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管理新技术

安全管理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井运输 安全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D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257-2

在整个煤矿生产中,矿井运输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引起煤矿集团以及相关部门重视,以保证我国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有序的进行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许多煤矿企业在矿井运输安全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煤矿生产的不断发展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根源解决,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对矿井运输安全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摆脱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寻求新的发展。

1矿井运输安全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

煤矿运输系统包括有轨运输和无轨运输两种,有轨运输是以铺设双轨活悬吊单轨,通过电力和防爆柴油机、蓄电车、钢丝绳等为动力的运输方式;无轨运输则是以脚轮或履带为行走机构,采用防爆柴油机、蓄电车等为动力的运输方式。而这两种运输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如下:

(1)运输方式的缺陷:由于我国许多煤矿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国内煤矿运输设备都比较陈旧,新的运输技术设备无法得到推广应用,加之矿井的运输想到断面小,线路长、拐弯半径小等问题使得现代化的运输设备技术无法应用,这就使得矿井的井下作业变得环节多、复杂而低效。(2)运输体制相对落后:因为我国煤矿企业的矿井运输规划不合理,设备、车辆布置不合理、人员分工不合理以及违规操作等现象而导致矿井下的巷道拥挤,秩序混乱。(3)操作不规范以及维护的滞后性:许多矿井下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因而出现很多违规操作,这就导致绞车损坏,由于绞车数量众多以及监察制度不完善,使得监控不全面,加之检修人员的不负责任,造成绞车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矿井运输安全管理考核中的创新

由于先如今我国煤矿行业矿井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旧的矿井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煤矿生产需要,这就需要对矿井运输的安全管理进行创新。我国部分煤矿企业在矿井运输安全管理创新中走在煤炭企业的前列,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潞安矿业集团的“四、二二”考核制度以及新矿集团“运输走动式管理”,这些矿井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都有其创新性,因而有必要对其实行的矿井运输安全管理考核模式进行分析,以寻求新的创新和发展。

2.1“四二、二”考核制度

潞安矿业集团曾在“八五”期间多次发生运输事故而导致重大损失,该公司之后痛定思痛,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找到了更科学的矿井运输安全管理考核方法,在此之后矿井运输不安全事故得到遏制。

2.1.1“四二、二”考核的含义

所谓“四二二”考核,“四”是指将矿井运输工作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对矿运输科对全矿轨道技术的管理考核、运输队与非运输队安全运输管理考核、运输安全监察组考核;“二、二”是指由公司的两个部门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动态和静态双向考核。

2.1.2“四二、二”考核的项目设置

(1)运输机车、小绞车、轨道车、防跑车、阻道车等要严格符合《运输规程》的要求。(2)要加强检查对运输队和非运输队学习运输法规定的培训。(3)对各个队重型设备和周建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4)每个月对矿井运输设备进行安检。(5)公司每季度制定安排指定工作。

2.2走动式管理法

2.2.1走动式管理的内涵

走动式管理的名词是由美国管理学者瓦特门与彼得斯于1982年在其专著《追求卓越》中提出的,其内涵是:管理者通过抽空在各个部门之间走动,从而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更直接的接触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一种策略。所谓走动管理,不只是到各部门走走而已,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最直接的讯息以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而在煤矿的矿井运输安全管理中,走动式管理则是领导层对个管理人员进行分时段和分工地巡查和考核,并通过这些考核了解矿井运输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2.2.2管理人员的走动式管理

(1)以地面井口为起点,向运输作业的各个轨道线进行辐射巡查,并对运输作业管理人员线路进行巡查。(2)盯岗人员线路应该由该区负责人安排,不得无由改变巡查路线。(3)每一区负责人每月应对本区所有岗位进行巡查最少四次,并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督当班人员的安全生产。(4)巡查人员应对巡查现场的安全生产、质量和纪律以及问题进行监督并解决。

2.2.3现场工作人员的走动式管理

每个岗位的岗位工资必须认真学习本岗位的专业知识,熟悉自己岗位可能发生的危险和事故,并对其进行防范,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遇到无法进行处理的隐患应及时报告班长或队长。

