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校园环境 主题活动 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Highlight Corporate Cul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XU Hongyan
(Jinxi Industrial School, Huludao, Liaoning 125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modern enterprises employing increasing demand not only valu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ism.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conventional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s, themed events as a platform to educate people to help the network,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corporate culture, highlighting corporate cultu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vocational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themed events;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烈,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职工的素质和能力。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看重生产技术,更注重的是劳动者的品质与职业素养。而现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差距。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要素构成。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1 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常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常规教学逐步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学习企业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在常规教学及其它活动中深化,迈出成为职业人的第一步。
1.1 理论课教学中注重职业素养渗透
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对职业及所学专业有了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化基础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让学生了解每科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进而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而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应的行业标准、岗位职责等,使学生逐渐树立职业观念。理论课教学,教师多采取案例法、分组法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把握时机,利用各科进行职业素养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
1.2 德育课教学中注重职前就业指导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教学,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前的就业指导。德育课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就业创业必备的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工作实际,善于引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专门的选修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实习实训课教学中注重职业模拟体验
实习实训教学是学生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实习实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岗位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等,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经过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在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体验职业活动,并按照岗位要求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职业紧迫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 以校园环境为依托,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
校园环境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企业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职业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创设企业化环境,培养学生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所感悟,培养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在教学楼、实习场、宿舍楼等醒目地方张贴企业的宣传标语、企业名言,宣传企业文化,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地做好就是不简单”等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意识。在操场边创建宣传橱窗、在校园网开设招工专栏及就业新闻信息,公示企业招工及录用信息,让学生在不经意的驻足或网页浏览的互动中,了解招工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职业紧迫感,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感悟。
2.2 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能力
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统一管理,使学生提高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中职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按企业6S管理制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工具物品的摆放、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并严格考核,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效仿企业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公开表彰,使学生体会遵守规章制度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深刻明白“今天遵守学校规章,明天才能适应企业要求”,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3 学习企业榜样人物,激发学生向往职业生活的热情
企业榜样人物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形象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引导学生对成功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所有教学楼内创设文化走廊,以图文并茂的壁画或挂板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励志故事,使学生在愉快地阅读中感受国学经典。邀请企业优秀人物、我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座谈、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标准,了解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理解成功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坚信“人有无限可能”,使学生更接近职业人的工作与生活,充满对职业生活的憧憬。
3 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内化企业文化,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职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并逐渐内化为自己坚定的职业信念。
3.1 开展“阳光向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身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心,就谈不上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突出体现在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和心态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由此,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训练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织开展以“阳光向上”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之外,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作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定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由各班级召开“自信快乐”、“崇尚荣誉”等为主题的班会,使学生学会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心理平衡,学会人际沟通、解决交往困惑,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树立集体观念,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职业信念。
3.2 开展“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体验专业成长与进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现在的中职生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热情,缺少专业实践,需要重点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和主动性。针对以上的反馈结果,各班组织召开了“我爱我专业”的主题班会,团委组织了“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还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全校性的体育比赛、“金手指”制作、小发明活动等,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坚定自信心。
4 以育人网络为助力,升华企业文化,端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与企业、家庭、社区形成合力,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网络,通过开展校外活动,升华企业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1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实习,安排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并由学校编制《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中,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指导示范下,学生深入实践专业技能,体会岗位职责和行业要求,感悟企业文化,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领悟企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甘于奉献的精神。
4.2 家校共建,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经常联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家庭走访、开放家长接待日等活动,使学生家长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商讨如何共同教育引导学生,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同时对困难的家庭给予帮助,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4.3 社区支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取得社区的支持,与社区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红月(1979-),男,安徽颍上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李志辉(1984-),男,江苏邳州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助教。(江苏太仓215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09SJD88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25-02
随着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将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实现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文化和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必要围绕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而提升。
1.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变教育思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现代职业人,要求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现代职业人意识和基础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贯彻和渗透现代职业人相关内容。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社会人,要求高职院校在将学生送上社会之前培养其良好的素养。通过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2.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特色化的需要
高职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到重内涵、讲特色的发展阶段,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各个方面需要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高职院校只有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途径
1.企业文化进课堂
