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讲话,不仅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更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寄予了迫切且深切的希望。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大学生是在高校就读学生的总称,是以“大学求学”作为界限对个人和群体的界定。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中18――22岁、于高等学校求学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价值观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强、多样性强;同时正如所言“青年的r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不仅仅有青年时岁所赋予的青春活力,同时因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使得其价值观整体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总特征。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人民和自我有科学的认识,对自我与社会、国家的有着统一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不仅仅对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
2、价值观多样、不统一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其价值观呈现出多样、不统一的重要特征。就大学生单独个体而言,由于身心成长的可塑期,其每个单独个体处于多元价值观共存且统合的阶段,甚至有着多种价值观矛盾共生的情况;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个体与个体间的价值观又千差万别,缺乏共有的、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多元造成了个体自身价值观矛盾冲突带来的难以统一的纠结,也带来了群体间由于价值观多元而造成的集体性差的特点。
3、可塑性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价值观有着可塑性强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可塑性强决定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性,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易于受到外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并很快将其内化以适应个体统一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塑性强的特征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至关重要,只有将科学的价值观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才会使大学生内化为科学、健康的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状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我国文化的高度凝练具有普世性的首要特征,是大学生的价值核心与基础。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国民的价值观获得了较快且较好的统一,不仅仅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文化凝练的结果,同时因为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性、国家认同性。同时,作为对于中华文明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观抽取了中华民族的独有文明特征,使得该文明特征生于中华民族又作用于中华民族,迅速推动了我国国家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随着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迅速铺展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价值组成和高校的重要文化追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由于时间长度才刚刚展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践行和对其的引导、教育都处于初级阶段。
1、内化不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教育与引导刚刚起步,时间的短暂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存在教育方法不完善、教育深度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处于养成阶段,这种养成阶段更具体而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获取的,鲜有大学生主动学习,这种粗且浅层面的认知直接使得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停留在表面。
2、不够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提出以来立刻掀起了一场持久的价值观教育运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热烈且持久的,然而受限于时间的短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存在着不够稳定的现状。这种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认识不深入、内化不深入导致的价值观摇摆,即由于大学生个体面临价值观的多元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时候处于与其他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意识和头脑的博弈战之中,由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足,很多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中并未占据主流、基础位置。
3、外化较浅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缺失表现;培养途径
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绵延至今,受人推崇。[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文化强国。“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构建。面对我国诚信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宣传,积极普及诚信意识,在全社会构建诚信体系,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阔步前进,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诚信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诚信作为优秀文化遗产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就有许多关于诚信思想的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十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导向,而诚信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重要的道德标尺,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基本的规范之一,对社会、个人、企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诚信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之道,只有诚信才会取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才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的品格,那么他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发展之中,也不会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终被社会的发展所否定和遗弃。诚信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以诚信作为处世原则并发挥个人的潜能,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价值。
第二,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大市场中,只有以诚信为准则,才会利用好国际市场,引进国际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只有诚信企业才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下,我们要以诚信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没有诚信,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就不能成立,市场就不可能有序的运行。
第三,诚信是家政府的立国之本。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去取信于民,进而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清明。[2]诚信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领导者只有恪守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诚信也是一个国家国运的根基,一个缺乏诚信的国家将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遭遇淘汰,更不会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信是国家政府的立国之本。
