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英语词汇教学 小学

前言

规律性不强、变化多、数量大是英语词汇的主要特征,所以加大了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难度,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提高英语运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更多的实践教学显示,只有结合实践和理论,加大对词汇教学的重视,并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掌握更多的应用词汇,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1.遵守课堂的实效性原则。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设置中每周的应用教学时间大约为120分钟,其中大约有1个小时的时间为英语词汇教学时间。从而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小时的词汇教学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教学的实践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特点,且重视学习英语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在相同的时间内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了防止学习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的时候尊重时效性原则,使学生尽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知识。

2.词汇和句子不分离。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整个句子一起教。让学生整句一起学,保证在教会一个整句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是若是忽略了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只教词汇,那么就容易增加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在词汇教学时,就应当遵循整句教的原则,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个词汇产生疑问的时候,再做具体的讲解,这样实现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应用词汇造句的目的。

3.直观的词汇教学形式。直观教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有表情、动作、简笔画、图片、象征物、代替物、模拟物、真实的事物等。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电视、电影、投影、幻灯片、录像、录音等。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到词汇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得到更多的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相关的词汇情境中,还可以使词汇更加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时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通过读音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词汇记忆力。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准确的音标读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词汇的发音,才能够加强学生的认识。而语音教学更应该在小学各个年级段进行渗透,例如在讲解开音节单词make、those、name中e的发音时,就可以通过读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e的不同发音。当学生掌握了发音技巧之后就会降低学习词汇和记忆词汇的难度。从而达到掌握词汇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进行记忆,如先进行两遍的快速阅读,再进行两遍的慢速阅读;或者是先进行两遍的高声调阅读,再进行两遍的低声调阅读。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词汇记忆的正确性。另外使用这种朗读的方法还能够吸引对学习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整体的词汇水平。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小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跃,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发挥出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造成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生性比较贪玩,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在游戏中渗透词汇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环境。如学习animal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形态、声音、走路方式等特征,然后其他同学坐在下面猜这是什么动物,并用英语讲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关于动物的单词,同时也能够深刻的理解animal的含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3.培养学生多渠道学习英语词汇。课堂词汇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教材中的词汇量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的更多的词汇,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渠道学习词汇。例如养成观看英语节目的习惯,从电视节目中学习英语词汇的谈话技巧等。或者使用英语词典来查找遇到的新词汇的含义,从而在自己查找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若是学生在自学的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将其标注下来,通过QQ等媒介向教师询问,及时的将疑难解决。从而掌握的更多的词汇。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只用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从而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第2篇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已被广大教学工作者采用。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运用原则 方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的技艺巧妙地诱导学生去学习。下面就启发式教学的遵循原则及方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已被广大教学工作者采用。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经采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一方面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另一可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太抽象,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求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环环紧扣,结合多种思维方法,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教师就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境界。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和活跃。这时,教师如果能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

(三)实效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等,做到切合实际。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教师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要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教师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与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的法宝。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和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热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力和兴趣。通过设疑不但启发了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共同研究和讨论,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显著,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在思维中出现的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课文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六、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做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给出明确的提示。

七、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在授课时把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八、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我就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 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 another之间的区别,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归纳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总之,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地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 启发性 数学实验 数学史实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作一探讨。

1.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1 基础性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1.2 科学性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注意其蕴含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化、理想化;设计的问题还应该注重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3 针对性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1.4 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Yes or No”型问题,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1.5 有序性

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6 表达技巧性

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这些问题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除了要注意前面提出的几点外,还应在语言上有所取舍。课堂上尽量避免一种“权利性”、“决定性”的语气,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学生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知识的受施者,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学。

2.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根据以上几条原则接下来笔者例谈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种方法:

2.1 通过“实验”进行设计

一说起实验,人们往往会想到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实验,而数学是一门存理性的学科,

和实验够不到关系。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抽象化,又要重视具体化、形象化。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数学活动或是数学实践来推理出来。

2.2 通过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走进课堂,并不是“空白”的白纸,由你涂、画和书写,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是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有一些经验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

