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业务管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内控机制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一些业务风险管理问题上存在很多误区,未能形成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良资产屡有反弹,信用风险形势不容乐观;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风险逐渐显现;大案要案频频发生,操作风险日益严峻。尽快构筑起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鱼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1、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1.1建立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有四个环节,即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这些都依赖于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需要研究借鉴国际评估指标体系,并要特别注意各项指标在我国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预警信号,以制定抑制风险的措施,防止风险发生和恶化;开发金融风险评测模型,充分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2 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完整的信息系统是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尽管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但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还有限,与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还有差距。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信息支持。严格和完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制度,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内容和格式、方式和方法及采集渠道。金融机构上报的资料,要经过会计师和审计师审计,如发现弄虚作假或拖延,监管部门应给予惩罚。
1.3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1.3.1改进国有银行的分权结构
产权是一家金融机构的基石,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应明确产权主体。在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打破单一产权结构,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依法设立和各司其职。这样可以保证出资者的地位和利益,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范足率,分散经营风险。
1.3.2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
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责权分明的组织体系。(1)依法产生董事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就不能选举出强有力的董事会;没有强有力的董事会,就不会有优秀的经理,董事会是关键环节。(2)调整董事会构成。商业银行董事会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为保证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可以考虑设置独立董事审查委员会,并赋予持有一定股份的股东拥有独立董事的提名权或小股东联合提名权。(3)建立董事会办事机构。可以下设财务审计委员会、高级份理人员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以保证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1.3.3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最终需要提高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信息披露的项目不全面,没有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和风险管理要求披露;信息披露内容不真实,有的数据做了技术调整;信息披露的范围不广泛,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没有披露等。因此,为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通明度。
金融机构要正视信息披露的价值,增强信息披露意识,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特别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披露以下主要信息、:财务会计报表、各类风险汗理状况、公司治理结构信息和年度重大事项。
2、建立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内控机制
2.1完善业务内部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某些具体的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针对某些具体的业务制订具体规章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商业银行针对某一种业务的重要控制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
商业银行要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各个经办部门必须根据上级行的授权,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业务,稽查审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操作手册对其进行检查、监督。为控制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制定与业务相关的内部授权授信制度,按照业务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银行内部的各级权限,确定分、支行经营种类和额度;建立并落实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按委托人指令付款,防范结算和或有业务的风险,防止银行垫款行为等;建立有效的核对、监控制度,对各种帐证、报表定期进行核对,对现金、有价证券、重要空白凭证等有形资产及时进行盘点,对柜台办理的业务实行复核或事后监督把关,对重要业务实行双签有效,对授权授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等。
2.2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现有的会计标准不能反映业务对资产负债表内科目的影响,尤其当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后,无法确定其市场价值,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不能及早发现这些业务的风险。西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为改变这一现状,纷纷表示要尽早统一业务的会计标准。1990年9月,英国银行家协会和爱尔兰银行家联合会发表的《关于国际银行业务的会计实务建议书》,是迄今为止对银行业务的会计实务方面最具权威性的论著。
银行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银行可以考虑编制一张“业务报表”,列出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业务的潜在风险。业务的收入,不仅仅体现在利差上,有时候其收益并非机械计算就能得出,大部分业务目前都记入表外科目,使用单式记账法,不能全面反映业务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因此,应适应业务发展及其收入所占比例提高的需要,全面核算各种中间收入的形成过程,使用详细和复杂的方法进行处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当增设相关会计科目,核算反映业务的开展、成本及效益情况,便于统计分析,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另外,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坚持业务经营自律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坚持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严格业务经营范围,规范业务经营领域。二是对目前业务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一旦发生风险,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坚持协议的合规合法性。很多业务都是以委托或的形式开展的,而双方协议是业务的基础环节,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不能成为办理业务的依据,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合同的书面化,并对委托凭证进行严格审核。四是业务要坚持不为客户垫付款项的原则。代付业务先付款,再代付;代收业务要先代收款项,再统一清缴。同时对客户双方的经济纠纷,银行不得介入。有些银行不惜以恶性竞争发展业务,主要表现为大幅降低汇率、费率水平,放宽业务的审批条件,甚至采用商业贿赂手段,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推动了业务的发展,但同时使业务的风险逐渐暴露。因此,银行应当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的发展,把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提升银行的业务竞争力,各家银行应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推动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2.4加快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创新
