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心理培训

老年人心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心理培训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津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08-01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2亿,占总人口的12.5%,据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4.37亿。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然而其心理健康仍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角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我们一个不得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天津市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课题组于2009年4月在天津市内六区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天津市区,随机抽取30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90人(61.7%);女性118人(38.3%)。60~69岁有121人(39.3%);70~79岁有141人(45.8%);80~89岁有43人(14.0%);90岁以上有3人(1.0%)。

1.2调查方法: 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严格培训,统一规范用语和调查方法。调查时说明调查目的及意义后,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自拟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饮食、体育锻炼、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和中医养生知晓等方面,问卷经Spss信度分析系统分析,克朗巴赫系数为0.8900,说明问卷的信度相当好。现主要对其中的心理部分进行分析。

2结果

2.1 与子女是否一起生活情况: 308名老年人中有128名(41.6%)和子女生活在一起,180名(58.4%)老年人自己生活。

2.2 心理状况(表1):大部分老年人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自我开导。

2.3 每天锻炼身体情况: 308名老年人中有278名(90.3%)每天锻炼身体,30名(9.7%)不是每天锻炼。

3讨论

老年人随着生物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并因此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心理健康。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龄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等[1]。而且,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老年人心理健康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1从老年人自身重视心理健康: 调查中发现在,一些老年人回答调查当涉及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心情不好时是否会主动调节心情等问题时,总会说“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幸福不幸福”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心情”来回答,这说明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出现问题,老年人心理问题在其自身中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轻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有62.7%的老年人不愿意尝试去做新鲜事,55.5%的老年人不喜欢去人多热闹的地方,这可能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学习新事物较慢,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另一方也可能是天津老年人心理方面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及热闹环境的畏难、担忧、畏惧,甚至拒绝等表现[1]。这提示我们更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多加关心,使其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更能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3.2 从家庭层面上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 调查显示,55.2%的老年人不会向别人诉说烦恼,53.9%的老年人心情不好时没有人对其进行开导,这就可能与58.4%老年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及其相关。交流的欠缺可能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鼓励与关心,可以使老年人在爱的力量下更容易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接受自身心理方面的改变。所以子女要多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倾听老年人的烦恼,进行开导劝解,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老年人的心理更加健康。

3.3 从社会层面上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天津近几年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各大公园免费开放,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交流的好地方,90.3%的老年人每天锻炼身体,这表明天津市在老年人晚年物质生活方面上已经做的很好。虽然89%的老年人觉得生活充实,89.3%的老年人感到生活幸福,但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重点,所以天津在老年人心理方面仍需改善。结果显示92.5%的老年人自己主动调整心情,如果再加社会对其心理方面的大力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津市区的老年人会达到生活有保障、心理健康的“双赢”局面。

因此,本课题小组呼吁我们从老年人自身、家庭及社会三方面重视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为天津市区的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做出努力,让老年人真正体会到“最美不过夕阳红”。

参考文献

[1]天天健康网.老年人的定义及老年人的心理.oldman.省略/lrxl/xinlizhangai/_08070914281100.htm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幸福度;调查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人口总数的10%,并且每年将以3%的速度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预计至2010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29.7%。所以老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重视的热点之一。如何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婚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好、坏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黄石地区(包括黄石港区、西塞山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等)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有行为能力的978例老年人。排除精神病、长期卧床躯体功能障碍、脑卒中、明显智力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工具与方法根据在黄石市6大城区调研所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成员编制了人口学问卷。①“黄石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分析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退休前的职务、退休后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居住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等。②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MuNSH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总分作为评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的间接指标,我国于1985年首次引进并应用于老年人心理卫生的研究。该量表包括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NA)各5题,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各7题,共24个条目组成,采用3级计分,总分为PA-NA+PE-NE+24,全量表总分范围0~48,以总分作为衡量老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如以主观幸福度总分<30分(x-s)视为不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总分≥30分为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③Olson婚姻质量问卷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Olson教授编制的。它能从多维的角度准确的分析出婚姻是否幸福及婚姻冲突的所在,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婚姻咨询与治疗领域。该问卷条目内部一致性平均相关系数0.74,重测信度为0.87(样本1344名)。该问卷包含12个因子(其中过分理想化因子未纳人常模,本研究亦未采用),124个条目,各条目均为5级评分制(条目为“负性”,1~5分计分、“正性”,5~1分计分),将124条各个单项分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则婚姻质量越高。由经过培训的多名心理咨询师、专业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说明,不记名,由被调查者按要求独立完成。对于文化程度低者,由专业人员逐项念出并讲解,被调查者自行选项。问卷当场收回。

