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OTC中的药用消费品行业值得关注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医药分销企业将分享“蛋糕”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跨国药企带来0EM生产和研发环节机遇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屡败屡战的转型

海虹或许还称不上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其已然成为一家传奇公司。海虹控股上市21年以来,一直处于转型状态,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无数风潮,数度被炒作。海虹起家的化纤产业或许并不为大家耳熟能详,其之后进军的“联众游戏”又震惊全国。

从2000年便开始布局的医疗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的冲击日趋萎缩。公司管理层再次求变,2009年同美国ESI集团合资益虹国际,转型医药福利管理(PBM)。

但因医保主管部门对外资持股公司较为敏感,业务难以开展。因此,2011年,海虹控股以1美元对价受让ESI所持益虹294万股,转让完成不再受外资身份掣肘,海虹100%持股,扫清了业务的最大阻碍。当年便与济南、佛山等全国9个地市相关政府部门签署协议,开展医疗福利管理业务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新业务的试点工作。

2012年10月17日,海虹控股公告称,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经一年空转试用后,与海虹控股签署《杭州市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共建协议》。随后的12月28日,海虹又在未经试点的前提下,直接同广州医保管理局签约了共建协议。

在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其福利管理系统在节省处方赔付上,已初步获得部分医保基金管理部门的认可,极具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性效应,后续向一二线城市大规模推广将受得更为顺畅。

2012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公告称,公司借鉴吸收战略合作伙伴ESI在北美运营的成熟模式,成功开发了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

平台是面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设计的智能系统,旨在加强医保审核效率和客观性、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实现更有效的医疗行为监督和医保合理控费。

医保控费将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同ESI医疗保险支出分析系统Beacon异曲同工,产品的成熟度较高,必将成为海虹开疆拓土的利器,服务延伸的医保定点医院及药店均将出现较大突破。

医药福利管理的机会

PBM严格意义上是一种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是介于保险、药企、医院和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在于病人就医过程中,对医疗和药品费用进行有效管理、节省支出,增加药品效益。

PBM通过与医保主管部门、药企、保险公司、医院签订合同,以求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行为,达到控制药品费用的目的,以及衍伸的关于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审核(包括过量开药、重复开药、仿制药替代等)

目前,国内涉及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公司,多以医院管理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业务为主,为各级医疗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化服务或系统更新升级。涉及医保信息化业务的公司主要以为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基本运营支持和基础结算系统为主。

海虹的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医保费用审核和监测,向医保管理部门提供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帮助其审理医院上报的大量医保报销数据,查出其中存在问题的单据。协助提高医保管理效率,优化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安全性并降低医疗成本。

而PBM业务的主要壁垒在于:(1)需要临床医学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PBM业务对相关的临床和处方标准具有较高要求,需要结合权威的临床医学规范和标准以及保险政策等要素,对医保费用进行全面自动审核;(2)不管是以医疗机构还是以医保机构为主要客户,均需要系统提供方具有较强的政府公关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公司的PBM业务还将可能逐渐从简单的报销单审核向医保综合监控升级,包括趋势分析、流量流向分析、费用预测和预警、以及协助制定费用审核规则等;并为医生提供参考治疗方案,包括基于诊断而优化的药方、针对个体患者的安全用药剂量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医疗缺失分析等等,并能够通过手持设备实现信息传递。

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2亿,占总人口9.12%。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增强,城镇职工医保透支存在风险。而且近年来,不少省市开始强烈释放控费需求,如北京下发“204”号文件实行总量控制,缘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开始出现每年10月、11月时该医院当年的医保总量已经超标的现象。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成为新医改最大成就,受众13.05亿,但对于支出水平是否可控面临巨大挑战。医保控费已然成为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发改委和社保部及卫生部将站在各自角度倾全力推广,医药福利管理迎来契机。

盈利模式多项选择

尽管在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医药福利管理业务实际收益还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海虹控股目前对于医药福利管理收费模式恐还处在摸索阶段。

据海虹控股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北京益虹医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益虹中国子公司)净资产1026.78万,营业收入594.37万元,营业利润-573.24万元,净利润为-430.68万元。

借鉴北美PBMs(如ESI等)模式,对于海虹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多种可能:

一,处方赔付费分成。据悉海虹控股此前跟杭州的试点合作中,从4个亿的保险单据中发现6000万的不合理报销,因此也得到医保管理部门的认可。

二,处方审单费提成。据了解,美国ESI集团下属的ESRX (中译“快捷药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盈利模式是每完成一单审核即获得2美元。

三,长期项目服务费。每年医保涉及金额2万亿,公司如果能够挣到其中的万分之五,那也有10个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虹可以通过各地医保管理部门鼓励医院安装海虹控股的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并能优先快速地审核该医院的报销单据。这样医院能早日拿到报销单据,从而能够获得大量利息,提高安装的主动积极性。而海虹则以向医院销售终端获得收入。

不过这里海虹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德医医疗系统公司于 2011年3 月在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并结合国内的需求特点研发了“美德医合理用药系统”,目前主要用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侧重于对处方安全性的审核。

虽然海虹具体如何盈利虽然还在探讨。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一旦全国推广,规模垄断效应就会显现。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欧美不同,欧美模式一般很难在国内“照搬”。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药流通企业 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9-0064-03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odern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SUN Xiaowei1, WANG Yong2(1. The Headquarters for Sale Management of Special Drug,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The Management Headquarter for Drug Sale in Shanghai Hospitals,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medical reform entering deep water area and the coming of the Internet+ era,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s a pharmaceutical key part in the joint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medication and medical assurance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hould focus on the mining,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alents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general strategy and the big data platform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f enterprise needs to b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we should create a high-performance team of employee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in modem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ransiti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进步,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各行各业持续进行转型和升级。我国医药流通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批发体系解体后,经历了市场经济初现和增长阶段,从2010年开始进入典型的洗牌阶段,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得到更快提高,竞争开始白热化,一些大医药商业企业纷纷通过外延与内生同时发展等手段,迅速做大规模,集中度迅速提升,全国性的医药流通巨头已出现。由于医药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医改的核心环节之一,虽然医药行业在中国是最特殊、最受保护的行业,同时也是最为封闭的行业,但形势迫使这个行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因此该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则成为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趋势

1.1 现代医药流通行业特点

1)政策导向型行业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并不明显,而是与国家的医改政策息息相关。自20世纪末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作为子行业之一的药品流通行业更是高速发展。

2)质量至上,安全第一 医药流通行业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因此无论是国家监管还是企业自身运营,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也决定了医药流通行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和一定的封闭性,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团队。

3)微笑曲线的底端,效率至上 医药流通行业是双轮驱动。一轮是上游的供应商,依靠独特的产品力,进行推动和挤压。一轮是下游的医疗终端,依靠患者的强大需求进行拉动和挤压。而医药流通企业只能凭借进销差价和配送服务赚取微薄的毛利,而且利润率越来越低。

4)行业集中度偏低,未来有提升的空间 2008―2013年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引领下掀起了一波并购潮,形成了国药控股一骑绝尘,华润、上药并驾齐驱的竞争新格局。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前100位的药品批发企业虽然已占到64.28%的市场份额,法人批发企业的数量也减少了近30%,但是和美国市场前三大公司占市场96%的份额相比,集中度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2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1)机遇 市场规模不断放大,国内城镇化率继续提高,老龄化社会激发老年健康需求扩大;国家持续不断释放医疗服务资源,零售药店持续不断发展完善、医药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均为药品流通行业提供了拓展市场的机会和动力。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现代技术与传统业务优势若结合得当,那么就能够创造新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和价值,增加客户黏性,提升市场占有率。

2)挑战 医药流通企业是医改步入深水区后三医联动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医药流通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要面对和解决挑战与困难。

根据国务院的2016年医药卫生工作重点,两票制的推行势在必行。国家在打击过票、挂靠等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医药流通企业有被边缘化成第三方物流的可能性。

药品零加成的推行,使得医疗终端的药剂科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在总额预付制下,医疗终端有把药事管理外包或托管以转嫁成本的动力。这必然会要求流通企业投入大笔资金以换取业务。

上海正在试行GPO和带量采购,作为采购模式之一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GPO导致二次议价遍地开花,医疗终端话语权更大,流通企业遭受上下游挤压,利润空间更小,医药流通进入微利时代,倒逼企业提升软实力。

一些行业外公司,例如阿里巴巴,顺丰快递、京东等公司利用自己的互联网优势、运营机制优势,对医药流通行业一直虎视眈眈,极有可能会在未来对现有的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1.3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模式[2]

