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的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建筑是软性和硬性的结合,硬性就是指建筑的功能性,软性即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美学符号,它首先是一个工程,同时又要兼具艺术性。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说:让我看一眼你的城市,我就能知道你们在追求什么。建筑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是无法回避建筑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浓缩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已有的建筑风格却又反过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世代代城市居民,影响着他们的性格、情趣和审美观。
建筑的核心要素:实用、经济、美观。在不同的时代,这三大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也不相同。在过去100年里,席卷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建筑的蓬勃发展,我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各大城市灵魂,物质条件和功能条件基本满足以后,人们更需要艺术,更应该强调艺术,这才是建筑的最高境界。因此,城市建筑中对艺术、文化的体现在现代城市文明城市建设中显得极其必要。
1、古代建筑中的美学体现
历史上,从早期文明的遗迹就可以推断出:在艺术和建筑中,从来就有一种对于美的热望。从最开始的希腊人在哲学的高度上讨论的美学问题到伊斯兰的几何学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我们不断的感受到几何学的比例分配要素是与高层建筑艺术分不开的。浩瀚大漠中的吉萨尔金字塔无疑是四面体或四棱锥的最纯粹的表现,罗马的斗兽场充分体现了椭圆形的魅力,古罗马的水道桥充分地表现了直线的力量,中国的长城则表现了曲线的美感。在建筑空间艺术中,有限的空间必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几何形式,建筑的构成是离不开几何形体的。 因此,不妨说几何性是建筑的一种天然属性,任何一个建筑师也不能使他的作品脱离这种属性. 建筑师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运用它. 到了现代,建筑中的这种美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2、现代城市建筑中的现代艺术
现代城市建筑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现代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城市建筑是现代艺术史中重要的一部分。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现代艺术发端之时,已出现采用现代技术的大胆建筑设计(如伦敦“水晶宫”可算作现代建筑的萌芽),距印象派不久的“钢铁怪物”埃菲尔铁塔便奏响了现代建筑的号角,它展示了视觉元素本身的魅力,揭开了现代审美观念的新篇章,不仅是现代建筑的起点,而且也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以“新艺术”运动为端倪20 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风格都粉墨登场,而建筑界的新思潮差不多和美术上的各种先锋运动同时产生,以现代艺术观念为指导的建筑新风格名目众多,如表现主义建筑、风格派建筑和构成派建筑风格等,这是现代建筑的发展时期。之后,功能主义以及国际式风格摩天大楼的耸立,是现代建筑的发展和阶段。现代建筑同现代艺术一样面临着与传统的分离。像艺术家一样,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以人性与创新为出发点对现代生活乃至全人类不断进行着艺术上的心灵探索与解读,探索和解读的结果是前仆后继的艺术风格的革新,革新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而所有的革新都建立在对传统艺术标准的反叛上。反叛的彻底性导致了在艺术层面(建筑的艺术性相关于建筑的精神性因素,是指建筑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上与传统的根本分离。
现代高层建筑很显然也部分地承担着现代艺术的功能。艺术史经历了传统美术向现代艺术的革命之后,在功能上发生了现代艺术同传统美术的分离:现代艺术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对意念表达功能的恢复和完善,即上升到艺术的精神与自在层面。而建筑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分子它也是关于人性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自在的一条道路,寄寓着一种更深的对人内心世界的思考,这在现代建筑(尤其世纪末)的造型解构、体量破碎、形式突破、空间动荡等特征上可以体会出。
所以,对人的存在、对价值的重估、对人的尊严与自由的重建的呼声里,在多元化的越演越烈的今天,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在艺术层面上依然承担着现代艺术的使命。那么,我国未来城市建筑也必然伴随中国的现代性的方向而承担其相应的使命。
3、高层建筑中体现出的城市景观
如果你是一片云,静静的从空中飘落,来感受人世间的繁华,最先接触的是什么呢?你会依次拥抱吉隆坡双塔,西尔斯大厦,世贸中心……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摩天大厦,这一个个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如今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建筑技术和美学形式的顶峰。其发展体现着结构、材料、分区法和规范的要求、能源、美学以及社会和文化魅力的综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层建筑是真正“整体论”的建筑类型。最终,高层建筑仍然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寻求“摩天楼风格”则是每一位激进的促进派与保守的简约派的耗尽精力的目标。
到过上海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金茂大厦这座世界上第三高的建筑,它给予大众的印象是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这座庞然大物在其建造之初,它的建筑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投标的形式,最终中标者为美国的设计公司。据说美国人接手这个项目的投标任务后,所着手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去研究该项目的技术问题,而是力求寻找一种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相沿袭的结合模式。他们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了几乎所有古代高层建筑的图片,最终他们选定了西安的大雁塔作为构思上海金茂大厦的原型。另一方面,美国人又研究了中国另一个最著名的古建筑群―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将金水玉带的吉祥格局巧妙的引申到金茂大厦的形体设计中。现在这座大厦已经建成耸立在浦东,它修长稳健的体形确实让我们联想到古老的大雁塔的身影,它接近基座部分的最下几层的跌水处理,也确实体现出中国古代平面布局中曲水环绕的建筑规划方法。
芝加哥强调高层建筑的风格各异,结合传统和现代审美观和艺术精华,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兼顾了艺术性和实用性。放眼看去就是高层建筑的博览会,几乎没有重样的,也没有四四方方如火柴盒般的,每栋建筑的设计都出自设计名师之手。最高的西尔斯大厦外观为各不相同又总体统一的黑色三段,约翰中心如同一支节节拔高的春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由一高一低两座姐妹楼组成,北密歇根900号则像一座古老的钟楼。此外,世界上最高的居民住宅楼湖心大厦由3个黑色半圆组成,既有特色,又让所有的住户都能欣赏到美景。还有圆形的奶白色马尔斯大厦,下部十多层全部是停车场,如同汽车展示,十分好看。
