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城市设计

现代城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城市设计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 生态 可持续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过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发生着巨大转变。面对如此大规模、高速化的城市变革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更加理性和清晰地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迫切需要进行理性和清晰的总结。

现代的城市设计经过了工业化时期的发展,后工业化的趋势不可转变,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直接导致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原来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过程,都必须在重视城市的经济、空间、功能等要素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功能等的发展维持同步,从而不断支持城市的全面发展。

二、城市设计生态研究的繁荣与困惑

1、“生态”的繁荣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背景下,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城市设计学科也在经历了美学形式主义、功能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之后转向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积极引入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并相互融合发展,形势蓬勃;在理论探究,学术活动和设计实践方面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对我国期刊网收录的1994到2004关于生态设计研究方面发表文章统计表明,生态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城市设计与生态学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关注;(二)生态城市设计的学术活动愈加频繁。从1993年海口“滨海城市的城市设计”的国际论坛之后,许多包括生态设计、生态城市、可持续设计的会议、竞赛活动风起云涌,如“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题的第3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1998,北京)、厦门“21世纪国际城市绿色环保博览会”(2001)、深圳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2005);(三)生态城市设计实践。随着可持续方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的越加关注,城市设计越来越注意生态目标的追求、生态理念的体现、生态原则的遵循、生态活动的设计以及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

2、“生态”的困惑

繁荣的背后产生了困惑,尤其在设计实践领域。许多城市设计的文本、说明书等文件中动辄出现“生态”二字,“生态”俨然成为了解决城市设计学科困境和现实城市空间问题的“名方良药”,在“生态热”现象不断涌现的同时,是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泛生态化”现象:

(一)表述不明,研究平台混乱。

生态热的最直接表现是新名词的表述热,如“生态设计”、“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生态型城市”、“生态园林”、“生态广场”、“生态家屋”、“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景观”、“生态农业”等等。内容不一、角度不一、目标不一的表述使得概念模糊,难以辨认。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结合生态因素考虑问题就更加复杂,同时涉及设计原则、生态学原理和现实的可能性等诸多复杂因素。如果能够厘清基本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可以避免学术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谬误与浪费。

(二)真伪不分,判断标准模糊。

城市设计实践中常常在其设计文本、说明书、设计报告中发现“生态理念”、“生态原则”的字眼,但是细看其设计方案也不知其出处。生态此时成为神秘的学术产品,然而其此类生态化现象的实质是挂“生态”设计羊头而卖的是一般的设计商品罢了。

对生态的认识的差异表明我国城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和实践缺乏一个相互认同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生态学和生态性原理在城市设计学科中应用的研究仍然不深入,缺乏科学理性的支撑造成了生态学在一与城市设计学科搭接的过程中出现了的混乱的现象。对我国近些年的生态性城市设计实践的整理有助我们对“生态”概念及其进程的阶段、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三、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设计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逐步兴起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20~30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为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的考虑内容是城市体型环境。如果说,城市设计对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城市生态设计对于城市人类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城市生态设计必须以生态学为出发点,对城市系统中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各种系统、各个层次、各个生物既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予以应有的尊重,构造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生态学观念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 从“普适设计”到“地域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建筑师就开始审视战后开始流行的“国际式”设计,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来摆脱这种单一的、无地域性的“普适设计”。结合“地域”、“地方”(Place)的设计便是其中的一种思潮,“地方生态”(Bioregionality)常常成为这些设计构思的起点。埃及建筑师哈桑•法斯(Hassan•Fathy)、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Correa)以及马来西亚的建筑师杨经文都对地方气候形成的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探索了一种结合“地方气候”的设计思路。中国建筑师吴良镛在三亚城市设计研究中,也构想了“山—海—河—城”四位一体的城市建筑模式,来保证其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地方生态设计”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提供了一种蓝本。

2.从“单性设计”到“整体设计”

广义的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整体思维”,提倡以“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来解决城市、建筑问题。美国建筑师西姆•凡•德莱恩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整体设计”( IntegralDesign)来取代现在普遍流行的“单性设计”(LinearDesign)。并认为“整体设计需要把在研究自然体系的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人们所处环境的设计当中”。“整体设计”注重能量的可循环、低能耗/高信息、开放系统/封闭循环、材料恢复率高、自调节性强、多用途、多样性/复杂性/稳定性、生态形式美学等等。“整体设计”尝试使城市与自然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置。