改革现有抑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规定,监督商业银行建立自律机制为主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业务创新的科学性。要加快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创新,建设好四个机制:一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对业务创新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风险衡量机制,对风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评估,进行定量分析。三是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报告风险的性质和风险的大小等情况,提请有关部门注意,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预警部门的警示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检查、督促和反馈工作,防止技术风险的发生,确保业务创新的成功。并且,如上所述,改革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审慎地拓展业务。
参考文献:
[1] 金森.浅议银行数据大集中后的数据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5
[2] 王一鸣.风险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 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怜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从时间顺序来看,我国物业管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政府行政管理(含单位自管)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阶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阶段和业主自治管理阶段,并在发展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中前三个阶段又具有共性,表现为行政主导的管理或者说是这种管理理念的延伸,业主自治管理正在探索和形成之中。
(一)适应物业管理需求,促成物业管理新生行业成长
物业管理是随着深圳商品房的出现,首先由深圳从香港引进的。20世纪80年代起,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城市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房地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当时主要为了解决外商人员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居住问题。1981年3月18日深圳第一家涉外商品房管理的专业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标志着物业管理在中国大地的复苏。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实施一体化物业管理,提供高效而规范的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使得物业管理在当时作为一新生事物很快为众多业主和使用者所接受,甚至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同时,该物业公司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履行政府与企业双重职能,我国的物业管理就这样在行政管理模式下运行起来。虽然后来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物业管理公司最终被定义为企业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但这套行政管理模式特别是其中的一体化物业管理方式被延续下来。
(二)成立了专门的物业管理部门或企业,物业管理进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新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物业管理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升温而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物业管理在全国普遍推开,开发商纷纷成立自己的物业管理部门或企业接管所开发的物业。在这个阶段,物业管理公司70%都是开发商自办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经历了由引入国外的管理方法、模式加以模仿、消化和借鉴,到结合国情、探讨物业管理的本土化实施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之路。1994年6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第一部物业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标志着在经济特区深圳,物业管理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三)社会需要规范化的物业管理,促使我国物业管理进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物业管理公司的阶段
2003年6月8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形式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在全国施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物业管理公司,实施一体化物业管理,标志着物业管理在我国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没有开发商背景的物业公司大量出现,依靠提升服务和物业管理品质求得生存和发展,推进了我国物业管理的大发展。我国于2007年出台《物权法》,将业主的权益法制化。同时,我国对《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物业管理企业也改名为物业服务企业。该法确定了业主的主体地位,物业服务真正成为物业服务企业“产品”的卖点。这样,强势的行政管理逐步弱化,转变服务态度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让业主满意,成为物业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四)物业成为业主最重要的财富,物业管理将迎来业主自治管理阶段
从2010年开始,以北京业主为代表的部分业主的物业所有者自治意识开始觉醒,并自发在个别住宅小区管理中进行以业主组织主导的物业管理尝试。在这种自治管理方式下,更多选择权将由业主组织自行决定,一体化物业管理可能被直接对业主或业主组织负责的专业化管理代替或与之并存。这一现象也已经反映到一些地方政府物业管理的规定中,如《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第二条条文特别强调业主自行管理或者通过他人实施对物业管理区域的管理,与目前普遍实施的必须由物业服务企业来管理业主的物业形成强烈的对比。相似的情况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也多地出现。业主自行(自治)管理已被提到制度层面上,并将通过业主组织实现对物业的完全控制和管理,按照物业自身的特点和业主的需要来自行管理物业将会实现,业主自治管理是未来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行政管理下物业管理的冲突与反思
行政管理下的一体化物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政府对物业管理大包大揽,重审批,轻监管,缺乏过程管理
