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师毕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学校;幼师;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递增,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专技人才成为社会的新宠,为广大学子提供新出路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受捧的同时,也给其管理的“灵魂人物”――班主任,在工作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一名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班主任,下面将工作上的心得体会作如下总结,以期和广大同仁分享、交流。
一、稳定生源,防止学生流失
计算学生流失量是班主任工作考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的稳定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师专业学生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学校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有的因为成绩不理想,有的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读幼儿师范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该部分学生最容易出现流失是在寒暑假之后的新学期,之前利用假期时间打暑假工,赚了一点小钱就自满自足,觉得没有知识,就初中毕业出来也能赚钱,不顾家人劝说,放弃了自己最后的学习机会,甚至还带动班级其他同学,造成了学生的连带流失。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低级打工和高级打工的区别,告诉学生有一技之长才是社会生存的长久之道,不要因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就放弃了自己的美好人生,而错过了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后时光。
幼师专业生源另一部分是往届生, 这部分学生辍学之后和社会有过短暂接触,明白生活的艰辛和挣钱的不容易,重返校园选择了幼儿师范专业。但相较于应届生,这部分学生社会气息浓厚,集体意识淡薄,自由散漫,不能快速适应学校规律的生活,加上文化基础差和专业课高强度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就打起了退堂鼓,这就是学生流失的另一因素。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要想取得成绩,必须经过刻苦努力,而且重在坚持。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班级。首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思想上加强班级管理。利用各种时间,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尤其注意特别调皮的和过于文静的这两类学生,通过个别谈心,小组内谈心的方式,对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思想动态进行认真的了解。通过谈心的这种方式,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加入到服务班级的队伍中来,这也为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班级扣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其次,合理利用班会课时间,将班会做为学生德育教育和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班会活动,比如:《感恩的心》、《学习雷锋精神》、《我爱我校》等主题的班会活动,班会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师生共同参与,充分把我们幼师专业学生的特长也融入进去,在生动、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中,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另一方面,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耐心指导学生,对班级的黑板报的创办和展画布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使我所带的班在综合评比中从最开始进学校的默默无闻到后来也出现在了光荣榜上,能够得到第一名的光荣,这对学生们在自信心上是很大的鼓舞。
再次,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充分配合任课老师的工作,发挥好纽带作用。我每周都会主动找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的技能课,还实行定期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告诉学生,“不要求你们做到最好,但至少每周都要有进步。”给她们提出了指定近期计划和学期计划的建议,有效的解决了之前部分学生觉得迷茫,无事可做的问题。
另外,合理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外地打工,为了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我会定期用校讯通把学生近期的基本情况发送给家长,在得到家长反馈信息后,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关注。加强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幼师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明确,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从进校起,作为幼师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时刻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第一,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为工作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的精神。第二,要关心和爱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校期间,每位准老师必须学好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使自己具备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只有了解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掌握幼儿教育规律,理解幼儿阶段性成长的特点,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珍惜每个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怎样和幼儿相处: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也做幼儿的朋友,明白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三,认真学习专业课,职业技能专业化。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非常重要。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养育、习育、化育中的种种问题的专业化技能。这些教学技能,均体现在幼儿艺术、社会、语言、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式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得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作为幼师班主任,还要密切关注幼师就业信息,统计每年幼师毕业生就业去向。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向在校幼师介绍就业经验,比如在面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在找工作时,如何制作个人简历,个人作品集的展示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第1版.