整体设计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是一种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与城市自身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的整体性为目标,认识系统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明确建设活动引起对人不利的环境变化,并对具体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3.从“灰色设计”回归“有机设计”、“绿色设计”

如果绿色代表生命,那么可以说灰色表示无生命。如合理利用资源,为人类创造更为健康、充满阳光的绿色的城和建筑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前文所言,生态设计是一整体设计观,如何节约利用能源、有效利用能源,以满足生的要求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是对环境危机的实际回应而不是出于对形式和风格等问题的考虑。20世纪初,美国曾炸毁数幢“灰色公寓楼”。这一事件建筑评论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标志”。面对泛滥灾的、毫无生命感觉的“灰色城市”、“灰色建筑”,“有机计”、“绿色设计”则试图另辟蹊径,重新赋予城市以生机。义地理解,“绿色设计”是对“灰色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反转是对“技术至上”的矫正;广义地理解,“绿色设计”体现了类对生命的本能渴求,强调了高技术与适宜技术的协调融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类社会共同的宏伟目标,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性城市计是以城市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种发展。建立生态观念、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一项系工程,不可能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可能存在某种机械性的操作过程。若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落实为一种战略方针和执行措施,则必须一方面通过对以往环境问题的反思对我们以往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完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作用体制,从总体上问题进行把握和处理。

参考文献:

①夏海山,当代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建筑师, 2005[4]。

②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学刊, 2000[6]。

③昆•斯蒂摩,可持续城市设计:议题、研究和项目,世界建筑, 2004[8]。

④童明,现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向一种生态观念城市规划学刊, 1997[6]。

⑤张燕来,可持续城市设计生态观念,福建建筑2007年第3期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广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三维物质空间,而且还是一个深人到人类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行为环境,是人类与环境共生的体现,以符合人类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这两方面要求。这两方面也就成为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来评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1生理方面的舒适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因此如何创造生理方面的舒适感就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引入“环境舒适程度”这个概念。环境舒适程度就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其中的气候和其它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一种量化指标。环境舒适程度越大,说明设计得越合理,为人考虑得越多,反之则相反。决定环境舒适程度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风向、水面、植物等。

(i)阳光

据伊娃·利伯门(Era.Libermaan)的研究,人们选择去那个广场,首先考虑的是阳光的,占调查人数的2.5%,考虑距离的19%,考虑舒适和美学因素的13%,考虑广场的社会因素的11%。所以广场的位置选择应考虑太阳的四季运行,以及已建成或将建的建筑对它产生的影响,争取最多的阳光[21。西安钟鼓楼广场就因为充分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广场内阳光明媚,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市民在此享受阳光的沐浴。当然,天气炎热时阴影也是需要的。广州市人民公园种植了许多高大乔木,如榕树等,广场内绿树成荫,平时许多市民汇集与此下棋、拉琴谈唱……,使此成为广场附近乃至整个广州市民聚会、休闲和晨运的场所。广场即使在风、雨等特殊气候条件下,依然为人提供了遮风蔽雨的环境。

(2)温度

12.80C以上,人感觉较舒适,适合户外运动;23-80C以上则会感觉较热。这将影响中午时人选择座位的位置,以及设计者对阴影的计算。为了夏日遮阳,除了种植树木之外,也可采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以达降温效果【210

(3)水面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的灵魂。“亲水性”是人的一大特点,在广场中设置适当的水面,不但可以增加湿度,降低温度,改善广场的小气候,软化广场大面积铺地所带来的生硬感,而且可以吸引大量市民在此驻足、徜徉、玩耍(图)0湛江观海长廊,清新的空气,’海面独特的景观,水边正在抓螃蟹、捡贝壳的市民,老人、小孩,中年人、手挽着手的青年男女,一群群、一对对……这已成为湛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心理方面的满足感