在现实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还有一个过程,政府治理在制度化层面的水平低,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并没有形成。政府这支有形的手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没有严格区分,在物业管理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是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宽,重审批,轻监管,服务能力差,无过程管理,习惯于命令式指挥,习惯于用行政强制手段来代替市场无形的手,造成市场混乱,脱离市场实际与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一直停留在便民利民的初级阶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物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政府没有把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社会公共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到工作日程,物业管理中的公共事业服务、业主自我服务、物业经营还没有区分,而物业服务提供方有选择性提供服务,造成经济效益好的一些服务项目多而重复,而另一些经济效益差的和需要补贴的项目少或存在空白。二是物业政策方面政府供给的不足。公共选择理论学者提出了“政府失败理论”,政府同其他组织和个人一样可能犯错,打破了政府永远是天使的神话。如在维修基金的政策安排上,不但业主所有的专项维修资金很难由业主组织自己管理,而且专项维修资金由政府代管的情况下使用极为艰难。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国千亿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沉睡,全国各地省级专项维修资金最高使用率仅为1.47%。又如,在业主委员会制度安排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获得了控制和影响业主委员会的权力。物业管理条例赋予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的权利是有限的,不利于业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业主组织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代表业主自己管理、维护物业的能力还很弱小,政府也未有意识培训他们管理物业的经验和能力。
(二)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不为业主考虑,反而更多地为政府分担、为开发商服务
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本质上应是行业自律组织。我国现行的物业服务行业协会是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相关企业参加,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自愿组成的行业性自律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按照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积极参加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活动,接受其业务指导。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在三个方面偏离了业主的利益和需求,成为一个没有业主支持的协会。首先在桥梁和纽带作用方面,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应当起到业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业主争取利益和权利的同时,也维护物业企业的利益。但在现实中,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鲜与业主联系,不为业主争取权益,而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执行政府政策和政府意志,成为政府的宣传部门。其次在调研和督察作用方面,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应当调查了解整个行业状况,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但在实际操作中,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维护的是会员企业的权益,对业主的权益很少予以考虑。第三是交流和服务作用,开展省市区之间、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物业服务同行联络和合作,为行业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但在现实中,没有真正了解业主利益和需求,不去督促物业企业提升服务品质,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难以得到业主的支持。
(三)物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服务无法体现,物业从业人员问题不断物业管理服务特别是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具有一定公共利益的性质,需要相关组织和人员提供部分公益。而住宅小区由物业公司实施一体化管理,虽然极大地减轻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减少了政府支出,但物业公司逐利的本性使其不惜采用一切手段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这同业主逐渐觉醒的维权意识冲突不断并已成为社会焦点。反映在整个物业服务过程中,从房屋接管、装修、日常设施设备的维修,到对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业主与物业公司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且在我国目前的低水平物业管理下,大多小区实施的是包干制收费管理,物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支出,往往尽量少做事甚至不做事,给业主的感觉就是物业管理就是成天收费。同时,物业管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低、形象差、不负责任,保安动粗打人已不是新闻。
(四)业主更关心专有部分,对公共部分关心甚少,对物业管理现状不满意见很多,缺乏主人翁精神
对大多数业主来说,只有房屋专有部分是自己独有的,而共有部分大家都在使用,所以业主普通更关注专有部分,对公共部分往往不愿意出面得罪人。同时,我国法律对建筑物以外的部分也不进行登记,业主根本无维权的可能性。在物业管理实践中,单个业主的利益与业主共同利益的平衡,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利用与收益的归属,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等等,都是容易出现纠纷的热点问题。当对物业管理现状不满意时,大多业主不去思考如何改善物业管理品质,而是在私下议论或是拒交物业费,较少有业主采取理智的行为。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矛盾的症结其实还隐含着深层次的利益关系,部分政府部门对物业公司藐视法律的行为姑息纵容,却对业主依法自治百般刁难,这幕后往往都有利益在作怪。当业主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时,一般业主较难采取正确的维权方式,大多业主的维权武器是不交物业费,导致在诉讼中大多败诉。各地法院遇到的情况相类似,据上海法院系统的统计,通过法院审结物业纠纷案件中,9成以上被告为久拖物业费的业主,且结果往往是业主败诉。
(五)业主组织如业主大会、业主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有待发挥
我国的业主组织以管理好本小区为目标,在性质上属于群众自治组织,包括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目前还没有形成合力也缺乏实力。业主组织的弱化造成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全由物业公司控制,业主组织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以物业业主委员会为例,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上海蓝皮书•社会(2008)》指出,上海业主委员会存在5大难问题: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以及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如今,这5大难题一个也没有减少。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契约关系的构建,也被复杂的行政与利益关系所渗透、包围,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已造成很大影响。而业主大会往往1年甚至多年才能召开一次,召开时参加的业主积极性也不高,真正关心并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的业主也不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业主组织要发挥作用也要受到居委会的管理和制约。居委会同业主委员会都同属群众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由于有政府行政权力撑腰,成为凌驾于业委会的顶头上司,常见的如居委会干涉业委会的换届选举等。因此,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中,要想成立真正属于业主的、不受操控的业委会就有一定的难度。
三、做好业主自治管理下的物业管理工作