[2] 程少波,梁冬妮.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信念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被主体采纳为真实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解释、评价、结论或者预测,并成为主体行动的指导原则。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与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及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以及课程和教学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
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信奉的准则,“教师信念”不应是一个只在职后阶段才被重视和讨论的概念。它是个人于长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及相关教育影响下所逐渐产生的概念系统。因此,教师信念的形成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此过程包括职前与在职两个阶段翻。而师范生所持有的教师信念会直接影响职前教育的质量。
2010年,江苏省决定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鼓励优秀的男性初中毕业生报考幼教、从事幼教。该政策实施以来。免费男幼师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就教师信念而言 ,免费男幼师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免费男幼师生教师信念现状
调查发现 ,很多免费男幼师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导致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时 ,只有27.2%的学生是源自真心喜欢或者热爱这项职业 ,其余的回答大多是“家长安排”或者“包分配”等客观因素。
一些免费男幼师生并不看好或喜欢自己的专业 ,他们只是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17.2%的免费男幼师生并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而是冲着“免费读书”“包分配”才选择上幼师。此外,由于当初报考志愿时不了解相关政策 ,入校后很多免费男幼师生自认现实与最初的预想落差太大。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被免费”的。诸种原因导致很多免费男幼师生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向往而进入幼儿师范学校 ,他们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更谈不上为将来努力构建自己的教师能力与风格。此外,因为前途已定,导致部分学生心存“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后不愁找工作”的思想 ,由此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教师信念有关。
三、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意义
1.培养优秀幼儿师资的需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决定》(苏教师[2010]10号)指出,“从2010年起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制度,为培养造就优秀幼儿教师奠定基础。鉴于江苏省当前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男教师稀缺的状况。今年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以招收培养幼儿园男教师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幼儿师资队伍性别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男性教师资源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江苏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幼儿教师有90多万人,但其中的男教师却只有2000人左右,以至于在很多幼儿园,男教师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幼儿教育迫切需要男性的加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师资性别结构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男教师可以带给孩子阳刚、坚强、宽容等特质,使幼儿在成长之初,性格得以平衡全面发展。从整个江苏的教育资源分布来看,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全省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为1:99。因此。实行免费幼儿师范男生培养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解决男性幼儿教师紧缺的状况,从而实现幼儿教师资源的结构均衡。
要培养优秀的男性幼儿园师资,实现江苏对免费师范生的期望。对男幼师生开展职业信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为的激励力量。信念一旦确定之后,就会给主体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行为的原则性、坚韧性”。
2.免费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信念具有特殊意义
职前教师信念培养在免费师范生教师信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主要关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师范生形成预期的角色,而对其内在发展尤其是对教师信念的养成却很少关注。其实,对师范生而言,能否在走向岗位之前建立良好的教师信念,是决定其未来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不少研究表明,如果在职前阶段“准教师们”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师信念体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历程中就可能因为缺乏积极正面的信念支撑而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流于随意和盲目。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失去正确判断的依据。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令人堪忧,而免费师范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师范生生源下滑、教师水平不尽如人意的局面。“免费”的内涵,绝不仅仅表现于师范生相关费用的免除,更重要的表现为进一步形成与强化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为尊重的职业,并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教师行业。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有效的教师信念培养,使教育成为免费师范生愿意终身投入与专注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
四、对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1.帮助制定职业规划
要通过各种机会对男幼师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知晓免费培养政策是省教育厅培养优秀幼教师资的重要举措,以此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要让免费男幼师生认识到幼儿教育非常需要优秀男教师的加入,且社会对他们充满无限期望。免费男幼师生只有认识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他们才会坚定职业信念,更加勤奋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引导男幼师生客观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科学做好生涯规划,对于免费男幼师生合理定位、找准目标和自己努力的方向至关重要。新生进校后,可以邀请专家给新生作生涯规划讲座,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涯规划,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同时要求学生做好五年规划和每学年规划,在学校和班主任的配合下,让他们监督自己对规划的执行情况。
2.科学设置师范生课程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培养院校必须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定教师教育课程。”
围绕专业标准,学校应根据男幼师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男幼师生课程方案。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要帮助免费男幼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学前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念。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陶行知、陈鹤琴、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参观陈鹤琴创办的鼓楼幼儿园,聆听陈鹤琴生平报告等,来强化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根据免费男幼师生特点,设置感恩教育、责任与担当等不同的德育模块,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3.安排教育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和实践教育是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增强免费男幼师生的职业信念,更加了解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免费男幼师生开展优秀教师访谈活动。通过访谈。让免费男幼师生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等,并且共同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还可以安排免费男幼师生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农村教育。逐步建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