1)定位的变化 由原来传统的靠赚取差价生存的批发商,向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

2)业务模式的多元化 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开展线上电商业务;适应未来医药分开,开展零售诊疗业务;面临资金的压力下,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业务;面对不同科室提供各类定制化服务与解决方案;在药房零加成下,药房托管、SPD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3)搭建价值链关键环节平台 在各地政府搭建自己的阳光采购平台、大数据应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作为上下游客户的连接纽带,药品流通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各类资源,建设自己的供应链平台,成为整个供应链神经中枢,充分挖掘其大数据价值,将极大提升话语权和赢利能力。

2 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与医药流通企业转型不匹配

2.1 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转型战略不匹配,难以形成能支撑企业的人力资源子战略。人才价值观念落后,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仅侧重于使用人,把人视作管理对象,而对于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人才的开发,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却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人员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赚取差价的商业模式,侧重点放在了引进品种和维系客户关系,独特价值不高。

2.2 企业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

基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低端地位以及赢利模式和业务特点。大部分的医药流通企业极其重视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风险的管控。优秀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会设置运营管理部进行风险运营管控。这些企业在一只眼向内看的同时,往往缺乏营销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对于向外看重视不够。

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都采用通用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在保证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创新的机制建立和组织架构支持,扼杀员工创新的动力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传统的组织架构下,信息传递冗长,信息失真严重,导致企业远离终端,反馈速度慢。而且官僚的架构设置,对80、90后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如何采用新的手段,实施组织扁平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3]。

2.3 激励机制不到位,束缚医药流通企业转型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该体系对于引进品种,抢占市场份额行之有效,但是在引领和激励创新方面却力不从心。

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想创新,必须依赖互联网和新模式。而互联网+的新模式却有着与传统商业公司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例如京东,从财务报表来看一直是亏损的,却无法阻挡各类投资者对其的青睐,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对其考核,则创新将举步维艰。

2.4 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创新需要大量的跨界人才,而现代的医药流通企业的薪酬体系,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降低了对各种类型的跨界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3 应对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4]

3.1 理顺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公司未来定位是前提

要想思考清楚企业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企业必须先从明晰发展战略出发,仔细思考与分析行业的特点与趋势,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顺大势而为,规划转型路径与各期目标,构成自己的战略地图。而明确了企业的战略路径以及所需的能力,便能评估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子战略。子战略服从于总战略,支撑总战略的落地与执行。

3.2 采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理念是基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商业民主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网状价值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有机生态圈”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在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要素中,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因此,应将人力资本提升到与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对待。

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经营和管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不再是简单依附与绝对服从的关系,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组织扁平化、流程化、数据化,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被放大,一个小人物或非核心部门的微创新就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

3.3 大数据平台应用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

第一,应建立药品流通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将全国的员工信息纳入该平台,同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展示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做成人力资源管理地图,为人力资源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找出员工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帮助决策人员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

3.4 进行组织架构变革,鼓励创新是核心

在信息对称和零距离沟通的时代,传统的组织架构已显臃肿和冗长,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要去中心化,基于任务和关键绩效所组成的跨部门跨职能的项目式团队组合更能提升效率和引导创新。

而公司调配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基金和创新孵化单元,则会充分调动员工转型创新的积极性,一个小小创意就可能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企业内部上线ERP管理系统,同时搭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成为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枢纽。并以公司信息化为契机,进行公司流程再造,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充分利用微信、APP等方式,构建组织内部不同功能的微信群和公众号,消除信息失真和不及时,补充传统正规传递渠道的不足,是企业组织变革中重要的一环。

3.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源头

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将员工激励体系变为全面认可激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认可激励是指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

而对于更加稀缺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单纯的薪酬制激励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股权激励方案,通过股权设置鼓励公司业务转型,鼓励公司探索新模式,如此才能获得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局面[5]。

3.6 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是关键

随着行业的变革,药品流通企业中面对医疗终端的业务人员工作内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原来的抢单、维护客情,变为信息平台的维护者、服务方案的提供者。业务团队的工作能力急需转型和提升,只有通过内部培训,主动引导业务团队进行转型和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因此,药品流通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

而对于跨界开展的新模式、新业务,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才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则要积极引进复合型高端人才,给予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打造新型的符合公司战略的高绩效团队。

4 结语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是属于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进行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符合工信部等12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也是对医药行业提出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贯彻。

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基于企业的需求、人才发展的规律,全面抓住培训体系建设的各层次及各关键环节,结合业务设置体系架构,准确界定胜任素质目标,科学规划学习路径,开发内外部学习资源,形成促进知识转化的机制,对此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升级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永, 干荣富. 基于医药产业链维度思考医药商业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J]. 上海医药, 2016, 37(7): 63-67.