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物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搞好业主自治管理下的物业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政府做好管理与服务,充分尊重业主物业管理的自治权
政府应放心让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物业,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意识培育业主组织的治理能力,帮助业主及业主组织提升物业管理能力。我国政府一直在探索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管理的范围要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要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管理的方式要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向主要依靠市场选择转变。反映在物业管理行业,政府要充分尊重业主管理物业的自治权,放手让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物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物业管理。同时,政府还需要作好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好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政府要组织研究力量,搞清楚物业管理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引领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强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修改并及时,根据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物业自身的管理要求适时调整物业管理政策,促使物业管理行业良性发展。
(二)业主及业主组织在物业管理中发挥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业主应尽可能摆脱政府对物业管理的控制和对物业管理公司的依赖,积累并形成自身的物业管理治理能力,物业的保值增值完全由业主自己承担。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由于没有业主的主动积极参与,使得物业管理驱动力不足,在专业化、职业化方面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对物业管理进行制度改革、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对业主及业主组织重新进行角色与功能定位,制约和均衡行政权力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业主及业主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业主自治能力的培养,在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率先在部分条件好的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示范区试点,全面培养业主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业主组织企业化方式培育、积累业主自治能力,真正实现业主自己的物业自己负责经营和管理。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管理经验,在物业管理行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协助业主和业主组织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率的物业管理工作,改变目前小区物业管理中对物业公司的依赖,从而在整体上带动业主的管理能力,提升物业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理顺所有权关系,物业的保值增值本是业主自己的事,完全应该由业主决策和承担,即使委托物业公司管理,这个责任也仍然在业主自己身上,而不是物业公司。
(三)物业服务企业或职业经理人等经营单位要提供高效的服务能力
经营单位狠抓经营管理,充分运行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业主及业主组织提升物业管理能力。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例如,物业服务企业或职业经理人等经营单位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服务能力还很弱,现代科学技术在物业管理行业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不少物业服务企业依靠房地产企业的支撑,自身经营和盈利能力较差,没有创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在施行一体化的物业管理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技术特长,依旧停留在简单劳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管理上,缺乏高素质人才,管理效率低下,没有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路。在物业管理中引进职业经理人的还很少,错失了这一在众多行业中普遍采用的高效的现代管理方法,使物业管理企业间的竞争和行业内部的管理创新缺乏动力。因此,建议现有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参与物业管理外,还可大胆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适度竞争,通过市场引导各经营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内部经营管理,以业主和业主组织为中心,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业主的物业服务,这样物业保值增值才具有持续的保障。
四、业主自治管理的突破
关键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实务
企业采购业务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规范采购行为,防范采购风险,以实现企业目标。根据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roduct Price Index,下称PPI),比去年同月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1.0%(国家统计局网站)。PPI反映的是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成本压力。
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全国涨“薪”一片的大环境中,企业采购业务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环节,如何取得质优价良的物资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逾来逾重要。采购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购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成本要占到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成本的50%以上,采购物料成本更是占了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各个产品最终产品生产成本的84%~98%,甚至有一个新能源产品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低于2%。这意味着,在获得物料方面所做的点滴成本节约都会对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强采购管理控制是中信大锰产业园提升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了提供不间断的物料流和物资流从而保障正常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所购物料标准化,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所需的物资和服务,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1.采购制度不统一,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
中信大锰产业园采用供销一体化经营策略与公司采购制度不统一,达不到与整个公司的协同效应。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项目部门(生产单位)对物流部的工作经常采取强硬态度,而负责采购的物流部与项目部门(生产单位)的合作不热心,导致有时采购回来的商品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了部门间的冲突和扯皮推诿现象,造成了时间和资源浪费。例如,物流部按采购计划购买了一台高精度的材料元素分析专用实验设备,价值近百万元,设备回来后才发现某些指标、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验需要,而该设备是国外进口的,退货,维护升级成本很高,后来只能将就着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采购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2.零星材料采购业务组织