为培养学生具备诸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人为本、商务礼仪、5S管理、创新意识等优秀员工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开设“现代职业人”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意会企业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为引入优秀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开设ISO9000 质量认证课程并提供ISO9000考试认证考试体系。与此同时,其他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学生学习,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相关课程的开设必将引导学生向优秀企业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创建,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打造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文化进学生管理工作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管理严格按照企业人事管理和考核的标准进行。建立学生干部档案库,完善其资料。建立学生会值班制度,随时服务学生。对学生干部进行出勤等条目的考核,并与“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挂钩。年终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进行,为进一步保证公平公正,进行民主测评,听取群众意见。学生会举办各类活动,严格遵照流程审批,要求学生严格填写特定表格,如计划书、经费审批表等,锻炼学生常用办公文书的使用能力。对学生的管理严格遵照学生手册执行,按照德育学分手册对学生进行德育成绩考评,确保公平公正。
3.企业文化进宿舍
宿舍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接触的频率最大,是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和践行的最好场所。宿舍卫生考核5S的标准执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5S的优良生活习惯。定期举行宿舍长会议,对宿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省,以便改良。对于表现突出的宿舍集体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鼓励其再接再厉,发挥榜样作用,力求做到反复总结、不断提升。在宿舍区和宿舍中,合理布置企业文化宣传标语,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4.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合作生产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实训基地布置按照5S标准进行,学生身处其中,切身体会5S的具体含义。与此同时,学生在生产实训基地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职业礼仪、着装礼仪、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并熟稔部分企业法则,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5.企业文化研修社的建立与开展
成立企业文化研修社,招收对企业文化感兴趣并愿意践行的同学加入其中,定期聘请专业老师或成功人士举办各位活动,如研讨、演讲、座谈等,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学生、生活中贯彻运用,从中受益。
6.企业文化进定岗实习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大三学年,进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地生产实习。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学院派出专职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跟踪指导,并协同就业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引导。企业委派生产组长、拉长等员工,作为学生在企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上的培训和指导,力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收获,不断成长。校企合作定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弥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促进了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形成,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三个素质包的教育模式创新
为迎合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现代职业人意识和能力的合格职业人,高职院校设立三个素质包课程,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1)职业素质包。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养成。学校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将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入其中,通过课堂讲授、文体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宣传标语等手段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如开展职业礼仪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向合格职业人的标准靠近。
(2)就业和创业素质包。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向社会需求发展,可以选择就业或创业。学校有义务也有必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技巧、能力。通过广泛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大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就业和创业的相关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活动做铺垫。
(3)技能培养素质包。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技巧。高职院校各专业举办相应的技能考试,获取相关技能证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8.企业文化进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比较有效并且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培训方式。如学习游泳、学习脚踏车,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高职院校开展各式各样的体验式培训,在体验式培训中让学生感悟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融入团队、领导他人的技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体验式培养,扩大体验式培训的受众面,使学生全面受益。
三、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注意事项
1.学生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多是20岁的青春少年,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想法,喜欢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企业文化恰恰倡导的是在规章制度之内行事,这无疑给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的实施带来了挑战。此外,学生进入学校,定位自己的学生角色,企业文化要求学生以现代职业人即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如何解决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便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企业文化贯彻实施过程中,应该小火慢炖、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
2.教师层面
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迈入教师岗位,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没有亲身体验,很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教师在向学生传达企业文化的同时,应该增加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到企业参与锻炼。亲身体会优秀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以致用,再把所学的感悟教授给学生。
3.学校层面
企业文化素养是需要在学生精神层面进行贯彻和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宣传,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跟上时代需求,定期更换企业文化宣传标语。此外,面对高校教师实践少的现状,应该鼓励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到企业参与锻炼,提高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此外,学校应该积极联系优秀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和研讨会,避免企业文化书面化。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促使学生在校期间便掌握现代职业人的基本意识和技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企业文化素养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模式过程中获得了些许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但这不能成为阻碍企业文化素养进校园的原因。企业文化素养融进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祖凯.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现代企业文化,2008,(8).
[2]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企业文化得以发展,这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学校人文素质培养。营造校园文化的传统方法是举办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美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只能从形式上起到营造文化氛围的作用,难以从文化内涵建设和微观层面起到本质作用。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能够在表象上起到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但此类活动仅停留在校内活动的层面上,未能实现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因此需将企业文化与专业学习、党团活动,内涵建设有效结合,寓教于乐地培养人文素质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更有利于打造心理健康、思想成熟、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等。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知识丰富,心胸宽广,举止文雅,行为勇敢,懂得如何善待服务对象,善待社会和大自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并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还应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2、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2.1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建设特色校园的现实需要
二十年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不到10年的时间便大面积兴起,使得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尽管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非常迅猛,但是就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多放在抓基础建设上,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主动去思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面的深层问题,更谈不到对此类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良好地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文化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相脱离,不能展现高职特色,致使学生与企业脱节,学术氛围与实践环节不相称;二是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盲目“高攀”,一味地复制和仿效名牌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三是未能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高职院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简单地认为大学生的能力在课外娱乐活动中就能够充分得到锻炼,顺利被企业聘任,而现状是大多数高职学生走向企业后不能够直接胜任工作,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再培训、再投资,才能够适应岗位。
2.2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核心竞争力理论指导之下,高等职业只有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其中企业资源、招生资源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学生优秀的人文素养和在企业中的成功就业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基于企业文化需求的优秀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形成是高职院校最持久、最基本的竞争优势,而良好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依托于企业文化的主导。可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建设中向企业文化靠拢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在实践中要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2.3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 企业文化素质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倪凌(1976-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88007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72-01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学界认为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即“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理论学习外,还要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随后不久,美国也出现了与此相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它是一种把工作与教育正式联系起来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合作教育计划。此外,我国高职教育界熟知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也是工学结合的典型,它为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来,各高职院校经过深入的探索与广泛的实践,摸索出包括引企入校、办校入企、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任务驱动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在相关行业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实践性任务。这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应了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密切了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的协作,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