1.2.2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90份,收回有效问卷978份,有效率57.9%。978例中,男474例(48.5%),女504例(51.5%);年龄:60~70岁725例(74.13%),70~80岁224例(22.90%),80岁以上29例(2.97%)。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包括文盲、小学336例(34.36%),中等学历(初中、高中、中专)506例(51.74%),高学历组(大专、本科)136例(13.9%)。婚姻状况:有配偶923例(94.37%),丧偶36例(3.68%),离异19例(1.95%)。退休前的职业:干部320例(32.71%);工人382例(92.92%);农民89例(34.36%);无职业187例(19.12%)。经济收入:100~400元424例(43.35%),500~800元416例(42.54%),900~1200元126例(12.88%),1200元以上12例(2.04%)。兴趣爱好;散步436例(44.58%),球类183例(18.71%),娱乐、书法359例(36.71%)。居住情况:与子女同住426例(43.56%),与父母同住79例(8.07%),空巢473例(48.36%):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病352例(36.09%),老慢支、肺气肿126(12.88%),消化系统慢病125例(12.88%),糖尿病89例(9.10%),乙肝25例(2.56%)。人际关系:与子女关系和睦642例(65.60%),关系一般342例(34.97%),关系紧张12例(1.23%);与配偶关系和睦660例(66.47%),关系一般309例(31.60%),关系紧张19例(1.94%);与邻居关系和睦607例(62.07%),关系一般335例(34.25%),关系紧张36例(3.68%)。

2.2 不同学历老年人主观幸福度比较分析见表1。

2.3 老年人婚姻质量不同学历间评分与美国常模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黄石地区老年人的总体幸福度较低我们认为幸福感与婚姻质量密切相关“家和万事兴”,婚姻质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我们首先分析了黄石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总体婚姻质量水平较低。11个因子总评分值均低于美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老年人对自己的婚姻存在诸多不满。婚姻质量问卷能从多维的角度准确的分析出婚姻是否幸福及婚姻冲突的所在,在国内应用广泛。由于我国目前尚无针对婚姻质量调查的常模,所以可能存在不能客观判断本组老年人婚姻质量真实水平的情况。但大学学历者评分值接近美国常模。说明,本调查还是可以反映黄石地区老年人总体婚姻质量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及习俗信仰不同,婚姻质量的内涵和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深入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婚姻质量的研究。

本次调查,主观幸福度量表评分结果显示:高学历:总分36.79±8.47。中等学历:总分25.08±8.40。低学历:总分30.03±8.30。从表1可见高学历老年人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的得分远远大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的得分。如以主观幸福度总分<30分(x-s)视为不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总分≥30分为幸福,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结果表明高学历老

年人群的主观幸福感的满意度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中、低等学历老年人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大多是社会阶层较高者,往往拥有更多的经济、知识资源。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这与他们注重人际交往、身体健康、夫妻和谐、富有生活情趣、与子女关系融洽、适当参加一定工作等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结论与一些研究一致。

