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第2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项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各地使用了多种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从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普及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各套教材都重视了识字教学,大家共同认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就小学识字教学中多项能力的培养谈谈我们的研究与实验。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各年级儿童的识字形象记忆特点是:就识字的音、义、形三要素相对而言,义最难,音其次,形更次。而年级愈低,字形因笔画多少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字形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各年级按年段分层要求,均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三、在识字中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教材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四个结合,“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全日制小语大纲为依据,博采众家之长,用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系列有序的教具,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识字和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2.教具与学具和设计

    按低、中、高三段分别使用五种系列教具,每种教具配合学生使用多功能练习本,以便在课堂操作中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

        3.教学基本模式

    教无定法,但教学中必须有法可依。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长期以来,识字教学的方法虽不断改进,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具与学具的系列辅助手段。我们根据各段的不同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从总体上规划了教具的配套使用和教学基本模式。

    低段:低年级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在阅读中的识字、学词,进行语言训练。以看图归类识字为例:

    (一)观察图,看拼音,思考:有几幅图?每幅图上有什么?每行有什么特点?(按事物归类,进行词句训练。结合“正音”,“讲义”。)

    (二)词语中哪些是生字?(多功能教具出示:音序、音节、部首、结构、组词。进行分步训练。)哪些生字不好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动脑思考,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三)重点学习一组后,总结学法,进行知识迁移,指导运用。

    (四)提出操作程序,课堂练习。

    中段:中年级的训练项目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识字教学从时间上讲,占用得较少,从理解上讲,要更多的体现独立性。以讲读课为例:(最后一教时)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效率

儿童从只会简单的啼哭,到能够进行简单的情感语言表述,这些变化都是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儿童的语言学习是由听到说,所获取的语言标准会对后期语言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进入学校的儿童,在语言表述上都能够基本表述个人观点,但是其语言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进行语文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语言发展规律,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规划与教学方案,让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最大化。

一、根据儿童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未了解的词义是陌生的,会本能地进行词义假设,通过和已经认知的事物联系,改造个人的理解方式去理解该词,因此,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儿童认词的特点,在教学中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日,月,木,火”等象形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实物展示,让学生通过识物认字,简化语文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语言现状,耐心教学

儿童每天要接触许多话语,但是不能理解所有的话语。儿童能够进行常用基本的语言交流,但是他们不具备对语言的处理能力,基本就是听到别人怎么说,自己就会学着怎么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的语言发展现状,对于学生相较教学计划有些脱节的学习速度,要有耐心、有信心,进行语言教学。

三、协助儿童养成正确的语言发展习惯

由于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在没有经过正式的语文教学时,会对语文的认知会出现错误。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语言认知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在家庭中所养成的不良语言习惯能够得到矫正,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口语能力和语言素养。如,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原因,学生的发音与标准要求可能会有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口音不标准的学生,可针对其进行额外适当布置拼音读写练习任务,为其提供更多口音改正习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 阅读规律 创新力

一、不断更新老师的教学观念

从阅读的基本规律来看,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一种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时,充分发挥民主教学的作用,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学习主人翁的地位,鼓励他们对阅读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大胆的对疑问进行质疑,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学习,使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现实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当前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而且要说明不管建议的好坏,只要大胆提出来就可以,而且越多越好。在学生完成这一作业后,老师应该仔细的分析学生提出的意见,并从中选择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专门的区域,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实施这些建议。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断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和参与积极性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二、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摆脱原有思想的束缚,从多个方向和角度去思考遇到的阅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空间得到不断的扩展,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但是学生拥有知识并不代表学生拥有自己的智慧,因为知识可以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但是智慧却无法实现。由于每一位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个性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的理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不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观念进行直接的否定,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来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和思维。

三、疑问是阅读的重要基础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学和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会思考,使他们养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课程中出现的蕴藏创意的地方,并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创新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从创新性的角度对未知知识领域进行思考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并积极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探究,建立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充分利用情感来激发5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语文课文来讲,情感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和要素,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于都过程中去感受,并通过感受来进行阅读,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自己去发现和思考文章的情感。此外,老师还应该不断创新各种新的阅读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想象和创新力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和谐场所,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人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发散性思维主要足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而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要得到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增加思维的多样性,减少思维的单一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克服以往的思维惯性。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课题上有着极大的优越势。语文课可以开展各种有益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现在被大家认可的话题作文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己读书、主动创新是最终日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

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只有按照阅读的基本规律,并适当的进行创新教学合理的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才能够使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兴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艺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03).

语文教学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规律; 题型种类; 归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1小学数学应关注“寻找规律”

1.1“规律”是大自然的必然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所需的技术支持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谨,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技术支持越发重要,通过数学所开发和培养出的能力更为重要。其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而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找规律可以从基础培养开发以上能力,找规律是意识的开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任何科学方法创新,任何真理定义的论证,都是有规律的发展而得到的。

1.2 “找规律”在小学数学中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阶段。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展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但教师在教授"找规律"这一环节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填充和建设基本思维框架,应将重点放到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上,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2.小学教学找规律的题型种类主要体现的方面。

2.1数字题型规律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由简单的直观图形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将数字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将数字排列,这一类称为 “序列类”。第二,将数字进行一定标准下分类,这类数字通常是按一定规律分组出现,称之为 “分组类”题目。第三,将一系列数字罗列出来,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字进行组合,并且,下一数字的出现由前几个数字通过运算出现;第四,是根据某种相对固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数字的错序排列,数字按一定的个数排列出现;第五,将未知和已知数字放在一起,通过已知数字来寻找未知的数字,寻求未知数字的这种方式类似于古代数学“杨辉三角”这一做法。

2.2以图形与生活物品进行规律的学习

以图形进行规律的查找,通常通过以下几类方式。第一,按图形出现的种类和顺序依次排列,第二;按图形的个数依次出现。以生活化题型进行规律的寻找,则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生活化题型一,钟表指针所指钟点,生活化题型二;节日庆祝摆放有顺序花篮或插放彩旗,生活化题型三;学生按性别排队,生活化题型四;大型会议桌种类摆放,生活化题型五;超市物品放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将以上题型种类可以与小学数学任意知识点结合。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存在的误区

3.1教学套路陈旧影响学生对新规律发现

教师教学方式的老化,对新事物新题型的否定。教师往往按部就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创造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学生思维的超前发展破坏了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家长自认为找规律简单,没有重要性,不鼓励学生学习研究,得过且过。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回避。

3.2教学缺乏发散思维的拓展

有些找规律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盲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偏离生活化。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规律”探寻的教学思考

4.1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应用技巧

“找规律”这个课题,究竟该怎样上,我认为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弄清规律的概念,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掌握寻求规律的方法,突出“找”字,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学习与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的推理,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依托具体内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力量,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设一个更高的要求,并奠定基础。为日益发展的各类科学助跑。

4.2小学数学找规律带给教师的深刻思考。

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学科,也是造成学生整体成绩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教师营造数学思考氛围,学生积极配合在此氛围里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学生在此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极好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对立并统一的,思不离学,学不离思。数学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科,但因人而议,不同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在以贯彻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学生年龄、性格、地域差别等因素制定相符合的数学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 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35-139.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0-8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