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学历史研究

汉学历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学历史研究

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语音停延

停延在表面表现出来的是语流中的间歇,通过填充式停延,在声音与声音之间增添“嗯、啊”等词语或句子,形成语流的中断;或者表现为语音空白。在深层结构中,停延也促进了话语之间的连续性。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说话者会有意识的选择言语中介,如语气、词语、句式,在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或者言语连接发生困难的时候,说话者一般会通过停延来重新思考,建构言语计划等。

一.停延的分类与功能

1.停延的分类。本文将停延分成两类:生理停延和心理停延。生理停延一般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停延。心理停延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停延,反映了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从心理角度研究停延的功能。前人的研究大多数都主要关注停延的语用功能。然而,在会话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参与方,说话方和听话方。会话的目的在于说话者想听话者传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话者希望得到听话者情感上的认同和安慰,或者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因而在会话中,停延的作用还体现在:自我肯定、寻求认同和寻求帮助。

(1)自我肯定。在说话者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十分确定的时候,在进一步阐释之前会略加停顿。从语言艺术层面而言,这样可以表现得从容自信;从会话目的来讲,可以让听众充分记忆、理解会话,停顿可以起到增强对听话者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说话者自我认同的表现。例如:我这身体,|大家都知道,|再熬十个通宵也不怕啊。

“我这身体”后的停延,表现了说话者对自己的自信。然后“大家都知道”这一插入语,更加增强了说话者自我肯定的意识,是说话者对自己的话语信息的确定,对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2)寻求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使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说话者有时会通过有意识的停延,来寻求听话者情感上的认同。

(3)寻求帮助。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因为思维中断或没有找到合适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通过停延的方式寻求听话人的帮助,以便能够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屠国勇,2014)。

二.语音停延与句法结构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通过节奏停顿的暗示,来把握结构层次,进而将不同层次成分之间的关系与大脑中储存的有限的结构模式相匹配,确定结构关系(吴为善,1990)。

(一)语音停延与句法结构

1.停延与句法结构一致。停延与句法结构一致就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停延的地方恰好是句法结构划分的地方。如双音节l 一1音节:窗户、树木、农民……

2.停延与句法结构不一致。由于节律,上下文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停延的位置破坏了句法结构,使得原来完整的句法结构常常发生靠前的韵律跨界组合,如:“每天看本书”,句法结构是“每天丨看丨本书”,节律结构是“每天丨看本丨书”,后者可以说反映了一种“表层节律组块”。理想的状况当然是两种组块互相一致,但是不一致总有其规律和动因,也需要分析研究。

(二)心理学对停延的解释

1.短时记忆与停延。认知的观点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而语言等心理过程。但是从认知角度阐述语音的理论比较缺乏,但语音与认知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

短时记忆和注意力的限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常数(陆丙甫,2009)。受其启发,短时记忆和注意力限度的理论也能用于解释一定的语音现象。在口语交际中,其语言特点具有暂留性,受短时记忆最大容量7加减2的制约,停延的出现会让人们合理的分段,以便处理会话信息。

经验表明,汉语中韵律短语的长度大多为4-8个字,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大概每隔3-6个词就会出现停顿(谌卫军,2001)。

2.心理预测与停延。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以达到对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为目标的。在言语交际中,会话参与者是有意识的,受到控制的参与到对话之中。一方面,虽然停延会影响到语义表达,但是由于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词语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所以,说者的一些破句法停延在不影响语义的前提下,听者也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说话者运用有意识的停延,审查已经发生的话语对听话者的影响,预测怎样进行新的交际。

三.结语

停延、节奏、韵律是一起作用于语音的,语音的心理属性将进一步影响停延、节奏、韵律等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补充心理语音学的理论和研究。

注 释

[1]吴洁敏.停延初探――现代汉语音律特征研究之一[J].语文建设,1990,03:11-16.

[2]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1990,06:12-15.