[2] 高红玉. 医药流通业: 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盈利模式转型[J]. 生产力研究, 2014(5): 80-84, 137.

[3] 赵娓娓, 孙利华. 国有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药房, 2005, 16(2): 86-88.

医药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据中报数据显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业绩增幅贡献较大的金融服务业、采掘业后,上半年的净利润仅较去年同期增长1.36%;剔除金融服务和采掘业后,上半年的净利润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13%。这表明经济下滑的态势已经反映到了上市公司业绩上面。加之近期全球股市哀声一片,投资者悲观情绪愈加强烈,A股在上周五一度刺破2200点整数关口。

在目前成交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多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再无利好兑现A股恐将再度恶化。既然与“熊”对峙的局面难以避免,那么“防御”或将是险市求生的上佳之选。具体到行业,重要包括交通运输、医药、百货零售、食品饮料、软件服务等。

交通运输业:现金流较为充足 发展态势稳健

交通运输业一直以来就是防御型投资组合的必备行业。如高速公路、机场服务等子行业。从近期交通运输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来看,也很好地体现了其“防御性”的一面。在谈到其原因时,来自招商证券的姚俊、罗雄、纪敏等三位分析师认为,在经济景气周期下滑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业所受的直接冲击较小,其业绩是相对稳定的。如,高速公路:下半年的车流量增速会继续回升。这是高速公路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罗雄认为,虽然港口增幅放缓,但煤炭港、矿石港和部分地区大港增速强劲,原油和成品油的外贸量相当活跃,这不会对相关港口业绩带来太大的负面冲击。

在谈到前期表现稳健的机场板块时,纪敏认为,虽然机场各项吞吐量指标增长继续下滑,但货物吞吐量增速相对较稳,对机场影响更大的飞机起降架次指标的下滑幅度是小于旅客吞吐量的,他预计随着民航在奥运后的景气回升,增速也将反弹。

有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全国机场各项吞吐量指标增长有所下滑,首都、虹桥和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出现负数,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较低,而海南的美兰机场相对保持稳步增长。货物吞吐量增速相对较好,但比上月也有所下滑。飞机起降架次当月也呈现增速下滑,深圳和虹桥机场为负增长。上半年,主要上市地区的机场增长放缓明显,对机场影响更大的飞机起降架次指标的下滑幅度小于旅客吞吐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航业景气的下滑对机场的影响相对航空公司相对较小,例如上海浦东在7月旅客吞吐量完成245万人,同比下滑4.2%,但飞机起降2.3万架次,同比增长7.3%,尽管旅客吞吐量继续负增长,但起降架次增速依然正增长。

在谈到具体操作策略时,招商证券的三位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一致较为看好高速公路,如其中的福建高速、皖通高速、宁沪高速等个股机会。此外姚俊分析师较为看好机场服务,他建议投资者可以选择部分机场服务类个股,如白云机场、上海机场、深圳机场等。

除上述观点外外,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自民生证券的李国正分析师有不同的看法。他比较看好的是相对较冷的水运行业。他表示,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业绩比较突出的子行业是水运行业,它不仅具有良好的业绩,还具有理想的成长性。首先,水运行业业绩优异。2008年中期,水运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0.62元,明显高于行业及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4.71%,比行业及A股市场平均水平高了好几个百分点。其次,水运行业成长性好。2008年中期,水运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了99.38%、77.09%,高于行业及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水运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与干散货的持续走强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但以集装箱运输业务为主的公司,业绩具有明显的下降。最后,水平行业的经营现金流增长更快。2008年中期,水运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增长了249.35%,高于行业及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许多。他建议可以对中国远洋、中海发展、中远航运、长航油运等加以重点关注。