(1)安全感

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广场设计中为公众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应成为设计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设置围栏、信号灯、禁止机动车通过的矮柱以及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系统等都可达到此目的。另外,广场的可视性如何对增加广场的安全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存有犯罪隐患的空间、死角,在广场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深圳大剧院前区的下沉式广场,由于与人行道连接不够紧密,不方便公众到达,以及可视性差,基本上无人问津。下沉式广场虽然空间灵活丰富,被许多城市所采用,但它存在的不安全性也应被设计者所重视。

(2)领域感

占有领域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特征,也是人类的特殊需要。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尊重他人的领域。而领域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空间的围合。

美国建筑师卡米约·希特(Cami0ioSitte)提出了广场宽度D和周围建筑高度H之比应在1和2之间为最佳尺度,这时给人的领域感最强。当这个比例小于1时,广场周围的建筑显得比较拥挤,相互干扰,影响广场的开阔性和交往的公共性。当这个比例大于2时,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起不到聚合与汇集的作用,影响到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以及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的作用,削弱了广场给人的领域感[3110

当然有公共领域,也就有私人领域。可通过环境小品的精心设计,使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相互调节和补充下自然地达到平衡。

(3)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对直接容纳自己生活以外的建筑和环境,主要关心的还不是它的物质功能,而是其在城市整体大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周围建筑的联系,关心其与当地其他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性格与特征,并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4]。当今世界的快节奏,经过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市民希望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获得一种轻松、温馨、愉快的心理感受。城市广场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广场内合理的布局,有特色的、富有亲切感的标志物,或用.以界定空间和标志空间的其它处理,都可以使得居民产生有“我们的广场”的观念,有助于市民建立归属感和对广场的认同感。

社会交往是现代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们也希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一种“认同感”。这种心理和因此而引起的行为模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应予以重视。

(a)公众参与感

1989年我国某单位对一些城市群众进行调查发现,民主意识、公众参与意识已成为我国社会心理的一种优良倾向。[11公众参与也是人们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的玻璃桥下,数千条金鱼在水中欢快地穿梭、游戏,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他们拿着鱼食、面包……高兴地笑着投食,互相交谈着。虽然就这小小的一个场面,充分反映了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力图通过公众参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尊重并满足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为城市广场设计中关注的焦点。过去由于对物质的过分追逐所造成的对人的价值的轻视,在今天已得到逐步认识和改变,“以人为本”、“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等价值取向成为今日城市广场设计的主流。

二、问题的提出

今天,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环境已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广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它的设计和管理已引起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大连、西安、北海等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已取得卓越成绩,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城市中山、顺德、番禺等城市广场建设也在加大力度。这些实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所说,“如果一个空间是发生较多事情,当你从一个地区出去能意识到其它活动正在进行,你就能从精神上获得自由。”“你可以舒舒服服走着,一点也不疲劳、厌烦”[1]

三、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几个方向

随着人们生理、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增加与丰富,今日的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生活发展需要的新的态势,它们在阐释城市生活和塑造城市空间形象的同时,不断地给城市生活和空间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以文化、休闲为主,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2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或称中心花园广场,不但可以节约资金,疏散人流,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位于深圳地王大厦一侧,解放路和深南大道相夹的三角形广场(图3),就是一个典型的,称得上是小巧玲珑的小型化广场。在这边角空间的弹丸之地,不仅疏散了大量出入地王大厦、购书城等建筑物的人流,而且仅有的几棵棕桐树和环状的花坛,又使这狭小空间充满了变化和情趣,为周围高楼林立的都市空间营造出一片温馨的休憩场所。

3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4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图4)在整体设计上以生态概念为主线,以简约明快的设计手法体现出二十一世纪的设计理念。主体建筑墙体多以砖、木等自然材料为饰,屋顶为覆土种植屋面,所有设备用房均为地下、半地下覆土建筑,整个场地内大量运用自然形态的水景和植被,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了优美惬意、充满野趣的环境。

5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5]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站在西安钟鼓楼广场(图5),两侧有钟楼、鼓楼,对面是新建的富有传统格调的回民街,以及北大街上的爱丽丝大厦,它们丰富的屋顶轮廓线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格式塔”图形,将过去、现在、未来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浓厚的古典韵味令观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6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地铁、公交、高架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四、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发展设计思路

1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批准的城市规划

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4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划 ,城市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its unique c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ity a few, that is, ecologic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thus make the designers in the c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itable design concept grasp, have unique solutions.

