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元文化管理

多元文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元文化管理

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企业管理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合理计划、组织、安排和调控等一系列工作。企业的规模环境、业务水平、人力资源及其信息化建设等等是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全面改革和创新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力争实现现代企业人文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的有效平衡。

一、人文管理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在管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中,泰勒的功绩至关重要,自1881年起,泰勒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并将一套具有一致性与协调性的管理体制制定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泰勒注意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与要求相结合,而且泰勒的科学管理对经验管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弥补,首次通过科学系统的理念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将放任式管理变成规范化管理,将家长式管理变成组织管理,创建出严格、有序的企业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然而,泰勒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它并没有考虑人类的主体性,将人视为工作的机器,这就是后世将“泰勒制”指责为“非人性化”管理的原因。

(二)人本管理的兴起

人并非“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此为“泰勒制”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尽管人类每天享受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利益,但每个人都在反抗与痛恨效率崇拜施加给人的心理锁链。科学管理虽然是一个时展的必然产物,然而,时代往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劳动主体获得教育后,其逐渐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而该时期的泰勒理论就无法与当时的时展要求相适应,人本管理的端倪开始显露。所谓人本管理,其实就是在管理物要素与人要素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为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人和人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对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全面调动。人本管理重点强调企业管理中人的核心位置,与传统管理相比,可以说是一大发展与进步。

二、企业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

(一)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矛盾和冲突

多元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之一,它要求员工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该职能岗位相应的责任。在企业的制度框架内,员工要克服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刚性要求,履行与企业的契约内容,体现较高的执行力。与多元化管理相对的是人文管理,它对员工的管理具有柔韧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不会强调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和制度办事。两者在管理企业的方式和要求上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一个是用制度和规范明确界定,一个是用人文关怀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一个是对员工的硬性要求必须执行,一个从人本出发对员工讲感情。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博弈关系常常使企业的管理者难以抉择,面临着顾此失彼的管理难题。

(二)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相辅相成

虽然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从概念上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念,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这两种管理模式都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因此能够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矛盾运动中达成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多元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以基本的制度保障为前提,人文管理需要有效的秩序环境和渠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人文管理能够增进多元化管理的效果,它通过对员工实行软管理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创造性,人文管理应与多元化管理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企业的愿望和效益。

(三)人文文化建设对多元化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

所谓企业凝聚力,其实就是凝聚大部分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活动进行合成的一种心理结合力。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原因包括:①从企业方面来说,必须满足企业成员的需要,为员工提供其生活所必需的精神与物质保障,从而使员工的成功欲望与企业荣誉感得到不断增强;②从企业成员层面分析,必须在企业生活中对其自身综合素养进行不断提升,对远大目标进行梳理,同时牢固树立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努力。所以,对一流的人文文化进行创建,是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2.扩大企业影响力的需要

企业综合形象可以说是企业市场影响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形象怎样,一方面对企业员工有着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自身形象比较好,那么企业员工通常都存在较强的自豪感,员工也会将该自豪感转变成忠诚企业、热爱企业的内动力。除此之外,如果企业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形象,那么就可以获得社会认同度,使企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这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极为有利。

3.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核心为自由开放的经济,而竞争就是其最大特性。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人文文化在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企业竞争的关键就是从产品竞争逐渐向企业综合竞争方向转变,企业必须在该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与领先。为此,企业不仅要提供优良服务与优质的产品,同时还必须具备全新的价值观念、一流的人文文化以及优良的口碑效应等。只有有效结合企业的高品质产品、优良形象以及一流人文文化等,才可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4.发展企业生产力的需要

成员与成员共同组成企业,所以,企业生产力进步与发展也需要人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是发展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与决定性因素。由此对一流人文文化进行创建就需要对企业的市场生产力进行不断打造。良好的人文文化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且有助于其向同一方向迈进,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源。

三、现代企业人文管理文化的构建

从根本上说,人文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文化,所以,构建企业人文文化就必须重视“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必须重点从普通员工、企业本身以及管理主体三个领域对企业人文文化进行构建。