医药行业:景气持续 估值风险已经充分释放

由于市场对医改寄予了良好的预期,医药行业一度成为市场热点。而从08年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来看,医药行业交出了一份令投资者较为满意的答卷。来自东海证券袁舰波、屈、张飞等分析师认为,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后,医药板块的估值风险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目前静态市盈率(整体法)已低于30倍,动态市盈率(整体法)下降到了20倍,已经接近了历史的最低值。医药板块的估值已进入了合理区域,具备了投资价值,给予“推荐”评级。

2008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同时,医药板块业绩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整体经营业绩明显超越大盘。上半年医药板块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8.5亿元,同比增长19.74%,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65.07%。受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新医改的全面启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药板块具备确定性增长的特点,从而成为弱市投资的重要品种。对此张飞分析师建议重点关注中药板块,同时对原料药板块、医药商业板块和医疗器械板块给予一定的重视,而对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品板块等则建议关注其中的重点公司。

对于中药板块张飞认为,中药板块在整个医药板块中具备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占整个医药板块的比重分别达到33.3%和37.3%,均为所有板块之首。尽管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看,与其他板块相比,并不突出,但从历年的盈利情况看,中药板块的盈利增长情况比较明显。06年由于受国家反商业贿赂、集中招标和药品降价三座大山的重压,以医院销售为主的中药板块受到明显打压,全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9.6%,进入07年医药行业业绩全面复苏,中药板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上升了150%,远超过医药行业112%的整体水平。张飞建议关注三类企业:1、以中药创新特别是中药注射液和粉针剂为特点的创新性企业,包括:康缘药业、益佰制药和天士力等。2、以品牌中药为特点,但正经历营销和组织变革的传统企业,包括:云南白药、同仁堂、*ST中新等。3、以中药饮片为特点,享受中药饮片市场快速扩张收益的企业,包括:康美药业等。

在谈到原料药板块时,东海证券对行业未来一直乐观。从今年半年报及07年年报的情况看,化学原料药板块的盈利情况都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受益于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因素。众所周知,去年以来,以维生素为代表的原料药价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维生素A的价格从不到100元一路上涨,最高超过了300元,维生素E的价格从56元上涨到了220元,涨幅均超过了200%。维生素C的价格则从半年前的65元,一路上涨,最高时曾一举突破了120元,涨幅接近100%。尽管最近维生素价格已有所下降,但仍在很高的位置盘旋,这将对相关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东海证券认为,目前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中国部分企业在原料药生产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此次由于成本驱动因素造成原料药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持续相对比较长的时间,但鉴于原料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支撑,从长期来说很难获取超额收益,因此张飞等分析师对其长期的竞争力保持谨慎态度。他建议重点关注业绩优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海正药业、浙江医药等。

在看医药商业板块。从半年报的情况看,医药商业板块的盈利情况欠佳,张飞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和人力成本上涨,使得医药商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较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所致。医药商业他建议关注国内医药批发的龙头企业,包括:南京医药、国药股份等。

与东海证券关注的焦点不同,海通证券的周睿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更大的一个看点还在于医改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9月1日,卫生部在京召开了2008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暨2008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公布了《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三定”方案。按照此方案规定,卫生部职能得到扩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隶属于卫生部管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管理之间的管理职能再次整合在一起,医药多头管理的问题得以改善,对于推进新医疗改革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周睿认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值得我们投资者重点关注。他表示,药价虚高是造成“看病贵”最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新医改的核心制度之一值得我们重点关注:(1)国家把基本药物的管理上升到制度化水平,说明该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基本药物目录,而且是牵涉到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全方位政策,该制度的推出对于新医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由于基本药物要满足临床80%以上的药品需求,市场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制度性的安排,不可能是交给所有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生产,而且通过招标定点生产,这样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而言,自己的产品是否能够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事关自己的生死存亡;(3)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可能会很低,但由于销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而且企业不用支付临床促销费用,国家还会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能成为基本药物定点生产的企业将构成长期重大利好;(4)根据我们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持续跟踪,我们建议关注具有较强的政府事务能力、生产临床常用但竞争较小的口服用药企业,他们可能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典型企业如天士力、沃华医药等。

此外,中信证券姚杰认为在新医改下普药类上市公司将受益,她比较看好的公司主要有双鹤药业、华东医药等个股。

前面已经提到,医药行业的景气度或将持续,所以医药股业绩基本上是有保障的,这才是众多分析师积极看好的重要原因。国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贺平鸽表示,目前多数重点医药公司08年动态PE已回到30倍以下,一些公司已具有较好的安全边际。他建议关注上半年业绩良好,下半年及未来有望持续、稳定增长的优质个股在调整中的介入机会,重点关注股票为:天士力、天坛生物、国药股份、双鹭药业、云南白药、海正药业。

