方向组(每组2~3人),即项目可研组、路线设计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隧道组、概算与施工组织设计组(如图1所示)。团队各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基于团队合作下的毕业设计项目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综合素养。
图1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毕业设计改革分组设计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综合性、工程性、系统性、团队性”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合作。引入“双导师”指导制度,即由学院骨干专业教师和来自工程设计、施工及科研和管理单位的知名高工、技术人员组成指导教师组,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工程界同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体会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此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组采用“毕业开题+2周一次团体汇报+中期大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开题到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始终坚持邀请工程界知名专家和一线工程师参与,让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学生通过汇报并与知名专家和企业导师交流,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本质与要义,实现了教学到工程,理论到实践的对接,获取工程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三、结语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传统方式相比,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锻炼,正如答辩评审专家们所言:该毕业设计改革形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对项目的全局把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成果突出,大胆进行了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和理论探索,应用先进的空间三维计算软件Midas进行设计验算,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设计院的前面。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体现出选题真、任务实、模式新的特点,同时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使毕业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改革效果显著,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4): 3- 12.
[2] 肖琦,屈成忠,刘春城.基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1(Z1):32-36.
[3] 孙德发,赵全振,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98- 100.
[4] 张亦静,何杰.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07-109..
[5] 童乐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 111- 114.
[6] 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114-117.
[7] 刘铮等.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100- 102.
[8] 黄明奎.加强过程控制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 121-123.
[9] 何志鹃,杨立军.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2): 201- 2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WU He, GE Qi, ZHANG Jiaping, SUN Ling, YANG Ya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关键词:项目化;训练模式;毕业设计;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913(2007)10-0104-04
1“项目化”训练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自2005年9月开始,在计算机专业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训练模式,比如“Internet应用”、“软件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课程,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于这种教学训练方式的欢迎,较好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就业效应。
“项目化”训练模式是指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实践内容按照不同的规格形式设计成不同的演练项目,将参与的学生按课题组(项目团队)进行分组,组内学生分配不同任务,通过参与不同项目角色的演练,完成不同规格的要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个性化训练模式。项目,即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程项目,可以是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实验项目,设计性的模拟项目,也可以是实际软件工程项目或其子项目等。实践性课程包含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内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集中实践与实习,以及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还包括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该训练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在1~4年级中,按照训练体系的安排,对学生实施“专业兴趣培养专业基础奠定专业技能训练行业小项目引导企事业实用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使学生在工程项目的认知、设计、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等系列训练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掌握技术、拓展素质、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贴近行业需求、角色定位明确、职业适应期短、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2毕业设计“项目化”组织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科类专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抓好设计环节,无疑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传统的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至多是模拟完成的。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毕业设计形式背离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严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造成了供需脱轨社会问题。
提倡产学结合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过了一些课程“项目化”训练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能力,计算机系决定对2007届部分毕业生实施“项目化”的毕业设计改革尝试。项目来源于企业,其中较大的一个项目是宁波华力电脑公司进销存ERP项目,在经过充分的前期协商之后,学院与该公司签订了20万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按功能划分为五大模块: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财务管理、其他管理、综合查询,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模块划分
项目纳入毕业设计以后向全系师生公布,自愿报名,要求加入之后必须接受公司化管理机制,最终由7名教师和55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大项目组,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人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是有20余年软件设计开发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教师),办公室协调人员由教师担任,其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各项目模块,项目组和测试组成员全部由学生自主报名,在过程实施中也可适当调整,教师完全是以教练的角色参与项目过程。
3项目实施过程及要求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于基于实际项目的小组来说,时间限制、严格管理及规范要求尤为重要。
3.1时间保障
为缓解毕业设计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毕业设计安排大多从第7学期开始,但是学生在第7学期依然会有课程学习、报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事情,所以时间还是不宽松。我们的处理办法是:
(1) 在学期结束之前,从毕业论文要求的角度来讲,只要求项目组完成资料查阅,写出文献综述;确定方案,写出开题报告;从项目研发的角度来讲,要完成需求分析及初步方案论证。
(2) 在学期结束之后,项目组全体成员推迟放假10天,按照毕业设计进程计划及项目协议要求,完成项目的主体设计部分及相关工程文档初稿。