中信大锰产业园从201 1年才正式投产,为提高工作效率,早日建成投产,今年以前在项目建设期的一些零星材料采购业务都是项目组自行组织采购;但投产半年以来,并没有把该零星材料采购业务转移到物流部,不利于采购业务的集中管理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堵塞管理漏洞。
3.供应商的选择和采购机会
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项目都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有特殊性,项目负责人依仗技术优势,往往对采购业务施加了不恰当的影响,甚至于在很多进时候直接就决定了供应商人选,有很大程度主观性。不利于企业在采购价格、质量、效率方面的风险控制。供应商的评估和准入制度还有待完善。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原料采购的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容易错失最佳的采购机会。而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的主要原料如锰原料、钴原料、锂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多,价格波动大。例如,2010年金属锰的最高和最低价的差额超过5000元,四氧化三钴的价格2010年3月份到5月份2个月的时间内,每吨价格波动达到2万-3万元,这对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
4.产品质量的监控
产品的验收往往是到货检验,不能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容易发现质量隐患,难于解决出现的残次品问题,也容易造成停工损失。
5.绩效考核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供应方的考核局限于定性的主观判断,缺乏规范的流程和科学依据。对物流部的考核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实施细则,不利于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二、对企业采购业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的、科学可行的采购管理制度
尽可能地做到集中采购,使企业的采购业务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风险。加强各项目部门(生产单位、技术中心)与物流部的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使采购业务的执行偏离预期目标。打造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专业门类全、人才数量足、发展后劲强,能够为中信大锰工业园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的采购队伍。
2.改善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其表现好坏与否也关系到整个物流部的业绩。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在供应商的开发和选择上。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的第一道关口,优质的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优化采购成本,对于关系到量产产品的供应商要有严格的评价过程。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考虑到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供应商开发和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1)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企业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供应商体系评价标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供应商管理体系评价,负责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物流部参与供应商的体系评价工作,负责对供应商的日常评价工作,负责提供现行供应商的的信息资料。技术中心负责评编制供应商的评价计划,参与供应商评价工作,负责维护供应商资源库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技术中心把供应商的评价计划传递到企业管理部,物流部把供应商的日常评价传递到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制定评价计划。
(2)成立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的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将供应商自查表先发给供应商自查,供应商将自查结果资料交报给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审定结果合格后组织现场评价,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作出初步评价。
(3)由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组成的小组,对供应商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对供应商管理体系、合约执行能力、财务状况、设计开发、生产运作、测量控制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和综合分析评分。主要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计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商对其上游供应商管理;培训管理,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有完
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和记录。最后形成双方签字认可的考察报告。
(4)根据评价组对供应商作的评价结论报首席执行官审批后与合格供应商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公司受理供应商的投诉,按情况是否属实和严重性决定是否对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进行考核,以防范舞弊风险。
(5)由物流部负责人督促采购主管对供应商进行每月绩效跟踪考核,包括3月一次的验收与缺陷记录;交付和价格绩效。建立供应商年审制度,业绩引导订货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批准后的供应商评价报告和更新供应商管理系统信息作出供应商名单的调整。
3.加强采购价格控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提高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首当其冲是价格战。因此,企业除加强管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外,更应注重构成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企业中各相关部门购进的原、辅材料、设备、建筑材料、各类商品及其他物资,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采购价格控制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采购不仅仅是物的问题,因此价格控制的本质也不是以价论价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机制,是规范物资采购的手段,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1)价格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原料采购的快速反应机制,把握好最佳采购机会。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决策要做到科学有效、公开公正、比质比价、监督制约,杜绝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大宗采购要尽可能的采用公开招标。公司成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的价格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负责公司的价格管理工作。
(2)情报。物流部和财务部要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掌握主要采购物资的信息变化。做到对主要采购物资价格变化的即时的、动态管理。提高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能力,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尽可能做到在低点用合同锁定采购价格。
(3)采购价格的确定流程。首先,物流部向供应商询价。接受询价的供应商应在三家以上,询价过程和供应商的报价要如实登记备案。其次,采购价格经财务部审核,按照审批权限报有关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合同谈判、签订合同与执行。公司常年使用的大宗物资采购业务,由公司首席执行官率领采购谈判小组与生产厂商直接谈判、签订采购合同。最后,物流部把采购资料及合同交财务部一份做好备案。
