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的规律

教育学的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的规律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

与传统的师范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有它独特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其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①。但长期以来,在教师口语这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小学教育专业的这种独特性并未能充分体现,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往往忽略了教师口语课程和教学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了对教师口语课程结构和教学规律的误解,既弄不清教师口语课该教什么,也弄不清怎么教,甚至有时候还将教师口语和普通话混为一谈。 因此,有必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对教师口语课程结构、目标以及教师口语的教学规律、与普通话教学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重新审视。

一、教师口语课程结构

“课程”一词,顾名思义指课业及其进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解释是:“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②可见,“课程”有着宽泛的涵义,它包括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传统、校风等。

教师口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它包含有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对教师口语课程设置作了如下规定:“教师口语课程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训练是教师口语课程的前提,并且贯穿本课程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人际交往中基本的口头言语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的普通话表达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用语,是师范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根据这一规定,在教师口语课程结构中,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教师职业口语三者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整体,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师口语课程的重点。

但《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课程表内开设的课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显性课程或者学科课程),而没有涉及到学校实施的其他课程(如教法等),也没有涉及课外活动和学校中的隐蔽课程对学生口语技能学习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师口语课程的结构应该是丰满而鲜活的,是由各平面构建成的、各种活动联结的一个立体的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受制于教材,努力建设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活力的教师口语课程。拓宽教师口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未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将学生从教材这本“小书”引向生活这本“大书”。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以教师口语教材为中心,构建一个包括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网络资源、家庭生活等在内的大的教师口语课程体系。当然,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口语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二、教师口语课程目标

由于课程目标在内容上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思维模式和职业能力,所以,课程目标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段分明、大体有序,也要注意整体性和连贯性、突出主体、突出实践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安排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教师职业口语三个项目,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有些细小的目标梯度不太明显(如普通话教学中的轻声和变调等),则大体有序。其次还要通盘考虑,注意三个项目的衔接,避免出现脱节。最后还要考虑到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是基于师范生素质的需要提出来的,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时代对教师口语技能的新要求,突出教师口语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具体来看,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体系可由总目标和分段目标组成:

总目标:使学生能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的特点,掌握运用教育教学口语的规律和技能,成为使用规范、文明、优美的语言的典范。

分段目标: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知识,掌握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二是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口语交际的特点,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形式,做到听话准确,理解快,记得清,有一定辨析能力,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三是要求学生了解教师职业口语的特征、作用,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运用规律、基本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以及其他工作情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师的职业口语,基本做到职业口语表达科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教师口语教学规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可以通俗地称为“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据教师口语的特征和教师口语课程目标,教师口语教学与学生生活、思维、实践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息息相关。

口语来自于生活,自古以来,文人学子都青睐社会生活、人生百态这本大书,因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陶行知更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师口语的学习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只有植根现实,面向生活,口语教学才能有广阔的天地。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在教师口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现实生活,使之成为教师口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自然地联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感受、理解和提高教师口语的素养与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把人文思想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教育过程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和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能够建构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人文思想体系。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就应该把该课程的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对未来教师的技能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认识到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双向同构”或“多向同构”的教育规律,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因为小教专业学生未来在课堂上讲课是直接诉之于小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教师口语不仅是他们重要的表达工具,是教学、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他们言传身教、输送道德理念、引导小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当然这是需要高尚的人格和人文素养作为支撑的。③

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能力(即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言语能力的学习与发展,而语言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④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和发音器官就有父母遗传下来的语言和逻辑的心理密码,之后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基于上述心理密码,逐渐掌握了语言和逻辑。在口语交际中,我们总是一边进行语言学习一边进行着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和教师口语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口语的学习,是口耳之学,离不开实践。因此,教师口语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训练的过程。而为了达到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专业目标,小教专业的口语训练必需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口语课教师不仅仅要懂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应该对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将教师口语与其他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四、普通话教学与教师口语教学

普通话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⑤。是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普通话教学在某些方面与教师口语有相似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教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减少课程内容,混淆课程重点,甚至将教师口语课改为普通话培训课的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师口语与普通话在教学方面的联系与区别作必要的分析:

作为全民通用语言的普通话不仅是对教师口语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对说汉语的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与作为教师职业语言的教师口语在性质上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看,教师口语由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三部分构成,普通话是它的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的基础;而普通话则主要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发音、朗读、说话技巧。从教学目的看,教师口语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口语技能,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的从业人员;而普通话教学的任务则是使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提高学生说普通话水平。从教学方式看,教师口语是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为理论依托的,要在具体现实生活情境下,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语言实践,侧重于表达的恰当、规范、有效和艺术;而普通话教学是以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为基础,针对学生方言进行语音纠正的教学活动,侧重于说话表音的标准化。从检测方式看,教师口语是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口语技能的职前训练,必须结合现实教学环境进行,要考虑到具体话语情境、交际对象的数量、年龄、知识结构、被检测者的个人口语风格等因素;而普通话的检测只涉及到应试人的普通话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以及从方言转化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而很少涉及语言文化知识、表达技巧等,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

[注释]

①教育部二三年一月十五日,(教师司[2003]4号).

