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第1篇

1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l.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首先,在医学和临床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比重,在这一点上,医学院校具有别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室条件成熟,并且有长期合作的临床见习单位。其次,在保险学、人身保险、法学等理论课上,要增加案例分析课,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定期请保险公司专家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保险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以建立一批实习和见习基地,供学生实践锻炼所用。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机制;可信承诺;X效率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自建立发展以来,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启动再到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普遍推开。今年开始,国家又实行了旨在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而随着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扩大,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的低效率等问题也往往随之产生。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2基本概念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医疗保险既包括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也包括由市场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通常来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除了社会性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形式之外,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一些中间形式的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指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超出上述社会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医疗保险,称作补充医疗保险。

3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

3.1可信承诺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可信性”问题。所谓可信性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博弈方是否该相信后行为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或不利行为。因为后行为方将会采取对先行为方有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承诺”,而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不利行为相当于一种“威胁”,因此可以将可信性分为“承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即可信承诺和可信威胁。可信承诺是约束机会主义,维护人人合作的关键条件,而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达成互惠的共同知识,使大家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动机持续地兑现承诺,并使大家确信这种承诺具有强制性。

(1)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可信承诺分析。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实质上是一种“父子关系”,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审评和奖惩机制并不具有实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由于管理层和员工都意识到审评和奖惩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对他们来说,工作与任务执行与否或执行效率如何都无所谓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随之产生,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2)商业保险公司的可信承诺分析。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是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对其起很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保险公司管理效率的高低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管理效率高和业绩好的企业相对而言更能占据市场,而低效率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奖惩机制的惩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各保险企业及其员工认识到这种市场奖惩机制是可信的,只有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奖励”,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这样,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也得以解决。3.2X效率

“X-非效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勒伯斯坦提出的反映大企业内部效率及水平状况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勒伯斯坦称这种状态为“X-非效率”。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组织机构和人们动机的不同,企业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机会,特别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或者由于企业氛围的不同,对内部成员的监督成本可能较大,从而使企业很难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人力资源浪费等。

(1)社会保险机构的人事管理模式存在X低效率。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它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兼顾了组织和员工、现在和未来。但是社会保险机构采用的是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且内部层次多而复杂,管理和监督成本大,导致产生X低效率。

据X效率理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或理性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与所受的竞争压力成正比,竞争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工作理性和斗志。而在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下,竞争机制缺乏,外在压力不够,集体努力程度和个人努力程度不高,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商业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效率大大提高。商业保险公司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作,采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进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等企业目标。它强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增加了员工的竞争压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减少了管理和监督成本,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4此外,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还具有如下优势

(1)商业医疗保险的新方法、新技术。商业保险产生较早,许多原理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如商业医疗保险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并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等都作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预测,这些做法在各级各地政府制定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措施时,都应加以考虑和利用。

(2)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商业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基金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引导,不仅可以对其不合理的供给行为进行制约,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支付措施促使医疗机构降低费用,提高质量,使广大参保人获得实惠。

(3)利于政府转换职能,将工作重点放在筹资和基金运作的监督管理上,同时降低社会保险运作成本。第一,借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成的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第二,可以防止政府运作过程中的人情操作、不规范、不透明和低效率等问题,保障了基金安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既可以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又能够提高广大职工的医疗水平,同时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可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是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军.保险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培养模式;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6-03

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于医疗保险方向,但由于师资队伍短缺和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等问题,导致医学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尚未达到实际人才需求,根据人才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改进措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问题严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身已经有110余所高校在招生培养,涉及到财经、政法、师范、理工、(中)医药和各类综合院校,一些民族院校和自学考试也相应开设了该专业。在院校(包括自考依托)层次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遍布于民办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到地方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从理论上,不同的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上应该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学生就业方向也应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不明显,在四年制在校培养时间和公共基础课程较多的限制下,真正能够体现出院校特色的情况还比较少,由此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生源和就业上形成较大的直接竞争。再加上公共管理学、保险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竞争,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还加大了师资人才的竞争,当前设有医疗保险方向的相关医学院校已经近20所,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来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部分高校用医疗保险专业)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尤其在吸引数量较少的保险精算、保险方向的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和社会保障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明显的优势。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的瓶颈问题,又加剧了医学院校在医疗保险方向上的人才培养的师资紧缺问题。