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从中也不断强化他们积极正面的职业信念。
4.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师范院校不仅需要好的课程安排,更需要良师去实施这些课程。在教师信念培养方面,更要注重发挥教育者自身教师信念的榜样作用。积极、正面的教师信念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信念的建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明晰自己并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习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及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正确积极的教师信念指引下,才能给予学生正确、良好的示范。
早教专业幼师生应尝试以兴趣班的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早教知识面,掌握早教技能技巧,促进幼师生早教专业发展。幼儿教育早教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一、幼师生早教专业发展的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早期教育对象是指0~6岁儿童,涉及0~3岁婴幼儿阶段和3~6岁幼儿阶段的儿童,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是不相同的。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拓展办学思路,着眼于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江苏省范围率先对专业实行细分,分出了0~3岁早教方向和3~6岁的幼教方向。新辟的早教班有2个,其余班为幼教方向,即原来的幼教班。相比幼教方向,早教方向的专业学习内容更多,早教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幼教班的课程,还要增加0~3岁婴教方面的课程,因而将来的就业面应该也更宽,既可选择面向0~3岁的早教机构,也可到普通的幼儿园当老师。在早教专业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一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体现出早教班的特色?如何能满足社会对早教师资的需求?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以活动课程方式――专门开设0~3岁婴幼儿早教兴趣班,学校聘请早教专业老师引领,使学生一进校园就接触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0~3岁早教兴趣班教学实施我们对幼师五年学习中0~3岁早教兴趣班的学习作了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年级学习阶段制定了基本流程。
总体规划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初触早教、亲历早教、研究早教,并通过规范的教学行为使学生进入早教实践,获得早教专业经验。1.学生初触早教0~3岁早期教育专业性很强,婴幼儿每个年龄段都有与之相附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年龄越小婴幼儿发展的速度越快,因而不仅年龄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且同龄个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因此,0~1岁婴幼儿是以月龄为依据分段教养,1~3岁婴幼儿以半岁为依据的分段教育。对于刚入校的幼师一年级学生,他们缺乏婴幼儿教养经验和没有专业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按婴幼儿月龄给学生看视频,学生第一次看到从新生儿到一周岁的宝宝成长的全过程,观察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许多照顾宝宝的基本常识,积累早教专业知识,初步感受早教内容。2.学生亲历早教每个幼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专业内化成为可能。所以,幼师第二年教师鼓励学生到早教机构去观察、体验和经历。学生去早教机构亲历婴儿游泳、亲历亲子教育活动,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早教的整体认识。在亲历中学生直接观察早教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纸笔记录往往会遗漏许多信息。因此,学生在早教机构中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并为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备用。3.学生研究早教进入幼师第三年,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即在任务驱动下,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和学习网站上的资源,掌握网络信息搜索主要策略和技巧,上网操作实践,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任务。4.规范学生早教技能进入幼师第四年,根据江苏省规定,幼儿园教师持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学生开始参加育婴师中级资格的考试,在育婴师中级资格培训中,除对学生进行早教专业理论考核外,还要对幼师生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实操的内容有给婴幼儿洗澡、抚触、换尿布、穿脱衣服、喂奶和副食(添加)制作等,这些都要规范的动作和操作步骤。教师在培训中采用微格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学生训练上述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可使师范生和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例如,老师讲解抚触的实际操作,在给婴幼儿抚触前,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手掌、手指间、手背、手指、大拇指、手心和手腕。然后,老师分别教了学生婴幼儿脸部、腹部、四肢和背部的抚触。每一个部位的抚触都有专业的手法、程序以及相应的注意点。老师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幼师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并作角色扮演。5.学生展示早教活动进入幼师第五年,学生经历了毕业实习,学生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要求,学生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例如,学生以PPT的形式呈现了游泳中心看“婴幼儿游泳”的观察报告。从什么是婴儿游泳――调查几个宝宝的情况――分析宝宝游泳出现的情况而作的科学解释――最后分析了游泳的好处。调查的内容分为宝宝的月龄,第几次来游泳,游泳时发生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其的看法,最后还用照片展现,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一环扣一环很有专业性,每一个课件都能体现学生思路的选择,在制作中课件图片、视频、动画、声音、文本等素材的获取方法,课件素材的制作加入一些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使课件有声有色,内容的呈现,动画的设置,文字的设置,图片的位置、大小、效果,视频音频的播放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模板的选用,背景的选取等都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证明,利用0~3岁早教兴趣班的形式,用任务目标的方式,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幼师生专业成长的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世辉,石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雅芳.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幼师生“自主教育”的挑战.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论文摘要:幼教专业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因此,钢琴教学的内容要与其专业特点相统一,要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学却存在着许多有悖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特征与专业特点的幼师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思考、研究。
钢琴是幼师音乐教学中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专业技能性强。在教学中既体现其专业特点,又体现幼教专业的“师范性”,是幼师教学的基本点。笔者试从幼师专业的特点人手,结合五年一贯制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对幼师钢琴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五年一贯制幼师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园的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多数同学都是从“白丁”开始,且幼师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练琴时间较少;再说他们已接近成人,骨骼发育已基本定型,缺乏良好的柔软性和灵活性,导致学习钢琴的条件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幼师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和困难性。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既是教学工具,又是教学手段,是学习音乐重要和必要的途径。因此,幼师钢琴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钢琴的基本弹奏知识,进而掌握和运用键盘乐器这一工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为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弹奏钢琴是为了教小朋友儿童歌曲,因此其目的之二就是培养即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甚至还可以说要把即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纳入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的,幼师钢琴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全面的钢琴技能人手,着重培养其工作能力,包括演奏、伴奏、教学以及自学的能力。