二、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诚信的现象充斥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当中,给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一些企业为了谋取巨额的利润,置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注水猪肉等等,这些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让人不寒而栗,这些企业,以诚信的缺失为代价,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有的一些企业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一些虚假广告和,骗取消费行为,哄抬物价,扰乱了市场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
第二,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诚信的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严重下滑,各种诈骗短信骗取金钱,拉拢亲戚朋友参与传销,商家抓住老年人的心理推销各种没有实际效用的高价医药保健产品,还有近些年来大热的“扶不扶”、小悦悦事件等,扶起跌倒老人的爱心人士被讹钱,由于诚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的冷漠,最近由于网络媒体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造成的“魏则西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反思。
第三,在政府诚信方面,一些政府部门朝令夕改,盲目制定一些不相关的政策,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还有一些政府利用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随意更改土地承包期限,使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失;更有一些政府部门官僚形式主义和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危害政府公信力,制定出政策却不贯彻执行,政府诚信缺失,将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第四,在大学生诚信方面,诚信缺失更是屡见不鲜,对校规校纪的漠视,不信守承诺,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购买考试答案,毕业论文更是抄袭严重;还有的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将学费挪作它用,或者是对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等,近些年来经常发生大学生替考,充当事件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对于其缺失诚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重塑社会诚信的对策
第一,大力弘扬诚信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精神文化遗产,从几千年前孔子的伦理思想到当今主席对“言必信,行必果”的推崇,无不显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对社会诚信行为的宣传报道力度,例如因信守承诺要为牺牲战友守墓一辈子的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等,要通过弘扬和宣传把诚信思想内化成公民自觉地意识和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要健全法制,增加不诚信行为的成本,调动践行诚信的积极性。对于诚信缺失现象的解决,应该首先依靠法制来解决,尤其是对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行为,要完善市场诚信机制,建立起严格的市场诚信法规并加大监管的力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起法律规范,对各种诚信缺失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使人民不敢逾越法律的篱墙,自觉抵制不诚信行为,而对于信守\信的行为法律也应该明文规定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公民践行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第三,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取信于民,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应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能朝令夕改而应该贯彻到底,做好公众的表率,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防止贪污受贿和失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干部的选调和提拔都应以诚信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进行考评,克服,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信行为,应该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学校要以诚信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有关诚信的实践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对于践行了诚信思想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表扬;而对于一些有失信行为的学生应该批评、惩罚或者处分,提高对诚信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束语
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握诚信的意义和重要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面对诚信缺失的行为,我们要认真分析科学解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结合孔圣人伦理道德中的诚信思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 释】
[1] 宋茜.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及重构[D].南京林业大学,2008.
[2] 朱忠发.诚信与法治的结合是社会和谐的基石[J].社会科学家,2007.01.77-80+84.
关键词: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格化;人格化路径
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目前我国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在实施教育时应特别注重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其价值观念的生成、同化、外化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广大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论述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人格化路径,以进一步增强价值观养成的显著性。
一、从人格化角度认识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势在必行,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当前价值观培育存在的两点缺陷
一是对培育对象特殊性的考虑不足;二是培育方法还比较单调。
(二)人格化在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影响
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它重视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通过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三)确立由单向被动的“灌输教育”向双向主动的“人格内化”转变的价值观培育新观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钦斯说:“教育的目的,不在制造基督徒、员、工人、公民、律师或商人,而在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人性,成为仁智的人。其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我们必须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心理协调和内心和谐角度出发,重视受教育者的体验、领悟,巧妙运用情感沟通的技巧,实行一种没有明确价值要求的自内而外、由里及表的隐性价值教育影响方式,使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内化为学生持久、稳定的人格品质的组成部分,并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二、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格化路径探析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人格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从多维角度、多个层面建设。只有在“需”的方面下功夫,在“情”的方面获得认同,实现“意”的至高境界,才能结出灿烂的实践之果。
(一)着眼需要,发挥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功能
第一,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积极心理学认为,内在需要源于人天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需要,它的满足能激发强大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心理和行为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具有某种需要,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才能“因需施教”。因此,必须深入学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其变化发展方向。
第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始终要与学生的需要密切结合并与其相适应,通过改善伙食、教育设施设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成长进步的问题,尽量满足其生理、归属、交往和尊重等合理需要,为高层次需要的产生打牢基础。
(二)动之以情,加强积极情感的深度培育
第一,善于唤起中学生的积极情感。e极情感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增强对中学生的情感关注,尊重并满足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因势利导,巧妙运用各种适合中学生的方式来感染中学生,引发他们积极情感的回应,实现内在的情感融通。