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第2篇

另外,该书附录囊括了《风土记》文本、与文本有关的作者及扩展内容,像周处《风土记》的文本辑佚和隋唐正史经籍志著录风土记目录异同表,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方便。    

扩“州性李传军博士深谙历史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与导师萧放教授《<荆楚岁时记>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本书对“风土”的释义,《风土记》的辑佚和文本分析,体例庞杂的汉唐风土记的总体把握,以及汉唐民众时间观念进行深人探索,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创新,堪称历史学和民俗学交叉研究的成功书写。    

首先,作者大胆开拓并丰富了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风土记,发掘出大量珍贵史料,扩展了历史民俗学的研究视域。    

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分支。早在1983年,钟敬文先生就提出了“历史民俗学”的概念,他强调“中国有丰富的民俗历史文献,不进行历史民俗学的研究是说不过去的”。长期致力于历史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萧放教授提出,历史民俗学有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史、民俗学史和文献民俗志,民俗史是综合或单项民俗事象的变化和演进史,民俗学史则专注于前人记录和研究民俗的历史,文献民俗志是针对民俗文献的研究,包括民俗典籍即具有重要生活服务价值的非典籍形式。本书的研究正是对文献民俗志资料的开掘,对民俗学史领域的进一步开拓。   

我国文献资料丰富,既包括大量记载和评述民俗现象杂宝古代民众生活、民众信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对“风土”和“风俗”概念进行了辨析。最后通过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日本哲学家和迁哲郎以及我国古代司马迁、班固等学者的风土观念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古代风土观念是兼具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和心理等因素的较为完备的风土观。    

第二章“周处《风土记》研究”,利用文献辑佚和校勘的方法,从李防《太平御览》等多部文献典籍中辑出晋周处《风土记》原文136条,初步勾勒出《风土记》文本原貌,然后运用历史民俗学和文化学方法,对书中的物产、地名等作逐条分析,并将其与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进行比较研究,以岁时节日为研究重点,描述出魏晋时期荆楚和吴越地区的民间岁时节日生活。    

第三章“汉唐风土记中的域外风土映像”转换叙述角度,对汉唐时期域外风土记载作概观描述,并运用思想史理论,对先秦以来人们对域外的整体印象和文化认知的形成和变迁进行分析。本章与上一章内外呼应,融合了本土和域外两类文本,兼具外在风土表现和内在风土观念两个面向,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汉唐风土记文本和观念的综合构图。    

第四章“汉唐风土记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中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发生、先秦两汉诸子的空间观形成及至汉唐时期空间观念的变迁。作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空间理论,以域内空间和域外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世的历史文献,比如岁时记、风土记、风俗志、笔记、小说、、竹枝词等,也有民间社会的各种活态文献,如唱本、善书、家谱、契约文书等。岁时记和风土记是其中的两纂卷大门类,岁时记是记载普通民众岁时节日习俗的专书,比如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宋周密《乾淳岁时记》、明陆启乱《北京岁华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等;风土记则以一时一地的风土民情为对象作分门别类的记录,如晋周处《风土记》、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宋欧阳修《洛阳风土记》等。目前学界的岁时节日著述不少,但是风土记的研究却少有专论。本书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种缺憾。    

其次,作者具有强烈的理论意识,通过细致分析文献资料,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    

作者充分吸收和借鉴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对风土现象和风土记文体意义进行剖析,并时刻保持着强烈的理论建构意识,强调搭建理论框架的重要性。李传军博士强调,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汉唐风土记的研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提炼出一个合适的主题,建构出一个适宜的结构体系。因此,他选取了汉唐时期的两个典型:周处《风土记》和汉唐域外风土记,选择合适的研究视角,对《风土记》采用文本呈现和厄丁解牛式的分析,对域外风土记则注意展现其所蕴含的风土观念;抓住和提炼出几个主题,如风土记的文献价值、风土记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民众的生活状态和节日礼俗、民众生活中的空间观念,进行集中深人探讨。时空观念是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常常涉及的问题,作者将这一思路引人到民俗学领域,从最常见的日常生活民俗记录出发,通过细节的比较来看地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域内外民俗的空间差异和观念变迁,很有说服力。    

再次,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是本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亮点,拓宽了历史民俗学的研究思路。    

