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秉承生态立镇理念,实现“三个同步”发展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提升,通过放大生态优势来化解产业劣势,使产业与生态变“相互矛盾”为“良性互动”。把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高效现代农业、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主攻重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借鉴国外慢城运动发展经验,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慢城建设,投入巨资打造百里生态之旅,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金花旅游节”,成为享誉南京、闻名全省的综合性度假基地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经济增长与富民惠民同步推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关系,在推动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年均增幅的同时,不断加强以富民惠民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发展产业、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组织合作等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多元化长效化收入增长机制,全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800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3200人次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92%以上的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准。
——都市农业与美丽乡村同步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为方向,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全镇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到57%。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在集镇大力实施以基础配套、绿化美化、水体整治等为重点的“六项提升”工程,在农村全面推开以清理垃圾、清理秸秆、清理河塘等为重点的“六清六建”工程,形成了镇村一体的污水处理网、垃圾处理网、绿色林荫网、环卫保洁网,村村达到无乱堆乱放、无污臭水沟等“五无”标准,实现有环卫配套设施、有环卫专业队伍等“五有”目标,形成地绿、路绿、岸绿、村绿、庭绿等“五绿”特色,创建国家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绿化新村91个。
二、做足生态资源文章,着力推进绿色崛起
(一)实施生态立镇战略,精心塑造生态之旅。按照“生态定位、整体规划”的思路,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慢城建设规划体系,精心布局了同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美丽乡村生态观光度假、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使生态之旅充分展现丘陵自然景致、设施农业景观、乡村风貌景象融为一体的靓丽特色。对周边村居环境实施特色化改造、对沿线自然景点实施生态化提升、对区域观光设施实施精细化配套,完成瑶宕、蓝溪、桥李等村落布局优化和大山“徽派村居”出新项目,建成红枫基地、茶文化园、采摘果园等一批生态亮点工程和望玉岛、海风楼、桃花扇广场等一批休闲度假场所,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生态内涵、提升了慢城品质。
(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引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成万亩茶园、万亩竹园、万亩果园、万亩花卉苗木、万亩有机食品等特色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目前全镇高效设施农业规模达6.3万亩,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高效农业特色专业村10个,高效设施农业占村集体经济收入比重达56%。以区域特色为根本,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精心打造金色花海游、农事体验游、户外运动游、竹海探幽游、低碳养生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先后建成桥李茶文化、瑶宕葡萄园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了全镇旅游收入的爆发式增长。
(三)谋划生态富民实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培育生态农产品品牌,先后获得无公害生产认证基地12个、有机认证农产品6个。胥池大米、胥峰茶叶、紫苑葡萄等农产品获得有机身份后,市场价格最低提高了2倍,最高提高了10倍。积极扶持发展生态之旅“农家乐”,首批在大山自然村开办6家农家餐馆,节假曰里家家生意红火。积极发展生态高效藻类种植。“高淳的螃蟹,桠溪的草”。随着高淳县螃蟹产业的发展,对节节萆的需求大增。桠溪镇开始利用圩区推广种植节节草,目前面积已达8000余亩,亩均净效益可达5000元以上,成为又一个富民效应明显的产业。
(四)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打造江南美丽乡村。根据地势特点,科学划分三大主导功能区域,即西北部丘陵地区主要发展生态产业,中部是集镇区和大农业,东南部主要发展工业和商贸经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配合境內干线公路建设,同时筹集资金建成农村公路70多公里;完成圩堤加固工程和淳东渠道配套设施建设,整治胥河工程桠溪河段,提高了全镇防汛抗旱能力;完成“绿色南京”建设工程任务1.5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0.2%;完善组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每个村都建成了一个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进厂、雨水进塘。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高标准建成镇文化大楼、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接近100%,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三、桠溪发展路径的启示
桠溪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树立起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桠溪的实践表明,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只有把生态优先作为基本战略,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新农村。桠溪镇的生态之旅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让昔日的荒山变成如今的绿色宝库,向人们展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如今,保护乡村生态风貌、杜绝到处乱开发的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桠溪人心中。面对发展压力,能够守住生态底线,坚持打造绿色发展精品,需要足够的定力、胆识和魄力。这就是桠溪人能够创造出中国第一、全国唯一“国际慢城”的制胜法宝。
(二)桠溪的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只有把规划引领作为发展之要,才能推动统筹发展、建设繁荣新农村。为了保护好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山水特色,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板块优势,桠溪镇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突出了功能分片,确保了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地貌协调,田园村庄错落有致,山水田林浑然一体。在村庄整治方面,不搞大拆大建,既注重保持原有村落风貌和徽派古老建筑风格,又推进安全供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现代化改造,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桠溪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是可以转变的,只有把区域性的特色经济作为突破方向,才能推动特色发展、建设富裕新农村。桠溪镇长期以来最大的劣势就是区位偏僻、交通闭塞,最大的优势就是原生态的绿水青山。把发展特色经济上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产力要素放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进行优化配置,通过不断挖掘、借鉴、创新、裂变,对人、财、物、信息、资源创造性地重新组合,独辟蹊径,更富特色,使桠溪镇发展的比较优势彰显出来,并能够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模式和内容。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广泛组织开展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采取创建乡村申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方式,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后两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群众参与、社会评选为主要方式,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依托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开展“美丽乡村”典型模式收集与调研,总结提炼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适时向社会推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尽快产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围绕“美丽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根据农民需求,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架空炕连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系统解决炊事、采暖、洗浴、照明等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生活用能品位,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由部领导挂帅,科技教育司牵头负责,联合有关司局和相关单位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标制定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调动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调研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新途径。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目标引导、乡村主体、科技帮扶、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