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思政

计算机基础思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思政

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等级考试;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笔者在职业学院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两年了,参加组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四次,对等级考试的特点与意义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从每次考试结果分析,我院学生通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文化》学习,很多同学未能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改革,认为“考证促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适合职业学校的特点。

二.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任务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课程体系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够马上适应社会的技术人才,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

3.考试存在问题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一级。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很多人提出的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改革教材,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改良教学方法等。笔者认为很多学校只要把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好,教学质量就能上一个台阶。在这里我谈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考证促学”的教学思想。

三.“考证促学”思想的提出

为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掌握21世纪必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应用技能,全国各高等学校从1993年开始先后建立了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江西省教委于1994年6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设计组,成功地组织了各次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1997年后,我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考试人数逐年增加,考试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西考区)的开考等级为一级、二级(Foxpro、Basic、Pascal、C)、三级(编软)。考试分笔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笔试和上机测试都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

笔者组织等级考试多次,对考试大纲,考试题目比较熟悉。省教委成立的等级考试设计组,组织编写考试大纲,考试辅导资料,试题库的更新。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就是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成立了等级考试的考点。我想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教材就可以选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教材,职业学校没有必要自己编写教材;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期末考试可取消,改成考一级,因为考等级的考试费用不会很贵,另外,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证书。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又可以减轻出卷改卷的负担。

四.“考证促学”的意义

1.加强师资建设

考证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在考老师,我深有体会。首先,一个学校申请了某个认证考试考点,必定要组织老师培训学习,这样可以加强老师的业务水平。我作为我们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系统管理员,在安装调试考试系统的过程中也学了不少东西,我所学的又可以作为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有了考试,老师也会自觉地了解考试信息,了解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进而教学生如何复习,给学生辅导,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我读书时未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我认为考试题出的很好,很多很实用的操作,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重点就是要教授他们实践能力。可以说,通过组织几次等级考试,我自己学了很多,积累了很多教学实例,这将大大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要学习的知识更新快,计算机的老师一定要不断学习。

2.教学目标统一,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水平

职业学校不像初中高中,很少考试,即使考试,往往都是考得很肤浅,很容易过

关,这样没有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计算机基础的老师也没有明确定位教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不同老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甚至很多学校最后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我们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明确规定我们的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文化〉必须通过一级考试,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目标定位明确。等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考试,既能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测试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目前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人们普遍不认同。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偏见,但从纯客观的角度我们又怎么检测它的“含金”量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现在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考试的同学,其计算机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计算机认证考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职业学校发展特点的认证考试,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美琪/王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第2篇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教学的生命力。计算教学,借班上课,更需要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课前的活动是这样开始的: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数学也能变魔术,相信吗?想不想试一试?(板书:1和10)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在1和10间加上“=”)你有办法能让它们变得相等吗?

生1:在1后面加小数点。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1和1.0相等。

生2:给它们加上计量单位也能变得相等,如1分米=10厘米。

师:还能加什么计量单位?

生3:1米=10分米。

师:想想加上的计量单位有什么特点?

生4:进率是十。

师:如果加上记数单位能变得相等吗?

生5:1个一=10个十分之一,一个十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

我希望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在游戏中体会不同记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自主探索除法的算法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创设情境,产生需要

1、产生估算的需要。出示录像,主要场景还是一位顾客在超市买牛奶,旁边增加了一位小朋友,他看到顾客买了12瓶酸牛奶,营业员说“一共19块2”后,摸摸自己的口袋,想:“我也想买一瓶,不知道钱够不够?”用录像呈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现场感。小朋友的问题,引发学生提出了估算一瓶牛奶价钱的需要,这是教材没有安排的内容。

2、产生精确计算的需要。继续出示录像。小朋友买了1瓶酸牛奶,付给营业员2元钱,同时想:“该找给我……”这样的情境,估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自然引导学生提出了要精确计算1瓶酸牛奶多少钱的问题。 转贴于