②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③魏玉川.教师口语课与人文思想教育[J]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3).

④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OL] .中国教育与科研网2002.10.10.

⑤张政飚、蒲喜明等.现代汉语[M] .陕西:三秦出版社,1994:2.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迁移 学习迁移 语文数学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内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知识分类理论的提出以及学习理论的更新,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提出,迁移的概念也在更新。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三类迁移理论是学术界的主旋律,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1]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关于学习中存在迁移的现象,《论语·述而》中早有记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要求学生要“由此以知彼”,这些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对其做出解释。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能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应用所习得的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现象。正因如此,学习迁移始终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了解迁移的规律,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据。[3]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迁移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学习者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迁移。关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备,以下对其简要的概括说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较多的共同成分会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最终才能导致迁移的产生。

其次,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迁移方式。原有的学习包括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以及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原有经验的特征可以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而且,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既能促进也可阻碍,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定势使得个体在认识方面与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得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当以往经验与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相符时,定势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定势有时也会阻碍学习者将其他方法迁移到目前问题的解决。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从而难以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的潜在功能。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关键还是取决于学习者对定势双重性的认识,既要考虑利用积极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僵化定势,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学习迁移规律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有意识地使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首先,强调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于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即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学内容不分轻重缓急地教给学生,而是要先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学,而只需加以引导,学生即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是空谈概念、原理,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实现学习迁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助以典型范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

其次,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语文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学科,经常涉及历史、哲学、音乐、科普等其他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如果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已经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重复学习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解《陈涉世家》《范进中举》等古文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迁移,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文章的背景分析。当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哲学氛围浓厚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政治课上掌握的哲学知识进行教学。讲授《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之声》等文章时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学情。无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还是利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教学,都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学情,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最后,师生都要具有迁移意识。教师在迁移教学中,利用迁移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当学生具有了迁移意识,掌握了迁移技巧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各学科、各阶段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虽然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掌握迁移理论并加以运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节、分科目编制,各章节、各科目之间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内容、方式都需教师自行发掘利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利用学习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甚至会使教师陷入迁移的误区:偏离教学目标,为了迁移而迁移;漠视学生学习差异,迁移目标整齐划一;迁移方法缺少变化,迁移模式固化单一;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生硬迁移等等。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宜有意识地学习迁移理论,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注释:

[1]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3]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4).

[3]李凤麟.论迁移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3).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应试教育 学习乐趣 语言工具 情景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矛盾的现象,我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与英语教学的成效不成正比,对英语教学多一些反思。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报英语辅导班,这就是我们看到一些英语辅导机构,像大桥英语、剑桥英语、新东方英语培训等培训机构火爆的原因。由此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把英语当做一门课程专门学习。然后随着学龄的增长和学业的精进,英语也作为与语文、数学一样的主科对待,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语数外”三大主科。从课时的安排上,我们看到这三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这三科都是从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都要上,有时甚至会安排一节自习课。这种课时的安排凸显了英语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学来学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一直学了这么多年,但到最后,真正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到了最后很多人反而讨厌学习英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呢?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首先,应试教育的理念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乐趣。我曾经参观过很多英语培训学校,大多数针对幼儿的英语培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方法。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培训方法是可行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自从上了小学,把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学,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课堂上还有老师让学生游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要面对学校的考核,我们又对学生的成绩有所要求,家长把英语学习看得更重要,所以,只能按照常规的方法授课。让学生背单词、学句子,甚至背课文,本来学生对学习英语还是有一点兴趣的,结果这么一折腾,谁还有兴趣?既无兴趣,又怎么会有乐趣呢?本来我们的初心是让学生学好英语,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英语,成绩越来越差。于是很多家长着急,老师也着急了,学校也着急了,唯独学生不着急,于是将枪口一致地对准学生,要求学生这样那样,殊不知,学生心中的有其苦恼和无助。让我们看看初中的英语课堂,一上课先是听写单词,每隔一段时间搞一次百词大赛,把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接着按下录音机的按键,让学生听录音,有时候需要听两三遍。随后开始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按照课文的前后顺序开始讲课,遇到重点的词就讲单词,遇到重点的句型就讲句型,遇到较好的段落,就安排学生进行背诵,并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检查。最后就是当场发一张小小的测试卷,作为对于学生听课情况的检测。如此,一节课上完了,这就是英语课堂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会有兴趣吗?会有乐趣吗?英语学习就是一种应试的任务,既单调又枯燥。

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应该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运用与人交流是学习它最根本的目的。而恰恰相反,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是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不要给总成绩拉分,已经异化成为一种应试的工具而已。我们所有的听说读写练习均以应考为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单词的学习以考试为准,考试大纲下的单词必须要求学生记牢、记准,并且会写、能背。句子的学习以考试为主,单纯地进行死记硬背,单纯地进行大批量的试卷练习。课文的学习以考试为准,为了应付重要的考试,把课文一遍遍地熟读、背熟。想一想,若是我们自己,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吗?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怎么能掌握好一门用于交流的语言呢?学习语言的目标在于运用和交流,学习语言时自然离不开运用和交流。事实上,学习英语并没有这么复杂,同样没有这么难。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好几种外语,常常为之惊叹。但惊叹之余,难道就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吗?人家能够掌握几种外语,而我们就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从小就学,为什么这么难呢?答案只有一点,那就是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太多的语法讲解、句型训练占用了本来可以用来口语训练的宝贵时间和机会,使得一门语言教学失去成为语言的机会。

