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培训目的

心理培训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培训目的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培训需求调查

培训需求调查是保障培训效果的基础,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培训需求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训目的:根据《2011-2015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求,广州市教育局每年举办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广州市教育局将综合类(含特殊教育、民办、中职、教科研等)教师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委托我校承办,培训目的是加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的专业能力。二是培训内容:根据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三级)培训要求,培训设计上突出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三是培训对象,尽快掌握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建议。本次培训班针对各单位选派参训教师进行了教学前问卷调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参训教师基本情况如下:

二、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

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

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四、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

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五、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评价是检验培训的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的依据。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工作的质量分析、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发挥管理职能作用的情况等等。广州市教育局非常注重培训效果评价,并通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及培训项目进行管理,该网站既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的门户网站,也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门户网站,同时也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乃至整个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了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效果评价贯穿培训全过程,对培训项目的评估包括:项目自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学员评价。

其中学员评价主要是在线调查,包括:对培训主题、项目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和内容、培训方式、方法选择、培训活动、对主讲和指导教师、培训资源及设施(软件和硬件)、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培训目标达成度和实施进度、培训总体满意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

专家评价是在培训结束后,组织专家到校评价,评价包括:项目方案设计科学性、项目按计划实施情况、项目资源统筹和师资情况、项目学员管理和组织教学情况、项目实施效果和学员优秀率、合格率综合情况、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培训结束后的项目自评包括培训总结和绩效评价等。

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前一个环节做得越好,后面环节就越容易,而后一环节的总结对前一环节的提高又起着促进作用。这样,培训过程就不是一个闭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本次培训中也出现的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由于各单位选派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大多不具备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历,在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时出现困难,而且报名部门不接受高校以培训机构的方式报名,造成部分参训教师放弃报考,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提前做好报考的准备工作。二是部分学校在暑假仍有其他工作安排,部分参训教师不能按时到课,影响了培训效果,作为培训部门可适当增加网络课程制作,使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确保教学质量。三是培训质量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本项目,可将参训教师是否掌握培训内容和操作技能作为评价标准。另外,可进一步加强培训结束后效果评估,如增加参训教师培训后半年或一年后所在单位的工作评价作为一项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学祥,安会泳.高校继续教育项目的课程开发与营销模式分析.继续教育[J].2014,(8).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压力管理;EAP服务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6-02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或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长期的援助和福利项目。主要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并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提高绩效,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本文在对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一线教师进行压力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教师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情况,设计相应的EAP服务实施步骤来调整其工作状态。

一、针对学院全体教师的压力管理EAP模式三级干预方案内容设计

根据教师员工所需要帮助的程度不同划分三级干预方案。其中第一级干预水平主要突出预防和发展;第二级干预水平主要侧重于应对教师员工的短期压力问题;第三级干预水平这是处理有重度压力问题的教师员工。

第一级干预水平所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全体教师员工,或者说是压力状况正常的员工。这一水平的工作目标是以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心理素质,开发其内在潜力,防范于未然,以疏通简化沟通渠道为主,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状态及工作绩效,进而增强学院的竞争力。干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的规章制度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或是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以达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级干预水平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存在轻度压力管理问题的员工。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安抚压力下出现的压抑、恐慌、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并对症状较重的当事人作出必要的转介。这一级干预需要通过专业的EAP团队来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等方式进行。

第三级干预水平关注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存在重度压力问题的员工,也就是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或法律、劳动仲裁部门的个体。这一干预方案水平以当事人的康复或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要求做好对这些机构的评估和当事人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工作,干预方法主要是心理咨询和专业治疗。

二、EAP服务实施的步骤设计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进入了EAP服务计划的实施阶段。

(一)工作状态调查

针对学院教师的工作状态的调查研究是EAP服务计划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其目的是发现和诊断影响工作状态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减少或者消除不良或不利的组织管理因素。调查应以外部服务商的专家为首,EAP项目小组协助来完成。

调查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调查由专业人员采用编制的工作状态调查表和相关因素访谈为工具,以测定员工目前的工作状态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等方式确定影响教师工作状态的相关因素,发现外界及组织、个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改善环境等后续工作。

(二)建立利于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应制度

建立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应制度需外部服务商和学院EAP领导小组共同参与。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有利于个人发展及人际沟通方面制度。其中关于个人发展方面的内容:员工性格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关于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意见箱、员工态度调查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三)压力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推广

做好学院内部教师压力管理EAP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树立教师对EAP项目的正确认识,鼓励其积极参与使用EAP服务,学院EAP项目小组为每位员工发放EAP使用手册,内容包括:

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及不良心理的症状及其危害

EAP服务项目使用的保密性原则

鼓励员工使用EAP服务项目的相关政策

学院提供的EAP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来增强教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意识,初期的宣传到位将会为后来的EAP项目的良好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四)组织调整工作状态的相关培训

进行相关培训之前,组织需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当切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基于缓解教师压力状况,调整工作状态的目的,所涉及的EAP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压力管理培训、职业心理健康培训、交互作用分析培训、人际关系能力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及时间管理培训等。EAP培训是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覆盖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及工作与家庭平衡等多个领域的培训,协助组织培养和开发员工自身的巨大潜力和力量,在提升教师员工的工作状态的同时,能够实现组织管理的提升和效益。因此,为了使培训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选择适合教师员工特点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讲授法、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等等。这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绝对完美,EAP培训应该具体的情况,特别是培训内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一般情况下,并不强调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素质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评价体系

