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教育模式

护理教育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教育模式

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第1篇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的;双师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24-02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护理人才作为2l世纪紧缺技能型人才,也得到了重点扶持和发展。但是,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发展,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主要矛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卫生职业教育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创新。怎样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而重要的课题,护理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型的“双师型”教师。

一、新型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高尚的职业道德。护理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忠诚护理教育事业,热爱护理教育;关心学生,关爱病人,具有献身护理教育事业的精神。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循循诱导、因材施教。

2.较强的教学和临床带教能力。现代护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一名优秀的护理“双师型”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护理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授课中引入典型临床病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良好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现代的护士不仅要求护理技术精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因此,要求护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来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还要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4.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在学术氛围越来越浓重的今天,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尺。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引导其建立科学思维,已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同时护理“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医院护理管理能力和指导学生参与医院管理的能力。

5.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医疗卫生科技发展迅速,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核心能力,尤其是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护理“双师型”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将传授知识、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三者并举,使培养的护理人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创新。

二、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1.加强岗前、岗后培训。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护士资格证;教师既能在课堂上将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又是一位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并能够进行临床带教。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医院一线进修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校院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院合作,可使教师了解医院先进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从医院一线获取先进的护理技术与管理经验,聘请医院护理专家到学校讲座,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医院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护理实践,从事护理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医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培养和引进护理人才并举。一所高水准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要通过护理专家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集体智慧,造就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4.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选派教师到区内外著名护理院校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名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

5.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机制。对护理专业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卫生职业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护理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补贴津贴、晋升晋级、进修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总而言之,建设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目前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新型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开辟培养途径,迅速造就一大批新型的护理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生力军,从而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第3篇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35-0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界定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探讨实践教学在护理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1当前护理学教育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护理教育院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尽快解决边远山区的医疗短缺和医疗问题,护理院校以加快护理人员培训为出发点,紧跟教育形势,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但随着护理教育院校比例的提高,多年来低投入的重复建设和大规模扩招给当前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①受经济环境的刺激,民办医学院校的数量增加,办学速度快。普通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使现有的实习基地负担过重,学生自主实习的机会急剧减少。因此,难以形成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护理培训模式。②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但又受到教育设置和实验双重条件的制约。③随着学科的发展,护理学教育对学生医生理论掌握的要求与标准也在向更深更广范围发展。现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已难以保证教学需要。在有限学时内,学生只能顺从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在挖掘自身潜能及师生互动上失去保障,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与制约。④基于现行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受专业及社会需求的影响,就业率逐年降低。

2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护理学教育模式的思考

21创设模拟病区,加强临床技能实验室建设,开辟院内学生见习(实习)基地

211目的与意义模拟病房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见习(实习),同时使用一些常见的(实际的)费用来建立实验基地。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模拟病区最大限度地掌握非常规诊疗技术,易于迅速适应未来医院(实用)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缓解实习基地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2方法与措施在建立模拟病区时,首先要确保基础医疗设施和环境要注意收集各类专业的典型病案和非典型病案,整理和建立一定数量的信息库。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记录护理记录、病房查房记录、护理技术、治疗效果比较等方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根据师生比例,合理配置实验技术人员,确保合理分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实验条件,变“示”教为“带”教,完善指导和考核机制。要实现自主培训与强化培训的有效结合,必须加大实验经费投入,注重长期规划,避免近利润的观念。

3改革现有护理学教育

“三阶梯”教育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变被动教育,引导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护理教育院校普遍采用“基础理论、专业教学”三步递进教学的临床实践。“基础理论、专业讲授、临床实习”的三阶梯递进式教学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和现代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在教学中实施以下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

31改革现有教学计划将现有学科教学时数以1/3模式(即1/3系统引导授课、1/3辅导结合重点讲解、1/3以学科前沿发展讲授)分段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实际上在前1/3集中面授之后,即?M入实验辅导,在实践基础上重点讲解,随即在现有教学时间安排上提前6个月~12个月进入生产实习,让学生带着掌握的技能以及疑问进入后1/3阶段的进一步理论升华学习阶段,也就是实施“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