3、产生验算的需要。在学生计算出得数后,提出问题:“虽然得数和我们的估计是一致的,但营业员找的钱到底对不对呢?”引导学生产生验算的需要。

三、引探结合,自主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勇于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浪尖,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磨砺。波利亚说:“最好是顺乎自然的帮助学生,教师应当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当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地理解学生的心里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自己原来想得到的。”

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一个固着在自己认知结构上的正确认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认识是有意义的。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他们才有交流的必要,才有话可说,才可以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小组意识、社交技能,才可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力量。“友情提示”的安排考虑了学生群体的差异,努力让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不同的数学。

四、比较深化,内化算法

学生在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已经考虑到了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区别,这是新旧知识的分化点。然而,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联结点是什么呢?学生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这对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样是有意义的。我是这样教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都会了吗?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完整地看屏幕。屏幕完整出示192÷12和19.2÷12的计算过程,学生静静地观察、思考、交流……对除法计算法则的表述似乎属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默会知识,学生用比较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是有难度的。这里的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如果学生体验到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计算过程也是一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1、营养学家告诉我们,每100克牛奶中含脂肪4克,每100克花生米中含脂肪39.2克。相同重量的花生米中脂肪含量是牛奶的多少倍?

2、开学了,总务处张老师买了一些粉笔,不小心把墨水滴在了发票上。

货 名

数量

单位

单价

金额

白粉笔

32

彩色粉笔

18

0.8元

.4元

合计金额

52.8元

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第3篇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江阴 214405)

摘要:运用二阶聚类法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七系三部共318位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教师职称、学位的若干个变量中,不同变量的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同时,通过聚类分析认识到在不同类别下,相同职称、学位的均值、中位数等也是不一致的。对聚类比较结果进行分析,为学院在不同系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称、学位的提升优化计划与决策提供了相关数据支撑。

关键词 :二阶聚类法;高职院校;职称结构;学位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2-03

作者简介:蒋光斌(1965—),男,安徽无为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金融投资。

二阶聚类法简介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的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较大。顾名思义,二阶聚类是指聚类过程是分为两步进行的,故又称两步聚类,即预分类与正式聚类两个步骤。由于二阶聚类具有可以同时处理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聚类速度快、能根据聚类准则自动选择最优聚类个数(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指定类别数量)、分类结果更加可靠等优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与运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结构现状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7系3部共有专任教师318位,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职称结构方面

正高职称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副高职称的110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9%;中级职称的178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7%;初级职称的2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6%。从专任教师职称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在10个系部中,目前只有4个系有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改善与优化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学位结构方面

博士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4%;硕士15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1%;学士162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94%。从专任教师学位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学位主要以硕士与学士为主,博士较少。

二阶聚类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spss19软件对表1的职称与学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设定类别为3类),其主要聚类数据如下。

(一)职称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6。由于平均轮廓=0.6>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3(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聚类2=2(计算机系、艺术系);聚类3=5(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

3.变量重要性:正高级=1.00;副高级=0.81;中级=0.77;初级=0.76。从职称的重要性结果来看,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目前相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职称提升的重点应该主要是正高级。

4.均值:(1)聚类1(正高级=0.67;副高级=15.67;中级=26.67;初级=3.67);(2)聚类2(正高级=1.50;副高级=9.00;中级=22.5;初级=5.00);(3)聚类3(正高级=0.00;副高级=9.00;中级=10.60;初级=0.80)。从职称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正高级的均值为0.67,副高级为15.67,外语系的正高级人数为0低于均值,机电系的副高级人数为15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正高级的均值为1.50,副高级的均值为9,艺术系的正高级人数为1、副高级人数为7均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正高级均值为0,副高级的均值为9,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的正高级职称人数都为0,其中思政部、基础部的副高级职称人数也低于均值。因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重点提升的系部应为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及艺术系,副高级职称提升的重点系部应为思政部、基础部、艺术系及机电系。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00、6.73、12.93、3.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副高级,再次为初级,最后为正高级;(2)在正高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的四分位距都是0.5,表明正高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及艺术系分布的离散度一致;(3)在副高级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4.97、1.98、0.48,说明副高级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为计算机系、艺术系,最后为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4)在中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3和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0、5.89,表明中级职称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小;(5)在初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49、0.49、0.98,说明初级职称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计算机系和艺术系。

