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第1篇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后因学校合并曾停刊,1980年复刊,现已出了30卷。现任主编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教授,副主编为张桁教授。

《财经研究》是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和阐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栏目设置

《财经研究》的特点是集学术性、现实性于一体,既提倡学术原创性,保证每年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理论前沿问题的、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本刊发表;又注重现实性,对经济建设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进行跟踪研究,并将其中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地予以发表。 本刊主要设有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等栏目。

 

投稿信息1、来稿确保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文责自负;

2、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3、本刊常年征稿。所有文稿均在一月内做出处理;

4、后,给作者赠送该期杂志两册。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网络;竞争力;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26-04

21世纪以来,伴随消费者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进入范围更广、激烈度更强的白热化与复杂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主体在各个方面的调整。在组织形式上,企业从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逐步扩展为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共同组成产业集群,实现积聚发展应对挑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的中间组织形式,其发展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集群竞争力的保持与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意义明显。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必要对持续数年的产业集群相关研究做以系统梳理,通过文献计量探索了解研究热点与路径变化,实现集群理论不断的本土化,提升集群竞争力。

一、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建立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密切相关。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表达科学知识图谱,进而分析与发现科学知识领域的热点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等,对于把握学科演化的重点文献、动力以及趋向等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使用可视化工具为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科学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产业集群研究发展演变的数据来自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此库实现了国内在相关方面研究的权威性与样本保证性。以“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等为关键词,在1990―2015年区间进行检索,每条数据包括文献的题目、关键词、摘要、作者及作者机构信息等。检索结果共计835篇,经过二次人工整理,数据清洗掉会议通知、通稿等类型无关文献后,结果为726篇。

本文图1至图3分别为,1990―2015年、2006―2015年、2012―2015年产业集群研究热点聚类结果的可视化。

图1聚类结果显示了产业集群理论在中国从引进到发展成熟集中关注的方面包括:(1)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探索中国经济热点区域长三角地区的集群现象与规律。(2)企业集群、批量生产与模块化,主要从企业主体进入集群,基于生产链与价值链的内在联系,发展模块化生产与服务,提高整体集群的产出效率。(3)从传统制造业集群向现代服务业集群领域的扩展与应用。(4)对创新主题的强调。从集群内联合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一直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产业集群组织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5)对于集群结构研究的强调,尤其是网络结构的相关议题。(6)对集群竞争力的重视,不断发展问题导向的集群研究,提出提升集群竞争力的系列对策等。

图2所显示的近十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啻入时展特征。(1)创新的重要性得以得到持续的关注与研究。从科技协同的逻辑与路径延伸至开放式创新、集群式创新位置的提升。(2)为了应对经济结构转型,2010年提出的战略新兴产业及其集群发展迅速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探索。战略新兴产业天然具备的创新因子,使其迅速地与集群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等集群组织形式深入融合。(3)对集群认识视角的扩展与丰富。传统的基于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等视角的集群研究扩展至社会网络等。(4)集群被视作一个系统,引起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切入产业集群,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的使用,深化了对集群的认识。

本文图3对近五年集群研究的聚类结果更为精细地显示研究趋向。(1)在创新驱动、开放式创新等基础上,探讨集群上的自主创新、知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等,特别是创新网络议题方面大量成果的涌现。(2)地域与产业上,从长三角热点区域扩展至中关村软件服务业、武汉光谷以及资源型代表的东营市的资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3)对于集群绩效、个人绩效以及绩效评价原理与方法的发展与应用。(4)集群网络分析视角的深入。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逐步成为集群分析的主流视角,尤其是网络和创新的结合方面积累较多。网络其他主体以及场所的细节研究不断深入。例如科技中介、专业市场等网络相关主体及活动的探索。(5)更多方法描述集群景观,例如复杂适应系统的NK模型、DEA、SFA等效率评价的深化应用等。