(二)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层面,包括了劳动方向和社会保障两个基本的方向。而社会保障方向有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根据中国的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又包括社会养老、社会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险基础上的社会补充保险,各类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商业性保险,如商业健康保险等。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为突出本科层次的培养特色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的同时,也为各院校建立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在现实上,大部分高校还仅局限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通识学科知识的教学阶段,即使是医学特色明显的医学院校,拥有在医学背景基础上的进一步专业方向分化理论可行性,但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毕业就业所需要的指定选修课程以外,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安排特色课程的系统教学,这也导致了医学院校专业方向特色的凸显难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也为本科学生的教学培养增加了难度,从广东医学院 [1]、江苏大学 [2]、东南大学[3]和郧阳医学院[4]等院校医疗保险方向学生的就业看,就业方向包括了社保部门、保险公司、医药机构、各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和考研等,满足不同就业方向的知识培养需求,其综合统筹协调的难度也很大。

(三)人才理论需求与实际就业问题矛盾突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方向也是门类众多,即使是医疗保险方向,又分别侧重于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保险精算、保险营销等多个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从理论上医疗保险方向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空间。但在实际就业上,当前的大部分毕业生并未走向理想的社会保险机构、政府机关和医疗机构,而是面向企业或保险公司,即使在保险等金融机构,多数从事低端的保险营销业务和前台业务。人才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甚至就业难问题,也影响了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问题。

尽管医疗保险方向具有理想的就业方向和人才需求空间,但医疗保险本科人才庞大的理论需求与现实的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在逐渐挫伤着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体就业形势不景气的环境下,必将会进一步加剧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当然也为医学院校积极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形成了较大的推动力。

二、影响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及形成原因

(一)医学专业知识的复杂性和在校培养学制冲突原因

由于医疗保险涉及到医疗诊疗方案和费用结算的多个方面问题,要求医疗保险方向建立在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但是医学知识的系统培养,即使达到专科层次,也至少需要三年的在校培养和临床见习,而当前各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方向只设置了四年的在校培养时间,这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教学与学制之间的严重冲突。这个原因是相对客观的,即使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也难以在完成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学科门类和知识范围较大的医学知识课程。

自1985年开始招收卫生管理专业以来,医学院校特别强调医学知识的培养,在该专业的招生培养早期也是按照五年制安排的,后来国家在专业调整和学制改革后,将医学院校的管理和人文专业调整为四年,而医疗保险方向尽管比卫生管理等专业多出保险学和精算学课程,但并没有适度调整在校培养的时间,由此造成了学习课程数量增加与实际学年制的冲突,进而导致了学生医学知识结构的欠缺。

(二)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体制性独立制约了人才的联合培养

随着地区范围内的院校重组,特别是医科院校与综合院校之间的兼并,为实现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整合优势。原国家卫生部部属和著名的省属医科院校基本与地方著名综合院校进行了合并,这几乎为医疗保险方向优秀人才的培养理论上扫除了师资短缺的障碍,但在事实上是大部分高校内部的院系之间按照相对独立的体制进行运作,师资的院系津贴差距较大,教学任务之间也是相对独立,医疗保险方向需求的师资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即使在独立的医科大学内部,高校的管理层和决策者的战略意识不到位,医疗保险所在的人文或管理学科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不仅使医学师资没有得到加强,经济类和精算类的师资仍然处于事实上的紧缺状态。加上医疗保险方向招生规模较小,在较重的教学课时与科研任务压力下,大院系师资也不愿意承担医疗保险方向的教学任务。这进而又逼迫劳动与社会保障承办院系加大本院系师资所能承担的课程,除了简单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以外,医学院校仍然无法明显实现提高学生医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三)医疗保险相关部门的用人机制制约了学生的就业

尽管中国医疗保险事业进入了较快的时期,全民医保局面基本形成,国家医保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以及商业保险公司、金融理财部门都急需医疗保险的专业人才,但政府部门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受限于编制问题,在其他相关专业的竞争下,真正医疗保险方向的专业人才并没有得到对口利用,相反当前很多从事医疗保险工作的人员,要么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要么来自于医疗卫生等专业,甚至一些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并不相干。这既有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知识的特色要求,也有国家和单位的用人体制机制问题,加大了理论就业空间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的冲突,为高校医疗保险方向的高素质生源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自己被迫转到专业非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将在校培养由现在的四年制调整为五年制,突出医学背景特色