作者在绪论明确提到,“研究汉唐风土记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除少数风土记留存至今以外,大部分汉唐风土记著作都已经散佚了。我们今天只能尽力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水经注》等著作中搜辑星散于其间的风土记著作”。因此,作者索隐钩沉,恢复了周处《风土记》的文本和风貌,这是目前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的辑本,体现了本书的学术分量。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比较方法的运用。作者出身历史学,具有宏阔的历时和共时思维,触类旁通,融贯古今,在风土记的研究中,有本土风土记和域外风土记的比较,有《风土记》与几乎同时代的《荆楚岁时记》的横向比较,有《风土记》与前代地理书的纵向比对,与几乎处于同时代的《荆州记》的横向比较,与敦煌写本《沙洲地志》的纵向比对,等等,展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框架。而且,在细致的考证之外,窥探出其背后所依托的地域文化差异,思想观念的变迁,有一种超越文本的对人本身、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考量。    

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与编导》专业选修课的必要性、开设这门课的可行性,以及这门课程的实际作用三方面论述,试图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运行,充分依托母体高校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出,实现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迅速扩充,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更突出、要求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形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依靠独立学院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针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应用性较差的现实,试图从具体的课程设置调整上来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与编导》专业选修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这门课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际作用三方面论述,试图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一、开设《影视文学剧本创作与编导》的必要性

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累性的知识型人才,还是创新式的能力型人才?对此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层次、什么性质的高校,都希望培养两种素质兼备的全能型人才。对于自身命运和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独立学院而言,培养创新式的能力型人才应成为终极目标。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母体高校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厚的师资资源,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要求严格,实行“4321”计划(大学四年中,背300首唐诗宋词,阅读20本以上的经典名著,写作100篇左右的文章)。虽然学生可能不会全部完成,但这一政策要求对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是十分有效的。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歌赋,名文雅剧,绝不仅仅是为了在自己的脑子里“装着”,而应该把这些知识变成实际有用的能力。对此,最直接、最有效、最不浪费资源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然后与具体影视制作单位联系,让学生的作品能够拍成影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是开设文学和语言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根本无法了解影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剧本创作的专业知识,这种传统模式把很多有天分、有创作愿望的学生就地“扼杀”掉了。所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和编导》专业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二、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和编导》课程的可行性

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出发,还必须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不能单靠美好的愿望和抽象的大道理,要以可行的物质、精神资源为基础。就此,我院雄厚的教学资源,为《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创作和编导》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靠性与可行性。具体分析,大体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1.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储备

任何剧本的创作,都是要以扎实丰富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如前所述,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了丰厚的专业知识,练就了过硬的写作本领,为他们进行剧本创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除了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外,剧本创作者还应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极好的创造力。众所周知,考入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时成绩都较差。但笔者认为,高考成绩的优劣并不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潜力,如很多学生是由于中学学习偏科而导致整体成绩不理想,还有部分学生则是由于高中某一阶段学习不力才暂时落伍,等等。三本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可能差一些,但是他们整体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并不比一些一本学生弱。旺盛的创造力为他们创作出好的剧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同龄人比较,很多三本学生的经历可能更丰富一些,感悟力更强一些,生活的历练也更多一些。因为他们高考的失利,使其比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同龄人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在有所失落但又满怀理想的独立学院生活中鼓足学习劲头,敏感地思考人生。这一特征,为他们创作剧本提供了充足的情感和希望。

2.广电新闻专业的专业师资

充足的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是创作文学剧本的第一步。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影视文学剧本的专业特点。要让学生明白,文学剧本的创作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要让他们了解影视的本质“影像性”,即影视的基本语言是“视听语言”而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文字语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影像思维,让他们真正明白并且学会用文字语言去构筑画面语言,从而完成文学剧本的创作。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接触的却全是文字语言,给学生掌握视听语言造成了障碍。为此,我院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途径:可以借用摄像机、多媒体教室、采编室,剪辑室等硬件,同时注重光电新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讲解、示范及其一些镜头画面的采取、操作、编辑,等等。形成资源互补互为,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影像性”差的弱点。