二、产业集群研究路径的拓展与变化

综上所述,对于产业集群的关注与研究,其研究路径的拓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产业的拓展;从制造业、高科技等产业向农业、旅游业、生产业、金融业、港口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集群拓展,呈现行业集群遍地开花之势。研究的基本逻辑主要是已有理论的在相应产业的应用和不同产业细节上的规定性的不同,补充完善产业集群理论。第二,对简单地域聚集的突破;初期的集群研究主要强调以地域集中为基础与前提,但在信息化大潮对社会深刻的影响下,某些形式上生产、服务等的分散化而实质上关联紧密,集群化运作效率更高,逐步在突破简单的地理聚集,从地理邻近向关系邻近发展,这同时也对传统集群一些相关理论认识提出挑战。第三,逐步补充西方情景下集群理论的缺陷。例如,西方学者默认产业集群主要的对象是小企业积聚互动而演化成集群;但在中国情景下,部分比较有竞争力的集群基本形态是由数个大型企业作为集群核心节点,各个相关企业从产业链布局的完善上发展出产业集群。这种集群的组成和演化发展与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差异明显,中国学者的工作已经在最新一些西方学者著作中得到认可。第四,集群议题的突破;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产业集群风险问题、集群创新、集群品牌、集群文化建设等,逐步从外而内,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从部分到整体。例如研究的早期把集群网络仅仅看作集群的自然结构,随着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对集群网络演化及网络的生产力属性等问题进行更多探索,取得良好的成果。尤其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集群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的较多关注与突破,为集群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a业集群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经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产业集群从1990年波特教授基于区域竞争提出集群是实现区域与国家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后,一直就是各界关注的热点。研究主题热点的变化从集群国际竞争力、企业成长、集群评价、集群升级路径到集群作用动力机制、协同创新等;研究业态从传统中小企业、制造型企业向互联网产业、旅游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几乎所有领域扩展;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从早期的经典钻石模型到社会网络、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等;学科团队背景从早期的区域经济、区域地理发展到社会学、管理科学等学科。未来的研究趋向集中于集群创新尤其是协同创新与价值链构造基础上的集群升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严炜炜,张敏.面向创新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推进――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113-117.

[2] 吴荻.产业集群绿色协同创新网络的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24-62.

[3] 瞿北航.“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150-151.

[4] 于斌斌,胡汉辉.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共生演化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14,(3):58-68.

[5] 叶峥,郑健壮.集群企业网络特征与创业行为:基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1):58-65.

[6] 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7] 刘殿兰.提升我国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基于AHP模型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11):138-142.

[8] 周小虎,刘冰洁.社会网络、产业集群竞争力与中小企业国际化[J].经济管理,2012,(4):67-75.

[9]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2,(5):45.

[10] 龚丽敏,江诗松,魏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基于浙江两个产业集群的比较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2,(2):59-69.

[11] 左和平,杨建仁.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陶瓷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78-87.

[12] 王文平,张苏荣.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中知识转移研究[J].管理学报,2011,(9):1372-1379.

[13] 王文平,王为东,张晓玲.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的结构―行为路径研究[J].管理学报,2011,(10):30-40.

[14] 姚伟坤,周梅华,陈金波.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内品牌学习关系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0,(1):32-41.

[15] 吴义爽,蔡宁.我国集群跨越式升级的“跳板”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55-64.

Hotspots and Path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Based on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ZHANG Jiang-peng,YU L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第3篇

研究中国的区域经济,东莞、昆山、芜湖是已经成功的亮点。而未来第四个亮点在那里?

我们认为,人口规模近2亿的华北市场,必将吸引企业巨头谋划新的产业布点战略;而区域经济的第四个亮点,必将在德州、沧州、唐山中产生。

从企业战略角度探讨区域经济规划

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研究,主要是由两部分人在做,

一是经济学家,二是地理学家。由于经济学是中国

的“显学”,经济学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所以主要是他们在唱主角。

但是,从经济学,尤其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主要从增长指标、生产要素这些角度出发,研究结果对区域经济的实际操作价值不大。

从企业战略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规划,才是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操作价值的。

2005年春,德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组团到珠三角考察,我跟带队的张恒志先生说过,“德州企业家来珠三角考察,主要是学珠三角的市场意识与比较平等的政企关系;但是更应该到安徽的芜湖去考察,把芜湖作为德州的参照系来研究。”

为什么?因为德州与珠三角的区位环境差异很大,而跟芜湖则有类似之处。两者具有直接的借鉴性。

从已经成功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热点外,还有三大亮点:东莞、昆山与芜湖。

东莞与昆山具有类似性,它们都处于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二是都受益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东莞得益于深圳,昆山得益于上海。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涌入深圳、上海等城市,但由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投资额度与环保等因素限制,一些投资者最终选择了进入门槛远低于深圳、上海的东莞和昆山。

这些投资者进来后,由于这两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较好,就产生了集聚效应,先来者吸引来大批的后来者。尤其是东莞,台商及其家属达到了10多万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台商子弟学校也办了起来。从东莞、昆山企业的资本结构看,主要是外商独资与合资。

芜湖在区位优势的利用方面,与东莞、昆山有着显著差别。

芜湖位于长三角的边缘地带,是紧靠发达地区(江、浙轻工业发达地区)的不发达地区:距离南京只有2个小时车程,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运营成本低廉;再加上本身有一定工业基础,配套能力非常强,供应链较短,因此成为大型企业的战略布局的理想选点地址。