由现在的四年制调整为五年制,既是医疗保险方向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医学背景的必然要求。安徽医科大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上通过五年制的重新回归,加大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成功实现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满足就业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当前还没有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实施五年制教学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什么都了解了一点,什么也没有学会”,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现在的培养时间调整为五年,既可以与其他医药学等专业同步,也有助于加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医学知识培训。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前三年可以按照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安排教学计划,并安排半年的临床实习。后两年安排专业课学习,并安排半年的专业课实习,主要是社保部门、保险公司和机关事业单位轮换。潍坊医学院在早期的管理专业上就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安排的,当时的学生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医疗保险方向也应该积极借鉴安徽医科大学和潍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加大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医药知识水平,毕竟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时刻与医学知识密不可分。

(二)加大医学背景师资队伍的在职培养力度

由于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方向对师资队伍的需求,要求具有以医学知识为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在实际的考研过程中,难以通过考生自发的专业方向选择达到该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的医学背景特点,从医疗保险方向人才培养需求角度,鼓励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师选择相关方向进行深造。当前在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以上的层次上,仅有少数高校具有培养医疗保险专业的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有针对性的鼓励教师考取跨学科的研究生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能够有助于解决本校师资的短缺问题,也能够减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成本。

另外,对于已经是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单一型师资,要采取进修和国外学术访问的途径,积极推动教师完善医疗保险方向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在师资队伍专业型与复合型上实现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学科体系结构。

(三)增设医疗保险相关课程的公共选修课

针对院系之间体制相对独立问题,鼓励教师开设公共跨学科选修课,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就业方向,有选择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这也是在四年制实际培养模式下的一个可行途径。国家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已经由原来的固定课程设置转变为学分制,并鼓励推出供学生选修的跨学科选修课。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指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规定范围太窄,已经影响了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需求。医学院校,特别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高校,在医疗保险方向的培养方面,应该加大相关课程的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公选课程,激励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相关课程的选修。这对于解决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相对独立的体制问题、满足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诉求,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四)从专业发展战略角度,统筹规划相关教学培养资源

医学院校或并入综合高校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药学科、轻视人文管理的现象,这可能与科研压力、师资队伍和学生招生规模以及办学经费压力等问题有关。因而就要求医学院校,甚至是并入的综合高校的高层决策者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角度,统筹规划教学培养资源,进一步重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急需的医疗保险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事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鼓励本校其他院系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科学研究,从教学和科研上支持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经费倾斜,改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师资素质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三是加大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和支持平台。同时,医学院校还要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各相关机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者做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医疗保险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做好国家的医疗保险事业首先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上,既有其人才特色优势,也面临这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规模,并从师资培养、年制改革和课程设置等具体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建设输送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晟,覃伟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3):331-332.

[2]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3] 曹乾,张晓,翟成凯.中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2.

[4] 胡忠培,李向荣.公管(医保)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升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86.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in Medical College

WU Chuan-jian,DING Yuan-lin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生;思政课;概论;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及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入、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解读”的教改模式要求。为研究“概论”课程,学校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于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大二学生中进行,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出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其中,大一学生295人、占70.57%,大二学生123人、占29.43%;八年制学生278人、占66.51%,五年制学生107人、占25.60%,四年制学生33人、占7.89%。

结果与分析

1.近四成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又有近八成学生感觉自己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9.09%认为“自己不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认为“自己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生高达 40.91%。其中,认为自己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学生只有21.53%;而回答不了解的学生占78.47%,提示教师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1]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关于教材,在三个选项中,希望“教师上课主要讲专题,同时用少量时间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学生最多,占59.81%;主张“教师上课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和内容来讲,以利于学生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占31.82%;而认为“教师上课只讲专题就好,教材完全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的学生只占8.37%。近六成学生希望上课主要讲述专题内容,同时也有三成学生更为重视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在重点讲授专题的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体系。