队长和班长接到汇报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如无法处理需报告工区值班员,由工区值班员组织处理。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再上岗之后,应该对照自己的隐患排查职责范围表进行认真排查,排查次数和排查时间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具体分工上应按照以下安排严格遵守:(1)信号工每班进行隐患排查不得少于三次,其排查时间应该在接班后、停运后以及人车运行前。(2)把钩工应对人车、轨道设施以及雷达捕车器进行排查,每次排查不少于三次,时间应该分别在接班后、人车停运前后。(3)连环工应对车辆、车辆装载情况、物料规定等隐患进行排查,每班排查应不少于两次,时间为接班后和班中。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在信息技术 安全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现在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既是为了提升网络技术的高效利用价值,又为了保障国民的日常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建设不受到其影响,进而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经济。

1 现在信息技术简介

现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通信手段对信息进行传递、存储和显示的一种新技术,总地来说,信息技术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传递技术。它是是指从功能上实现对信息安全、可靠的转移;(2)识别和感应技术。它指的是信息的提取、识别、检测等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信息的感知能力;(3)处理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指的是信息进行压缩和加密,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决策的技术;(4)使用技术。它指的是信息控制和显示技术。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技术,并成为现代单位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

2 现在信息技术在单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感染病毒的风险

信息技术病毒感染并传播的过程中对单位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网络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木马病毒,网络贯穿着员工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而一旦中病毒,轻者会使运行速度变慢;严重的就能导致陷入瘫痪状态,更有甚者重要程序无法运行。如何在员工未知情时黑客把病毒植入到计算机中,那么就能远程控制计算机了,以此获得非法信息。因此,单位要非常注意对安全隐患的管理。

2.2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目前,单位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管理程度,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重点,并且不断提升单位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能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但单位管理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的诸多安全漏洞,也与单位员工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在单位信息化管理中,有的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化下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程度,认为信息安全属于IT部门职责范围之内,超出了其他部门的管理范围;有的单位对于安全管理太过夸大,常用安全问题作为宣传,真正受到安全问题困扰的单位并没有那么多;有的缺少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措施,使员工对于日常工作没有太多的安全意识,对于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解决;有的虽出台了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但并没有按规章制度行事,缺乏力度,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使得信息技术严重滞后。

2.3 存在安全漏洞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于实践应用方面的发展仍相对落后,在现实发展中的信息安全漏洞仍比较突出。不论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是互联网系统软件运行时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对不法信息用户提供窃取入侵的良机,对系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许多单位或个人为了自己私利,利用自身信息进入对方内部进行破坏:还有部分员工为了释放自身不满情绪,对信息系统恶意攻击,造成单位信息的流失,对单位的发展和管理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3加强现在信息技术在单位安全管理应用中的措施

3.1 对防火墙的设计要强化

由于单位中员工上网时不注意操作安全,导致黑客有机可乘,陷入麻烦的境地,不利于单位的健康长久发展。长时期以来,信息要想达到安全地步,都要通过好多个设备来共同实现的。由于不同的品牌和功能设备一起运行时,则容易使得单位的网络出现混乱状态,而且不同的设备会出现兼容困难的问题,更加重了网络的不顺畅性。要想使各种设备得到合理一致配置,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需要启动终端的安管体系,来对安全信息得以防范。除此之外,单位中还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情况,定制符合自身的管理功能,使得单位的安全性管理得到提升。

3.2 正确认识信息安全性问题

我们的一些日常行为都会或多或少被潜意识所引导,因此,提高员工的安全信息意识则是解决问题的一大突破口,必须从意识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直接关乎了单位的未来,只有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时注意到单位机密的保护。首先,要专门培养信息安全和管理的人员,而且还要定期对他们的技能做到及时更新升级,为单位的发展以及管理打下基础,其次,要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的系统,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方位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对不同部门所需要的不同信息进行专业化管理,以使得单位的安全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必须对部门信息实施全面监控,同时分析以往的历史信息,对于这种入侵,要采取一定得安全手段,使得信息的存储没有一定得定式,这样才能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得到几何级的大提升,很大程度地使得企业泄露信息的风险降低了同时使得单位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证。