(二)学位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7。由于平均轮廓=0.7>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2(化纺系、计算机系);聚类2=3(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聚类3=5(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

3.变量重要性:硕士=1.00;博士=0.96;学士=0.52。从学位的重要性结果来看,硕士>博士>学士,目前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学位提升的方向应该主要是硕士。

4.均值:(1)聚类1(硕士=25.00;博士=1.50;学士=9.00);(2)聚类2(硕士=3.33;博士=0.00;学士=9.67);(3)聚类3(硕士=18.6;博士=0.00;学士=23.00)。从学位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硕士的均值为25,博士为1.50,化纺系的硕士为22、博士为1均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硕士均值为3.33,思政部只有1位硕士,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硕士均值为18.6,机电系、电子系、艺术系、外语系的硕士数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硕士数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硕士学位提升的重点系部应该是思政部、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机电系和艺术系。同时,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的学士均值为23,提升硕士学位的空间很大。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3)。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1)硕士、学士、博士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3.44、10.44、0.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硕士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学士,最后为博士;(2)在硕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91、1.93和0.92,表明硕士在化纺系、计算机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3)在学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6、1.95和1.93,表明学士在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政部、基础部,最后为化纺系、计算机系。

通过聚类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不同职称及学位在各类系部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不同职称、学位在各类系部的均值、中位数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系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称、学位的提升、优化计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苏理云,陈彩霞,高红霞.SPSS19统计分析基础与案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2.

[2]张红坡,张海锋,等.SPSS统计分析实用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方法

现阶段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入课堂,但由于有的教师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内容的过度生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应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以真正达到育人效果。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比较随机当前,各科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多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发掘与发挥,这就有可能导致思政内容重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应从整体专业规划出发,针对每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使其形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1.紧扣毕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结合毕业要求,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明确并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以信息安全这门课为例,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具备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与VPN、安全扫描与入侵检测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确定育人目标时,应让学生通过熟悉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追求科学真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明确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的界限,理解诚实、公正、诚信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并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觉遵守。另外,还要面向国际科学应用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主战场,将前沿科技渗透到课程实践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破解“卡脖子”难题。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信息安全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信息安全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指引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和课堂讨论,并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要从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互动交流、分组讨论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具体案例研究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渗透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担强国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高端信息安全人才。

思政育人案例

1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思政元素切入点:针对美国政府在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以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投资设障等手段,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让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案例,要明确信息安全的真实含义,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强调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容许被任何势力“卡脖子”。育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使其能潜心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等,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信息安全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3)课后拓展。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重大成果视频,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思政育人案例2教学内容:第二章,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了解传统密码技术,掌握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思政元素切入点:对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进行阐述,引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已有密码学方案的冲击。在量子计算模型下,经典数论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量子时代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gev提出基于格的密码体系可以抵抗这种量子算法的攻击。格密码作为备受关注的抗量子密码体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格自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他密码体制有独特的优势:困难问题存在从一般情况到最坏情况的规约,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和并行性等。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基于格困难问题的密码体制设计进行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知晓量子技术的发展对已有技术的冲击,引导其发挥工匠精神及钻研精神,勇于探索行业难题。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密码学数学基础、密码学基本概念、对称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针对“我们是否可以在标准模型下构造一个抗量子攻击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以做到避免密钥滥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课后对量子算法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解两字算法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技术的推动,并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索。思政育人案例3教学内容:第四章,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客的概念及黑客的攻击模式,掌握网络攻击的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攻击防范。思政元素切入点:2014年3月22日,国内漏洞研究平台曝光称,携程系统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包括信用卡用户的身份证、卡号、CVV码等信息均可能被黑客任意窃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该漏洞引发了关于“电商网站存储用户信息,并存在泄露风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携程漏洞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安全运营负有责任,对产品的漏洞及时补救,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研究平台发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流传,内容包含用户账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这次事件是黑客通过收集其他网站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撞库的方式利用12306网站安全机制的缺失来获取13万多条用户数据。针对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导学生熟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不仅有一般网络运营者应该履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义务,还有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如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若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评估,拒不改正或导致网络安全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育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自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安全和防御技术,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维护好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的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网络安全。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关于黑客、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网络安全法》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研讨之后,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意识。(3)课后拓展。课后可适当给学生提供《网络安全法》的相关报道视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结