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包括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和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素养。高职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能只具有较高技能、能熟练完成某些技术型工作,他们还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等企业文化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从本质上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企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2005年11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现代企业注重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这里的高素质人才不再停留于人才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上,而是更加注重包括企业文化素质在内的人才内涵,较高企业文化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如果只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或掌握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将很难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备较高的企业文化素质是促进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生涯深入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能使学生不仅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还能使他们在企业中真正找准自身位置,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和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路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
在国际大环境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重点是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增加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内容。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大多数专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加强,同时,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不仅把它纳入到新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还要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核。只有这样,与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开设才能真正保证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校企深入合作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参加理论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毋庸置疑,企业要比学校更了解企业文化素质的内涵、更明白其员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素质、更了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培养员工企业文化素质的途径。一方面,在引企入校、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通过邀请企业管理层或培训师到校进行讲座和座谈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办校入企、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走出校园,直接深入企业参与生产、服务和管理实践,能亲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对企业文化素质的感性认识。因此,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直接参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有效渠道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地促进教学。然而,高职校园文化活动长期以来都囿于校园范围,与社会以及许多工作行业脱节,校园文化建设也限于普通的学生文娱活动,或是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的开展。针对于此,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更多体现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的学生活动,这样不仅能保留校园文化活动原有的功能,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目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力促进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求他们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验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水平高,普遍具有相当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真正需要的,因为他们熟悉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他们了解现代企业的真正需求,能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与学校理论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能有力促进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在此模式下,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和高职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校本德育;工学交替;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88-01
职业教育要实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培养符合企业规格标准的人才,就必须应时展和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校企文化融合德育流程。
一、学校开发企业文化校本课程,创新职业素养教育形式,拓展德育内容,形成职业道德认知
1.校企合作开发企业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文化交流,做好沟通联系工作。组建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德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充分融合,对接行业标准、工学岗位规范、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工学特色德育课程,以此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
2.校本教材中,增加企业素养内容。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学生实习心得、求职礼仪与技巧等内容。突出案例教学,以真人、真事、真情感,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学生入职前的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
二、开展企业文化体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学校应当给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选择专业,成就职业”。从新生入学开始,由学校就业安置办等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举办各类职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职业观,热爱本专业,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
每学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工学感悟”类写作、演讲等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工学实践进行工学感悟和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劳动艰辛,工作不易,学会感恩,学会协作,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学校可以将“6S”等企业管理文化纳入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从教室布置、物品摆放、财产维护、卫生保持、仪表仪容、着装(校服、工作服)等,做到规范和统一。让全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企业供岗、课堂移位、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
学校可以与联办企业合作,实施两个“一体化”制度,组织学生定期见习、顶岗实习。一是“师傅、老师一体化”:师傅即老师,负责对实习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指导,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与管理。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人员进行案例教学辅导,师傅就学生顶岗实习时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强化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二是“学生、员工一体化”:实习生参加企业召开的生产、管理会议,经常与企业管理者、员工座谈,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准职工”培养。
四、工学交替,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工学结合,感悟工业、企业文化。在校内设立生产车间,车间内实行“准企业化”管理,“工”环节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以企业运作形式进行管理,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在校内生产线上可进行“生产之星”评选活动、“工学标兵”评选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每学年可以举行“我的工学生涯”演讲比赛、“职业道德与岗位规范知识竞赛”、学期“工学标兵”评选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要求,激发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精细管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校企领导应统筹规划,建立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由车间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负责生产安排和技能教学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承担技术指导和岗位素养指导。在管理过程中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群团作用,将团支部设立在生产线和生产班组当中,发挥他们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校企文化融合德育评价机制
制定“突出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职校学生多元化发展性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多主体、重过程、企业化”德育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成长。
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重点,突出实习纪律、工作态度、团结协作、文明礼仪等德育考核内容,涵盖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要求;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内学生、生产管理人员、指导师傅等组成;
评价形式“多元化”:采用自评和互评结合、小组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师傅评价结合的德育评价方式。类似企业的员工考核制,实行学生“德育千分量化积分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相应的班干部记录学生奖惩情况,每月、每学期进行积分汇总,每学期进行操行评定,并建立奖惩机制。
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可实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技能等级证”、“顶岗实习证”、“毕业证”三证培训总目标,用“三证”来考量学生,学业有不及格科目、未取得技能等级证或处分未撤销的学生,学校不予推荐,公司不予接受。顶岗实习不合格的学生,公司不发实习证书,不予录用,学校缓发毕业证书。从而保证到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100%合格,获得企业的认可,实现校企双赢。
六、培养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
1.“走出去学”,提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指导能力。
(1)进“名企”锻炼:每学期可以组织全体班主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考察。每天利用半天时间了解相关企业的情况,亲身经历和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提升职业素养指导能力。
(2)到“名企”感受: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到知名企业考察一到两次,共同了解、感受企业文化。
2.“请进来教”,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指导能力。举办系列“企业文化校园讲坛”活动。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举办系列讲座活动,介绍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开阔教师视野,提升其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素养,增强其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能力。
3.“坐下来研”,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指导能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