(一)企业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

1.企业应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多元化企业管理与发展过程中,以往压抑性、强制性以及不尊重人的管理理念已无法与当前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相适应。所以,必须适当转变企业管理观念,树立以员工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将传统企业管理中封闭性与强制性等弊病破除掉,严格遵循尊重自律、个性、尊重个人尊严以及自我负责的管理原则与理念,在不断强化企业员工技术与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员工道德品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2.企业应创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企业人文文化建设期间,和谐人际关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环节。相对企业而言,应该创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坚强的企业领导集体。一方面应该对企业领导者的业务能力进行衡量,另一方面还要衡量领导者是否能够有效处理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与日常工作业务。同时还应该创建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对企业员工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作积极性以及信息沟通方向。若企业有着合理的组织结构,而且人人都可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则企业就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企业领导者还必须主动关心内部员工。比方说,关心员工的未来目标、健康情况以及生活情况等。

(二)对企业管理者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需要将管理者的人文思想素质逐渐提高,尽可能地提升管理者个人的素质,将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步提升。在管理过程中,结合管理的计划,将目标管理全面实现。注重正确决策的应用,对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成功的引领。运用科学的艺术眼光,尽可能地激发职工潜能,增强企业活力。在科学用人的过程中,就要对人的基本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地安排人的工作岗位。而企业管理者更要将用人的艺术运用到极致,结合现代化的激励管理,做好物质激励以及尊重激励,实现有效性的提升和应用。注重创新管理,尽可能地使管理工作迈向更高层次。做好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尊重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尽可能地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引导。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创新精神的有效性规范,注重制度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也将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应重视人文关怀过程,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的发展着想,结合统一性的管理模型,并做好企业文化的创新性管理和有效性管理。

(三)企业应构建人文管理的文化氛围

要想构建人文管理文化氛围,就要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教育,保证企业有较好的精神面貌,规范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全面促进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通过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树立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建设一流人文环境,并结合企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需求,注重人文环境的综合性建设和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人文环境的建设。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发展,要结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产品,注重优良的服务。企业外部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注重政治、法律环境的建设,结合经济环境的建设,保证人文管理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要做好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合理划分,并注重资源的有效性整合,尽可能地全面体现企业的文化资源力量。

四、实现企业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平衡的有效途径

(一)以制度建设为实行人文管理的前提

现代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倡进行人文管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实行人文管理的制度条件。如果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制度建设都不健全,整体理性素养必然缺乏,那么员工的个人能力和自觉性就算被人文管理激发出来,也只会在混乱的企业运营秩序中被磨灭,不能形成牢固的经营管理模式。所以,现代企业要全面推行人本管理,必须要把多元化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以多元化管理为前提条件。

(二)多元化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企业应通过多元化管理来规范员工不自觉的行为,并对员工的行为方向进行引导,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和管理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察和规范,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来对企业员工的利益范围进行界定,在这些制度的硬性保障下,企业的管理工作要充分表现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关键是要把握好对不同员工的群体约束和激励的平衡,在达成企业业务目标并实现盈利的同时,也能提高员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以及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之后,会更有内动力去为企业服务,从而形成员工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两种管理模式的结合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效率,只有形成与经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在竞争中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因为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对于企业制度和管理观念上的改革和创新不能及时适应,我们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去除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形成开放性、多样化的产权组织形式和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在实际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实现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效平衡的现实结合点就是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多个方面,比如产权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等等,它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就是根据岗位职责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行。企业可以用绩效考核制度规定相应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绩目标,同时建立与之相符的薪酬制度和员工晋升机制,根据员工工作的实际效果给予薪资和职位方面的肯定。

综上所述,企业多元化管理和人文管理有着提升企业价值和实力的共同目标,虽然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就能充分发挥出两者的巨大效用,促进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旭.以创新发展成就今天 以卓越品牌铸造明天――贵州省人民医院文化建设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7(12):14- 15.

[2] 陈海兵.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模式[J].中国核工业, 2014(11):58- 59.

[3] 林炜.论现代企业的人文管理――对富士康事件的思考[J].金田,2016(3):154- 155.

[4] 李慧.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管理[C].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10- 12.

[5] 李慧.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管理[J].决策与信息,2015(29):162- 163.