(3) 下学期开学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测试、整合、完善软件,最终交付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完成整体毕业论文、工程文档、软件说明书等文档工作,准备论文答辩。
3.2过程管理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历年来注重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除了在二级学院网站上及时公布毕业设计进程及详细要求之外,学院每年印刷毕业设计手册,师生人手一册,包括了进度计划、选题申请表,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等写作指导,以及论文详细格式规范、答辩记录与要求、成绩评定标准、过程管理监督签字表等内容。其中,过程管理签字表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而要求每两周至少完成一次“毕业设计导师―班级导师―辅导员”三级签字手续,由导师分配设计任务,学生描述其完成情况,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给予确认。近几年实施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对于项目组成员来说,由于有实际任务的压力,有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加上角色分工明确、要求具体,而且又是在集中时间、集中实验室中进行,因此过程管理比较容易。大多数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争取早日完成指定任务,有些设计内容来回修改多次,从完成到完善,都是在项目总负责人的协调下进行。学生们从中不仅得到了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化锻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个人服从集体,学会了与客户、其他项目组、项目组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
3.3工程文档规范要求
软件开发工作技术性很强,除了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具备写文档的能力。因为一方面从事软件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一旦主要负责人员离开,又没有规范化文档留下,后续工作会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对于软件本身的更新与修改来说,同样离不开前期文档。从软件开发公司的实际运行结果看,文档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在著名软件的发展历史上,也不乏印证软件过程文档重要性的实例。
从毕业论文的角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规范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资料翻译等近两万字的文档材料。
从项目研发角度,要求学生提供: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过程设计(亦称为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程序维护手册、软件问题报告和软件修改报告等相关文档。
本项目最后要形成一套面向客户的、详细的软件使用手册,一套面向软件工程的、标准的工程文档,多套面向毕业设计的、符合毕业论文要求和规范的毕业论文文档。
4思考
2007届基于实际项目的“项目化”毕业设计的实施,是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无论是从专业建设、学院教学改革方面,还是从教师角色挑战、学生学习重心偏移等方面,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1) 学院领导的改革思路及大力支持至关重要。浙江万里学院各级领导都很年青,思维活跃、改革进取,使得学校得以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公司式的“项目化”毕业设计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学院在政策、经费、实验设备及场地上的大力支持,是无法实现的。
(2)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并付诸行动。近两年的改革活动,我们已经有近30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特别是这次毕业设计的实际项目操作,对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是一种挑战,大部分青年教师非常热心地投入,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突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但是也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出学校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由于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上基本是“纸上谈兵”。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特别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往往是半个学期还没有进入实际程序设计,学生被繁杂的语法搞得不知所措,兴趣全无,进而对编程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在进入毕业设计时就不知从何处下手了。
二是集体组织观念不强,责任感不够。有些开发过软件项目,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师,喜欢以自己的思路单打独斗,唯我独尊,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不注重团队配合,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不到位。有些教师缺乏责任感,认为项目好坏是总经理的事,应付差事,不管项目进展到多么关键时刻,依然是自己的私事最重要。这些思路整合和人员协调问题轻者造成项目进程缓慢,无法按计划完成,重者可能会造成项目失败。
因此,如何整合教师队伍,提升其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让他们都能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 “项目化”毕业设计充分挖掘出一般院校学生的潜力,展现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与创意,可如何提高受益面呢?
以实际项目为目标,以实际公司化组织模式来组织师生团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同时他们的表现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惊喜,我们的学生有思想、会创新,同样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动手能力不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差。这样的毕业设计活动深受学生及其家长欢迎,基于学院与北京起步科技公司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在这次毕业设计项目组中,有五位学生得到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的认可,再经过明年几个月的训练,即可去北京总公司或上海的分公司应聘工作,待遇优厚。
但是,从这次项目组合来看,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有些组中间不得不调换人员,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软件开发不感兴趣,报名时有点混水摸鱼,没想到这么辛苦,还要迟放假,于是就知难而退,不思进取,这也是很多同类院校部分学生的现状问题。
(4) “项目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实际项目实施中,体现了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有些平时学习成绩好、但孤高自傲、独来独往的同学,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被团队欢迎。相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思维活跃、组织管理能力很强,反而能当好项目经理。这使得多年来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考评体系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目前,我们采取的主要考核办法是:不同的岗位角色给出不同考核标准,每一角色又是基于完成任务的效果及与他人合作的结果进行评定,目前还无法确定一个量化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
5结束语
“项目化”训练模式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离的情况下孕育而生的改革措施,是一种综合性强、互动性高、知识含量大、实用性广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过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系从简单课程到毕业设计的教学试验表明,该模式彻底打破了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的僵局,能快速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多学生由此看到了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因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职业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们也普遍看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扭转“供需不对应”社会问题的建设性作用。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一段时间后,这种模式必然会改进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程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闯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明和等. “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38,(2):29-32.