3.社会上中小型民营影视企业的存在

学生创作一个完整的文学剧本,并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使文字转化为“影像”作品。学校没有影视制作的条件和能力并非难题。在西安这座有着优厚历史文化内涵底蕴的城市中,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民营影视企业机构林立。当然,不是每个影视企业都有能力和机会拍摄史诗巨制或者国际大片的,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都是拍摄一些小成本的戏。并且,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影视公司并不具有自己的专职编剧,大部分情况下还需向社会征集优秀剧本。这一现状,为汉语言文学学生创作的剧本转化成影像作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教师与学生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创作的作品趋于优秀。

4.普通老百姓的受众群体的存在

学生刚开始学习创作,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创作出一部成形的电影文学剧本,这是一个贵在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于开始创作时,可从最基本的写起,比如方言剧的创作。其实,方言剧的受欢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电视连续剧。因为,方言剧的受众都是固定区域的普通老百姓,说的是方言,讲的故事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很容易在百姓中引起共鸣,从而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为学生的作品打开市场消除了疑虑。

5.学校的大力支持

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理念,是我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虽然尚处于摸索阶段,但由于领导重视,态度明朗,措施明确,凡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都能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为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可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低迷,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在就业不景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更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型创作能力,一方面有助于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就业途径,真正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雁飞等.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2]王正等.论传统专业的现代转型——以“汉语言文学为缘起”[J].台州学院学报,2005,(10).

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第4篇

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是指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的汉语阅读教学,是一门为了提高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阅读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制约留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除了词汇量匮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方法的缺失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一、图式理论

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人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始于文字的输入和对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输至大脑,然后,大脑通过感知活动激活已储存的相关图式,运用图式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阅读者能够理解文字。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在于:读者将文字材料输入大脑之后,能够把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和输入的文字相联系,按照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进一步说,图式理论概括了阅读规则、技巧和策略。利用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认知策略、规则和技巧寻找知识内在相对应的联系,将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阅读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阅读活动就越容易进行。

二、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堂的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要接触篇章中的汉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篇章表达的文化内涵。然而在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中,阅读课比较注重篇章中生字词和语法的教学,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生词、语法,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和阅读,常常忽视了篇章本身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当学生学习了新的生词和语法以后进行阅读,虽然文章的字句都能看懂,但是学生可能会发现对整个篇章的意思仍不太明白。而运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课教学,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身大脑已经存在的图式,主动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篇章的理解,形成新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图式理论,控制好整个课堂的进展。对外汉语阅读课一般分为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都可以充分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人的大脑中的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指的是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图式,指的是关于语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种组织形式的知识;语言图式是指一定量的词汇和句法知识,也就是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三种图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1.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对整个教材的布局有整体把握,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难度、知识点分布及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编写目的和操作方法,了解每个单元中具体运用到哪些图式,这些图式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等。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掌握篇章的中心意思、段落结构,思考学生在学完该篇章之后,在阅读技能上可以得到哪些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篇章内容提前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当与篇章内容密切相关,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大意。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篇章阅读的时候利用已有的内容图式积极主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所以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如果能具备相关的内容图式,对理解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汉语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的图式,如工作的图式、学习的图式、家庭的图式等,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激活这些已有图式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二课《北京的四季》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

(1)你们国家分为几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南京的季节如何?

(3)你最喜欢南京的哪个季节?