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 旅游管理 艺术教育 民族性

[作者简介]张海彬(197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JC76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具体到旅游就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旅游的全面兴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作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专业素质构成无疑是复合与多元的,在多元文化视阈下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旅游快速发展中,文化与艺术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旅游本质上是一项购买文化、消费文化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旅游业若缺少了文化底蕴,便会失去特色和吸引力,旅游市场竞争的最高层次在于文化竞争。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博鳌国际论坛上用一句话生动阐明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显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正在由“娱乐型”和“消遣型”向“文化型”与“审美型”转变,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文化既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是引领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增长的重要极点,现代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旅游,是对大自然的鉴赏,对人类文化的感悟,这其中都包含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旅游也是一项涉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旅游是艺术的现代替代物,因此旅游也是个美学问题。”艺术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可以说,在旅游文化范畴中,艺术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一个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文化亮点。但凡旅游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可以预见,随着现代旅游的飞速发展,文化与艺术因素、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更加的深刻和紧密。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艺术教育联姻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旅游行业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文化素质的形成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享誉世界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被国际公认为“洛桑模式”,该理念尤其注重以文化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应用的教学体系,形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究其本质是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教育教化过程,而艺术教育正是一种提高人的修养、启迪人的智慧和挖掘人的潜能的文化教育形式,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艺术教育,即通过艺术的理论和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艺术不仅是一个认知体系,更是一个价值和伦理体系,与文化素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融合、彼此强化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真理并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在培养陶冶情操、创新思维和发展想象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旅游文化的引领者,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和管理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要培养能力更为全面和素质更为过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艺术教育显然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发挥旅游的文化特色,使人从容优雅,令人身心愉悦,引导人们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从而极大地丰富审美化的生活——旅游的文化意义。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跨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发展实践技能,更需其激发对旅游发展的感觉和悟性,而这种“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艺术思维来实现的。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将融入社会,融入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对一定的行业标准和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引领,这就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的意义。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艺术教育的路径选择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这让文化的更新转型日益加快,造就了当前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要以艺术教育切入,突出文化特色,真正实现可持续性的优质发展。

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教育 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bstract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popularity development stage,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increased every year,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trengthe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多元文化教育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影响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不少国家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今天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已摆脱纯粹的理论探究形态,深入到教育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事务管理。同时,一个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是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正向和谐发展。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在20世纪50~ 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几乎是多元民族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是从消除种族歧视、为不同种族或民族的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角度来说的。20 世纪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扩展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不再仅限于消除种族歧视上。概要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促使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进而掌握文化接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活动。①

多元文化教育的总体目的,体现在学生个人、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就学生而言,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确认识民族、社会群体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养成处理不同文化的得当的行为模式,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就社会而言,通过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并适应多元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各族群的和谐发展。就文化而言,通过学生的文化化,掌握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进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适应不同文化的需要,在传承各文化体系遗产的同时,促进所属文化的变革。②

2 我国多元文化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

2.1 我国高校多元文化现状和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高校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南北学生生活习惯差异化。同时随着国家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项目增多,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留学生从曾经以亚非拉地区学生为主发展到来自欧美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这提高了我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难度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2.2 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尊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问题体现

(1)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不够专业化,机构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老师从文凭上统计,大部分还是本科毕业,而具有硕士文凭的老师人数少,同时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文凭的老师人数比例较少。在结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老师,呈现的是个兼职的状态,不是研究这个专业领域的老师,也不是能全天为学生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专职人员。在招聘学生事务管理老师的时候没有兼顾到工作人员之间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搭配问题。

(2)没有考虑到多元文化差异,对学生统一要求不尊重学生的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地发展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和跨省份的学习,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没有采取措施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生活需要和发展方向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由于留学生语言上的差异、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勤奋程度上的差异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影响其留学效果。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的规定,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而论,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制度的需要, 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给学生需要留下个人空间。而且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坚持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传统,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学生要服从学术权威和权力权威,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要服从组织、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3)没有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的服务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但要服务学生个人,而且要促进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服务学生的主观要求,而且要服务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④

(4)为留学生提供的服务停留在表面上,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文化传播。我国高校设立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或配有专门的老师、机构和服务,但是这部分的留学生是被圈限在为他们设置的服务区域里,使得他们不能进入我国真正的大学生人群中生活和学习,虽然为他们提供过中国节日和集体参加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机会,只是让留学生单方面的在课余时间学习我国文化,参加简单的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活动和节日,没有深入完全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的家庭特征等。让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体验中国文化,没有让这部分的留学生完全领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5)忽视人的社会化,使得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社会较慢。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我国现阶段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将学生社会化这方面是一个空缺,在就业指导和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使得学生陷入两难境界,没有帮助对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定向,传授求职和择业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危机感、危险性,加大了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过程中的成本。