[2] 李继芳.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与提高质量的探索[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B):24-25.
[3] 龚方红,汤正华,蒋必彪. 试论工程教育中的本科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4):86-87.
收稿时间:2007-2-20
(一)建设出口基地的资源优势
宁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清真穆斯林产业原材料资源富集,发展清真穆斯林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清真食品业、清真餐饮业、穆斯林服饰及用品业、回族医药业、穆斯林文化民俗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体系。其中。清真牛羊肉已成为宁夏的特色优势产品,是宁夏着力培育、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宁夏已拥有300余件专利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全区从事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用品、回族风情旅游、生产经营主体有8000多家。拥有一定集散功能的牛羊肉及各类畜禽产品的专业和综合交易市场贸易市场100多个,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已有2万多家,从事清真食品加工的企业有540多家,形成了10大类近100个品种,辐射全国,建立起了大型现代化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0家,形成了银川纳家户、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西吉单家集等享誉西北乃至全国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2008年,宁夏清真产业销售达到了80亿元人民币,其中,清真食品加工业收入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注册和培育了贺兰山、金福来、涝河桥、泾河等多个清真肉品知名品牌。宁夏清真冷冻、冷鲜牛羊肉,清真羊腿、清真调味品等产品畅销马来西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等东南亚和中东国家,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条件。宁夏的清真乳业已形成了银川、吴忠两个奶产业带,夏进、北方、亿美等20多家清真乳品企业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正成为中国清真产业连通世界的重要集散地和前沿阵地。
(二)建设出口基地的回乡特色优势
宁夏是中国的回族之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具有得天独厚的伊斯兰教民俗的特色优势,对于全世界约15亿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消费者来说,相同的民俗文化、传统习惯是宁夏发展与世界伊斯兰国家的联结纽带,丰富的清真食品原材料资源和国际清真食品(HALAL)认证机构对原材料的标准是宁夏与世界伊斯兰国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基础,独特的回乡特色集群优势、巨大的产业和区域特色品牌潜力优势,为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合作空间,为建设和发展清真、穆斯林用品产业出口基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建设出口基地的特色产业园区优势
宁夏已被确定为全国清真食品工业化基地,清真食品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在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雏形,初步形成了德胜工业园区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望远食品加工园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金凤工业园清真粮油加工区、兴庆区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区和清真餐饮特色区、银川空港冷鲜货周转中心农产品出口基地、灵武清真穆斯林产业民族服装加工基地、西夏区西部光彩穆斯林产品外贸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三区、两基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08年1-9月份,银川市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89亿元,同比增长16%。吴忠金积工业园区是全区唯一的穆斯林工业园。金积工业园区穆斯林产业园以夏进乳业公司和沙漠王子品牌为依托,大力发展清真乳制品业和清真肉食品业,园区将建设成中国最大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了辐射周边、拓展中东部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出口基地的政策环境优势
由于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从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清真产业也被列入宁夏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国家民委已批准宁夏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家清真食品认证中心,2009年3月18日,全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强制性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在银川正式实施,为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出口基地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建设出口基地的文化环境优势
回商的社会经济商贸活动在中华大地已经有1300年的实践历程,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优势,与中东、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有着渊源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在长期与之生息共处的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和谐相处和交流当中,汲取了很多优秀文化元素,从而在产品特色、产品开发及经营模式上拥有其他单一穆斯林文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宁夏集中了众多的回族专家、学者以及伊斯兰教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回商人文历史和产业经济,研究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自2006年以来,宁夏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了国际清真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和两届中国回商大会,举办了国际清真食品文化节,使宁夏的清真产品在国内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目前已与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往来,和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穆斯林进口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2009年7月6日,由科威特总投资20亿元的宁夏世界穆斯林城在永宁县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构筑起宁夏与穆斯林世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
(六)建设出口基地的国际市场需求资源优势
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国家有57个,人口约15亿。由于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具有宗教的普同性,因此,对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国际综合市场。据统计,每年的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每年外贸出口到主要伊斯兰国家贸易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48%左右。清真食品、穆斯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宁夏清真品牌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呈明显的资源优势和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内建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国际认证中心,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业已远销开罗、迪拜、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07年底,宁夏清真食品工业产值已达到60亿元。
(七)建设出口基地的中心地缘优势和交通运输后发优势
宁夏虽不沿边、不靠海,但有无可比拟的“四个中心”的特殊区位优势:即宁夏是空中交通枢纽,是雅布莱航线飞往欧洲、中亚、中东的中心地域;宁夏是中国地图中中心地域的位置:宁夏是国内1800公里内,能够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省会城市的中心:宁夏是周边3000公里内,能够覆盖东南亚、中亚各国以及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的区域中心。这些区域中心优势。为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了交通、信息、市场的区域竞争优势。