百货零售:消费增长依然强劲 把握行业强者

今年以来,由于受益通胀,零售行业一直利好不断。1-7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5967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7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629亿元,同比增长23.3%,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7303亿元,增长23.3%。国内消费在7月份无论名义增速、还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上市公司中报已经披露结束,大部分零售业人公司营业收入均有较快增长,根据我们所选取的主要零售业公司数据,百货类公司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2.24%;超市类公司由于两家新股步步高、新华都的收入增长较快,四家超市营业收入平均增长达到31.85%;家电连锁类的苏宁电器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57%。从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来看,百货类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长32.39%,19家公司中15家实现增长,且10家公司同比增长在35%以上;以利润总额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对比,可以看出所得税率下调对百货类公司的业绩增长贡献也较大。超市类公司中武汉中百与步步高的净利润增幅均在50%以上,华联综超的增长相较逊色,新华都则因投资收益的影响上半年业绩出现负增长。苏宁电器仍然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达到70.36%。总体而言,上海证券的刘丽认为上半年零售业公司的表现稳定,销售收入与利润均稳步增长。

刘丽相信,9月份对于零售业而言,将是从淡季转向十一之后旺季的分水岭,但她表示根据宏观经济增长情况,今年的旺季可期待的成分并不多。从当下的估值水平来看,受市场整体估值重心下移的影响,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从高位滑落,目前百货类公司的2008年动态市盈率已在30倍以下;超市类公司的估值反超百货类,步步高、武汉中百、新华都的08年动态市盈率均在30倍左右,这也部分反映了市场对消费增长的不乐观,更为看重需求较为刚性的日常消费。她仍看重零售业增长的相对稳定性与防御性,且认为当前估值水平已处在合理可投资区间,因此在目前行业的策略中,她继续维持零售业:未来十二个月“有吸引力”的评级。由于下半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内消费增速的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刘丽建议关注自身经营能力强、增长较为稳定的公司:如苏宁电器、银座股份、武汉中百、广州友谊等。

与刘丽的观察角度不同,民生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史萍认为,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08年上半年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唯一的亮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初步取得了成效,面对全球经济放缓,扩大消费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平稳增长的关键。

史萍认为,零售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持续增长积累的国民财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红利因素、三次生育高峰、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等一系列有利因素正驱动我国第三次消费高峰的启动。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不断创出新高。今年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创出近12年来的新高;同时自4月以来,CPI涨幅在逐步回落,这两项指标的逆向变

动表明消费确实在扩大。

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并长期并存,百货、连锁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近年来行业的并购整合开始升温,从布局上看,连锁扩张开始挺进二三线城市。

对比百货、连锁超市和家电连锁三个有代表性的业态后史萍发现,百货业顺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是目前景气度相对最高的业态,行业的盈利模式风险较低,盈利能力最强。史萍表示,连锁超市在我国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业态,外资的优势在大型连锁超市,而内资则大型综合超市/超市/便利店多业态互补,优势在网点资源上。家电连锁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行业集中度最高,核心优势在于渠道价值,网点规模、布局及销售规模是构成国美、苏宁渠道价值的关键要素。

在谈到行业的前景时,史萍认为就目前情况来判断,很难看出零售业有景气下滑的迹象,对此她给予景气中的零售行业“推荐”评级,但由于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存在,她建议关注安全边际效应较高的行业龙头公司。她首先看好受益消费升级、景气度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百货零售子行业,建议重点关注具备全国扩张或区域扩张能力的龙头公司王府井(600859)和百联股份(600631);由于食品消费的安全边际最高,看好连锁超市的防御性,建议关注区域性超市龙头武汉中百(000759);家电连锁业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增速有放缓的趋势,建议选择边际安全效应最高的行业龙头苏宁电器(002024)。

食品饮料:旺季将至 高端品种更具吸引力

进入下半年,饮料业将迎来全年的消费旺季,而一直以来饮料尤其是白酒、葡萄酒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国泰君安的胡春霞、洪婷就格外看好今年葡萄酒行业。有数据表明,1-7月国内葡萄酒的产量达到41.8万吨,增速为40.8%。胡春霞、洪婷两分析师相信,葡萄酒消费在国内还处于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大,他们预计未来几年还能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