4.完善采购业务流程
由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提出需求计划,生产安环部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后再报首席执行官审批。物流部凭审批过的需求计划表安排采购事宜。货物采购回来后由使用单位或者专门的验收部门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单),财务部根据已审批完的付款申请书按合同约定付款。企业严格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每月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及时采取措施。采购业务的执行过程中,要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保证计划、授权审批、执行、付款、记录由不同的人执行,相互牵制。事前、事中、事后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避免因采购产品质量事故造成损失。
5.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建立退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按新会计准则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企业指定专人通过对帐单等方式,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公司在与供应商的合同中明确退货条件、退货手续事宜。对退货事宜,要及时收回退货货款。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由物流部负责人考核并要要求采购主管督促经办人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事宜。
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企业管理部每月对采购价格、到货及时率、验收合格率、档案管理、合理采购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将物流部人员薪酬与采购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要把供应商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确保内控措施能得到切实执行。从管理体制上加强对物资采购决策者的监督;对物资采购人员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凡是主观上有意做出损害中信大锰产业园利益的人员,一经查实,必须追回损失,并坚决辞退当事人员和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通过有效沟通做好风险的正确识别与评估。企业要不断的认识和识别风险,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要对企业的经济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应关注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冲击的事情,并据此去评估风险的大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的预案,有效为之后风险的防控、风险的决策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在事前购沟通中的重点是做好准备工作并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当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中集各个部门进行相关的事前沟通,要与本单位中各个部门进行相关制度改进的工作沟通,充分听取意见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包括对税务、银行、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切实做好准备工作。
二、企业财务管理沟通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沟通主要坚持整体系统、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的原则。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是要为企业管理的效率提升做出贡献,同时财务管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沟通中应保证财务管理不脱离整体,形成协调统一且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沟通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尽管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但财务管理离不开公司的系统整体,也难以脱离系统的整体,要在公司的管理全局上进行财务管理的沟通,一切以公司整体的大局为重,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性。其次,要坚持整体协调的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要做好企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沟通的协调性,同时也要保证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效进行沟通和协调,为企业做好财务工作和企业整体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再次,要坚持资源优化配置最优的原则。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充分快捷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并针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系统要素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产生整体性的功能,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整体最优的要求。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渠道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企业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交流。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采取月会、周会、座谈会、企业内刊、公告栏等方式促进各部门以及上下级的有效沟通。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平台、QQ群、周末旅游和小型聚会,这样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沟通的方式,有利于为员工的沟通提供和谐轻松的环境,促进沟通效果的提升。同时管理者不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要向员工传达准确的信息,且要进行有效倾听,能够使员工在沟通交流中畅所欲言,不要打断其发言或批评其的发言有误,管理者应充分的相信和依靠员工,全力支持员工的工作,有效注重沟通的情感交流,做到真诚和换位思考,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保证员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二)完善沟通程序
要促进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交流的机制,要完善沟通的程序。首先要从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协调会的召开做起。这种业务协调会要求财务部门经常召开,针对财务工作中发生的突出问题和财务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以及可能引发的隐患进行相关的讨论。有效促进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其他部门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其次,企业其他部门应邀请财务部门参加其部门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针对各部门在其工作中发生的财务问题与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保证信息沟通的畅通性,完善沟通程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再次,要将会议的召开的时间定下来,形成企业的沟通重要方式之一,如内季度召开财务制度讨论会议,每周进行员工座谈会,每年进行相关的培训会,开展专题培训等,每半年召开员工交流会等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制定,将沟通的程序进行完善,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的建立健全。
(三)分清责任权利