32合理安排在系统引导讲授基础上,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和掌握的空间,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辅导。

3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育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系统制作教学软件,结合兄弟院校教学课件合理安排讲授,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以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学分制考核。

34开放实验室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求得真知。

4注重人才特色培养

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第4篇

1“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认知观念的差异:《妇产科护理学》既涵盖了医学伦理、医学道德、健康价值和生命的理念,又涉及到患者的隐私等伦理思考问题,还要求护士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及人文关怀常识,是临床学科中的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相对来说,容易忽略这一观念,其教学仍以书本为主,教学的目的也只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差,但却不能主动寻找适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2]。因此,在《妇产科护理学》这一课中,既要注重学生对“护士”这一角色的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知识。教师的观念转变才能直接推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1.2缺乏完善的实验教材: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技术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教材而言,大部分教材内容以理论教材为主,附有少量章节的妇产科护理技术的实践性内容,只注重学生学术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妇产科护理学的专门的实验配套教材,实践教学大部分都是教师自身的喜好和经验而定,随意性非常大。因此,最终也导致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的不统一[3],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实践教学内容在临床上使用率非常低。

1.3实验教学条件的陈旧和教学手段的单一:部分学校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设备上投入的较少,很多护理教学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导致学生对临床上的一些新技术和新科技不懂。其次,实践教学手段的单一,单纯的教师示范以及实验室观摩为主,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也不能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故学校应积极引进和临床接轨的先进实验教学设备,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实验能力,使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可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教学手段的创新

近几年,国内不产科护理学实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种尝试,均从不同角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值得借鉴和学习,教学手段如下。

2.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符合现在职业教育中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同学间的协同工作完成指定的项目或内容[4]。因任务具体而明确,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最终考核,使学生在实践中经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何小飞、张爱娥等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此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值得推广和应用[5-6]。

2.2案例中心教学法:案例中心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教学大纲为要求,针对已学习过的教学内容设计典型案例,学生通过预习、复习课本知识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案例所反映的信息,进一步肯定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该方法主要是将已发生和将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让学习者去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解决方案,达到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7]。此法中教师精选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思考和解决,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和决策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挑选案例的时候,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案例中要涵盖教学要求。董亚娜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CBL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使教学直观化,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考核成绩结果表明,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技能操作成绩明显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为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

2.3翻转课堂教学法:“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更多的是教授学生内容。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教授为辅。教师不再用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观看教学视频和博客、电子书等,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与老师交流,解答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目前备受全球教育界的关注[9-10]。刘萍等研究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提高了学习效果,但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信息检索的需求,对专业性的网络资源了解较少[11]。因此,有待于提高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技术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运用中,虽然教师从讲台移动到电脑旁,但是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制作学生在网络上能搜索到的各种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

2.4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能创设模拟真实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指定活动,达到预期目标[12],具有实践场所逼真、教学过程可控、允许学生犯错等优势。教师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分成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需要4~5名学生参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根据给出的场景围绕教学目标自编自导。一个场景结束,教师即可给予引导性反馈。张黎等学者调查研究,情境模拟教学法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评估诊断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13],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情境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师不仅要对护理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重视临床实际及护理学科发展的新理念,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14]。教师在引导性反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在模拟前的场景的选择和设计、模拟中的实施以及模拟后的评价,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促进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做到教学相长。

3展望

护理教育模式范文第5篇

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涉外护理专业教学的培养对象不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临床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国际上护士严重短缺,而目前国内护理专业学科具备“护理+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不到百分之二。因此,涉外护理人才的出路、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笔者认为,学校可与单位签订培养计划,或与国外教育机构或国外医疗单位签订输送计划,这种“订单式”培养、产学结合是成功开展涉外护理教学的大前提,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能体现真实的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学生能感受学有所用,其英语学习的内驱力就能持续。