针对以上这些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我建议: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规律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规律性的认识与做法。

一、注重基本笔画写法和认识的学习。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相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要最为重点内容。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

对于“拨”与“拔”怎样区别呢?我突然想到邻班上有两对双胞胎,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拨’与‘拔’是一对双胞兄弟,你们看它俩长得像不像?”我的话音未落,全班就齐声回答“像!”这时我趁热打铁地问:“他们哪一点像?”同学们回答:“他们都是左右结构,而且左边都是提手旁……”我又接着问:“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他们有没有长得不象的地方?如果有,就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要不然我们怎么能认得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呢?”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抢着回答:“‘拨’是哥哥,因为它比弟弟‘拔’多吃一碗饭,所以它长得高一点。”“哥哥的力气大,所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而弟弟因为力气小,所以要用双手去‘拔’。”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既激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又达到引导学生找识字规律的目的。

教育学的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律;科学;育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9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艰巨、辛苦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思想政治性,即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育人方面起着核心和导向的作用;又具有社会性,它必须根据行业要求,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工作既需要科学化,也需要艺术化。尽管它不是纯艺术,但是它那富有创造性的各种组织活动,都具有生气和美丽,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美的心灵。这种工作艺术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而且可以使师生产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1全面了解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受人的身心发展所制约。因此,要按照规律指导班级工作,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必须认识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1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过渡与不稳定。中职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少年期)向初步成熟(青年初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都呈现出一种起伏多变的不稳定状态。

(2)敏感与冲动。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容易偏激,感情冲动。

(3)热情与脆弱。精神旺盛、情绪热烈,只要自己喜欢、有兴趣,对人对事像一把火,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在经受一点挫折后,表现出脆弱,灰心丧气,情绪低沉。

(4)早熟与失衡。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职学生出现早熟现象,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与身体发育之间出现不平衡。

(5)多变与可塑。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辨别能力较低,自控能力差,表现为多变化、易迁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2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1)追求与实惠。他们讲求实际,不尚空谈,注重实惠,对“左”的东西反感,但又界限不清。

(2)自我意识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他们要求家长老师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利益。

(3)尚思索、轻实践。当今的中职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总爱问为什么,但是缺乏锻炼,轻视实践,重知轻行。

(4)开放而混杂。当今的中职学生思想开放,喜欢广泛接触社会,甚至对国外的一些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思想开阔,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但由于受到思维不成熟、辨别和选择能力弱的限制,思想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美丑混杂的状况。

(5)单纯而片面。他们天真单纯,心无芥蒂,直率坦荡,勇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受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使他们对事情很难从复杂性方面去考虑,而产生片面、偏激的看法和情绪,缺乏全面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能力。

2科学育人

现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既具有一般的发展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既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应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规律,又需要根据时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科学育人计划,并要注意探讨有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

21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1)要求知识化,体现趣味性。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喜欢新奇,爱好有趣味的事情。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活动,举行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等,这类活动把知识、思想、活动结合起来,富有趣味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求信息化,体现开放性。信息化的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信息化,现在的学生比之于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见识广、爱思索和讨论问题。他们的心理及思想都呈现早熟趋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只有顺应这种趋势,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发展。如开设信息课,举办信息报告会、时事报告会、班级新闻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和思想素质。

(3)要求多样化,体现选择性。教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内容形式多样化,使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拥有参加活动的机会和可能。多样化的活动也适合于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以发挥个人才智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都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前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适应了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但是活动多样性的设计,必须根据我们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心理、思想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构思,融知识学习、思想教育、智力发展、能力培养为一体,务必使活动的开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要求社会化,体现实践性。让中职学生联系社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5)要求民主化,体现主体性。学生不单纯是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每一项教育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受教育,而且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只有民主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有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实践的自觉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6)要求系列化,体现经常性。中职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根据培养目标与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系列教育内容,使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经常性,从整体设计上去考虑教育的效益,把每项教育活动都纳入整体教育目标,这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育内容系列化的安排,应符合这些规律。

22注意探讨教育方法

育人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科学地研究教育内容和过程,探讨育人的规律,还应当研究育人的艺术,注意教育方法的探讨。良好的教育方法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育人的有效保证。教育方法的选定应以教育对象的特点为依据。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的逐步开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方法,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不少的好方法,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1)心理诊疗法。这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某种心理障碍进行激励或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有着良好的效果。

(2)思想交汇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挂起钩来,实行交汇。这种方法避免了教育内容和学生思想脱节,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容易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感应,发生共鸣。运用这种方法时须注意,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想脉搏,选准思想交汇点。

(3)情景体验法。这是根据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条件,引导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悟出一定道理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