3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下的学生事务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建设

我国应该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建立专业化的标准、明确统一的工作职责和规范工作绩效考核,从制度上进一步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地位、作用、实施、考核评估进行政策上的规定。同时,根据从事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制定详细点的工作细则,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加以细化,要求工作人员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在针对教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鼓励工作人员向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形势政策师等多个方面发展,为有能力和有意向的教师提供学习和培养机会,使之成为专业人才。

3.2 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大学文化丰富多彩

高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源泉,校园文化就是国家文化的继承和繁荣,他也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却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它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⑥

学生事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让来自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的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减少校园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现象。如举办民族聚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消除成见,以利于学生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社团所作出的贡献产生良好印象和感觉。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大学生个人品质,增强对自己的文化和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的尊重。

3.3 目标管理,回归服务和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也是应该为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学习。现在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全人发展是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衡量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到大学生活动不能够自主,让他们在完成学术学习后有过重的负担。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管理,要促进学生在教室外的学习、生活层面而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高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管理不仅要整体服务学生,同时要使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个体权益的捍卫者、个性化环境的倡导者。

3.4 针对留学生建立相互交流平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199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首次超过万人,2000年增加到5万到如今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⑦外国留学生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种宝贵资源,他是打开在校大学生眼界和开放性思维最便宜高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同时更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尺来衡量,在为留学生提供优异的住宿条件或可选择住宿环境,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在中国家庭里的生活机会,以使来华留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

在全球化和高校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的结构不再单一化,学生对自己的多元文化发展和需求多样化与日俱增。因此,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加快学生事务管理的师资队伍和设置的专业化建设,在符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人口结构的多元文化下,建立适合多元文化下的各国学生的平等、自由、多元发展下,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学生事务管理。

注释

①②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0-28.

③ 王恩林.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36-237.

④⑤储祖旺主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第4篇

由于慈善文化教育及其科学研究关系到教育乃至社会的整体发展,而且与其它项目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社会公益性,所以说它不只是科研人员或者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包括在政策、资金和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科研需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与研究机制,这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是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科研机制。

一、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对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引导。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科学基金会批准下达的有关慈善文化教育的科研项目为之甚少。二是政府对有关科研项目的资助政策和机制不够明朗。开辟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等于增加了既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负担。因此,教育科研管理面临着增大的科研创新需求与有限的科研投入之间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多渠道项目投入机制,以推动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一)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列入政府专项资助计划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和其他科研项目一样,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惟有获得政府支持、有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才能具备项目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为项目启动奠定前提基础;也惟有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其科研项目成果才有可能实现决策转化的根本目的。因此,公益性教育研究应该把积极争取政府的关注、支持和资助,作为科研项目运作的起始点。

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列为政府专项资助计划。教育科研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既定计划,支持和资助慈善文化教育科研应在政府预算范围内。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是教育、慈善事业以及社会改革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该项研究将对我国教育及慈善文化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政府应给予特别关注和资助。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资助作为专项列入政府预算之中。慈善文化教育研究若能获得专项资金划拨,不仅能确保项目经费的落实,而且,增加的政府投入将为科研单位减轻由于科研创新带来的经费负担,有利于提高科研单位或部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社会投入机制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需要社会力量的投入。首先,政府财政对教育科研的支持存在有限性。目前,对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或部门,政府安排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这种状况实际是在鼓励科研部门进行低成本的科研运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保证科研质量前提下科研成本的客观性以及科研创新发展过程中对经费需求的客观变化。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科研迅速跟进,日新月异的教育科研事业需要更大规模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政府对教育科研投入已难以保障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实际成本支出,政府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科研的效率和质量。政府对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科研创新带来不断增长的经费需求。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具有特殊性。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是对一个新领域的开发或者是对“新学科”、“新课程”的创新,在我国没有成熟的理论参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利用。大量的前期调查、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与借鉴,以及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制作等都将增加科研经费开支。这种科研创新带来不断增长的经费需求,将使本来就非常窘迫的科研经费更加难以负担。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力和科研投入,将难以保障项目的尽快启动、经费的足额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迟滞项目的正常运行。