关键词:价值链 中小企业 财务安全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确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中小企业应当从价值链角度思考维系自身财务安全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策。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质是由若干具体价值活动所构成,企业运营总价值实际由其价值链上若干具体价值活动所创造。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源自特定行业的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其垄断优势力量则来自其关键业务环节。价值链理论强调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关系实施有效管理,通过深入探析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和实现过程的方式,来揭示隐含在企业日常运营业务之下的企业价值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中小企业应当将创造企业主要价值的关键业务环节视为企业管理的战略环节来予以重点管理,从而形成价值链竞争优势地位。中小企业应当将企业管理重点锁定于价值链条中创造高价值环节之上,通过定制具有系统价值、长期价值和导向性价值的企业财务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对企业整个价值链条和企业财务安全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二、基于价值链的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机制架构解读
(一)以纵向价值链为轴心定位中小企业供应链财务安全
纵向价值链分析要求中小企业拓展财务管理视野,将企业视为供应链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机构件,通过协调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关系来优化企业价值链流程,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财务安全水平。
其一,中小企业可通过价值链资源整合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中小企业的实力相对有限,依靠单个企业能力难以维系自身财务安全。中小企业应当基于企业所处产业链来整合其价值链,实现企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确保企业稳定获取原材料及生产辅料等资源。通过强化价值链管理,企业可以有效控制采购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在采购环节的现金及财务费用支出。但是,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其延展价值链的长度与业务覆盖范围,从而将企业推向其所不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因此,中小企业在运用价值链理论维系其财务安全机制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适度控制其价值链整合范围与力度,进而消除其财务风险。
其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构和睦关系的方式,来缓解企业财务现金流紧张局面。通常而言,实力较小的中小企业在业务商洽过程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而应付账款减少,企业的财务现金流也会陷入短缺局面。中小企业应当规避将企业的采购来源局限于一家供应商,而应当将企业的采购源分散到不同的供应商中,以降低企业应对预付款和应收款坏账情形下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要建立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评估体系,加强对业务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管控制度建设,以此来预防企业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破产。
(二)以横向价值链为轴心定位中小企业的行业财务安全
中小企业的横向价值链分析可以揭示企业与同行展开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企业财务安全水平。
其一,中小企业可运用横向价值链分析工具来分析竞争者运营成本,进而反向推演出本企业的财务安全水平。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探究竞争者的产品类型来计量其生产工艺所需产品成本投入,进而探究竞争者的成本与费用水平。中小企业可分析竞争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摸清竞争者的单位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所需资源耗费水平,从中挖掘出竞争者的经营资源利用效率。中小企业可分析竞争者的生产规模,从中挖掘出基于规模效益的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产品成本变动趋势,分析竞争者在生产规模上的差异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水平。
其二,中小企业可深挖横向价值链分析结果中隐匿的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信息,进而决定本企业的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财务管理重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在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态势的必要垄断力的前提下,企业应当审慎考虑竞争对手的同类业务的运营成本,并确保本企业业务运营成本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或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竞争者运营成本,中小企业可及时发现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以此来决定本企业价值链战略实施方法。
(三)以内部价值链为轴心定位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安全
其一,中小企业可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来揭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以增强企业内部财务安全系数。中小企业应深刻揭示自身内部价值运动规律,有效提升其内部价值链管理水平和内部财务安全水平。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企业采购环节到销售环节的价值运动规律,其目的在于找出基本价值链和核心增值环节,以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财务管理中增值作业效率之路径。
其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价值在于综合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结果,以确定企业内部有效的资源组织形式和财务安全管理重点。中小企业的纵向价值链分析主要决定企业在行业内整条产业链中的业务定位,横向价值链则偏重于揭示企业在其目标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小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则探讨纵向价值链分析结果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域,深入揭示企业应当如何组织内部资源来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实施内部价值链分析,中小企业可以明确企业内部为目标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业务环节和支撑业务环节的内容,并对应的划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中小企业可适当减少对非增值作业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资源投入量,并将该财务管理资源转而投放于增值作业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以增强对增值作业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力度,从而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的财务安全管理水平。
三、价值链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路径