第二,注重榜样模范的情感共鸣。在学校大力开展树先进、立典型的活动,通过广泛地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和挖掘英模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闪光点,以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双方的认知趋同和情感共鸣。
(三)行为塑造,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一,重视良好行为的养成。一方面广大中学生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遵守中学生守则,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勇于在实践活动中磨炼中学生的意志,通过集体远足、爬山、帮助孤寡老人、清明扫墓等活动培养并强化中学生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转变为中学生的自觉行为。
第二,加强自我行为的塑造。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矫正不良行为,培育优良品行,要鼓励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还要善于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中学生勇于展现自我,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开拓新思路,在主动积极地自我突破中吸取核心价值理念的精华,自我完善。
第三,突出人本关怀的价值。首先,要全面贯彻民主原则,大力培育民主氛围。其次,要推动中学生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就价值领域的一些是非曲直、荣辱得失问题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以加深对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再次,对待中学生应尽量采取正面鼓励。在人文关怀中使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地促使中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美]赫钦斯著,姚柏春译.教育现势与前瞻[M].台北:台北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机构是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高校又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教育实践中深化和融入“三个倡导”,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化对其基础研究和体会,将“三个倡导”各自内涵及其相互间关系以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向当代大学生说清楚、讲明白,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内心信念、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共识,做到内化于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的普通人中。我们中南大从高中时代就开始筹建“农家书屋”的研究生孙喜梅同学、为陌生人无偿捐髓的刘宁和杨云龙同学、开办网店捐助云南贫困初中生的“抹茶姑娘”吴雨程同学等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你忽视或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那里,忽视了,你就少了一份责任;践行了,你就多了一份担当。
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关键词】大学生;培育;践行;价值观
在党的十上,我党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历史任务。高校学生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社会推动力量,也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中国每所高校都要针对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做出深入的了解,同时针对高校学生中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从而从源头上扭转这种弊端,实现大学生真正的做到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一)通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中各种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各种冲击,例如“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是90后,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受到不良思想的毒害。因此,在当代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只有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成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高校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早日实现中国梦。当今社会,世界正在发展着重大变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力量上的竞争,还体现在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实力等等众多方面。这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场核心价值观的对抗。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来讲,其中不仅仅包含着政治和文化的对抗,还包含着国家各个民族是否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对抗,直接反映出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是否和谐稳定。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现状分析
(一)理想迷惘信仰缺失。人们在前进道路上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则是理想的建立,通过理想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克服困难时的意志力,也可以成为人们前进过程中最伟大的推动力量。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却存在着缺乏理想这样的普遍问题,当代大学生缺乏理想的问题尤为严重。在高校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但是有些学生却认为开设“两课”课程对于大学生成长作用不大。
(二)价值取向功利倾向严重。现在世界正在处于快速转型的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变化非常快。在这种社会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较大改变。许多学生还是十分认同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正确价值观,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功利思潮的影响,却出现了各种价值观念的偏差。
(三)社会公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众所周知,公共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公德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责任意识,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在现在社会发展中,高校部分学生却出现了违背社会公德的一些做法,很多学生不仅不会表现出羞耻感,同时还会认为这种做法值得社会肯定。这在很大层面上反映出高校学生存在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索
(一)两课”在大学生养成核心价值观中作用。高校通过开展“两课”的做法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两课”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教师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二)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载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不仅仅需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牢记于心中,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当代信息产品和媒体的重要价值,通过各种媒体形式的宣传,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校园网站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在校园网站上设置合适的版块促使学生在网站上形成互动,拍摄可以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影片,促进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高校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最终的认同和践行。
(三)构建有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还可以展现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的不同直接决定着学校会形成怎样的学生价值观。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以便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铺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通过开办各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创设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