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回答起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让学生能够有回答的积极性,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激活脑中存储的关于自己国家天气特点的已有图式,通过回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关于南京天气特点的图式。《北京的四季》这篇课文主要是描述北京四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同时也大概介绍了中国南北的气候区别,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式去阅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课堂教学。(1)生词教学。在阅读行为中,对阅读能力限制最大的就是语言图式。语言图式是基础,读者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无法识别文章的字词句所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有生词教学,但是与精读课的生词教学不同的是,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生词教学只需要学生理解意思即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阅读课的这种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法,对篇章中存在的生词和语法点进行教学和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则,运用词根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生词意思,记忆生词的意思。如学习“记者”这个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单独解释“者”作为“……的人”的意思,让学生同时记忆“老者”“学者”等生词,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便于学生将知识归类,方便记忆。或者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结构以形声字居多的特点,教授学生偏旁部首,如告诉学生“扌”旁的汉字多与人的动作有关,“氵”旁的汉字多与水相联系,“月”字的汉字大多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偏旁部首的图式之后快速地理解、识记很多汉字的意思。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图式,去理解篇章意思。(2)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原有的关于阅读知识的内容图式。很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效果差的问题,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每一段的中心句。在进行汉语阅读时,经常训练学生寻找段落中心句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中心句一般可在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解把握中心句即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能力。还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在阅读的时候一字一词地阅读,过度依赖词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标志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并且在阅读的时候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在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看能否明白。

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结构图式,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组织语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当学生熟悉所读材料的组织形式,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调动相关的内容图式,使阅读遵循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应当教会学生相关阅读技巧,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熟悉每种体裁的语言材料的组织特点,也就是对文章形式图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在母语阅读时,已经对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应该运用何种阅读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能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阅读中,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第二语言的阅读能力。比如针对记叙文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叙事的顺序等等,了解文章的形式图式,运用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阅读,丰富图式外延,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图式,积极主动地理解阅读内容,将已有图式转化为新图式,不断促进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孙新爱.论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导向作用[M].教学研究,2007,(11).

汉学历史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建立中药四气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建立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的用燃烧焓表达的中药四气数学模型,运用HR3000数显热量计测量中药提取物、饲料及服药前后大鼠代谢产物的燃烧焓,计算并分析不同药性中药经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燃烧焓的变化,验证所创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 大鼠服用不同四气中药前后体内能量变化平均值分别为寒性组-5.218×104J、热性组4.885×104J、平性组1.175×104J和空白组-7.639×103J,组间进行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建的以燃烧焓表达的中药四性数学模型能正确反映不同药性中药引起机体的寒、热、温、凉的变化,可用来定量表达中药四性大小。

【关键词】 中药四气;燃烧焓;代谢产物;中药药性;数学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our properties of combustion enthalp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ethods We measured the combustion enthalpy of the extracts, feeds, and the metabolites by using the HR3000 machine. We also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enthalpy changes of metabolic processes in vivo rats, then validat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enthalpy model.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t enthalpy changes that varied among all the groups. The variable mean in cold, hot, neutral and controlled groups was -5.218×104J, 4.885×104J, 1.175×104J and -7.639×103J,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from multiplegroup ttes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groups. Conclusion The enthalpy mathematical model can reflect objectively the bodys cold, hot, warm and cool cha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thus can be used to express quantitatively the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EY WORDS: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bustion enthalpy; metabolite;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athematical model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名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和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药药性理论,其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四气是传统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依据。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指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性)”,“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则指出了以病证寒热作为用药依据的基本治疗原则[1]。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单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中药四气已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学术上一直在争论究竟是“四气”还是“三气”,更迫切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四气。而当前要想更好地发展中药四气理论,就必须建立中药四气的客观判别标准,研究四气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

燃烧焓是指1mol的物质在1个大气压下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2]。完全燃烧的含义是使其燃烧产物为CO2(g)、H2O(L)、N2(g)、HCl(aq)和SO2(g)。通常指定298K(25℃)时,1个标准压力下各物质的燃烧焓为标准燃烧焓(ΔCHΘ),单位为kJ/mol。由于中药提取物为混合物,常用kJ/g表示。本文以建立的燃烧焓数学模型为依据,结合前人运用生物热动力学对中药四气的研究[23],建立了一套完整并且简单地评价中药四气的实验模式,通过分析机体在服用不同药性中药后的燃烧焓的变化,判断机体能量的变化情况,验证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1 中药四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如果把一个正常的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看成一个孤立体,其吸收能量的总和与释放能量的总和相等[3]。我们选择中药对机体的治病过程实际是运用药的“偏性”纠正机体的“偏性”,从中药四气的角度进一步来说,实际是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纠正机体的阴阳之偏性。故药物与机体作用的能量转移过程可用图1表示。