在初中“从自然数到有理数”这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小学时已经学过了自然数和分数;而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可以结合这两点来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么?为什么后面的人速度快也追不上前者?(追的方向相反了啊)生活中还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2.2.1 月球表面温度可达123度,晚上可降至零下233度;

2.2.2  某水库前天水位下降2m,昨天下雨后今天水位又上升3m;

2.2.3 某公司第一季度经营不善亏损2万元,第二季度改变策略后盈利12万元;

上面这些问题中用以前学过的数能不能很好的区分情况?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冲突,仅有以前的知识无法恰当服务生活,使学生觉得数不够用从而必须引入新的数。

2.3 通过数学史实进行设计

数学教科书在介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史实。这些史实,是科学家思维活动的结晶,是他们科学探究过程的生动展示,闪烁着科学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也折射出探究过程的艰辛、失败甚至是谬误。利用数学史实设计教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家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精巧的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和快乐,激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在七年级实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外数学家发现无理数的历史设计问题。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第4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家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研讨法

教师可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五)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时,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六)点拨法

在课堂上,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导入 原则 方法

前言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与方法。”而要达成这一效果,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就被吸引,激发兴趣。下面,本人谨结合学生以及本人所教授内容的特点,对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展开一些探讨。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及目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上课伊始通过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2、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来。

3、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二、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原则

1、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性的导入内容会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英语课从由老师“要我学”转变成学生“我要学”。

2、导入要有时代性

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授课时如能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导入要有科学性

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4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先宾夺主,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4、导入要有贴切性

即导入的情节和课文的内容相联系,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文,不能离题。

5、导入要有目的性

课文的导入是为了保证课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应该服务于课文教学,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要学。

三、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导入的方式应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常见的方法有:

1、 1、直观导入法

即通过图片,实物等导入教学。利用多媒体如幻灯机或电脑展现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如在上高中必修①第四单元(Earthquake)时,教师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娱乐放松型导入

游戏,歌曲、故事、猜谜语、顺口溜都是属于娱乐放松型导入。这种导入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娱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训练他们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表达能力及听力能力的训练中。如在讲授第一册美国乡村音乐时,Country Road 那优美的旋律伴着精彩的移动画面,一下子打动了所有在场者的心,为课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背景知识导入

背景知识导入是教师把课前查阅筛选的与当堂课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以故事叙述或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导入。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而对于一些科普题材的课文,则可采用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为切入点,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他们的言谈、表演作为导入

充分掌握学生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演讲和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5、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比如,教师在写作课上讲正式信件的格式时,首先复习以前讲过的非正式信件的格式,然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导入新的内容。

6、比赛导入

在以练习为主的课堂中,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以比赛的形式导入,以座位小组为单位或以性别为单位都是不错的组织形式,能把学生的情绪尽可能快的带入到积极参与状态,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7、时事导入法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些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时事导入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关心国内外时事,关心学校和学生身边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只有教师平时注意细心观察,才能巧妙地利用一些热点时事,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作为每堂课的开始,具有艺术性的教学导入直接体现“未成曲调先成情”的特点。经过尝试后我更觉得导入阶段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且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环节。因为通过有效的导入,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既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又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创造。他们产生了想要开流的愿望,自然就会更积极地思考,而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自然课堂效果就更显著。因此,“Do the things right, do the right things”将会是课堂导入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邵细芳、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2,(03)

3、张国华;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模式探讨 [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张锁占;英语课堂导入的设计[J] 衡水师专学报;1999年 01期

5、刘汉昔、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初步尝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6、刘红宇 “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课的呈现”,《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8年第2期。

7、汪胜光 “利用文中插图,进行导语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京),2002年第3期。

8、莫幸华 “谈高中英语课的导入”,《中小学外语教学》(京),2005年第6期

9、刘汉昔、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初步尝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7年第1期。

10、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

11、杨连瑞. 英语教育学 .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2、王怀彬等. 新教学方法 .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13、李文海等. 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 .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14、《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15、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16、陈亮;英语辅导报高教版03~04学年度第31、32期;

17、王怀彬等 《新教学方法》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18、李文海等 《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19、程晓棠,郑敏编.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0、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19

2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2、周兴东 “课堂激趣六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