关键词:古代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我国古代建筑形式非常重视群体组合之美。宅院式的建筑群体在设计上多采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布局形式,经常采用中轴对称法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严谨而科学的构图方式,以“十”字为轴展开建筑,如庙宇建筑、宫廷和普通民居建筑都是在南北纵轴线上铸造主要的建筑物,在东西轴线上铸造次要的建筑物。这样的组合方法,扩大了建筑物的实际应用空间,并且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的具有稳固性;在艺术美学的角度上看,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磅礴之美,显示出统一、对称、协调、庄重的美感。用墙和廊围合成封闭式的形态空间,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威严、规矩、井井有条的章法和秩序。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很多变异,而中国古代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中国古建筑木料、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构架的形式为主要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具有一种方正、简单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外装饰丰富而多彩。4.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中国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构架之应用。北方有句通行的谚语,“墙倒房不塌”,正是这结构原则的一种表征。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所有门窗装修部分绝不受限制,可尽量充满木架下空隙,墙壁部分则可无限制的减少);这种结构法与欧洲古典派建筑的结构法,在演变的程序上,互异其倾向。中国木构正统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寿命仍还健在。这种结构方式,是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组合而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具有弹性的结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再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寺院、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经常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在一起形成排架,然后用枋、檩斗连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中多采用此形式。井干式:是木材之间交叉堆叠而成,因其所围合成的空间与井相似而得名。这种结构是比较简单原始的,现在已很少使用了。中国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一座座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最后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建筑。就单体建筑而言,长方形的平面布局最为普遍。此外,还有正方形、似圆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的布局。就整体而言,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横两轴线进行设计布局,借助于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使主体建筑物凸显得格外宏伟。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就势而建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之美,整体上体现为恢弘壮阔,细节上体现人性细腻。在整个建筑中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建筑形式。庑殿、歇山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应用在一起,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还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装雕等。彩绘具有装饰、标志、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元素,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而且还可以防虫蛀。在我国古代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红、明黄为尊贵之色。我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艺术风格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无论是从都城规整化,还是宫殿组群的组织性,抑或是佛寺格调的华丽,甚至是陵墓的依山营造、气势磅膊上来看,我国古代建筑都体现了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整体建筑艺术风格可以用“和谐壮美”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完美体现着中国的审美艺术。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形式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异型建筑 艺术 草书
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异型建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由基础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几何形体的复杂变化。这种变化不以传统建筑的实用性为基准,更多的是以建筑的外形美观、设计者的理念和潮流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表现的不只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整体环境的渲染,设计者独特艺术的表达。异型建筑以夸张或特殊的外型来影响人们的审美,人们的观念。现代异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论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安藤忠雄、渡边诚、高松伸等日本建筑大师在异型建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们的代表作品被建筑设计界追捧,成为很多设计师学习、参考的蓝本。“建筑并不一定是为了某种功能才存在,它可以是种单纯的创作,为的是抒发内心的情绪,或只是安抚内心无以名状的骚动。”这种设计理念被无数设计者所接受并加速了现代异型建筑设计的发展。
提到异型建筑,人们的头脑中会出现那些个性张扬,色彩丰富,造型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具有特别代表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其实异型建筑的设计方式也是依托在周边环境基础上的。弗兰克盖里于1997年设计落成的西班牙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建筑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落成之时,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异型建筑的设计也为建筑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异型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运用、地热运用、中水运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绿色建筑的魅力。节能降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建筑节能方面,异型建筑的“异”能改变其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减少人工光源补充,降低对能源的需求,防止能源的浪费。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外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计,不但引入天然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走。圆锥体的天窗成了空间的重心,藏书置于四周;独立式阅读座位有的传统向壁,有的却相对“开扬”、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圆锥体,让读者选择个人喜爱的景观。空间整洁、灵圣和恬静,“图书馆是个有灵性的地方,在宁静的环境里,读者可以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在教堂灵修一样,与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另外,异型建筑的“异”还能适度地调整建筑的高度、建筑的间距、建筑的密度,满足建筑功能中适应性的要求。
人们观感不一,异型建筑对现代人们的审美有着一定的影响。概括起来,人们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怪诞就是反常、超越常规、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晚近的美学家认为怪诞也是美学的范畴之一。就社会审美心态的变迁而言,格式塔心理学家在学理上也有解释。他们研究证明,格式塔即图形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人对简单格式塔的知觉和组织比较容易,从而不费力地得到轻松、舒适之感,但这种感觉也就比较浅淡。视知觉对复杂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组织比较困难,它们唤起一种紧张感,需要进行积极的知觉活动。可是一旦完成之后,紧张感消失,人会得到更多的审美满足。所以简单格式塔平淡如水,复杂格式塔浓酽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获也大。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异型建筑真正地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异型建筑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