由图1可知,机体初态的热焓为ΔH1,服用燃烧焓为ΔH2的中药进入过度态ΔH3后,中药与机体发生作用。中药对机体产生药理反应,促使机体向中药性能相同的方向移动,机体对药物进行生化代谢反应,两类反应与热效应偶联,整体上产生吸热和放热效应。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为ΔQ(包括由肺部呼出CO2),由二便排出代谢产物ΔH4,机体最终过度到终态ΔH5。在等压条件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及Hess定律,则有

Q=ΔH1+ΔH2-(ΔQ+ΔH4+ΔH5)(1)

(1)式中H2、H4、H1、Q、H5分别为药物、二便代谢产物、给药前生物体、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Q、给药后生物体的热焓。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H为状态函数,但Q与过程有关;当H1、H2、H4、H5确定后,其值也已定。由于中药与生物体的起始点与机体对药物代谢后的状态决定,由式(1)可得式(2):

Q=ΔH2-ΔH4+ΔH1-ΔH5+ΔQ(2)

由式(2)可知,机体的ΔH1、ΔH5、ΔQ不便测出,而且ΔQ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变化不大,并可采用与平性药比较的方法进行校正。通过式(2)我们可以得出平性药物的热平衡式(3):

Qe=ΔH2e-ΔH4e+ΔH1e-ΔH5e+ΔQe(3)

当平性药与原机体代谢保持平衡,机体前后无热效应变化,机体的温度相等,ΔU=0。由于压力相等,机体与原机体排出的体积相等,故Δ(PV)=0。因ΔH=ΔU-Δ(PV),自然ΔH1e-ΔH5e=0,与正常状态下代谢产物仅以CO2(g)和H2O(L)排出体外,ΔH变e=0,则式(3)变为:

Qe=ΔH2e(4)

也就是说平性药物在维持机体代谢平衡情况下(机体不增重,也不减重),全部转变成CO2和H2O排出体外,所转变的能量供机体基础代谢。

非平性药物的热平衡式为:

Qn=ΔH2n+ΔH4n-ΔH1e-ΔH5e+ΔQn(5)

式(5)减出式(4)得式(6):

Qn-Qe=(ΔH2n-ΔH变n-ΔHpe)+

(ΔH1n-ΔH5n)(6)

式(6)中的ΔH2n-ΔH变n-ΔHpe为中药代谢热焓项,计为ΔH6,ΔH1n-ΔH5n为机体热焓改变项,计为ΔH7,而ΔQn-ΔQe可看作抵消掉。故本式为中药四气测定的通用公式。中药四气的计算式定为式(7):

SQ=Qn-Qe(7)

自然对于不同的化合物有不同的Qn,当SQ>0,Qn>Qe为热性中药;SQ

2.1 仪器与实验材料

2.1.1 仪器

采用湖南长沙圣西公司生产的HR3000数显热量计,其主要由HR3000数显热量计控制箱和HR3000氧弹热量计组成。

2.1.2 实验材料

动物:采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大鼠16只。药材选择:黄柏、黄芩、甘草、肉桂、吴茱萸(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均定点购于湖南中药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 黄柏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茎;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2.2 药物制备

分别选用上述药材各40g,用8倍水量提取2次,每次1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糖浆状,备用。

随后用鼓风干燥器干燥浓缩液,最后得到药材干浸膏:黄柏(7.3955g)、黄芩(18.3828g)、甘草(10.0302g)、肉桂(4.2884g)、吴茱萸(5.2348g)。

分别称取上述所制干浸膏黄柏0.6880g、黄芩0.6520g、甘草0.5640g、肉桂0.5540g、吴茱萸0.5480g,用20mL蒸馏水溶解分别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0334、0.0326、0.0282、0.0277、0.0274g/mL的溶液备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组

将16只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寒性中药组(黄芩与黄柏组)、热性中药组(吴茱萸与肉桂组)、平性中药组(甘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只大鼠。