3.2 影响幸福度的因素分析本次调查发现,主观幸福感大致与社会认同,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和谐状况,婚姻满意度等方面有关。这些也是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环节。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必将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促进婚姻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增强。在调查中发现低学历人群,以退休工人、社区妇女居多,他们大部分来自于我市周边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低,退休后收人相对较低,有的以前不是国家正式职工,没有退休工资,年老体弱多病,劳动能力逐渐丧失,靠社区低保补助维持生活。有部分家庭子女下岗、上有父母、下要继续养育子孙辈,在家庭中担当着受虐者与控制者双重角色,得不到家人的关爱与理解,可能是导致此次调查主观幸福度总评分较低的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因认识水平不同,对婚姻质量及幸福度有显著性差异。由表1、表2结果提示,高学历组老年人群婚姻质量在各因子总评分十分接近常模分,评分与美国常模比较无差异(均P>0.05)。说明高学历组老年人群的婚姻满意度好于一般低学历组老年人群。中、低学历组老年人群婚姻满意度较低,评分与美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中、低等学历老年人幸福度的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的得分远远小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的得分。中等学历组老年人婚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较低,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满足感,而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强化幸福感,另外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视野的开阔,将导致人们的需求更加提高,更加多元,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为苛刻。而低学历组老年人群在婚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中等学历组,这是因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处境低下,为了防止向上比较带来的痛苦,更倾向选择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人比,或选择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自我保护性比较,让低学历人群感受到婚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均较高。其中包含着弱势群体的悲哀和无奈。

在调查中还发现,高血压、心血管病352例(36.09%),老慢支、肺气肿126(12.88%),消化系统慢病125例(12.88%),糖尿病89例(9.10%),乙肝25例(2.56%)。这些疾病都属于身心疾病范畴,也是社区老年人高发病。本组老年人群主观幸福感较低与患躯体疾病有关,有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对老人主观幸福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身体较健康时,他能较多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婚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也较高,而当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处于病痛折磨之中,他更倾向于体验生活中的不幸,主观幸福感会明显下降。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全死因比值也随之降低,说明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总之主观幸福感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人际关系,空巢等相关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3.3 建议

3.3.1 老年科协及社区应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宣教老年科协应该广泛普及如何正确赡养老人的知识。如对老年人的赡养,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照顾,让老人时时刻刻感受到快乐和温馨是最重要的,也是老人最需要的,是任何高档的物质享受与昂贵的保健品不可替代的。社区应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使老年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比如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如何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身体状况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如何减少对身体疾病过度关注,缓冲对疾病、死亡的焦虑、恐惧感,以消除和避免各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在社会和家庭中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爱老、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这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第3篇

居家养老更易感到孤独

郑州东风路上有个绿荫公园,在这里跳舞、打拳、弈棋、玩牌的人中,老年人占九成。一位退休老人说:晚上吃完饭后,子女回自己的房间玩电脑,孙子在屋里学习,老两口总看电视也没意思,就喜欢来公园里找同龄人聊天。

据了解,郑州市100.36万老龄人口中,近九成是居家养老。心理医生周蓉分析说:老人居家养老更容易感到孤独,喜欢去公园是老年人力求摆脱孤独的一种表现,他们赋闲在家难以找到自身价值,尤以丧偶、独居老人为甚;有些退休后与已婚子女同住的老人,受居住环境、人际交流、生活习惯变更的影响,孤独感也很明显。

缺乏交流导致心理疾病

省直机关的刘先生去年底退休,突然离开工作岗位改变了几十年的生活规律,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加上子女长年在外省工作,他一个人住,常常觉得回到家后无事可做,渐渐地产生了情绪极度低落、忧郁、孤独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大脑功能退化和离休、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85%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老人有明显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

郑州市医院开设了心理病房,设有30个床位。据院方介绍,近年来到医院心理科就诊或住院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医院的病房始终处于饱和状态。老年人心理疾病至少有20%是因为子女关心老人不够或关系紧张引起的。

退休老人难觅文娱机构

“母亲爱上了电子琴,我想给母亲报个电子琴学习班,可惜在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老年大学地址。郑州有没有老年大学啊?”以上内容是大河网一位网友的帖子。

据了解,郑州市只有一所老年大学,位于郑州市委党校旧址。一位退休后来学习的老年人说:从书法班毕业后,他今年又报了山水画班,每周二、周三的下午准时赶到学校。他原本希望能够再参加二胡班,由于家住郑东新区,上下课不方便,只得作罢。

“几乎天天都有人过来报名,但学校地方太小,招生规模有限。”老年大学一位负责人说,学校是两年学制,但很多老年人毕业之后仍然不愿离开,导致新学员进不来。

郑州市民政局老龄处处长刘学刚说,省会老年大学数量少且位置偏,多数老年人只能在公园内打打牌、聊聊天,个别社区偶尔会开一些老年人保健等课程,但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有限。

