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律教学

规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规律教学

规律教学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黄、蓝、绿卡片各四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规律

1.最近,程老师家正在装修,你们愿不愿意到我家去参观一下呢?

2.(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棒,能一下子看出来路灯与树的排列规律。不错,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循环规律,今天,我们要去了解更为复杂的循环规律。(师板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开启密码锁。(教材中墙面主题图变化而来)

1.我的家到了。可是,我们家有一个密码锁,需要大家打开才能进去。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每行都有哪些图形?每行图形的排列顺序是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课件演示)

2.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看来,老师家的密码锁也该换了!

(二)铺设地面。

1.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家的厨房了,我已经买好了五种颜色的地砖,但还没铺,我想铺成这样的图案。(示课件)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好看,因为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说因为摆得很乱才漂亮吗?这些地砖排列得没有什么规律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2:很有规律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课件出示)

3.如果我接着往下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发现?(和第一行一样)是不是这样?(师演示课件)

师小结:很感谢你们帮我把地面铺得又有规律又漂亮。为了感谢你们,我特地准备了水果。你们看!

三、反复实践,巩固规律(水果盘里的规律)

1.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说发现的规律)你们能把刚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到这,非常好,你们看,我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

2.那你们知道水果盘里的水果应该怎样摆放吗?(生说,师演示课件)

3.现在水果是排成一排的,你们看,现在它们发生了变化。(师演示课件)。现在你们还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快速和同桌商量一下。

谁知道这里应该怎样摆放水果?(生答,师演示)

4.除了水果,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卡片。但这张卡片上面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卡片多不漂亮呀,那就请你按规律涂上美丽的颜色吧。

5.排队游戏:其实这些规律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不信,老师就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做排队游戏。(给四位同学戴上四种动物头饰。)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四.观察生活,体味规律

其实除了老师的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循环排列现象。

1.你们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收集)

2.(师演示课件)是的,四季的交替,精美的服饰等等中都包含着循环排列规律。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学过的知识只能应用到了生活中才有意义。就请同学们用本节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将手中的小粘贴手帕上帖出美丽的图案,送给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吧!

2.生自由创造,展示,评价。

规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 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 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 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 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规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尊重规律;阅读教学;教学质量;教学创新

规律是经实践千百次检验才成其为规律的,本来是无庸再加以论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老师却连声对其说“不”。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不失为规律,实在有为之一辨的必要。假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正确理解与运用“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课程标准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人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课程标准中,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更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正确理解与运用“训练”

训练,不是繁琐的练习“训练”,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练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从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到一线优秀教师如霍懋征、李吉林等人的论述中,找不到“训练是繁琐的讲解”“是死记硬背”“训练是题海战术”等说法的蛛丝马迹。

三、正确理解与运用“循循善诱”

规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效率;突破;意识

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增效益,提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1. 课前准备具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

2. 新授知识具突破意识 一般说来,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及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 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找对分应率,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等练习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 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 巩固知识具强化意识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的有:

1) 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求三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 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会解基本形式工程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全程为“1”的相遇问题,可变换工作方法,出现“合做……完成一半……”、“独做……余下合做……”、“合做……余下独做……”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 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教比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可用整数方法解,分数方法解等等,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规律教学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探索规律》P87-8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等数学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2、形成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2、用语言或运用算式符号描述、表示事物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六(1)班同学按下面的规律为教室挂上气球。

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下列图形的规律吗?(按红黄红红黄,五个

一组的顺序排列)

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黄的)第27个呢?(黄色)

按照一定的规律,我们能很快地推算出任意一个气球的颜色。

二、探索之旅

(一)探索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乘法表中的数学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打开书P87,你能快速的把它补充完整吗? 

同桌交流,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注明你们的发现。

归纳整理观察的方法:(1)横着看,每一行的数字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4) 另一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则是以两端对称形式排列的。……

师:“这张乘法表中,我们找出了几种规律?是怎么观察得到的?(横看、竖看或斜看)

(二)探索图中正方体个数的规律。

正方形边长/cm

1

2

3

4

n

正方形个数/个

用式子表示正方形个数的规律:X=N×N=N2

三、巩固应用

(一)、P88第3题--摆桌椅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      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坐几人呢?

(3)、摆N张呢? 小组交流 

(4)、小结规律:不管摆多少张,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桌椅摆放的规律4n+2

(5)、验证并填写书P88表格。

(二)、P88第4题--堆放小球 

(1)、第5堆有(1+2+3+4+5=14)个小球,

(2)、第8堆有(1+2+3+4+5+6+7+8=36)个小球。

(3)、你知道第n堆有多少个小球吗?(1+2+3+…+n=?)

(4)、展示高斯求和的故事:1 + 2 + 3 + …… + 100 =5050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三)、魔方的故事

第一个图形由 1 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二个图形由 2*2*2=8  个小正方体搭成;

第三个图形由 3*3*3=27  个小正方体搭成;

由此搭下去,第n个图形由  n3  个小正方体搭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在探索规律中,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否应用一些策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怎样计算正方体体积?

五、布置作业

1、P87第1题。

2、P88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            横看、竖看、斜看…… 

2、推理、分析            正方形个数:X=N×N=N2

3、猜想、验证            可坐人数:X=4n+2

用符号(或字母)表        第n堆小球:X=1+2+3+…+n

示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     正方体个数:X=N×N×N=N3

并用运算来验证一般规律。 

相关期刊更多

能源技术与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

黄金地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现代农村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