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该在争取一定的政府投入、解决一部分基础科研经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教育科研经费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构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社会投入机制。可以根据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需要,考虑以下几种社会投入模式。

第一,教育科研部门与慈善文化机构项目合作模式。即,由教育科研单位或部门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由慈善文化机构负责项目经费募集,共享科研成果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使双方的合作对象单一。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其优势在于,有利于集中精力搞科研,有利于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育科研部门要积极争取与慈善文化机构、基金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努力争取慈善文化机构提供的资金募集服务。

第二,教育科研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项目合作模式。即,由教育科研部门以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吸引投资,寻求项目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提供项目资助。而项目所需资金可能需要多个合作伙伴支持。因此,科研部门面对的是一个或者更多情况下将面对多家合作伙伴,即,由多家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项目经费资助。这样,实际上就将资金的募集和项目研究双重任务集于一身,科研部门需要抽出一定人力和精力用于资金募集,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行政工作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减少了资金投入和使用的中间环节,有利于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及资助主体对资金去向的督导。

第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经费募集模式。即,在运用以上某种合作模式募集经费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两种资金募集方式结合进行。或由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复杂性,涉及面广、研究程序繁琐、工作量大等等,科研经费需求量较大;或由于慈善文化机构的能量有限或科研部门资金募集经验缺乏等等,很有可能运用某一种资金募集方式不能使项目经费足额及时到位,满足科研经费所需,就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合力推进。因此,要根据项目的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以确保项目健康、平稳、有序地进行。

二、构建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研究机制

目前,相对于其他研究而言,在我国从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人员数量、成果比例都为之甚少,专门从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机构或部门更是寥寥无几,薄弱的慈善教育科研现状没有也无法为我国慈善文化教育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因此,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和组织机构建设。

(一)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该首先进行机构组建。一定规模、数量的专业研究机构相对于慈善文化教育这个新事物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政府、社会、科研部门等应提高对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意义的认识,加强研究力量投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抽调专门力量,组建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社科及教育研究单位可组建专门的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机构。

(二)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构建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研究机制。由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是涉及教育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同时也关系教育改革的全局。项目研究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结构,而且需要社会各界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策划。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科研项目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机制。可以考虑,构建以项目发起单位为牵头和科研主体、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管理部门为指导、以各地教育科研院所、各级学校教师、慈善文化专业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科研机制。

(三)多元化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机制的具体设想

第一,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

即构建以教育科研专业人员为主,以慈善从业人员、学校教师、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为辅的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各尽所能、调动各方人员潜能、发挥各方人员优势的全方位科研工作格局。通过整合、凝聚各方研究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参研人员及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确保科研的质量。

第二,搭建国内外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和科研互动机制

搭建信息交流和科研交流平台。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涉及我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需要听取来自各地教育、科研、慈善及社会各界的观点和呼声,需要在最广大的范围借鉴汲取方方面面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科研成果。因此,需要搭建信息交流和科研交流平台。一是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议。要以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发起地区和发起单位为牵头和主办方,协调各地、各方,以慈善文化教育与研究为主题,积极组织全国范围的专题研讨和学术会议,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建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网站或专题网页等等,加强科研信息和科研问题的交流,提高信息和科研交流效率。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只有汲取当代教育科研的丰富营养,获得教育、科研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才能富有生命力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行国内外科研互动。同属于公益事业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机构具有共性,各公益研究部门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进行横向学术、科研交流和合作互动。我国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与国外慈善文化组织、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学校等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加强与境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不能忽略和放弃任何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丰富和发展自己。

多元文化管理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秩序逐渐走上正规,加入WTO以后,法制正在逐步健全,我国将逐步走向法制经济,一切的规则都要遵循市场规律,股权分置改革正在进行,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规范。以前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合时宜,这就要求企业选择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来指导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真实准确的反映经营成果。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及意义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向导,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制约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研究和确立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完善,还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成果的回顾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在此进行简单回顾,旨在评价各观点,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观点。

国外的观点主要有:利润最大化和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效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一)对国内外学者观点的评价

(1)利润最大化只看到了价值的增加,但是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利润最大化与每股盈余最大化观点没有考虑利润的实现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没有考虑企业获得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容易造成经营者的实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短期经营行为。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