2.专题教学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

有高达73.68%的学生喜欢专题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按照教材目录讲授教材内容的学生占比只有26.32%。专题教学方式具有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深度探索的优点[2],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背景上阐述理论问题。从这组数据来看,专题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重视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92.34%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只有 7.66% 的学生主张“教师上课直接切入主题讲授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问卷设计了四个选项:A. 不了解也不关心,教师上课不必介绍;B.很了解,教师上课不用再介绍;C.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D.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可以先布置作业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四个选项当中,选择C的学生最多,关于重大理论问题选此项的占 72.73%,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比75.84%。选择D的学生均超过一成,重大理论问题此项占 12.20%,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14.11%。C和D两项相加,两个问题的数据都超过八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选项B中选择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有 2.39%,社会热点问题占5.98%,两者都不多。但是选项A两个问题的数据却表现出差距:重大理论问题占 12.68%,有超过一成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了解、甚至也不想了解;而社会热点问题这个选项却只有4.07%。这表明:即使对理论问题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也还是有学生愿意了解鲜活的社会热点问题。

3.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学校学生对医学相关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有较高的知晓度

调查中,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所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占到了89.47%,而认为不应该的学生占到10.53%。医学院校思政课如果能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有96.65%的学生听说过“非典”、96.41%的学生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90.67%,知道“毒胶囊事件”的学生有 81.10%、知道 “医保”的学生也有80.14%。认为思政课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的学生占到97.13%,只有2.87%的学生选择了“否”。作为医学相关专题,高达79.9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程可以引入“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职业素质”也占到60.53% ;“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紧随其后占56.4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比例相近,有54.31%。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适当向这些内容倾斜,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关心关系到全社会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内容。有68.66%的学生愿意以医学热点问题为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完成课外作业并开展课堂讨论。总体来说,52.87%的学生感觉这些医疗卫生热点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积极的,“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而47.13% 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看到这些消息后,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感到迷惘”。超过五成的学生感觉是积极的,这让笔者稍感安慰;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有近五成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

4.小课堂讨论颇受欢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

关于讨论课人数,选择规模为 “20人” 的学生占38.04% ,选择 “40人”的为 33.73%,而认为“80人”规模合适的只有 15.31%,“120人”的也只有 12.9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人~40人的小课堂讨论是颇受欢迎的。关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83.97% 的学生同意“概论”课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实践,认为不可以的学生只有16.03%。因此,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是“概论”课程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此外,94.26%的学生认同医学院校“概论”课程进行社会实践,可以邀请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介绍相关情况,占压倒性多数;不认同的只有5.74%。以笔者多年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经验来看,“概论”课程很多理论内容都可以与医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们希望可以直接与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接触,听到第一手的情况介绍。

讨论与建议

1.讲好“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帮助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

“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重叠度相当高。“概论”教材中(高教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论,是对“纲要”课程主体内容的回顾与总结;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讲清楚这三章,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摸索的基础上开始的,才能理解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根据本次调查数据,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关系的学生占78.47%,因此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

2.专题教学是“概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应不断加以凝练和完善

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是组织专题教学的很好选题。超过七成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并且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如果再加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就这些问题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八成。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了解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些问题,但是他们对此还是很关心的。组织专题教学还可以借鉴以往思政课“请进来”的传统做法,发挥各校专业所长,邀请一线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讲解涉及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例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部分,在这些方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参与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会使医学院校思政课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超过九成学生特别在意专题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在组织专题教学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专题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3.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的学生,以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的学生,总数占到九成。与前组数据相类似,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这是专题教学非常好的切入点。与此相应,同样超过九成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4.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背景,有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本次调查中89.47%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作为医学生,他们对“非典”“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都超过九成。以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来组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患关系”“医学生职业素质”等专题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问题。近十年,为落实思政课“05方案”,学校“概论”课程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部分课堂的教学中引入了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透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以及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5.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是思政课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4]。学校已经连续多年以命题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收到了较好效果。此外,思政课社会实践也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就医学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而言,可以邀请医院、社区及卫生管理机构介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形态,它是联系普通群众与卫生管理机构和医院的桥梁,每天的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社区及工作人员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与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将他们的工作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JYY48)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107.

[2] 郭凤志. “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9):70-73 .