3.3 加强安全平台的建设

近年来,单位中将软件和芯片联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保证储存信息的平台更加的安全私密,这样的储存方式越来越受众多的欢迎和推广。这样一个平台的使用使得用户得到全面保护,很大程度保护了单位的机密不被泄露。此外,由于单位使用的背景不同,可以通过设置内权限来建立一些信息的共同享有平台,比如某单位对一些重要项目安全设置时,只允许此项目的相关人员才可以浏览,而其他非相关人员则无权限浏览此项目。这样,就能极大程度的降低机密文件的泄露,使得单位的信息管理得到安全的保障。

3.4 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度

在信息安全问题管理中,要想使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度提升,就要重视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发展,只有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对机密信息进行保护。在实际中,首先要培养有专业技术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为单位信息管理的打下基础。其次,信息管理部门要掌控单位的资源,根据不同部门,对管理系统的安全数进行提升,实时监测每个部门,并根据入侵信息,适当地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做些调整,使信息的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这样单位信息安全性就会得到提高,信息泄露率也会降低,从而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单位的利益。

3.5 树立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

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不光是为了维护各个经济个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推广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校、到政府再到企业、组织等各个阶层,已经得出电子信息的高效性和及时性。所以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下要开展对于各个阶层和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就需要开展对于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施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才是制定各个相关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才能将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贯彻执行,并落实在日常的经济运行和生活工作当中。在网络不稳定情况下、或者受到信息安全威胁较大情况下,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经济破坏和损失,所以从意识中树立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给信息安全管理的全面开展打下基础。

3.6 制定法律制度对恶意破坏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不法分子进行制裁

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给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较多的威胁,而且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网络成为不法分子制造事端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才需要更多直接有效地法律制度进行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对故意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法人员要进行严厉的制裁,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现在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安全管理,能够提高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于单位内部开展信息管理,提供了最大化的经济保障,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档案;因素;对策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由档案实体管理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这一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但数字化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只有不断强化数字化档案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保障体系,才能真正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安全。

1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缺少顶层设计。目前安徽省高校档案管理软件多种类型并存,彼此孤立,有网络版的也有单机版的,横向之间不联,上下之间不通,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未能形成网络大平台上的协调沟通运行机制,既影响了网络功能的发挥,又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顶层设计滞后,缺乏统一的功能和具体执行标准。其次,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按照国家保密局《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现在大部分高校信息利用安全无法保证。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统一的利用平台,其利用环境的安全完全依赖于自身网络建设;二是局域网、政务网、公众网的内容界定不规范,在协调处理多方关系上存在着随意性;三是档案馆(室)在外包安全协议中没有明确注明保密的形式和内容,当事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相应的监管标准和奖惩措施,这些毋庸置疑将对档案信息利用安全造成威胁。然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建立相配套的系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1-2]。最后,对系统功能的安全监管不到位。据调查表明,目前我省高校大部分电子档案系统的权限设置,身份认证识别鉴定功能、CA认证以及数字签名等技术功能均达不到相关要求,随时可能发生文件丢失、泄密的危险。在信息采集、硬件防护等方面,相关技术部门之间未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与协调,管理措施的制定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如此等等[3-4],都是因缺乏严格的监存管机制,从而导致安全建设存在诸多隐患和漏洞。

2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责任规范原则。安全责任规范是档案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现、运行的必然要求,各档案馆(室)应根据安全标准化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安全政策,不能无依据、无标准、随意开发、盲目设计、违规操作、无人监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正确的安全功能和设备。预防原则。将预防为主的意识贯穿整个安全系统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规划、采购、安装、设计等各个环节。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各馆(室)藏对安全设施的配备及安全功能的实现程度也迥异,应因地制宜,将安全防范意识摆在首位,加强薄弱环节的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和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实效原则。目标的制定和规划应与安全功能的实现程度相匹配,不应盲目追求高目标或投资过大的项目,要实事求是,使投入与需要的安全功能相适应,才能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分权制约原则。分散重要环节的管理权限,使其各部门之间的权利相互制约,避免全线崩溃,提高安全性。对数字化服务机构的相关资质、业绩、人员、设备和加工软件等进行考察,并了解是否存在违约行为、安全事故等不良记录。应急原则。安全防护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遇到突发事件及时采用应急预案,多方联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灾难恢复原则。全盘优化灾难恢复策略,合理划分容灾等级,严格执行数据恢复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恢复手段,保持原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数据的一致性。