1.1 “护理+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同时具备外语和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两方面的知识或才能必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即在工作中主要使用其中一种,而另一种则作为工具为其服务。涉外护理英语应该是“英语+护理专业”的实用性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相关医疗护理工作。我国中职涉外护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以能力为本位”,又要体现涉外特色。课程设置体系由四个知识结构模块构成:①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护理伦理学、法律基础、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跨文化护理、护理礼仪等课程,突出思想品德和人文道德教育。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公共英语与基本技能,包括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说、英汉互译、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等课程,强化语言的基本能力。③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护理专业技能,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社区护理、药用应用护理、护理专业实训技术等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本模块注重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在培养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突出护理基础的内容和特色,④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包括涉外护理英语听说、涉外护理英语阅读、中西方护理差异、中医特色护理以及CGFNS简介等课程(Commission onGraduates ofForeign Nursing Schools:外国护校毕业生委员会),突出专业的涉外方向性。

2 以雅思考试理念指导基础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学生若想毕业后出国进修,或出国就职,必须通过英语出国考试。雅思考试是主要考试之一。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System,国际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又称雅思)是为到英语主导教学语言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就读而设的语言测试制度,也用于测试赴英语母语国家(主要指英联邦国家)定居人士的英语水平。雅思考试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留学,比如留学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二是移民,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达不到雅思考试要求,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是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几乎一片空白。实践考核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口语和写作应用能力普遍较低,他们往往要参加出国英语培训班(雅思培训,CGFNS的国际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才能获得出国通行证。

学校英语教学可以雅思考试理念为指导,强化基础阶段教学。从学生调查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希望在学校能学到或了解走上社会后所需要的东西,为她们将来的自学或出国英语培训打下基础。笔者认为,为满足学生将来毕业后能走上涉外护理岗位或者去英国等国外进修学习的基础英语要求,在中职英语的基础阶段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把雅思考试所包含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纳入英语教学中。

3 以岗位为中心,突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特色。

3.1 明确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目标。涉外护理英语是一门以护理知识为语言背景的英语课程,其实用性很强,从语言学的范畴来讲,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是一门将公共英语与护理专业英语整合在一起的课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体系。公共英语是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护理专业英语是以护理的英语词汇、常用会话、中西方护理差异以及CGFNS简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

作为专业英语的涉外护理英语应是在完成公共英语教学和大部分护理专业知识之后开设的课程。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①确定涉外护理英语学科的专业范畴,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设计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对涉外护理英语的支撑作用。②强调公共英语与涉外护理英语的交叉部分的进一步学习。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是在充分发挥公共英语与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作用之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掌握涉外护理英语的用途和特点,实现公共英语与涉外护理英语的平稳接轨。③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有一定的护理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能获取国际护理信息,了解当代医学与护理学科发展的动态,并能在涉外医院实践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外语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于自己的专业上。精通外语又熟悉自己专业的人才就是教育改革提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怎么培养?是通过专业途径还是通过英语专业渠道?笔者认为,立足各自专业,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捷径。当人们用英语从事某一专业时,使用的是专业英语而不是日常生活英语,只有通过这种“专业语言”,人们才能在相应的领域沟通交流。比如:护理(涉外方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出路很多,可以在大城市的涉外医院或一些涉外病房中工作,也可以通过产学结合途径到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但前提之一是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护理英语。学生毕业后,通过培训或自学就能参加CGFNS的国际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即可到国外工作,

3.2 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手段的创新。涉外护理英语技能板块融合了公共英语的基本技能板块和护理专业板块。因此,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不同于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专业课和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公

共英语课教学,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涉外护理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结合专业内容进行语言训练,突出专业语言的特点,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专业语言的能力。

3.2.1 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是涉外护理英语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重要方法。创设国际护理语言环境和相应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护理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专业语言能力,因为涉外护理英语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大量应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病例分析等手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涉外护理英语听说课”中,我们可使用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可设置涉外护理病房实境,以介绍病房护理环境为主线,把与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贯穿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使学习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接近临床实际。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前往涉外医疗单位进行专业口语实习,熟悉护理程序,也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开设跨文化交流及口语课程。

3.2.2 模拟实景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室进行语言实践,建立“护理英语实验室”,让学生在所营造的虚拟护理语境中反复练习,对虚拟的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感受、体验各种状态下的“虚拟护理实习”,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进入“角色”,快速完成从学习到实践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