[3] 林兴龙.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3):133-135.

社会医疗保险概论范文第5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劳动的动因是

A.人类的需要

B.自然的需要

C.就业的需要

D.生产的需要

2.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逐步占据主体地位的劳动是

A.脑力劳动

B.简单劳动

C.体力劳动

D.重复劳动

3.劳动力市场不断成熟的基础是

A.内在的发育机制

B.有力的国家调控

C.外在的发育机制

D.有力的社会调控

4.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

A.劳动力市场健全

B.就业观念转变

C.社会稳定

D.经济发展

5.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中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6.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

A.物

B.人

C.资本

D.消费

7.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是

A.劳动组织

B.劳动协作

C.劳动形式

D.劳动分工

8.适用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比较正常、产品品种少、生产批量大的企业的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是

A.比较类推法

B.技术测定法

C.经验估工法

D.统计分析法

9.在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应用较广的工作时间制度是

A.弹性工作时间制度

B.非全时工制

C.分职制

D.全职制

10.严格来讲,作为报酬的工资(wage)是付给

A.蓝领阶层

B.白领阶层

C.金领阶层

D.粉领阶层

11.认为工资是由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必需生活费用决定的是

A.马尔萨斯

B.马克思

C.米勒

D.李嘉图

12.主张工资由劳资双方通过协商来决定的学说是

A.工资协约学说

B.生产效率学说

C.工资基金学说

D.生活费用学说

1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称为

A.购销合同

B.贷款合同

C.劳动合同

D.租赁合同

14.劳动合同生效以后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这属于劳动合同的

A.变更

B.解除

C.终止

D.续订

15.我国劳动争议司法机构是指

A.海事法院

B.铁路法院

C.军事法院

D.普通法院

16.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家庭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国工党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思想流派是

A.新自由主义

B.中间道路理论

C.民主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8.按社会保障责任承担主体分类,采取由雇员单独负担社会保障基金方式的国家是

A.英国

B.新加坡

C.瑞典

D.智利

19.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涉及制定规划、规定政策和管理法则属于

A.行政管理

B.业务管理

C.人事管理

D.监督管理

20.我国规定职工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为退休时社会平均工资的

A.10%

B.20%

C.30%

D.40%

21.下列选项中,开设“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户”的部门是

A.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财政部门

D.审计部门

22.根据1988年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我国女职工正常产假延长为

A.30天

B.60天

C.90天

D.120天

23.下列选项中工伤保险费率的行业是

A.农林牧副渔业

B.石油加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采掘业

24.我国失业职工失业前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不足5年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

A.8个月

B.12个月

C.16个月

D.20个月

25.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最早建立的是

A.社会救助制度

B.社会保险制度

C.社会福利制度

D.社会优抚制度

26.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其享受待遇采取的是

A.全额享受

B.差额享受

C.平均享受

D.等额享受

27.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属于民政主管的是

A.选定社区服务人员

B.明确社区服务内容

C.制定社区服务规划

D.具体实施社区服务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层次是

A.基本医疗保险

B.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C.公务员医疗补助

D.个人商业医疗保险

29.我国养老保险规定,企业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

A.6%

B.8%

C.10%

D.12%

30.根据社会优抚的相关规定,国家对年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发放

A.医疗补助

B.救济金

C.生活补助

D.抚恤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A.青简原则

B.统一原则

C.效能原则

D.自动调节原则

E.管理跨度原则

32.工资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其特征不同可以分为

A.基本工资制度

B.工资等级制度

C.辅助工资制度

D.工资升级制度

E.工资定级制度

33.以合同目的为标准可以将劳动合同分为

A.录用合同

B.长期合同

C.聘用合同

D.借调合同

E.短期合同

34.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范围包括

A.国有企业

B.城镇集体企业

C.外商投资企业

D.城镇私营企业

E.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35.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补充办法主要有

A.基值补充法

B.倍率补充法

C.工资比例法

D.绝对额分配法

E.相对额分配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劳动组织

37.社会保障

38.社会保障基金

39.特殊社会福利

40.经济适用住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要回答确定工资级差的要点。

42.简述劳动合同应当包括的内容。

43.简要回答社会保障的功能。

44.简述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45.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