根据幼师钢琴教学对象的特点,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其教学原则可简明归纳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基础、全面提高、加强实践、培养能力、教学相长、鼓励创造。
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仍然沿用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方式,使用传统的钢琴专业教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宜幼师钢琴教学,因为它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却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专业思想导向,以致在未来的教学中只注重演奏技能而轻视教育中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
通过对幼师钢琴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知,幼师钢琴教学必须明确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学改革首先应是教学思想观念的改革,然后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试方式的改革。
一、明确目标更新观念
幼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师范性”,防止向“专业化”看齐。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要“偏重基础训练,加强键盘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偏重基础训练,是指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基础知识,如正确的弹奏姿势、基本弹奉法、常用技巧训练等。教材的选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贯穿上述教学内容,使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继续学习发展的潜力,从而弥补学生能力、知识的不足,同时也避免教学中为追求“专业化”而脱离实际地让学生硬攻高深的乐曲、忽视基础训练的现象。
加强键盘实践,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键盘实际能力,即演奏能力和伴奏能力,后者尤其重要。因为运用键盘乐器伴奏是音乐教学中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伴奏能力是每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中可通过教材的适当选用,在钢琴课中加进伴奏指导,要求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伴奏实践等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比如:当学生弹到拜厄时,已涉及到伴奏形式了,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分析伴奏的形式及所适合的儿童歌曲,为学生掌握即兴伴奏奠定基础,如拜厄第46条:
上述乐曲运用的是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此形式为《上学歌》、《小鸡》等儿童歌曲配伴奏。随着练习程度的提高、伴奏音型的多样化,逐步丰富儿童歌曲的伴奏,从而避免学生能弹较难的乐曲却不能伴奏简单的儿歌的现象。
在端正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及教学大纲要求,可制定各年级能力达标的标准,依此制定教学计划,规范钢琴教学。各年级能力达标的内容与要求采取“依次递补进”的方法,可作如下尝试:
一学年:钢琴基础演奏+视奏
二学年:钢琴演奏十视奏十伴奏基础知识
三学年:钢琴演奏+视奏+即兴伴奏
大一:钢琴演奏+视奏+即兴伴奏+键盘实践
大二:钢琴演奏+视奏十即兴伴奏+键盘实践+正谱伴奏
二、提高能力创新模式
(一)教材的改革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师钢琴教材的选用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既要考虑整个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中小型乐曲为主,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作品应均有涉及
幼师钢琴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钢琴基础课的学习,扩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本原则的指导思想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的学习来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民族特色,丰富其音乐修养。例如:巴洛克时期可通过巴赫的作品,进行复调技术训练;古典主义时期选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的钢琴小品,了解其明快典雅的风格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浪漫派以后的各个作曲家,各种不同体裁的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各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又鲜明地体现了各民族典型的音乐风格等等。之所以选用中小型乐曲为主,是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会很高,以其所能达到的技术难点为“度”,争取让学生都有所涉猎。
2.材料要注重个性差异,融人各种常用技术类型
比如,有的学生手小,有的学生手大,有的学生手指独立性差,有的学生左手不灵活。针对学生不同的技术缺陷应该挑选相应的练习曲。比如:手指独立性差的可以加人“636”练习曲;左手不灵活的可以加人“718"练习曲等。
可将常用的乐曲及练习曲按技术类型分类,教材中包含的技术训练尽量要求全面,突出常用型。不同的技术类型可按难易依次编排,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选用。每首练习曲有自己的训练目标,选用的乐曲可配合其技术类型,这样在学习中可以强化巩固,并使学生会分析使用。例如,琶音这个技术类型,按不同的程度可选用不同的练习曲学习:初中级练习曲可选用车尔尼849的15或25首、718的3和16条等,乐曲可选用默克尔的《蝴蝶》、李嘉禄的((清江河》(如下图所示)等。
中级可从车尔尼的299中选用,乐曲有圣桑的《天鹅》、平井康三郎的《樱花》等。
同时要注重加强伴奏内容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在教学中使钢琴真正成为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不但要学会钢琴弹奏的技能技巧,还要学会钢琴教学,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突出“实用性”,有意识地分类选用带有各种常用伴奏织体、音型的曲目。在传统教材中,注重分析伴奏知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例如“599”练习曲,大都带有明显的伴奏因素,左手多是功能和声连接,且有丰富的音型变化,对之加以分析可作为伴奏学习的辅助教材。再如练习长琶音型的乐曲有李嘉禄的《清江河》、默克尔的《蝴蝶》;练习半分解的有熙的《牧民歌唱》、舒伯特的《音乐瞬间》等。这些都是优美、动听、且技术难度不高的钢琴小品,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运用于即兴伴奏实践,可使学生在钢琴基础学习中与伴奏实践有机的结合,收到更好的效益。
在学生有一定的钢琴基础后,加进各种优秀的伴奏原谱进行练习,伴奏谱也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还需指导学生按“伴奏”的要求,学习伴奏的艺术,如分析句逗、气息、力度、配合等,直接指导学生的伴奏实践。
此外,在选择教学曲目时,在教材中适当挑选一些程度略低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曲目让学生进行视奏训练。学生学得正确的视奏方法后,持之以恒,可提高其视奏能力,加快学习进度,大大丰富其学习曲目,对以后的工作也会有更多的便利。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局限性,幼师教学可尝试采取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前三年以集体课为主,后二年以小组课、个别课为主。
所谓集体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课教学,主要讲授钢琴演奏以及钢琴的基本知识、伴奏的基本知识、教学法内容以及钢琴作品的分析等。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性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可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很多学生一起学习,可引导其讨论,启发其思维,形成互帮互学之风。
所谓小组课,就是将程度相近的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周上课一次,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上课时,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直接将教学法内容运用于课堂实践。例如:即兴伴奏的学习贯穿其中时,给一个组的学生布置同一首曲目,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配上伴奏,课堂中逐个分析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办法,教师可引
导其反复论证,集思广益,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小组课中,如果个别人出现了一时难以理解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教师可在个别课中为其解决。
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解决,每周有几节这样的小课,由教师根据小组课回课情况轮流指定某人到教室进行个别辅导。对程度较高、学习刻苦的学生,为发挥其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单独上个别课,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三种授课方式相结合,有较多的优点:一是可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增加了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及学生上课的总时数,可及时解决问题,使学生受益更多;三是把现行的“一对一”的封闭型上课方式改为小组课、集体课的“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公开教学的观摩性,对教师要求更高,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在小组课和集体课中回课可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演奏心理,缓解其紧张度。