(一)以价值链管理理念规范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其一,中小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活动应当以价值管理为目标,避免完美主义式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安全管理领域的泛滥。中小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管理,财务安全管理涉及企业各业务环节和多领域财务管理工作。鉴于中小企业可在财务安全管理领域投放的资源较为有限,企业应当将其主要资源投放于具有高价值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块中。这要求中小企业应当依据价值链管理理念来识别企业各业务环节和各模块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高价值环节,并据此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资源。再者,对较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为艰险,企业需促使其全部业务与终端消费者需求挂钩。为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可为终端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通过加强服务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业务环节的财务安全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可以确保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竞争地位。
其二,中小企业应当秉持价值链管理的系统筹划理念,增强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系统受企业各业务部门管理绩效水平的影响,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通过业务往来关系来形成相互作用力,进而决定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水平。对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若要企业实现最大效益,须注重生产经营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发展。中小企业应考虑系统内外部环境各影响因子,通过内部及外部价值链分析来解析出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和关键财务安全隐患。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要求企业着眼于企业未来在价值链中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等制定长期的财务管理战略,并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以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落实到执行层面而言,中小企业可据此来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强化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精准性,大幅提升资金调度效率,增进企业信用机制建设有效性。
(二)以价值链管理方法优化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其一,中小企业应运用价值链管理方法来优化预算环节的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传统财务预算管理的弊端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各自为政,部门间因职责不同而产生预算分配争议。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当协调部门利益,实现部门间的利益整合。中小企业的人财物资源都相对有限,故其应当在制作收支预算的过程中讲求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效率优先意识,以企业运营目标为基点来合理编制财务预算,使得组织的财务资源效益最优化,充分提升人财物资源之间的匹配和整合水平。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应当制定财务安全激励措施,控制消费性支出,鼓励价值创造性支出,有效提升企业财务资源的增值效能。中小企业还可按价值链方法来推动零基预算方法在企业财务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多数中小企业按照历年财务支出习惯来编制次年财务预算分配数,这种预算分配方法较为简陋且难以切实达到以收定支的务实型财务安全控制效果。通过贯彻零基预算方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其各业务环节实际的价值创造所需的预算经费支出来定制次年财务预算,从而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预算与经营绩效的一致性。
其二,中小企业应运用价值链方法来增强财务控制环境的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中小企业可通过价值链来收集并分析相关财务数据,以支撑企业财务控制决策,实现企业财务安全系统控制最优化目标。由于企业可在财务安全管理领域投入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企业获取外部财务环境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做出有效的财务安全控制决策。为此,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价值链系统的信息获取与组织优势,重构企业在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及资金运用风险控制等环节的工作。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点相对集中,故企业应当加强诸如激励不相容风险、担保风险及财务信息失真风险等易于暴露财务风险的控制点的风险控制能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提升企业整体财务安全控制水平。中小企业还应加强对外部价值链的管理,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不仅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同时也注重与外部上下游合作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良好合作机制,有效降低价值链各结点上的成本,加强对外部价值链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三)以价值链管理技术强化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其一,以推进价值链信息技术整合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财务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价值链管理是依托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潮流所带来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中小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生产信息、仓储信息及财务数据的交换,使企业对其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财务风险得以全面掌握。当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展迅速,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中小企业实施网络化财务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中小企业及其所处供应链系统可通过互联网与合作企业间展开查账、对账、报账及审计等财务安全管理活动,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和资金安全利用效能,有效确保基于互联网的资金调度和账务处理等财务管理重点的安全水平。
其二,中小企业应当运用价值链技术来优化财务分析环节的财务安全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技术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小企业的运营环境。中小企业需摒弃将财会实务管理和财务流程管理割裂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价值链层面的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企业价值链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作业链的交织融合。
其三,中小企业应当运用价值链联盟技术来拓展中小企业财务安全管理边界。传统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通常放置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财务安全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上下游产业链运作效能密切相关,中小企业应当运用价值链联盟技术,促成联盟内企业间形成财务信息共享和经营盈亏共担的合作机制,从而优化企业外部财务安全环境。这要求中小企业以价值链运作为轴心,将价值链所涉及的业务模块纳入到企业财务安全控制下。中小企业可以从企业价值链联盟的高度来审视企业内部财务安全控制机制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通过增进整条价值链的财务安全控制水平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惠.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初探[J].管理学家,2014,(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