计算机基础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给;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0

1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解释

1.1一般的经济学涵义

(1)市场。

要认识市场,先要了解产业。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所谓市场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显然,市场由产品或服务的供需双方组成,两者缺一不可。

(2)需求。

是指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它同样也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2高等教育框架下的各要素涵义

(1)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是“教育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一方面具有一定公益性,它不仅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私人产品属性,即“谁花钱谁受益”的排他性特征,是属于具有私人性质的“价格排他性”型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指建立在愿望和制度能力基础上的需求。微观层面指个人或家庭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和意愿,为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的“个人需求”(或称“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是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需求”。

(3)高等教育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是在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该观点将高等教育供给指向培养劳动力,强调高等教育供给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提供生产者和劳动力,满足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该观点指向受教育者,其意义在于满足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2高等教育“产品”的分类

(1)文凭。这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间来接受一定层次教育的纸质证明。

(2)个体充实或综合内涵的提升。这是精神层面的能力和修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内容、周遭环境、教育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3)单项培训技能。如参与计算机、外语口语等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能独立承担一定领域的工作任务,其“产品”优劣能够通过工作成绩来体现,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知识产权类的物品。如研发出的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这也是物化的成果。

在四类“产品”中,只有第二类是“无形”产品,其数量、质量和效果因人而异,是相对难以把控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极具提升空间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政教育就处在此环节。

3供需的非均衡及“双需求”的不匹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大体上看,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如: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生硬等,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考试机器”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应变水平、创新意识等方面严重欠缺,这是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充分认识此差异,探求高校思政教育产品在“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上的一致性,这将是决定高等教育办学成效优劣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4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4.1尊重学生“个人需求”,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机制

网络教育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本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头脑简单,听话乖巧的小孩子,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一群青年人。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再通过简单命令式的方式规定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应巧妙地运用网络媒体来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在尊重大学生合理的“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机制。

4.2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供给”解决“需求差异性”

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往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身心基础上的享乐的需求。如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娱乐、购物、聊天等,这些都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类欲望,带来他们快乐。但如果从事这些活动的时间与学习有所冲突,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地形成思政教育“有效供给”,为大学生正确分辨主次、合理分配时间指引方向,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思政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校思政教育产品,提倡发扬大学生积极的“个人需求”,抑制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个人需求”;同时通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引导学生知晓“社会需求”,认清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轨迹。

4.3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主动接触关注学生

思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效。传统意义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两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往往也只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网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并及时回复和处理,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为后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计算机日常软件处理、网页设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创造机会接触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真情实感、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

4.4增强思政板块吸引力,提升网站思政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网站成为了教育者和学生集中的阵地,只有不断充实先进的文化内容和探索适合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才能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首先可以从版面布局、字体颜色和插图等方面下功夫,再加以明确的思政版面和主题,要求内容紧扣现实,是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学校热点,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站内容要做到不断补充更新,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04):1925.

[2]季俊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垄断现象的经济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04):2632.

[3]韩亚菲,蒋凯.理解高等教育市场:理论综述与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