老协与社区互动破难题

“退休后,我计划周游全国。”郑州市老年人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谢广进说,他已经骑车去过北京、西安、杭州、广州、三亚等20余个城市。显然,老年人都希望晚年生活更精彩,跳舞打拳、弈棋玩牌、培训学习、结伴旅游……既能丰富生活,又能排遣孤独。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3-01

现代社会人口逐步走向老龄化。据统计,全球老年人口约有6亿人,中国约有1.3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1]。人口老龄化极大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做好老年卫生保健服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种慢性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缺乏保健常识有极大的关系,关心和重视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展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老年人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将60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准,我国亦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也有根据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健康状态、对卫生保健及社会照顾的需求,分为年代年龄(实际年龄或日历年龄)、社会年龄(社会学)、心理年龄(心理学)和生理年龄(生物学)。按人口学分为:准老年人(55~64岁)、“青年”老年人(65~75岁)、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

2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 生理特点

老年期各器官呈进行性衰老退变,出现一系列的改变,主要为:①器官组织的储备能力下降;②对外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减退;③躯体内环境对各种性质刺激的反应调节能力削弱;④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退;⑤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下降、联想速度迟缓、感觉器官老化迟钝等。一些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各种肿瘤等的发病机率显著增高。

2.2 心理特点

老年人一旦离退休,由于社会角色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职业功能改变: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发生改变,对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②生活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单位的大环境回到家庭小环境,尤其是几代同堂;③经济水平下降,各种收入减少;④生活节奏的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紧张、快节奏、有规律的生活,转变为简单、松弛、单调的生活,如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常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消极的情绪,导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身心疾病。

3 老年人群健康状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还应该达到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好”,因此评价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应该包括躯体、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城市增高的幅度大于农村。上海市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已从3年前的8%升至现在的19.9%,而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者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4 老年健康教育的实施

4.1 培训社区健康教育人员

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及地段医院的职责、义务,需由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组成,认真完成传授医疗保健知识任务,确保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到位。健康教育队伍人数不一定要多,而是要精,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帮助社区干部普及医疗保健等卫生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热爱老年健康教育,成为老年人的保健指导者、老年心理问题疏导者。

4.2 建立健康教育专栏

设立教育橱窗、讲座场地,根据不同的季节利用宣传橱窗刊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设点宣传,如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红十字日、结核病防治日等,积极开展咨询活动。

4.3 利用公众传媒进行健康教育

组织专家到电视台、电台讲座,定期开办退休老人专题讲座,利用地段医院资源开办老年门诊健康咨询热线,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出谋划策。利用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把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利用公共传媒作用提供有关信息,指导老人按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提供有关刊物上的卫生保健文章供老人阅读,并组织老人们集中学习。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因此,重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老年人心理培训范文第5篇

一、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

3.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

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下降的老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目前对于老人的社区护理,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人社区护理的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登记卡,以引起社区住户的重视,同时便于医生了解管辖区人员健康情况,对曾患过疾病者,建立病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电话或登门随访。

2.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

如我省就连续几年在全科护士培训时就专门开设有老年社区护理课程,以确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到位,保证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

第一,是一般护理向社区延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护理服务等);第二,是社区护士参与预防保健(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第三,是社区健康教育及家庭健康访视;第四,是以社区护士的身份担负某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签订卫生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集医疗、护理、营养、康复为一体的整体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医院各种健康资源共享,以帮助老人了解某些慢性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常识,保证老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4.深人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举办专场讲座,内容简单易懂,讲解要形象生动;(2)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记忆;(3)示范性教育,针对老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

5.提供心理精神服务老年人

因为离开工作岗位,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心理变化较大,同时由于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老人心理障碍。在长期的社区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利益,改善和提高其生命质量与价值。

三、老年社区护理展望

1.健康老龄化观点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得很短。现在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高,有人提出人生里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很可能最长的一个阶段将是老年。

2.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将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对于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的至死尊严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康复护理日益受重视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住进来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如老人特别养护:安排饮食起居,日间照顾,静养关怀,提供身体清洁;老年康复保健:除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外,提供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4.填补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为填补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