3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设备层的安全管理。设备层的安全管理包含软硬件系统的管理,是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硬件系统的安全又称为物理安全。由于应用软件自身存在弊端,使其很容易受到攻击,各种各样的防黑客技术、软件恢复技术以及安全操作系统的实现将是软件系统安全管理的重点。采用先进的病毒防范技术定期对服务器和客户端查毒、杀毒,对防毒软件适时升级,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据病毒类型构建病毒防范机制,充分了解病毒知识,做好主动防范工作,增强杀毒的敏感性,以全面提高网络防范能力。网络层的安全管理。网络层的安全管理主要针对网络协议和结构及其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告警,内部流量和活动模型分析,网络入侵恢复,网络结构数据保护,内部加密与密钥管理等。各个子网的出入口设备的安全管理是其管理的关键点,由于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技术比通用的操作系统更易实现,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应用层的安全管理。采取数据加密等技术确保安全,使用签名芯片及时实现加密技术的有效应用。严格控制访问权限,通过设置口令、密钥、指纹、声音等方式进行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并防止越权操作。对数字化设备、存储介质应进行安全保密技术处理,数字化加工设备不得外送维修,对系统中各种操作实现严格的监控并加以记录。做好日常的系统维护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转移和备份恢复。

3.2创新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防范意识

制度层的安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为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为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馆(室)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在面临突发灾害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形成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对档案要强化监督和管理,认真进行档案密级鉴定,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各项安全保密工作,对密级档案严格审核,做出是否变更或解除的决定,对控制知悉、使用范围的档案进行划控,密级档案以及控制知悉、使用范围的档案,须在安全保密的场所由其单位工作人员负责人加工处理;对特殊载体档案采取特殊保护,对珍贵、频繁利用的纸质档案优先保护、定期消毒。其次要制定数字化档案安全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作为日常工作运行的重点,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责任程序和责任人,科学界定工作职责,完善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规范细化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强化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按照任务清单要求,全面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加大问责力度,建立健全安全问题通报制度,确保安全权利清单制度落地见效。不仅如此,高校档案馆(室)也应加强数字化加工场所和设备实施的安全监管。加工场所应设置在符合保密要求且相对独立的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全程监控,严格核查出入人员身份,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场所。工作人员不得在场所内吸烟、饮水、进食,严禁携带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信息设备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物品入场,禁止以拍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或携带实体档案及电子档案外出。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设备系统必须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禁止安装使用无线网卡等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硬件和设备,对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进行封闭处理,并进行检查登记。此外,若采取数字化委托加工方式,应设有专人负责安全保密工作,无安全事故、泄密事件等违法记录。数字化加工单位应与受委托的专业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确保数字化加工场地的安全管理。以制度有效运行作保障,积极为档案信息安全铸造坚固的防护体系。组织层的安全管理。各高校要因地制宜,把数字化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制定适合本学校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单位(部门)年度考核、目标管理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听取档案安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年度工作计划,领导要亲自过问,在经费投入、技术保障、处室配合、人员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高校档案(馆)室要加快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充分调动专职档案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充实领导组成员,明确各部门分管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逐步细化完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做到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人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确保档案安全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复合型数字化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档案馆(室)要加大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和数字化安全岗前教育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数字化档案安全的核心在于人,人是保证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关键,一切安全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既通晓档案网络技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安全管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不断探索培养优秀档案信息化人才的新途径。

3.4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程,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档环境和氛围

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安全法律法规,真正落实依法治档。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档案安全法规和保密规定,采取综合防范策略,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积极防御,不断提升防护水平,净化网络安全环境。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加惩处盗取、篡改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重视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网,宣传安全知识以及学校关于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档案网站,及时国家颁布实施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关于档案安全管理的文件精神,让广大师生不断强化安全和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学校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4结论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技术、法律、制度、意识、人员等方方面面,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也日益繁多,高校档案安全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各高校档案馆(室)应高度重视,通力合作,使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逐步迈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档案的永久安全保管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种金成,何祖华.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及安全策略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4(1):44-45.

[2]赵鹏.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档案保护[J].中国档案,2010(6):25-27.

