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教学规律

基本教学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本教学规律

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第1篇

电化教学 基本规律 模式

我国外语电化教学从起步至今已经历24年。24年来,外语电教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总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笔者就上述主题谈些看法。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二生物 遗传基本规律 教学反思

高二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一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其内容的抽象和繁杂,使不少学生甚感吃力和无味,笔者依多年教学经验及比较其他生物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把握各重要概念并善于举例

准确把握概念并把抽象的表述转化为一种贴近学生、通俗又浅显易懂的东西,学生才易理解。这部分重要概念有:

1、相对性状

课本定义: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先弄清“性状”概念(回忆初中此内容)――指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例:豌豆的“茎的高度”是一个性状,“种子的形状”是它的另一个性状;人的“眼睛的形状”是人的一个性状,“肤色”是人的另一个性状。一个生物体上有很多个性状,这里仅各举两个。

(2)注意“相对性状”是“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豌豆茎有高和矮两种,所以“高”和“矮”就是“茎的高度”这个性状中的相对性状。同样,“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就是“肤色”这个性状中的相对性状。又如,人的不同眼睛形状(三角眼、眯眯眼、兔子眼等)之间也是相对性状。

(3)注意“同种生物”几个字。如,猪的黑毛与猪的白毛是相对性状,而猪的黑毛和狗的白毛就不是相对性状,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4)注意举例时,既要讲课本例(如豌豆),又要注意举学生常见的身边例(如人)。这样既锻练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关于人的举例,课本没有,但学生又爱听。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三个概念。一定要结合课本21页图6-17才易理解。简图如下:

亲本(高茎×矮茎)F1(高茎)自交F2(高:矮)

(3: 1)

(1)显性性状――如上图一对相对性状杂交(高×矮),在子一代中能显现出来的性状(如高)。

(2)隐性性状――如上图在子一代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如矮)。

(3)性状分离――如上图子一代全是高,但它自交后,子二代同时出现高和矮的现象.

3、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三个概念。最好是依文字画出简图,文图结合才易理解:

(1)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简图如下:

雌配子(D)+ 雄配子(D)合子(DD)生物个体即是 纯合子(DD) 或雌子(d)+雄配子(d)合子(dd)生物个体 即是 纯合子 (dd)(2)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简图如下:

雌配子(D)+ 雄配子( d)合子 (D d)个体(Dd) 即是杂合子(Dd)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简图如下:

(注:两条竖线为同源染色体,两条短横线代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Dd代表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上图可简写为Dd。以后一说到上述三个概念,学生应能熟练写出其基因型。课堂提问:如果将上图的d变成D,那DD是否是等位基因?(答案:不是。因为DD控制的是相同性状,而不是相对性状)。

4、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概念,课本已讲得很明确,要提醒的是:表现型要用中文名写(如高或矮),基因型要用英文字母写(如DD、Dd或dd)。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本有图,但有一大堆文字,没有分为几个点,上课时学生不好掌握要点和记忆,我认为将文字分为以下几个点,并跟图形相应地方进行对应讲解,学生才易懂易记(上课时让学生在课本上编号即可):

1.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控制显性性状(如高茎)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如矮茎)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

2.生物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如纯合子高豌豆和纯合子矮豌豆体细胞中基因型分别为DD、dd。

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所以纯高和纯矮豌豆配子基因分别是D、d。

4.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基因又恢复成对,所以F1的基因型是Dd,因为D对d的显性作用,F1只能表现为高茎。

5.F1(Dd)自交产生配子时,雌雄配子各有2种基因D、d,且2种配子数目相等。

6.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出现3种基因型:DD:Dd:dd=1:2:1;2种表现型:高:矮=3:1。课本简图及对应点如图A:

三、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和解释

1、过程:即课本31页图6―24。此图应让学生写下的要点是:

(1)黄与绿是一对相对性状,圆与皱是另一对相对性状。

(2)F2代有2个新性状(绿圆和黄皱)均与亲代不同。

(3)F2代表现型的比例:黄圆(双显):绿圆(一隐一显):黄皱(一显一隐):绿皱(双隐)=9:3:3:1。与9对应的2个性状肯定是显,与1对应的2个性状肯定是隐。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学生应掌握几个小问题(记在课本上――这是对实验归纳的结果):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分别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会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遗传图,即课本31页图6-25。

(3)F2代4个表现型中纯合子分别占F2代总数的1/16,所以F2代纯合子占F2代总数的4/16。

(4)对F2代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A、F2代有4种表现型(按公式2n算――课本无)

B、F2代有9种基因型(按公式3n算――课本无)

上述A、B中,n――指等位基因的对数。并让学生做两个练习:

a、求AaBBCc自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各有多少?(解答:因为此细胞中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Cc,而BB不是等位基因,故其自交后代表现型有22=4种,基因型有32=9种。)

b、求AaBbCb自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各有多少?(解答:此细胞中有3对等位基因,故自交后代表现型有23=8种,基因型33=27种)

四、对分离现象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的验证。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掌握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1、掌握“测交”概念――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能依概念写出遗传图:课本24页图6-20;32页图6-26。

3、能从后代表现型比例推出双亲基因型(这对考试很有帮助)。如:后代中显:隐=1:1,则双亲基因型是Dd×dd;若后代显:隐=3:1,则双亲基因肯定是Dd×Dd,且与3对应的性状肯定是显性性状;若双亲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双亲基因型肯定是YyRr×yyrr;若后代表现型为9:3:3:1,则双亲基因型肯定是YyRr×YyRr,且与9对应的性状都为显性性状,与1对应的性状都为隐性性状。

五、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要简单明了又准确理解这两个实质,还是结合简图,学生才易明白。

1、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文字描述):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简图表示如下:

2、组合定律实质(文字描述):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图示如下:

讲解此图时,学生应记下以下几点(课本未作此图,学生难理解):

(1)2条一样长的竖线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一长一短2条竖线间为非同源染色体(指明)。

(2)Y与y间,R与r间为等位基因;Y与R间、Y与r间、y与R间、y与r间为非等位基因。

(3)以后在做练习时,上述图形中的染色体将不再画出,直接写出基因即可。

六、学生要掌握遗传图的标准写法

1.雌雄配子交叉线图解法―课本27页图6-23。

2.棋盘法―课本 27页事例分析图。

3.两对相对性状及以上遗传图写法―参照课本31页图6-25。

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第3篇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是参照普通教育学和前苏联的教育学建立的理论体系和运行原则,随着社会转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的变迁,有些原则已经不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给予重新审视,比如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不变论,比如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划分。同时,违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管理规定却不断出现,甚至难以改变,比如不顾学生中学英语的实际水平,全部开设大学英语,要求都要通过四级考试。这些做法需要深刻反思和矫正。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3-02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张海钟(1963—),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10年代,我们曾发表文章就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高校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问题[1]、教育基本规律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2]、高等学校本科生英语四级考试与学士学位授予有关问题[3]、寒暑假的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进行辨析[4]。15年后的今天,笔者试图再次关注教学管理问题,针对某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辨析

20世纪50—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将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文件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科书、教案,认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严肃性、稳定性,确定后不得随意改变,除非国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理论建设中参照了普通教育学的原理,承袭了教学计划稳定不变论。认为制订教学计划必须严肃、科学,确定后三至四年不变,严格执行。如果需要变化,必须经过学校教务行政管理部门严密论证、严格审查,专业院系无权变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学习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结合民国时期的称谓,将教学计划改名为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大纲改名为课程标准,保留了教材(教学材料)和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的概念,同时强调教案就是教师的课时教学方案。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小学已经采用了新概念,高等学校却是新旧概念混用,甚至教育部各个司局的文件也是新旧概念混用。然而无论是称作教学计划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参照中小学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原则,过度强调其稳定性,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变更如临大敌甚至大逆不道。高等学校的院系组织要变更调整一门课程,或者教师变更自己的教学进度,需要办理特别复杂的手续。