(2)股东财富最大化,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这种方式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股东的财富只能依靠专家评估,所以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作者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像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还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3)经济增加值能反映一定时期内财富增加的净额,易于考核量化;但容易受金融环境的左右和管理者的操纵,其客观性很差。

(4)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它除了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该观点的美中不足就是目标过于笼统,不够详细具体,不利于各部门执行和对其进行考核。

(5)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比较理想化,但缺乏实践性的观点。

通过对上述各种观点的评价与分析,作者认为,单独把上述的哪一种观点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都不合适。鉴于此,下文将联系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选择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财务管理目标需要考虑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金融环境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注意:1,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平稳,经济政策比较稳定,比较适合树立长远的财务管理目标。2,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金融市场一直没有放开,以前发展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工具非常少而且都还不够成熟,3,目前,我国正在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新法规层出不穷,旧法规在不断的修订,这些法规时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企业治理模式

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会导致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如果把企业治理看成企业资本供给者确保投资得到回报的制度安排,那么企业将关注股东财富的安全和增长,就会形成重视股东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现阶段,我国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加强调员工的权力与利益,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因事而宜。

(三)企业资源

企业内部资源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我国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①就企业财务而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②我国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资产数量巨大,但是使用效率很低,而且困难重重,③我国企业的人员构成不够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这些情况和现象都是管理者选择或制定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以便使目标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四)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战略

财务管理目标要与企业总目标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企业的长远战略,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确立对应的财务战略目标,形成以长远宏观目标为指导,以短期微观目标为保证和支撑的目标体系格局。

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从上文论述可知,不同因素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作者认为形成以一个目标为主导、众多目标为支撑的目标体系,是比较适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统领指导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以强调员工的权力与利益,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指导思想和统领理念,而与该指导思想和理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价值的持续增长,关注全局,考虑长远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处于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统领地位,是企业高层领导者孜孜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策略性目标:依据环境变化确定财务管理策略

财务策略性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指导思想,它注重考察环境因素和制度背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需要分析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经济波动的状况、行业盈利水平、税收的优惠和限制等对资金筹集和投放提供的机会或形成的制约。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需随着企业发展变化而调整,企业寿命周期也可以分为筹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时期策略性财务目标应随之变化。

(三)财务指标性目标:根据不同财务指标实施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确立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后,需要把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以财务指标的形式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1)投资中心应实行现金流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投资中心是指拥有短期经营自和部分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决策权的经营单位和部门,

现金流最大化是指在考虑现金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基础上,使单位财务状况在一段时期内处于最优状态的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以此为投资中心的目标实现了投资决策和管理控制口径的统一,同时也为投资中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可行的基础。现金流最大化主要体现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的增强。投资中心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在财务策略性目标指导下,统筹中心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对现金流转过程进行管理,并深入挖掘财务潜力,有效的进行资金调度和平衡。投资中心要关注投资回收,加强对利润的预测和规划,注重折旧基金管理,努力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加快现金流转速度。同时,现金流最大化是建立在对财务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投资中心在使用资金时,要考虑资金来源和财务风险,保持合理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2)利润中心应该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润中心既控制收入也控制成本,需要对收入和成本负责,但无权进行投资决策,部门决策也多为短期决策,风险比较小,采取利润最大化作为此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比较适合。这一层次的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它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约束下,可以避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利润中心着眼于持续创造价值而产生利润,不断增加能够创造未来财富的循环再生收入,减少市场竞争之外的侥幸收入,杜绝依靠稀缺资源为代价换取正常普通收入。在降低成本过程中,中心需要对成本进一步细分,区别对待,通过制定、执行和分析成本标准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扩大产销量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通过精打细算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

(3)成本费用中心应该实行成本最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成本费用中心的职责在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控制部门成本和费用的发生,生产单位即属于此类中心。因其产出与成本密切相关,成本费用中心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对于产出不能用财务指标衡量,或产出和投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部门,如行政管理部门,其目标应该是降低费用。这不仅包括通过严格预算来降低部门经费,还包括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指引下,尽可能以比较少的资金消耗,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即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引下做正确的事,在成本最小化目标约束下正确地做事。对于产出与耗费联系密切的成本中心,可以通过成本差异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