Keywords: plan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型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和发展生态经济、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等。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按照上述指标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态活动,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必须考虑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并且要体现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最后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绝大多数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就是保护和提升。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从实践经验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是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可行之路。

2 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改造环境,享受自然。在规划与设计城市总体布局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均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出发,人性化设计理念要求对周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为人类服务时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产物,在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首先应该体现对他们的关怀。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特别体现城市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是现代城市对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其中,自然环境的特色包括与众不同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质及生物等自然现象;社会文化特征包括与众不同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特征也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泉州为例说明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如何进行规划。茶文化是泉州文化特色的代表。泉州的茶文化,也是一面反应寻常百姓生活方式的镜子。茶文化是应交往需要而产生的活动,喝茶活动几乎渗透到泉州人民生括的各个空间:家庭、办公室、酒店、茶室等等,已经成为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艺居”的设置与布局成为泉州市的规划与设计其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考

虑的重点。规划以组团为单元,在组团中心结合住宅底层设置茶艺居,使之成为大合院的公共会客厅。结合住宅单体以及户外空间,形成多层次规模不等的交往场所。城市会因为创造者的差别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自身条件优势来发展个性,是对规划与设计者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布局时提出的要求。科学分析的城市的历史、规模、经济、地理等条件,区分优劣,取长补短。

因此,博采众长,重点发展与自身优势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城市是参与竞争的出路,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出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4 历史文化古城

城市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落实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对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应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非常明确的指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区域、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范围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最后,协调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的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着眼全局,在整体范围内进行部署和安排,在空上和时间上对整体进行协调,以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必须设计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规划。要想协调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为主要依据。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的目标,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以城市定位与发展为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第三,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丰富的历史积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时也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

的规划和设计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就位。因此,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7.

现代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在继承和深入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风格创新,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努力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境地,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合一的最高境界。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从这一点讲,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即使建筑再宏伟、再豪华,造价再高,整个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将是平淡无奇。在此,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1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在欧洲,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这些建筑并非出自大师之手,而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

这些建筑都是采用当地非常普通的材料,但同样满足了人们居住所需功能,数百年的建筑并没有影响人们现代化的生活。而一些人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一定要采用欧洲的大理石,外墙都要贴面砖,因为有了空调就忽视建筑的保温节能,盲目采用大玻璃窗甚至玻璃幕墙。

如此发展,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应当说,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2遵循城市与建筑演变规律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到新建筑与旧建筑和谐共生,共同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对于那些大拆大建、不断制造短命的垃圾建筑,不仅没有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浪费。这是与提倡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应当注意到,纵观城市与建筑的演变过程,偶然中有必然的规律,城市与建筑对历史的超越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离不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

3坚持整体性设计原则

城市建筑的整体性,从塑造城市个性、特征的要求出发,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等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建筑的风格甚至伴随建筑物的建筑小品等做出总体设计布局与构思。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4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还有,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

5提倡生态建筑,建筑节能设计

近年来,我国处于建筑业迅速发展时期,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已处于非常紧迫的关键时刻。

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因此,发展建筑节能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可以缓解能源的紧张局面。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采暖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酸雨、粉尘等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倡建筑节能,将有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1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5.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机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减少人工层次,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5.3生态建筑设计的现代技术

5.3.1利用太阳能的新技术

(1)窗户集热板系统。由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单元、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在盒子里,光能通过集热板转换成热能,并利用空气做热媒,加热的空气利用风扇驱动,从空气导管中由集热单元流向建筑内部的蓄热单元。

(2)空气集热板系统。该系统是常用的热空气供热系统的补充,效率比高。常用在中庭等大空间,建筑的进风经空气集热板加热后,直接排入中庭,中庭或建筑结构自身蓄积热量。

5.3.2新材料

(1)透明热阻材料(TIM)组合墙。TIM是一种透明的绝热塑料,可将它与外墙复合成透明隔热墙。

(2)玻璃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底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设计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5.3.3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环利用

作为中水使用;雨水冷却建筑外维护结构,雨水冷却建筑构成单元;建筑周围蒸发效应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