[3]杨冬权.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J].兰台世界,2010(6):1-2.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第4篇

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理论上来说是具有动态适应性的,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系统的更新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有所提高,功能的不断发展使得性能越来越复杂,对于病毒、黑客等行为的预防更为有效,对于用户的信息有效地进行保护,避免隐私信息和保密内容的泄漏,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从多个方面全方位配合才能完成,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需要每个系统的配合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保护,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确保用户利益。

1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

1.1网络安全威胁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常见的威胁有很多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欺骗:攻击者通过对合法用户的身份窃取和冒充进行网络数据的窃取或者网络攻击行为;拒绝服务攻击:通过一些方式使得系统响应减缓甚至瘫痪,从而造成用户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篡改:攻击者对信息传输的原始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插入等,造成信息的传递失误;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1.2信息的窃取和篡改

有些网络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密服务,这种自由传输过程中就容易造成入侵者的截获和篡改,入侵者可以通过数据经过的网络或者路由器进行信息的截获,对于资源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利益,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甚至有的入侵者能够实现与用户的隐形对接,直接修改网络中的信息,甚至深入到用户信息内部,造成严重的后果。入侵者对于信息的规律和格式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就能够对信息进行中途拦截之后并修改,从而造成用户收到的假冒信息,这种假冒信息往往难以分辨,从而造成用户的损失,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这些安全隐患。

1.3拒绝服务攻击

虽然网络安全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黑客的攻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以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隐患,拒绝服务就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攻击形式会向服务器发出一些伪造的请求,从而造成服务器的超载现象,这就使得服务器不能为原本的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攻击是目前来说应用较为普遍的攻击形式。需要我们充分重视。

2计算机运用与网络的结合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必要措施,网络安全也是如此,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全权负责,对于日常的上网制度也要有效地建立,对于黑客的入侵、病毒的侵入等实时预防,另外对于病毒的防护体系和制度也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杀毒软件安全并且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扫描,防止系统被攻击或者窃取,提高电脑配置,全面安装安全防火促使,设立密码和权限。

2.2加强系统安全防护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需要进行计算机系统漏洞的积极排除,常见的方式是采用系统扫描软件进行全面的扫描,一旦出现漏洞及时修复,对于一些影响安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补救,强化使用者的身份验证,完善相关验证制度法规,确保网络上网口令的日常运行,及时进行系统补丁的更新,以杜绝黑客、病毒的入侵。

2.3与信息和采集的关注

在网络资源的应用上计算机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对广告信息、天气信息、产品信息、多媒体信息有效获取,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利用率,同时计算机对网络信息采集外部和内部资源,通过采集的效率指标,如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都比一般的方法和工具要好,主要依靠留言板、网络调查等技术来实现。

3网络信息安全中计算机的应用

3.1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防火墙设置安全控制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检测和过滤等,这种防火墙形式对于攻击和数据式的驱动不能有效的防止,这就需要防火墙的不断完善,针对传统防火墙的缺点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利用防火墙本身的过滤和功能,对数据的整体从数据链一直到应用层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协议和的直接相互配合,提供透明模式,使本系统的防欺骗能力和运行都大大提高;如NAT和VPN、病毒防护等,使防火墙的安全性提升到又一高度。

3.2信息加密技术的全面运用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加密,这种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不被篡改,先进的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应用。

3.3身份认证技术的全速加强

身份认证对于网络安全问题来说尤为重要,身份认证也可以成为鉴别或者确认,这种方式需要通过公钥密码算法才能够实现,通过建立一种信任的验证机制对验证对象的参数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科学的鉴别和确定,从而证实被确认对象是否可以通过,由此来防止非法入侵者的侵入行为,确保数据的有效和安全,通常来说这种确认采用人的生理特征不可复制的参数,例如指纹、虹膜识别等,这种方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但是在技术实现上仍有一些困难,成本较高,所以还没有充分普及。

安全管理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安全

由于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的特征,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与学习时很可能受到外部攻击的影响,致使计算机系统瘫痪或者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影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便是在此基础上所推出的新型信息管理手段,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各类信息的有效监管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为用户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从某一层面来讲,它可有效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率。因此,下文将针对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分析。