各省市的速滑协会,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对教练员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速滑教练员的监管力度,适时的进行考核抽样,对教练员进行的赛前心理辅导训练的效果进行考核,及时对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正,不断的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能力。赛前心理的训练不仅仅只存在与速滑项目之中,因而,相关组织部门,应该增多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速滑项目的赛前心理训练提供更多的参考性意见,为不断更改和创新理论观念提供重要的支撑。教练员必须长期重视心理素质,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短期内通过几次的心理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扎实的专项技术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强化运动员和教练的协同配合程度

速滑运动员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教练员一起来完成赛前心理的训练,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存在差异,但是每个人心理的动向运动员自身都最为了解。因而,不论教练员采取多么科学的方法,多么个性化的培训模式,最为重要的在于,运动员本身是否对赛前心理训练有所认识。如果运动员本身对于赛前心理的训练并不重视,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消极对待,那么即使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训练理念,也无法使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速滑运动员必须自主的调动自己的主观情绪,发动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赛期心理训练的目的,进一步配合教练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和目的。

三、强化和完善一体化心理训练的模式

要更加完善一体化的心理训练模式,加大后备人才的选拔力度。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是保证运动员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赛前心理上的训练更是如此,要更为科学的选拔后备人才,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和训练,进而使运动员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之中,不仅能够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同时接受专业的心理训练。高校相关领导以及各组织部门,应聘请和组织专业的体育科研人员介入速滑项目的训练,和教练员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反映,通过更多的科学的手段,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及辅导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这是提高速滑教练员心理训练手段的重要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心理训练理论和思路上面不断的发展,在这样不断的发展之中,不断的更新速滑项目的意义和内涵,通过一些列的改变以更为适应速滑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拔需要。

四、强化和提升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培训

加强速滑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相关管理和组织部门要根据每一年的比赛时间以及修正的周期,适当的组织安排速滑教练员进行培训,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有关赛前心理的辅导和训练。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短期的培训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速滑教练员的水平。在培训中,要尽可能的邀请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多方面的会谈,对赛前心理训练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集中性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讨论。这样正规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是提高心理训练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派优秀的速滑教练员,在积极参加岗位培训的同时,更多的同省外乃至国外的优秀速滑教练员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国内外教练员优秀经验的同时,选择一条最为适合速滑未来发展的道路。

五、强化和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能力

速滑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要具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和力量,而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段时期之内能够塑造的,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及抗压的能力,是通过长时间在训练和实践之中获得的。没有任何赛前的心理训练方法是一学就会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坚持进行赛前的心理训练,不断的学习,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对速滑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在比赛之中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更好的完成技战术的动作,进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正因如此,赛前的心理训练要和体能以及技战术训练适时的相结合,不能够单一的进行,通过赛前的心理训练,及时总结并应用于比赛之中。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黄莉莉,唐宝盛.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J].冰雪运动,2009,03:70-74.

[4]符谦,周成林,周游.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控制指标构建与评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26-130.

[5]卢德文,辛亚冰.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的不良心理及调节方法[J].冰雪运动,2012,02:6-8+59.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美术教师;教师培训

美术教师培训属于职后教育范畴,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员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热情不高,训前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施训单位的培训方式不认可,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备受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咨询理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共情”改进培训体验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的原则条件,“共情”就是“感同身受”,与咨询者有“同感”,即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把来访者与自己位置互换,全面地体认来访者这个私人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在感受自己一样。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培训的主体是受训的教师,培训的目标出发点应该从“共情”出发,即受训教师需要怎样的知识?是专业知识的短板还是教育理念的短板?这些都是施训者要训前深刻调研的。通过“共情”培训目标设置,就是要调研清楚受训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学员所处的职业生涯时期出发,了解学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学员一起订制培训课程,为培训建立良好开端;在施训过程中,课程培训教师也应当从关注自身感受转变成关注受训学员感受,通过观察学员的表情和学习反应,提升课程体验度;在培训管理中,培训实施方应恰如其分地了解受训学员的需求、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及时合理地给予学员受训情感支持,感受学员的学习困难,帮助学员解决学员生活困难,促进培训顺利开展。

二、“无条件积极关注”改进培训方式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喜欢他、爱他,这不是强迫出来的,而是自然、无条件的。

在美术教师职后培训中,“无条件积极关注”就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受训学员的个体差异,正确区分个体学员的优势和弱势,把全部学员都视为可造之才,发掘并欣赏学员的长处,训前对学员进行有效测评,获得学员基础背景信息;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安排可选修式菜单课程供学员选修,建议来自山区的学员多关注国际国内美术教育新动态,建议来自二线城市的学员多关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等等,甚至在一定情况中,可将学员的内疚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提高受训效率;在培训管理中,施训管理方应积极关注每个学员的研修效果,洞察并及时鼓励其个性中的闪光点,如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教育技术专和教育科研能力高等,把受训学员热爱教育的态度和信念泛化到教师终生教育中。

三、“对质和澄清”改进培训效果

“对质”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情景中,咨询师有意识地使有疑问的现象清晰明了,使其在来访者的意识层面予以明确。“澄清”是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同感和直觉以及理论知识,对来访者的精神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两者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道路上的两个环节。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效果的提升就必须直达培训目的,譬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学员受训过程偏离培训目的的,要及时纠正。“对质”就是让培训目标简单明了,该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就不要让学员走弯路,该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就应当在课程反思点评中直截了当。

“澄清”即施训教师要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在施训过程中动态了解受训教师的变化需求,尊重受训教师的背景知识,达到培训“不是改造,是支持”的目标理念。

总之,心理咨询视野下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对质和澄清”理论在教师培训实施中应同时进行,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培训出发,实施心理咨询理论改进培训效果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全新视角,也是回归教师学习本体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谭毅.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新课程,2013(06).

心理培训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