问题在于,将普通教育学的教学管理原则移植到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忽视了高等学校课程的学术性。学术性课程中知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需要四年培养,四年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预测课程名称和内容的变化;同时,计划不如变化快,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而教学督导机构往往会就教学进度责难教师,导致教师的教学失去主观能动性,影响到教学特色、风格的形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是就业信息激变时代,新兴的职业不断产生,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高等学校需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学术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增加或者删改课程内容甚至某门课程。如果过度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坚持错误的不变论,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市场和学术适应性。

二、课程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区问题辨析

无论是普通教育学还是高等教育学,其课程与教学论中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这个原则确定的依据是知识的逻辑性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儿童动作和思维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比如学习物理学,初级中学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到了高级中学、高等学校,都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但难度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但最近几年,高等学校出现一系列违背循序渐进原则的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迎接评估和考试经济的利益驱动,出现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管理制度,如不顾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推行四六级英语考试。具体而言,为高考分数300分左右,其中英语60—80分的学生直接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导致大面积不及格。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按照艺术类招生培养本科生,而大学英语的开设仅仅比文理科学生稍低,导致每个学期全班70%学生不及格。外语学院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毕业时应该是一个标准,而教育学院认为,向高考150分题目考60分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违背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如此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研究生教育中,无专业限制的随意报考,学习有色金属、工艺美术、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心理学研究生,而且被录取率高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等于承认心理学专业四年本科即使不学习,也照样可以成为心理学家。至于现代电视大学、自学考试教育,就更是离谱,此处不再赘言。向一个初级中学学生教学高等数学,需要学生智力超群。我们认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必须坚持因水平施教、因专业施教的原则。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观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要基于现实发展区,面向最近发展区。教育界人士论述该理论,往往强调最近发展区,却忘记现实发展区。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必须承认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教学基本原则。虽然历史上跨专业学习成为大师的显然也存在,但毕竟教育规律是普遍规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贯彻现代教育基本原理的时代,高等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研究和改革,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树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观。

三、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问题辨析

为了突出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导向,教育部2011年开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2013年扩大试点,2013年秋季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规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再自动获得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书。但是,这项改革却成为一把双刃剑,克服缺陷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学科专业教育加教师专业教育学习四年,经过教育实习,达到教师资格证书规定条件,通过考试活动资格证书。而非师范专业(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学生,不经过教育实习,只是通过普通话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辅导班突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教师教学技能,凭借自己的天赋,进行说课、试讲,就可以获得资格证书,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否定。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同时,教育部于2011—2012年先后印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文件是指导师范院校或者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学术标准。然而,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暂行办法》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中并没有要求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考试试题。许多省市的考试内容继续沿袭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内容,只是增加了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和说课等面试。这说明教育部教师教育工作司在政策设计中存在衔接问题。

这种政策的可能后果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演变成纯粹学科专业,尤其是教育实习,将成为公平问题的焦点。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几乎没有关系。教育部自己印发的文件之间相互冲突,可能会导致高等学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发生改变,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取消教师教育专业,所有文、理、艺、体专业不再开设教师教育课程,而转向开办教师资格证书课程中心,不再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只辅导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为此,我们建议,参考20年来教师教育发展有关论著中的思想,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实行“4+1”或者“4+2”的教师培养制度。“4+1”是指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年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比如培养数学教师,先接受四年的数学本科教育,获得学位,随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一年的教师职业教育,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六大领域的课程,特别是经过三个月以上时间的教育实习,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所谓“4+2”的教师培养制度,就是除了学习“4+1”的课程和实习之外,再增加一年的教育研究课程,经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可以在“4+1”之后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也可以等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总而言之,改革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和办法,有利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其动机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但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不公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教师教育专业职业训练,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直接参加考试获得证书,肯定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建议撤销教师教育专业,实行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至二年教师职业教育的制度,培养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海钟.高等教育改革中高师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1,(6).