教学方法上,因幼师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幼师的钢琴教学不能单纯采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应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有目的地、理性地学习。比如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除单一的讲授外,可在引导学生讨论、设疑、布置作业后,让学生课后写出分析报告,这样可促使学生回忆学习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做出分析,既检验巩固了各科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演奏考试式”,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考试的内容是演奏练习曲和乐曲各一首,由教师当场评分。这种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对演奏技术的掌握情况,虽然给学生提高演奏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但不能代表其运用钢琴为教学服务的工作能力。由于考试内容窄、形式单调,既不能全面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易使学生产生为应付考试只重演奏技能培养的错误思想。既然幼师钢琴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钢琴工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演奏技能,那么教学评价就应该扩大范围。幼师钢琴课的教学评价应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测定,考试与考查结合、平时测试与阶段评价结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可尝试以下两个部分的结合:
1.钢琴演奏及视奏考试。在传统的考试内容为演奏练习曲、乐曲各一首的“演奏式”考试基础上加进视奏考试内容(视奏曲目的程度比考试的乐曲程度低两个层次左右),检验其演奏及视奏的能力,由教师当场评分。这种考试既检查了学生的演奏技术学习情况,又能检查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乐曲风格及钢琴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2.即兴伴奏能力考查。即是要求学生为同学弹声乐考试伴奏,由钢琴和声乐老师共同为其评定伴奏分。这样既解决了声乐考试中伴奏难找的问题,又给予了学生伴奏实践及检验的机会,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钢琴的伴奏能力。
通过每学期的这些考核与考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已有的知识,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形成各种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幼教工作作好准备。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它的内涵是必须从塑造教师人格做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起着身教与楷模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师徒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人格的塑造尤显重要。
关键词 女子高校 本科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0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UO Zhihui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All courses ar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services, course structure is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ur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 by training teachers in turn tra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preschool classroom teachers, training repositioning objectives inevitably bring adjustments undergraduate pre-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omen because of its unique emotions, caring, good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traits,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the main force. While experts called for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gender, but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s concep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ituation a long time it will not be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refore,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of Women talents,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women's undergraduate college curriculum is still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women's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将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各国在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战略措施。2010年底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素质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两个大的阶段。在我国,幼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职前培养来进行的,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促进幼师生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改革与优化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尤为必要。
1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优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本科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必须以课程的设置来实现,不然就会限于空想;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托,否则就没有意义。当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时,课程设置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体系主要由两级构成:一是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直接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一是学前本科教育,主要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理论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因此,学前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则以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
如今,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对综合素养高、学历高的“双高”学前教育专业人员需求旺盛。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学前本科学历”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入条件之一。然而,目前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和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却十分缺乏。据2010年湖南省学前师资调查表明:我省一半左右的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为中专、大专学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左右,还有约1/3的是初、高中毕业生;高达42.47%的幼儿教师未评定职称,高职称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与儿童生活和成长相关的各种产业的从业人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课程的调整,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课程体系。
1.2 单一的课程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样性学前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广大群众认知,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措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已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幼儿园教育范畴,向与婴幼儿相关领域拓展,如胎教培训、亲子园、幼儿个性化培训(智力、情商开发等)。而在目前状态下,国内学前教育人才相对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新时代高素质、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进入中国市场急速成长并且迅速发展的各类国际幼教品牌工作发展的需要。