芜湖模式的借鉴意义

90年代中期,珠三角的大型企业普遍都面临着供应链成本的难题,原因是旺季铁路运货的货期没法保证,而公路长途运输成本太高。而企业上规模后,就必须考虑市场布局与制造点的战略布局问题。

最早迈出第一步的是科龙老总潘宁,他当时提出一个“铁三角”概念,即在总部以外收购产能,设立制造基地。而他当时定的点,一是成都,另一个是营口,对华东这个消费能力巨大的市场,关注不足。

最早进入芜湖的珠三角大型企业是美的。美的在兼并了芜湖空调厂之后,在运营中发现投资环境不错,于是又在芜湖开设了一家微电机厂。至此,集聚效应与马太效应开始出现,包括科龙等一大批珠三角大型企业开始进入芜湖。最近,日立、西门子、川崎也在芜湖建立了制造基地。

大批优秀企业进入芜湖,使得区域经济进入高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经济指标上,我们可以看出来:

2005年,芜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65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幅12.5g;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35.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幅2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8亿元,是“九五”的2.4倍,年均增长24.4%。其中,仅芜湖经济开发区2005年就实现工业产值270亿元。

大量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进入,还为芜湖带来了巨大的隐性收益:为芜湖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这后一点为芜湖本土企业的崛起,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是得益于这个隐性好处,芜湖的本土企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包括奇瑞汽车在内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本土工业体系。

总结芜湖的成功经验,客观说,与当地政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芜湖模式主要依赖于国内、国际大型企业的产业布点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在区域经济的战略思维上缺乏对企业战略考量的思维盲点,成功具有偶然性,带有巧合的成分。

只有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的战略布局,来设计和规划芜湖的区域经济战略,才能使芜湖的区域经济战略更清晰,后续的发展更科学,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下一个亮点?

从企业战略布局的视野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预测,继东莞、昆山、芜湖之后,第四个区域经济亮点会在唐山、沧州和德州中间产生。

我们的理由是:

一、华北是仅次于华东的大市场,这个市场有将近2亿人口,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是谁都无法忽略的。

二、华北的经济中心是京津。其中,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区域经济只能是以服务业和 IT产业为主;天津是传统工业基地,面临产业升级压力非常大。因此,对制造企业来讲,京津两市在投资额度、技术含量和环保指标方面的限制比较多,进入门槛较高。这就为京津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机遇。

三、从珠三角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布点战略看,是循着先西南、东北,再华东的路径走过来的。西南、东北是要解决运输问题,华东则是解决市场问题,而华北市场基本是通过华南、华东、东北基地来辐射的。

随着这些企业规模扩张,在华北市场的销量增加,运输问题、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客观上已经到了需要考虑在华北设立制造基地的时候了。

因此,随着华北市场在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布点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对德州、沧州、唐山三市来说,幸运女神即将惠顾。

这三市一来离中心城市京津两市均在2小时车程,交通非常便利;二来有一定工业基础,同时经济又欠发达,运营成本低具有后发优势;三是有一定工业基础,可解决配套问题,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理所当然成为这些大型企业优先考虑的重点。

至于谁能抓住机遇,并最终形成集聚效应和马太效应,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中继东莞、昆山和芜湖之后的第四个亮点,关键是看德州、沧州、唐山三市谁能做出更好的区域经济战略。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盟贸易区;广西上市公司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广西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05961202M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广西具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及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大东盟经济圈的汇合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广西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而且也为广西24家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利好机遇,同时必将对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广西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由于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显得相对落后和闭塞,金融市场发展落后,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显得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上市公司数量少,资源密集,分布集聚。从广西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体现了资源密集性的特点,在24家上市公司中以广西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占绝对多数。如,以农药化工为主业的有5家,以水电运输开发为主业的有4家,以海洋资源为开发主业的有4家,以蔗糖资源开发为主业的有2家,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业的有1家。

广西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分布在8个地级市,主要聚集在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4个广西主要城市,4地相加共有19家,占广西上市公司总数的79.17%,而防城港市、钦州市、崇左市等3个属于泛北部湾地区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经营业绩差,缺乏再融资能力。企业上市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再融资不断筹集资金,而再融资的条件之一是要求公司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能低于6%。广西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由2002年的8.13%下降到2007年的4.34%,降幅达46.62%。15年来,广西2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0家通过二级市场以配股、增发新股、配售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过再融资,再融资能力差,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二、“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上市公司带来的机遇