目前,宁夏国际航空港物流中心,银川陆路口岸和惠农陆路口岸的空港、陆港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已初见雏
形,后势强劲,航空、铁路、公路、口岸的立体体系已经形成,为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内陆省区出口货物通过惠农口岸直接出关,为周边地区产品通过惠农口岸――天津港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提供了便捷通道,打通了宁夏至西亚、中亚、非洲及欧洲的货运空中走廊。为宁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交通运输的后发优势。
二、宁夏建设中国清真、穆斯林产业出口基地的制约因素
(一)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内的企业缺乏资源整合
宁夏大多数清真、穆斯林生产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状态,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市场信息尚未达到资源共享,在资源、信息、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尚未达到资源的整合,阻碍了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整体资源优势的发挥。
(二)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的技术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体系内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意识,在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模块上研发部门的资金及技术力量配比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只依靠简单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投入,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单一,致使品牌建设滞后,附加值低,难以抗拒市场风险。
(三)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缺乏连续性发展规划
由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部分企业还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缺乏中长期持续性发展规划的制定。目前,企业拼市场、拼资源、拼价格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盲目建市场、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和扩张。稀释了市场资源。造成新的竞争及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发展的连续性。
三、宁夏清真穆斯林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清真穆斯林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集群核心竞争力
以德胜工业园区、望远食品加工园和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大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引领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清真肉制品、清真乳品、清真方便食品、保健品、穆斯林用品为重点行业的企业群,辐射周边,拓展国内外市场,并力争将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国清真食品‘第一园”’和中国最大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提升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集群核心竞争力。
(二)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提高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技术和品牌竞争力
要创立专业的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清真食品用品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建自主知名品牌,提高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和品牌竞争力。
(三)引导产业进入全球清真穆斯林产业链体系和全球营销体系
要依靠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优势,加强与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外商的交流和沟通,加强与跨国公司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战略性联盟,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与先进技术水平,政府要发挥决策权力的作用,为企业或特色清真穆斯林产业搭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营销平台,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继续办好中国f宁夏1国际清真穆斯林投资贸易博览会,同时拓展博览会的举办方式,进一步宣传宁夏清真穆斯林产业的优势,
(四)强化政府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功能
各级政府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调整、产业整合的各个方面应加强其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清真食品用品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循序渐进地扩大生产规模。在产业集群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质量监督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服务、协调和管理作用。使宁夏的穆斯林产业在短时期内有条不紊地向着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目标的合理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89-01
毕业综合实践是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系统的毕业实习,能够使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理论知识。
一、 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中需归纳其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点
首先,高职高专毕业生综合实践的选题范围是结合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确定的,由于核心专业课程是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性的课程体系,这种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该专业学生展开毕业综合实践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次,毕业综合实践对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核心特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一种良好的补充作用,所以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实际发展需求,为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技能理论。所以,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选题进行设计。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更应该突出数字印刷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
二、毕业综合实践创新改革中需将其与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势有机结合
首先,通过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毕业生综合实践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可以缩短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实践的时间。比如,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作品,经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进行修改,添加一些全新的元素,然后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中的展出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室引入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通过二者之间的优势结合,使毕业综合实践成为学生考试作品的延续,也可以在后续的实践研究阶段更好地完善该项目,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其次,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是需要不断进行实训的课程。因此,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从而建立校中厂和印刷设计工作室。本文以书籍装帧这一门核心课程为例,当毕业生综合实践的选题为设计并制作一本书籍时,实际上在课程理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专业核心课程 Coreldraw 基础、书籍装帧设计、数字印后加工实训这三大核心理论基础相结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点,以便在毕业综合实践创新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专业作品进行修改以及完善。而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阶段未完成的教学作品或者设计不完整的毕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毕业综合实践这一环节,在校中厂以及印刷设计工作室,对作品进行不断深化以及拓展。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实践特点以及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制定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体系,从而结合学生的综合反馈积极调整教学方案,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评分透明化和专业化。如下表为教学成果综合评价标准:
毕业综合实践的评分标准细则(书籍装帧选题)
评分
项目 具体评分标准细则 分值
1 让学生选定毕业综合实践设计题目的范围,然后为学生下达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评估学生最终设计的毕业作品是否与初始选定题目的实际内容一致。 10分
2 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中是否能够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进行积极交流和沟通。 15分
3 考察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是否具有专业性以及完整性,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装订与展示三个模块。 10分
4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是否能够全面体现书的主体内容和思想内涵。 10分
5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中的字体设计、颜色运用、构图等是否合理和得当。 20分
6 评估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工艺部分是否具有创新点。 10分
7 评估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作品的设计延续性是否存在,以书籍装帧作品为例,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中除了出书,是否设计了与书籍相关的书签、海报与其他的创意笔等。 10分
8 评估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是否经过布展,全面展示自己书籍装帧的作品。 5分
9 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提交了电子稿的毕业综合实践作品设计说明。 5分
10 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提交毕业综合实践课程评定,包括自我评定和对课程、教学的评定。 5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数字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改革探索,能够对教学实践成果起到实践验证作用,以便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多种不同的技能以及通过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高校毕业生综合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
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这一母体环境下才能谈论人才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适应能力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有63%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26%选择为就业服务。其实增长才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可见大学生对自身踏出象牙塔后的状态越来越关注。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其学习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要在社会行业中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看,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是一种学习—职业的活动。这种鲜明的本质定位,势必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强化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社会化,开拓今后就业的前景。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实现系统化、社会化、课程化、理论化和法制化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系统化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以往组织管理不到位,社会实践点上和面上的效果悬殊;由于指导力度、重点不到位,社会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实践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与重视等等,只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化,才能有效地在全局上统筹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在过程中把握社会实践的运行进程,在效果上提升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淋离尽致地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各环节的机制建立与完善上,包括宣传机制、指导机制、活动机制、组织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
教育的社会化本身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一个突破的窗口,更应该树立社会化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地利用和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工作,与社会发展节拍一致、与发散开放大背景相融合。除了组织教学社会实践、团学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军训实践等以外,可以尝试进行学生创业社会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只有改变原有“铁饭碗”的观念,积极投身发散的洪流,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明天打开另一扇门。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而且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与场地的保障,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目前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一条良好途径。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本着就近就便原则,与地方,企事业挂钩,建立和完善地方、企业、学校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齐头并进。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只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附加课来认识,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补充,这是片面与狭隘的。社会实践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环节上有所体现,甚至可以纳入选修课教学当中去,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另可实行学分制、实践学期制和弹性学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参加社会实践。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在教育计划与教育内容上有所规划。据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高年级参与率低,低年级参与率高,因此,要督促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从中了解所学专业的不足,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后的学习。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而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同样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加以解决。为此,高校教育研究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方法与创造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思维、能力出发,结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在理论上建构社会实践体系,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落实社会实践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优化整合,与科研课题结合,配以良好的运作条件和专业的指导,最终将优秀成果作为学术科技作品予以申报和管理。
5、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