除葡萄酒外,胡春霞、洪婷建议我们投资者还可以积极关注啤酒行业。据胡春霞、洪婷判断,目前我国啤酒产销已经有回暖迹象。7月随着天气转热啤酒销售逐渐进入旺季,7月单月的销量为491.06万吨,同比增长9.79%,比6月增长6.17%,1-7月的产销量达到2456.99万吨,同比增长6.39%,与6月相比增速有所回升。青岛啤酒7月的销量增长15%左右,远高于上半年销量增速,8月份销售增长速度可能低于7月,但是考虑到奥运促销等因素增长仍然不错。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上半年吨酒销售价格看,分别增长了10%、6%,涨幅高于预期,产品毛利率也没有大幅下降,显示啤酒盈利能力好于预期。但是三季度的成本压力仍然不小,部分去年底和今年年年初的高价大麦将在三季度使用。不过根据澳洲农业局的预测,08/09年的大麦价格将比07/08年回落,成本压力在明年会有所缓解,投资者无需对成本压力过于担忧。对于行业而言,胡春霞、洪婷建议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张裕A、双汇发展、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三全食品等。

与胡春霞、洪婷的观点不同,方正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李玉环认为,除了葡萄酒外,今年的高端白酒行业同样值得期待。

尽管今年食品、饮料业增速减慢,但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速加快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和18.4%,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4.9和1.5个百分点,而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7.6%,继续保持平衡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食品饮料三大子行业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增速。李玉环分析,由于农产品价格回落,通胀压力减缓,所以才有食品饮料行业的盈利空间提升。近几个月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今年二季度全国食品的零售价格增速出现了连续下滑,三个月一共下降了7.6个百分点,从今年4月的22.1%下降到7月的14.5%。食品价格的下降带动了国内CPI连续三个月回落,减缓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也为食品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此外,李玉环认为消费市场表现依旧强劲。7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8629亿元,同比增长23.3%。这一增幅不但创下了1996年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高于市场普遍预期。这很显然是饮料业的直接利好。同时,李玉环很看好今年下半年中高档白酒的涨价。继泸州老窖、剑南春相继提价后,川酒“老大”五粮液也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上调,幅度高达10%。白酒企业纷纷在淡季调价,一是为之后的旺季销售做铺垫;二是因为原始材料、运输成本、人工和财务成本的上涨。

在经济整体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李玉环认为,作为收入、盈利波动比较小的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盈利情况会比绝大多数周期性行业更好。她对食品饮料行业整体评级为“增持”。看好白酒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细分子行业。对此她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公司:能够控制成本、发展中高档产品维持毛利的公司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具有规模优势的公司如青岛啤酒;中上游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粮屯河、新中基等。

从消费趋势分析,国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黄茂认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放缓,正在从出口向消费传导,目前零售、服装、家电、汽车等各消费端都开始感受到放缓的压力。食品饮料内的大众消费品和高端消费品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销量增长的放缓或者停滞。因此黄茂认为投资的视角,应该转向经济放缓所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经济的放缓,对上游资源的压力减少,各种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回落趋势是比较确定的。选择对成本变化较为敏感、基本面较好的大宗消费品,如啤酒、肉制品和速冻食品,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推荐燕京啤酒、双汇发展、贵州茅台和三全食品。

软件服务:继续快速增长 抗周期明显

2008年1-6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收入2.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90%,其中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457亿元,同比增长30.40%,软件产业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进

一步提高。

2008年1-6月,软件及服务板块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54亿元,与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同比增长23.42%,占国内软件产业收入的比重为4.46%。2008年1-6月软件行业A股

上市公司共计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8.62%。如果剔除公允值变动收益的影响,则2008年1-6月软件行业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4.87%。

软件行业上市公司主要分为为各行业信息化提供应用软件的企业和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两类。2007年国内信息化建设带来的行业应用软件的采购金额为738.84亿元,同比增

长17.9%。其中制造、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投资占据了整体市场的57%。

从软件板块上市公司08年上半年的运行状况来看,业绩增长较快的公司都是主要从事制造、金融等周期性行业业务的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利润率,因此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意愿强烈。天相投顾的分析师刘晓冬较为看好受益于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中小软件企业,如启明信息(002232)、远光软件(00206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