1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均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人们在访问网站和平台时输入的各类个人信息极易受到网络攻击,发生信息泄露的问题,致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是将计算机设备作为主要的载体,通过对设备内部信息运行状态的监管,来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除此之外,人们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时,也可能产生信息泄露的问题。尤其是部分不法分子会借助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和网络安全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非法入侵,通过盗取信息和资料的形式来谋取不法收益,这也加大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风险。基于此,便突出了进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可实现对网络体系的全面检测,并且针对网络运行中的协议层,链路层以及应用层的数据传输状况进行严格筛查,从根源上控制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率。因此,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十分必要[1]。

2计算机网络安全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1)黑客入侵问题黑客入侵指的是一些掌握高超计算机技术能力的人员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或者篡改信息以谋取不法收益的行为。黑客入侵不仅会威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质量,还会造成信息材料丢失的严重后果,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说,内部信息丢失很可能影响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黑客入侵时,主要依靠网络这一渠道,通常是借助网络漏洞来达成入侵计算机系统的目标。此外,黑客也会通过散播木马病毒的形式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2)电脑病毒问题电脑病毒普遍具有传播速度快和破坏性较强的特性。在计算机中毒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还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对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病毒类型也随之增多,这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降低病毒的传播率,则需注重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在计算机内部装设杀毒软件和木马查杀软件等,做到对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护,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2]。

(3)系统漏洞问题计算机系统漏洞问题不可避免,且此类问题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是威胁网络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会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为用户带来极为不良的应用体验。因此,需要及时做好计算机系统的升级工作,及时了解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并做好升级补丁,从根本上降低系统漏洞问题的存在量,争取从根源上入手,控制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3常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防火墙技术属于一种常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主要作用为可防止黑客攻击,使计算机系统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防火墙技术类型主要包括三类,一种为防火墙技术,一种为过滤防火墙技术,一种为地址转换防火墙技术,具体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特点选择特定的防火墙技术并用于网络安全防护。该项技术的应用,在数据安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通过防火墙的设立,可在计算机中设置一个有效的保护屏障,对各类攻击行为进行有效屏蔽,使计算机系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3]。

(2)身份认证技术与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指的是通过在系统内部设置身份认证信息的方式来明确用户身份,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具备系统的访问权限,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黑客入侵行为的发生。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通过对访问权限的设置来约束用户的上网行为。一般情况下,会采取访问控制技术与身份认证技术结合应用的方式来控制计算机系统访问用户,以此来过滤掉部分不具备访问权限的访问行为,使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4]。

(3)网络安全评估技术该种技术是在未发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情况下,预先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估,通常是采取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以及查杀软件的方式来检测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运行状况,主动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状况,以此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例如,360软件中的杀毒软件以及360安全卫士,可以主动进行系统修复和木马查杀,并且在运行时会自动检测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状况,一旦检测出恶意攻击和出现病毒入侵的情况则会及时做出提醒,增强网络安全管理的主动性。

4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

(1)建立起动态科学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从上文分析中可知,网络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以及系统漏洞等问题的综合管理。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应在计算机系统内部设置一个动态监督和管理系统,借助相应的信息管理技术来执行系统运行监管。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使得网络运行安全还会受到网络外部环境以及用户自身操作行为的直接影响,除去网络外部环境影响,在用户操作不当的情况下也可能增加病毒入侵的概率,产生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5]。因此,需要结合用户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制定科学动态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动态化监督。此外,也需加大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尽可能规范用户操作行为,从根源上控制病毒入侵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结合黑客攻击手段以及病毒入侵的现状,可以从技术层面入手对网络传输协议中的信息结构进行更改,通过设置系统权限的方式对于部分机密性较高的信息进行锁定,并且对系统数据库中的相应信息和操作进行全面核查,核查通过后才能正常进行信息传输,该方法可从根源上保障信息传输质量,提升网络安全[6]。考虑到系统漏洞问题以及网络漏洞问题是影响网络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可以倡导用户定期进行杀毒软件和系统更新,使杀毒软件中的病毒库得以及时同步,进一步强化杀毒软件的防控效果。此外,也可借助专用的杀毒软件以及系统安全软件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复,并就一些机密性的信息进行密钥保护,主动提升信息保存的安全性,以免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