2.3.2 给药方法

每日定时喂动物特制食物(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配制),每天记录大鼠本身的体重及其所吃食物的重量。实验期间大鼠的平均体重为(144.940±5.767)g,平均进食量为(16.673±1.623)g,均较为平稳。在正常饲养3d后,于次日取所制备的药物分别按寒性中药组220mg/kg、热性中药组190mg/kg、平性中药组190mg/kg的剂量进行灌胃。

2.3.3 代谢产物收集及处理

实验期间每日定时收集大鼠的代谢产物。随后将收集的代谢产物进行干燥除菌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称重和记录。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O),结果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而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LSD),以P

3 结 果

3.1 燃烧焓的测定和计算

采用热量计对药物浸膏、饲料、大鼠灌服药物前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测量,然后按公式(8)计算其燃烧焓,公式(9)计算K,公式(10)计算硝酸生成热(Q硝酸)[4]。

Q燃烧焓={(T+T校正)×k-Q点火丝-Q硝酸}/M(8)

K=(M苯甲酸×Q苯甲酸热值-Q苯甲酸点火丝-

Q苯甲酸硝酸)/(T苯甲酸+T苯甲酸校正)(9)

Q硝酸=39.68×M(10)

上述公式中T 、T校正均为温度,单位为℃,T 在实验中测得,T校正按0.0053计算,Q点火丝按120J计算,M为所称量物品的质量,单位为g。

通过计算,可得到药物浸膏、食物、苯甲酸及代谢产物的燃烧焓,结果分别见表1、表2。其中T代表每g相应的代谢产物所升高的水温,其中Q代谢燃烧焓表示服药前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燃烧焓,Q食物能量表示进食所摄入的能量(在服药后的Q食物能量中还包含有所服药物的能量)。

从表1、表2可见,食物、苯甲酸、各药物及机体服药前后的代谢产物的燃烧焓均有差异。表1 药物浸膏及食物燃烧焓(略)表2 大鼠服药物前后代谢产物燃烧焓(略)

进一步通过公式(11)、(12)计算,可得到每只大鼠服药前后的能量变化总趋势,结果见表3。

Q差=Q食物能量- Q代谢燃烧焓(11)

Q最终差=Q服药前差 -Q服药后差(12)

经多重比较显示,寒性中药组与热性中药组、平性中药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

计算总量及总量平均值,可得到不同组别服药前后总的能量变化值(表4)。

由表4推断出下列结果:机体在服用热性中药后所获得的能量多于损失的,从而引起机体整体的能量得失为正值;机体在服用寒性中药后获得的能量小于所损失的,造成机体整体的能量得失为负值;机体在服用平性中药后能量的得失基本变化不大,但由于平性中药含有一定的补益性物质(如多糖及蛋白类),故使得机体整体的能量得失呈现小幅度正值变化;而空白组的机体由于实验期间是寒冬,故能量得失呈现小幅度负值变化。表4 不同用药组能量的变化(略)

4 讨 论

众所周知,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思路的中药四气理论历来受到中医名家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其缺乏科学依据作为依托,从而引起针对其理论正确与否的争论。近来更有学者推翻传统理论束缚,认为将四性划为“三性”[5]更为合理。但笔者认为,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以尊重传统为更好,故实验中还是以四性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关于中药四气测定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初步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服用热性中药组的机体能量得失为正值, 服用寒性中药组的机体能量得失为负值, 服用平性中药组的机体能量得失为小幅度增加,空白组能量得失为小幅度减少。从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服用寒性中药能起到纠正热症能量过多和服用热性中药能起到纠正寒症能量过少的事实,从而客观地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尽管我们对中药四性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部分进展,但对于中药四气的整体研究来说还非常薄弱,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模型、优化实验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高建平,陈长勋. 中药“四性”的科学内涵探讨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1(6):1618.

[2]代春美,肖小河,王迪,等.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 [J]. 锦州医学院院报, 2004, 25(3):4851.

[3]顾祖维,吴中亮,仲伟鉴. 现代毒理学概论 [M]. 第1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5.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汉学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际汉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武汉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