1、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的正式生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与东盟已进入多领域、全方位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上市公司应顺应局势,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上市融资在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拓展区域优势产业,加强区域竞争力。

从优势产业角度看,在广西已初步形成的六大优势产业(机械含汽车、食糖、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其中,汽车、冶金、有色金属三大产业还没有上市公司,机械、电力类上市公司数量有3家,石油化工类有5家,占上市公司数量的20.83%。由此可见,石化产业在广西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优势资源角度看,广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供发展临港指向的大型重化工业产业群,具备了发展大型石化项目的必要条件。目前,广西上市公司立足于开发广西三大优势资源(水电与矿产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和热带水果资源)。其中,水电资源开发类公司有两家,热带水果资源开发类公司有2家,但仅仅局限在甘蔗一个品种上,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类有2家,主要集中在北海市,而具有海洋资源丰富的钦州和防城港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通道,建立东盟区域物流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广西构建区域物流中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8年1~4月,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5.2亿美元,增长1.2倍,占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5%,其中进口5.3亿美元,出口9.9亿美元,分别增长45.6%和1.9倍,贸易顺差4.6亿美元。东盟是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

北部湾港湾众多,是中国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其中防城港、钦州、北海等5个港口可停靠万吨以上船舶。另外,钦州、北海将继续加快深水泊位建设,年吞吐量都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十一五”时期,广西将开发战略重心定在了北部湾,将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使北海港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吨。五洲交通是以广西公路建设和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公司投资11亿元建设经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预计在2009年全部竣工。随着广西提出把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成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的进程,公司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对外要建立连接东盟市场的陆、海、空通道,对内要疏通广西区内各主要物流通道,沟通西南、华南、中南市场。通过综合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东西互动、南北互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立体网络,确保周边区域的人流、物流大规模进入广西后,尽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3、整合优化具有广西特色的旅游资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推动广西与东盟共同开发两地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大作强。广西与东盟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互补性很强,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年上半年,广西旅游投资超过58.01亿元,同比增长15.51%,呈现持续稳步增长趋势。从上半年旅游投资统计分析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等多区域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以及邻省区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与推进,使广西旅游投资环境日趋良好,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投资热点。

桂林旅游是广西唯一一家属于旅游板块的上市公司。随着东盟与广西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观光群体逐步增多,桂林旅游可以运用自身强大的优势,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广泛的资金投入,尤其要考虑针对东盟国家的游客需求,大力开发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建立“大旅游圈”,加大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升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爱先,王希,邱宗国.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缺陷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8.1.

区域经济研究热点范文第5篇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从“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出发,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经济视点报: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开采和奶业基地,但河南在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大省的现实却没有考虑进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影响某些未被列入规划的产业的发展?

刘锋:目前的报告还只是一个很简要的定位,它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对一个区域进行较全面的阐述。比如,河南和山西划在了一个区域,但它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农业大省,一个是能源大省,要想使国家的某项具体政策在这一区域完全具有互通性还是比较难的,但总的来说,这比三大经济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报告只对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区域划分作稍微具体一些的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经济视点报:中部崛起是2005年的一个热点,中部六省也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区域合作的决心。但在新的“十一五”规划构想中,中部却被一分为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划入长江中游经济区,山西、河南划入了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这对刚刚起步的中部崛起是否会形成冲击?

刘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些划分,可以说是一种政策区划模式,是配合政策出台的需求。这和目前进行的综合性经济区域的划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不完全吻合,不过虽然中部被划入了两大综合经济区,但实际上这些综合经济区内的中部省份还将保持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经济视点报:目前,中部六省正在努力争取国家出台针对中部的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实行了综合经济区的划分,会对国家出台的政策造成什么影响?

刘锋:中部分属到两大综合经济区,国家出台针对这两个板块的政策研究将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但是大的政策思路、出发点还是比较相近的,像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中部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可能具体到每个综合经济区,会有些差异或微调,这样可以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

经济视点报:目前,已形成了几大自发的区域经济合作,像泛珠三角联盟已扩大到11个省,长三角扩充的讨论也不断见诸报端,如何看待规划中的区域和自发形成的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

刘锋:这是两个层面上的事情,一个是一套完整的区域划分的体系,另外一个是我们所鼓励的不同范围、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比如长江经济带的合作。

现在,我国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如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和舆论层面上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合作。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着更多内在关联性的区域板块的划分,通过这种划分可以构建新的经济区划体系,合理界定经济区域定位、功能及其发展方向,便于在国土规划、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产力合理布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链接】

综合经济区构想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