1.3 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使本科学前学生入职适应期过长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重理论轻专业技能。近年来,我国学前师范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并入高等师范院校或升级为各类教育学院,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资转变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去幼儿园担任一线教师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存在工作上手慢、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理论实践脱节,导致了本科学前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的状况,无法良好适应学前一线的工作,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面临着“不如幼师生”的尴尬,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受到预期的社会欢迎,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前本科教育专业大学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师队伍,而更新课程体系便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法。
1.4 在一定时期内,女性幼教人才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以女性为主的幼教行列中已出现男教师。有资料表明,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10%。而在我国,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幼儿园也开始引进男性幼师,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男性幼师已经不是特殊群体,他们正在幼教一线上默默地耕耘着。虽然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关注幼教的性别构成,大力培养男性幼师,但女性由于其特有的感情细腻、富有爱心、善于沟通和表达等心理特质,长期以来都是幼教事业的主力军。由于观念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较长时间之内,这种状况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为1144225人,其中女专任教师为1120836人,占97.96%。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比例仅为1%。因此,研究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依然非常必要。
2 女子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
2.1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即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从学校的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具体来说:第一、从社会需求出发。所有的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义务,但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应该是有差别的。女子高校的定位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服务社会的方式就是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时代、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第二、从学校的特色出发。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来看,女生和男生之间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女性性别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其右脑比较发达,思维上特征表现为比较感性和直观、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较强,女学生富于情感,对生活实践活动有兴趣,易投入等特点。因此,女子高校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女性的特点。第三、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学生适应现实和应对未来设计所需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充分考虑设置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等状况出发。
通过以上研究,女子高校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块: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1)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素质系列课程、身体素质系列课程、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四个部分。在这类课程中,尤其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开设了一系列文化素质课程和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如投资与理财、就业指导、合唱艺术、创业学等,现代礼仪、女性学、家庭生活科学、女性教育学、女性成才学等。这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旨在拓宽女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生活的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和性别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学科通识教育基础课: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通识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生理解剖学、中外教育史等。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
(3)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这个模块,我们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和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艺术类课程(钢琴、美术、舞蹈)的课时,通过艺术类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技巧,重点放在幼儿歌曲弹唱和伴奏、幼儿舞蹈创编以及儿童画创作、手工制作和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第二、增设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分为学前英语类模块、学前教学法类模块、艺术类模块、学前理论类模块,专业拓展课有奥尔夫音乐、民族乐器、0-3岁婴儿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需要来选择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学前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集中实践环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缺陷就是实践性课程薄弱,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和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湖南女子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除毕业实习外,增加了保育和保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幼教宣传和咨询、课程实习、教育实习,使实践性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距离。
2.2 改善课程实施途径 (下转第48页)(上接第40页)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1)改革理论课程的教学。过去学前理论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收效甚微。教学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应该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前专业理论课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必要的课堂讲授外,还应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习式教学、情境教学、尝试科研等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幼儿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女子高校本科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2.3 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既然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变,那么对检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却很难看到。所以,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以试卷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试卷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其中实践考核可包括: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成果展示等,这种考核方式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与所培养人才的素质高低紧密相关。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理论教学教师转向培养学前教育机构一线教师,因此,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学前人才的需要。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强.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