[2]张海钟.寒暑假的本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和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规律;拼音文字;简化语法;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4-02

“生本教育”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英语教学应该抓住学科特点,探索英语教学本质的规律,并且在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本文拟就在英语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作初步的探索。

一、语音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功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按音写字是一切拼音文字的本质要求。语音和词汇教学都不能背离这一基本原则。

语法就是造句的法则。语法是不能也不会太难的,因为语法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提出语法就是造句的法则这一概念,就是简化语法学习,走出语法学习复杂化的误区。简化语法学习,改变以往语法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基本功理念,英语学习才会走上成功之路。

二、语音和语法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方案

1.语音教学的现状。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音标有这样两个问题:形式不统一,比如有些音标在不同的词汇书及词典中的书写形式不一样;我们见到的是含糊不清的音标;我们不能够通过这样的工具书来学到单词精准的发音,找不到字母及其组合与它们的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不能真正实现拼音文字按音写字的目的。

解决方案: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冲破我们面前的障碍,还单词以精准的发音,是我们每个英语学习者的当务之急。对单词音标进行修改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事情,我们将会体会到“单词不用背,会读就会写”的轻松。要注意好以下的细节:元音字母在单词中发多种音;辅音字母成对出现怎样处理;区分单元音和双元音;区分短元音和长元音;区分容易混淆的辅音音标;学习音标的书写;改变单词书写形式为上面为单词,下面为音标,并且字母及其组合与它们的发音一一对应。

语音基本功包括发音和记单词,解决好了单词的精准发音,就可以按照语音记忆法即按照单词的读音来记忆单词的方法来解决记单词的问题。在学习的初期可以借助音标来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写,随着自己见字读音能力的提高,应该逐步摆脱音标,培养对单词本身拼读写的能力,因为音标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学会了单个音标之后就要进入利用音标进行词汇的拼读练习。这就好比学习汉语拼音时掌握了单个的声母和韵母拼音后要进入拼读练习一样。记忆单词时,要做到五官并用,即眼到、心到、嘴到、耳到、手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语法学习应树立新的观念。

(1)英语就其表达内容而言具有文科类知识的特点,而就其语法规则而言则具有理科类知识的特点,所以英语学习在语法学习方面要总结出类似于理科知识的那种公式式的东西,在此我们可以称为“语法学习公式化”,而且越简单越好。

(2)改变以往语法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战线拉得过长的做法。传统的切豆腐块式的零敲细打式的学习语法的方式使学生们很难进入真正的语言学习中,一边学,一边忘。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技艺类知识的共同特点就是熟能生巧。只有快速集中学会语法,才能边用边消化吸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正确看待使用语法书。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语法书对于细节性的各类词性单词的用法也就是词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对于如何去遣词造句即宏观上的句法知识则几近于无。我们不熟悉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和组合规则,这就使得我们会词法而不会造句。

(4)在语法学习中正确对待和使用汉语来帮助语法学习。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般来讲其水平是高过外语的,在进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思维转换时,汉语完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针对以上问题,在语法学习上采取以下策略。

(1)总结语法公式表,特别是在学习句法方面,针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致而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有差异这一差异,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2)在词法学习方面,既要利用好传统语法书在词法上的成果,又要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上的差异。特别是以下这一点:英语是一种比较理性化和客观化的语言,是注重细节的语言,它对于时间、空间、数量、次序、结构、位置、状态、关系等都有精确的暗示或交代。而汉语则是一种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的语言,对以上提到的各方面交代比较模糊。这就导致了我们在词法上对于这些差异不够敏感。而这种敏感必须通过大量的、有意识的实践才能获得。要遵循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做后学反映了学生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

针对以上策略,在学习中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分析单词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而且思维是不能复制的。要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本教育强调读和做,缓说破,目的在于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调动他们的眼睛、耳朵、双手、大脑和嘴巴,五官并用。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符合学生的脑神经活动的过程。只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头脑才是充实的,才能进行思维,形成真正的、长久的认识。

基本教学规律范文第5篇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